Ⅰ 你知道你父母在学习时碰到过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吗
你知道你父母在学习时碰到过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吗王二小放牛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Ⅱ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故事有哪些
链接:
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逻辑推理能力、专注力,好的故事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会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塑造良好性格,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灌溉、滋养,让孩子在人类智慧的光芒下茁壮成长。
Ⅲ 有什么父母的爱使孩子好好学习的故事,比如说孟母三迁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有很多种,就是看哪一种比较能打动孩子,让孩子能理解父母
Ⅳ 有关学习的小故事
1、太平洋中部法考福环礁上生活着一种会捕鱼的野猪,当地人叫它捕鱼猪。按理说猪的行动笨拙,要捕到在水中灵活自如的鱼儿绝非易事,到底它是怎么捕到鱼的呢?
原来,当捕鱼猪饿了的时候,它便会下到水草茂盛的浅水域里,用长而锋利的獠牙在水草中间来回旋荡,不一会儿,就会有一些水草带着一些杂物卷在獠牙上被连根拔起,然后捕鱼猪仰起头走到河流支汊的静水域里,轻轻地将头深入水中25厘米,
附近的草鱼及其他鱼类嗅到了草味和根部腐败泥土的气味,便向捕鱼猪嘴边聚集过来。捕鱼猪每次闭气大约在1分钟左右,超过时限,它便会轻轻地把头从水中抬起,吸口氧气,再轻轻地把头伸进水中。
因为每次进出动作都是又轻又慢,鱼儿几乎觉察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只顾着捕鱼猪嘴上的水草。当捕鱼猪的头慢慢伸出水面时,有的鱼儿甚至跳起来追咬缠在猪獠牙上的水草。
就这样几进几出后,猪獠牙周围聚集了许多鱼儿,当密度足够大的时候,捕鱼猪便集中全部力量“噌”地抬起头,总有几条鱼被捕鱼猪锋利的獠牙刺穿身体而串在獠牙上带出水面,然后捕鱼猪快步上岸享用美餐。
野猪捕鱼,如果不事先将水草缠在獠牙上,不等鱼类聚集到一定密度,它捕鱼不会成功。人类也如此,要成功做成一件事,需具备两心:一个是细心,一个是耐心。
2、约翰·亚萨拉夫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从1995年起,他开始尝试做“梦想画板”。凡是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手表、车子、房子等等都用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贴在“梦想画板”上。他每天都观看自己的“梦想画板”,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拼搏,以便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搬家就像是家常便饭。在5年的时间里,约翰亚萨拉夫搬了4次家,只好将“梦想画板”装进箱子里,和许多家具一起放进了一个贮藏室。
在加州定居下来之后,约翰亚萨拉夫买了一栋房子,用近半年时间进行了装修。搬进新居后,他开始整理所有贮藏室里的东西。
一天早上,约翰亚萨拉夫的儿子站在一个尘封了5年的箱子前,一边用脚后跟“咚咚”地踢着玩,一边问:“爸爸,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那是我的'梦想画板’
儿子又好奇地问:""梦想画板’是什么?"
约翰亚萨拉夫说:“就是放置我要实现的所有目标和梦想的地方。我把我人生中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梦想都贴在上面了。”
只有5岁半的儿子,当然不能理解,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于是,约翰·亚萨拉夫说:“亲爱的,让我拿出来给你看看吧,这样你理解起来就会简单得多了。"
约翰·亚萨拉夫把箱子打开,拿出所有的“梦想画板”,其中有一张贴着5年前渴望得到房子的照片。让他感到震惊的是,现在所住的房子与“梦想画板”上的房子基本一样,而自己竟然都没有发觉和意识到!
看着“梦想画板”上的房子,约翰·亚萨拉夫不禁热泪盈眶。
儿子问:“爸爸,你为什么要哭呢?"
约翰亚萨拉夫擦去了眼泪说: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将所有想要达到的目标,所有想要达到的梦想
贴在墙上,做成‘梦想画板’,每天观看,每天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就会梦想成真!"
不错,只有相信,才能拥有。只有相信梦想,才能实现梦想。那些最相信梦想的人,往往就是最靠近梦想的人,就是最先实现梦想的人。
Ⅳ 父母教育故事有什么
看育儿理论不如看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以下三个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肯定能给你启发。
(一)
一天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洗碗,她才几岁的儿子独自在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蹦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象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孩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
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蹦”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上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他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
同样有意思的故事还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的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了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室内各处都撒上了墨水污迹,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当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情景惊呆了,但她也同时看到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的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
(二)
许多年前,一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给别人放羊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去安家。”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接着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
牧羊人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记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么长大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发明了飞机。
(三)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的一个祖辈世代相传的花瓶;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花瓶的“变化”。 害怕受到惩罚的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赶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到了晚上,她把孩子叫到书房。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巧克力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贝克纳德(孩子的名字),这块巧克力奖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吻合得几乎完美无缺呢。不过记住,你用的胶水是用于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更强力的胶水,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这最后的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我的小甜心。”
听到这里,孩子之前那颗叛逆的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之后的日子,一切照旧,唯一的变化是,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撒谎时,那三块巧克力就会立即浮现在眼前。
同样的教育方式还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陶先生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到放学后,陶先生回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陶先生给了他一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先生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现在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文后小记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孩子,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把自己和孩子摆在一个平等、彼此尊重的地位。这样,师生也好,母子之间也好,容易消除对立情绪,容易交流、沟通,减少孩子的畏惧及逆反心理。温和教育胜过怒斥,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始终充满了爱心、宽容和温情,而且善于从被批评对象的错误中,挖掘其“闪光点”。这样,被批评者不至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产生“老师家长不再喜欢我”的感觉,从而疏远老师家长。
Ⅵ 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有哪些
1、陶行知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2、苏洵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3、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4、董仲舒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5、海伦凯特
海伦凯特是美国的着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
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
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在困难面前,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Ⅶ 有关学习的小故事(50字)
1、凿壁偷光
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2、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7)父母学习的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学习法:
1、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主动地吸取和被动的接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上课专心听讲。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来讲,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3、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低就意味着掌握同一个知识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这样长此以往,学习只会越来越跟不上。
Ⅷ 写父母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故事和感受
快乐成长需要爱,父母陪伴最温暖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攒钱向爸爸买时间,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够陪伴自己一会儿。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陪孩子吃饭却陪客户吃饭;父母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办公室而不回家;父母双眼紧盯着生意,而不看孩子一眼……当孩子要求关注的时候,父母就会十分不耐烦甚至生气,他们大声对孩子吼叫:“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个父母应该思考的,当父母对孩子的爱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可怜的是孩子,也是父母。我们都不否认物质对生活的重要性,也不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可曾想过,当你把大把的钞票拿给孩子的时候,可曾看见孩子孤独的眼神?甚至当孩子愤怒地对你说“你根本不关心我”时,你可曾发现自己所提供的与孩子所希望的是如此的不同?父母是否将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陪伴是一种关注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就是家人的陪伴,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仅是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身体以及生活学习状况,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关注。陪伴孩子首先是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视和被关怀的。每天下班后,多问问孩子一天的情况,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其次是要陪孩子一起做事。可以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于父母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这些亲子间的甜蜜时刻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来说都是值得回忆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监督孩子
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坚持一生“陪”在孩子身边,一年一月一天一时也不缺席。
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他们为孩子定时,什么时间该起床,什么时间该上学,什么时间该睡觉……
在他们的“陪伴”下,孩子从小学升到重点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就在中考前两天,孩子却失踪了!
他们心急如焚地寻找,几天之后,孩子终于被找到。孩子这样对他们说:
“你们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在被你们监视,这都快让我喘不过气来了。我害怕我会中考失利,我害怕看见你们的眼神。”
这对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却仍事与愿违。
为什么?因为陪伴并不是监视,孩子们不需要监工。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同时,陪伴也不是时间和行动上的同步一致,而是心灵上的一种默契。父母要体会孩子对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
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父亲的缺席,也是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的主要原因。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
Ⅸ 关于父母读书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