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养老院中老人的心理问题
养老院中老人的心理问题
“有几个老太太有点糊涂,得让着她们,她们才能赢几把!” 80岁的张稳坐在屋头的阴凉地里,就着一张小桌子与三位老人一起打“跑得快”。
他是老年公寓的一位普通老人,每天6点左右起床,然后逗逗小狗,再去菜地里数数自己种的白菜,早饭后或者午饭后跟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人们玩牌。
不过,老爷子念念不忘当初和儿子打的那场拆迁款官司。“人年纪越大,心就越小。等变老了,脾气性格都跟小孩子一样,得好好哄着。”嘉德老年公寓法人王岩在经营了5年养老院后,觉得开养老院跟幼儿园没什么两样。
随着子女外出工作成为常态,以及住房等生活负担的增加、“421”家庭的增多,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选择。
在目前情况下,人们为老人挑选养老院的因素包括:可以为老人提供良好的住宿、饮食条件,有经过培训的专业陪护、服务人员,足够的医疗支持等等。
然而,赡养并不仅包括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这些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老人来讲,他们的黄昏更为特殊和敏感。
“周五病”
“哎呦,疼啊!我这浑身都疼,腰疼、背疼、大腿也疼,我得上医院!”护工将韩淑琴一推进养老院的办公室,她就开始大声喊疼。
轮椅上的韩淑琴今年70多岁,脑血栓后遗症让她再也无法下地。虽然嘴里大声喊着疼,但老人厚厚的老花镜片下,不停转动的眼睛里不时还会透出一丝“狡黠”。
韩淑琴家里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都是司机,女儿做护士,有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因为子女们无暇照顾老人,将她送到了嘉德老年公寓。
“到周五了,是该疼了,一见到儿子就好了!”坐在办公室里的郭俊笑着悄悄对本刊记者说。其实,老人平时身体还不错,但每到周五这天,她就害怕子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来看她。所以,她总是以身上疼为理由让孩子们带她去医院检查。这样,她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
“人老了心也越来越小,逐渐回归到跟孩子一样。如果想要孩子们陪着了,他们就会耍一点点小聪明。”郭俊是嘉德老年公寓的专职大夫,今年已经58岁,退休前曾在云南一家医院担任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作为嘉德老年公寓的专职医师,他的日常工作不仅包括老人们身体诊疗,还要对老人进行心理帮助和护理。
郭俊举例说,老人只是牙周炎出点血,快到周末时也会打电话跟孩子讲吐血了,“孩子听见后,立马赶来探望。”
“有时候,都住在养老院的老两口之间也会制造一些小摩擦,希望引起子女们的注意,”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洪霞说,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化症状:就是像小孩子一样,老人也会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的内容,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如果平时和家人一起居住,老人们也会有类似情况。但养老院的生活使他们表现得更为明显。
它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老人们即使接受养老院的生活,仍不会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还是需要和家人在一起。所以,把老人送到老家的养老院寄养,自己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并非很好的选择。
一直以来,在可以得到更好的看护以外,人们都认为老人们在养老院可以和很多同龄人在一起,不会太寂寞。但养老院的陪护人员仍然要面对老人们新的心理问题。
退休后遗症
下午3点多,77岁的王淑兴没有和其他老人一起玩牌或者喂狗,而是一个人径直走到老年公寓大门前,双手紧紧攀住门锁,嘴里念叨着“下班了,下班了”。她要打开门出去找老伴、找孙子。
“她已经糊涂了,经常念叨上下班的.事情。”王岩说,王淑兴患有老年痴呆,老伴过世后一个人住进养老院。她每天除了念叨着要下班,就念叨当年上班时的事情。
“其实退休对人的影响特别大。之前在位时权势在身,退休后突然安静下来,很多人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过来,”郭俊说,养老院里有个老人退休前是通州一家中学的校长,同样患有老年痴呆症,见面一开口就说开会。如果不答应,老人就会闹脾气。
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王岩还经常向他“汇报”养老院发展的事情,“老人就特别高兴,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听,听完后总是说:这个问题我要考虑考虑。”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讲,个人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明显的失落感。特别在进入养老院初期,很多人都会觉得到这里就是对社会没有作用了。
遇到周末,许多子女到养老院探望老人或者将老人接回家时,子女没有出现的老人就会非常失落。王岩说,这时养老院往往安排聚餐或者组织文艺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老人们一般都很敏感。王岩举例说,比如有的老人睡觉时打呼噜,即使很轻,同屋老人第二天肯定闹脾气。再比如,听见有人咳嗽,有些老人就怀疑会不会有传染病,“我们还得给他们解释这是什么类型的咳嗽,讲咳嗽的医学常识,告诉他们普通支气管炎比较容易治疗,也不会传染。”
还有位老人得知孙子要出国后非常不开心,甚至拒绝跟周围的人讲话。王岩安排老人通过视频聊天跟孙子说话,老人的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现在他们家有哪些人、做什么工作、发生过什么事情,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永远都不能原谅他”
其实无论如何,老人们都无法脱离与家庭的关系,甚至体现在他们对子女的怨恨上。
8月14号是张稳80岁生日。身高有一米八的老爷子虽然年已八旬,但看起来非常健壮。他已经习惯在夏天里光着膀子,肩膀头搭着一条毛巾,说会儿话就抓起毛巾擦擦脸上的汗水。
张稳在嘉德老年公寓已经度过了4年时光。他16岁就当了八路军。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学习修车,1990年以44年工龄从北京建工集团退休。
老人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离婚后,由他抚养儿子,再婚后又生了个女儿。他在朝阳区有两处平房,后来拆迁时有108万元补偿。本来他准备将这些钱平分给儿子和女儿,没想到儿子将他诉至法院,独自获得这笔补偿款。
“我永远都不能原谅他!”一提这件事,老人就满脸愤怒,拐棍连续戳地,白色的胡须和眉毛随着呼吸不停地翕动。
张稳说,现在他只有女儿一个亲人了,女儿、女婿时常带着5岁的外孙女来看他,这些都让他觉得幸福。没事打打扑克,带领大伙高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只要不想起儿子”,这些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都让他觉得十分开心。
“中国人并不喜欢恨这个感受。”洪霞说,老年人对子女仍然有无法释怀的恨意并不多见,“人老了以后更多地愿意为儿女牺牲。但老人的心理需求最基本的就是亲情等等。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让他们原谅什么事情就特别困难。”
所以,在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以外,心理赡养仍然是子女们无法避免的问题。
;❷ 把老人送敬老院的弊端有哪些
首先,老抄人可能会有非袭常强烈的抵触心理,会认为他好人一个,不需要别人帮助,有的甚至认为你嫌他是个累赘,故意把他“扔”进去。最重要的是,现在很多敬老院都信不过,内外不一。而且也不太方便,有什么事情又要走来走去。但如果老人本身同意,敬老院有极高的信誉,交通方便,还是进去比较好,特别是患病的老人,多个人照应还是好的
❸ 把老人送敬老院的弊端有哪些
把老人送敬老院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情感上的孤独与被嫌弃感:
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适应能力与沟通障碍:
亲人探望的困难:
饮食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活动范围受限与自由受限:
❹ 请你谈一下对养老院老年人心理特点的理解,并针对养老院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其制作一日生活计划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是喜欢热闹的,就和小朋友是一样的。
❺ 如果养老院是所有老人的归宿,老人会寒心吗你怎么看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快速加重,如何养老?不仅考验着上亿的老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子女,更是严峻考验着整个 社会 。
老龄化程度不断推进,确实令人堪忧。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又将迎来一个高峰,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067万。2025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因素,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迎来最高峰,然后逐渐进入减速期。
如果养老院是所有老人的归宿,老人们会心寒吗?从当前 社会 实情分析,确实很多老人会心寒,包括他们的子女也很难接受,能够坦然去养老院养老的人很少,“养老院”好像就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老人过不了心理关。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中,“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几乎根深蒂固的一代传一代,尽管 社会 文明意识不断演进和升华,但是尊老敬老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就养老而言,在老人看来,既然我养育了你,我老了以后子女就应该,或必须陪伴照顾我,如果是送到养老院,那就是大逆不孝,有违道德,不尊老敬老,令我十分丢面子,这是他们的真实心理反映。
二是子女也会受到强大的 社会 舆论压力。实际上这也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再次碰撞,即使子女很有钱,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想送老人去养老院也畏惧三分。一方面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难以启口,害怕因此而割裂父子和母子感情;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周围领居和亲朋好友的“好评”,鄙视或指责。
三是目前养老院的数量和质量确实令人不放心。在数量上,政府养老机构非常有限, 社会 养老机构才刚刚起步,总量上与老人数量还不匹配,老百姓的选择空间不大,供不应求,导致费用偏高;在质量上,无论硬件和软件都参差不齐,很多养老院设施设备没有“家”的感觉,将就应付。软件上,管理水平低下,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时常发生打骂老人,甚至欺负虐待事件,确实令家属不放心。幼儿园都经常发生的事,何况养老院,这与整个 社会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监管处罚力度有非常大的关系。
好在这一现状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建立 社会 化养老机构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以促进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合理化解当前 社会 面临的重大难题。
不过政策的落地生效,还是需要大多数老人和家属先过“心理”关,这道坎迈不过去,国家和民营机构再给力,也是一厢情愿,效果也会打折扣。说实话,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30/40年代的老人,那个时候都是多子女时代,现在他们老了,几个子女轮流照顾也是有时间的,经济发展了富裕了,实在没有时间请个家庭护理也是可以承受的。但是50/60/70年代的人,10年以后我们也会变成老人,而且多是独生子女,怎么陪你养老?从时间上,现代 社会 是高强度高节奏时代,除了节假日,平时要抽出时间陪伴确实很困难;从经济上,一个家庭将面临照顾四个老人现实,如果老人没有一定储蓄基础,仅靠子女收入,很多家庭是无法承受的。未来的现实就是这样,你不需要回避,也回避不了,只要养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上去了,有家的感觉,又为何不可?
养老院最好建成老人乐院,年满70岁老人国家免弗进入养老院,所有退体金停发,这样才能每个老人都去养老院,养老院成为老人旳乐院,也不要小辈担心,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关于这个问题,我用父母住养老院六年的真实感受和这些年在养老院的所见所闻来回答,这样也许最有说服力。
父母住养老院之前在离我仅两三分钟距离的对门院子居住。因我们平日工作较忙,家里人多,父母喜安静,嫌人多太吵,不愿意与儿女同住,所以二老单独居住。母亲性格怪癖,个性很强,不好相处,先后请的几个保姆干不了几天,就被母亲赶走了,所以她坚决不要保姆,非要自己做家务,伺候父亲。
随着父母年龄慢慢增大,母亲开始脑萎缩,记忆力衰退,在家做饭炖肉,经常忘了关火,把锅都烧烂了二十几个;常常忘了什么时候该做饭,有时一天吃了五顿饭,有时一天才吃两顿饭;去超市买菜常忘了时间,逛几个小时不回家,吓得全家人出门去找;父亲有糖尿病,母亲为图方便,竟然全天给父亲煮汤圆吃,血糖高到非常危险的程度,送医院抢救。即使这样,母亲都不肯跟儿女居住,也不准请保姆,无奈之下,在老朋友的劝说下,他们愿意到养老院试住一下。
为了让父母满意,我把成都大部分养老院考察了一遍,最终选定了一家有一定品质的养老院。父母看后很满意。养老院在一个公园旁边,环境优美,居住条件很好,饮食都是由营养师按老人的身体状况调配,护理人员大都是护士学校毕业的,护理非常专业,一旦突发急病,身边二十四小时有人照看,有人专业施救。父母住进去再也不用为每日的衣食住行操心。更重要的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生活,在养老院有图书室,棋牌室,书画室,健身房,电影院等免费供老人使用。居住的老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彼此有共同语言,有交流的对象。
我们做儿女的每周去养老院看望父母一两次,父母也觉得即不耽误儿女的工作,不增加儿女的负担,自己又自得其安,自得其乐,两全其美。
刚进养老院时,父母还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决定长住养老院,不回家了。
常有朋友问他们住养老院的感受,父母都会说:不住不知道,住了才知道养老院住着又安全,又舒服,又不寂寞。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好多朋友都选择了住养老院。
至于标题中提到的养老院是老人的归属,老人会寒心的提问,至少我在父母身上没有看出他们寒心,在养老院其他老人身上也没感觉到有寒心的情绪。毕竟时代变了,国家富裕了,更注重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投入。现在的养老院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敬老院,专门收纳孤寡老人的场所,现在的养老院,尤其是有品质的养老院,用父母的话说:相当于四星级酒店。
如果有老人认为进养老院是儿女不孝,是被儿女嫌弃,甚至会感到寒心,就不妨去养老院考察一下,试住一下。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一定一定,非常非常寒心的。
要是我老了,去养老院不寒心,人生就剩那么几天了,有啥唧唧的,有个地方住,有个地方吃饭,就知足吧,如果一定在儿女家,会给儿女在身体精神上,带来沉重负担,他们要挣钱养家,要带孩子,负责孩子的一切,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在到大学,还得为他们买房娶妻。
如果在伺候老人,一个老人还好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四个老人,你说不上养老公寓咋办。
其实养老公寓也不是,像老人想象的那么惨凄凉,在一起 娱乐 ,书法,绘画,麻将,象棋,人老了就别那么想不开了,
❻ 养老院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到老年后,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们很孝顺,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能时时刻刻的在身边照顾他们,所以很多老人都会入驻养老院,然而养老院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进入养老院的老人怎么克服心理障碍?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我们要经常组织老人进行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活动,对老人进行保健知识教育,帮老人树立向上的老年价值观,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适和处理好老人之间的关系。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老年人阅历丰富,有自己喜欢做的事,且有自己的主张,我们也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个人世界。
变化需求:变化需求是适应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应帮助老年人应顺应客观现实,如生理更年期,离退休等变化,积极面对人生.
求知需求:中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也希望能认真系统地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积极用脑可延缓衰老.
倍领安全网提醒您:为了避免老人在养老院心理出现问题,我们一定要多关注老人心理状态,学习一些敬老院养老心理知识来为老人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