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答:
1.简介:
为适应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有色金属(特别是铜、铝、镁、铅、锌等大宗有色金属)加工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综合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围绕中铝公司“采、选、冶、加”产业链形成完善的科研体系,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研发能力,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联合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州院 ” )。上述单位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当前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装备产、学、研、设的最高水平,通过制度创新,利用各自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力争用 5~10年左右的时间,把本院办成具有优秀业绩和国际知名度的有色金属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机构,并在时机成熟时,以本院为依托,争取设立“铜铝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苏州院座落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占地 8公顷,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一期投资750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建筑和实验设备建设。研究院下设材料、机电、信息、热能、检测、中试等研究机构,近两年计划编制200人,外加不定量客座研究人员。预计04年年底到位60人,05年年底以前增加100人。苏州院将由工程院院士、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协会理事长周廉担任名誉院长,工程院院士、有色冶金设备专家钟掘担任首席研究员。各合资合作单位派遣科研骨干,同时招聘部分社会专家。拟定人员结构为:博士或正高级职称15%,硕士或副高职称45%,学士或中级职称20%,专科或初级职称(包括技工)20%。
��苏州院成立后,近期拟开展以下课题研究:⑴ .熔体炉外连续(在线式)处理技术;⑵.半连续铸造技术;⑶.高精度板材轧机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⑷.汽车车身铝合金板加工技术;⑸.双金属复合带箔材加工技术;⑹.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精度铜带加工技术;⑺.铝合金挤压制品组织、性能的控制技术;⑻.新型铜及合金管、棒、异型材加工技术;⑼.特种合金线材生产技术;⑽.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其中,板材轧机的基础自动化技术已经有很好的开发基础,水平处国内领先,国产轧机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以上。其它研究课题也都是当前市场和生产急需的,能基本反映当前有色金属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趋势,实现替代进口和国产化战略目标。
��在中国铝业公司、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近两年努力,苏州院已顺利完成工商注册、规划设计、 15000平米主体建筑及辅助设施建设、关键及通用实验设备和检测分析仪器订货等前期工作,预期于04年9月初正式挂牌运营。
2.主要部门:
��• 材料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和企业对有色金属新材料的需求,开展材料成分、组织、加工和热处理技术与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关系的研究,为材料生产企业提供工艺规程、数学模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等产业化成套技术。
��• 机电研究所:配合新材料研发过程,为材料生产企业提供压力加工过程的机、电、液成套装备。同时,面向老企业,提供原有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及其配套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改造服务。
��• 信息工程研究所:以压力加工工艺规程和数学模型为基础,为机电研究所过程控制提供参数设定计算结果和自适应、自学习模型等过程自动化技术。同时,结合生产企业需要,完成企业三级(生产计划管理)和四级(企业综合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服务。
��• 热能环保研究所:为有色加工企业的熔炼、铸轧、加热、热处理、烟气处理、废液处理等生产、环保过程提供成套技术和设备。
��• 材料检测中心:利用先进的检测、分析设备,为材料和机电装备研发提供材料成分、组织、性能的检测和分析服务。同时,可以面向社会各界提供相关服务。
��中试车间:配合新材料及其加工装备的研发,提供生产性中间试验手段,摸索、总结合理的工艺规程、数学模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同时可以为社会各界生产小批量、难加工的特殊有色金属材料。
3.大事记:
2001年:
��12月6日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签订《80004平方米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2002年:
��7月21日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签发 文,成立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筹建处。
��9月16日筹建处在苏州虎阜路31号挂牌办公。
��9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贸易发展局签发苏州院立项批复(苏园经复字[2002]80号)。
��11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签发苏州院立项批复(中铝资字[2002]265号)。
��12月2日苏州工业园区工商局签发营业执照。
2003年:
��元月以前完成勘测、规划、设计。
��(4、5月“非典”停工)。
��7月以前完成招、投标,签定施工合同。
��8月28日举行奠基典礼,中铝、市政府、股东单位领导出席。
��10月签定通用压力加工设备供货合同。
2004年:
��5月专家楼、材料楼、特材楼、实验厂房等15000平米主体建筑落成,开始装修及道路、管网、弱电等辅助设施建设。
��6月26日在洛阳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及一届一次董事会。选举王京海为董事长,任命王京海为院长,聘任周廉为名誉院长,赵解扬为副院长。
4.综合评价
这个单位是非常有实力并且有前途的单位,是一家占地相当宽广的园区企业。其母单位为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属多家实力强劲的企业联合而成的。但苏州院招收人才要求相当高,硕士以下的不要。职工福利按照国家及园区相关规定。苏州院最近(应该在年底或明年初)准备投资二期工程,扩建办公楼等设施。如果能进,应该可以考虑。不仅是求财,主要是考虑其工作环境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㈡ 营口的经济
营口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工业的城市和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营口是中国传统轻纺工业基地和新兴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工业基地。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7.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05.9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4:52.72:40.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93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2013年,营口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4.6%;林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3.4%;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5.1%;渔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6.6%。
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67.9万吨。蔬菜产量86.0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果产量81.4万吨,比上年增长10.9%。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5千公顷,比上年有所减少。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4千公顷;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0千公顷。
2013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7.4万吨,增长2.4%;牛羊肉产量1.8万吨,增长1.1%;禽肉产量13.0万吨,增长0.2%。禽蛋产量16.7万吨,增长0.6%。奶类产量1.2万吨,下降5.6%。
2013年水产品养殖面积达40084公顷。其中,海水产品养殖面积33978公顷;淡水产品养殖面积6106公顷。 传统工业方面,营口市在轻纺、电子家电、乐器、机械、钢铁、印染等方面形成优势;新兴产业方面,在石油化工、造船海工、装备制造、镁制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动漫创意、食品酒水、科技研发等方面也已具有规模,成为营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主要企业国际知名 国际知名 国内知名 地方名企 民营名企 CATREPILLAR TATA塔塔 中海油营口石化 营口港务集团 嘉晨集团 Budweiser百威英博 KG 兼松 中海油营口沥青 红塔营口卷烟厂 盼盼集团 Evonik Degussa 巴斯夫BASF 鞍钢鲅鱼圈钢铁 新东北电气集团 青花集团 coca cola可口可乐 Arcelor Mittal 米塔尔 石钢京诚装备制造 营口银行 赢创三征 Fuchs福斯油品 日立HITACHI 五矿营口发展 营口沿海银行 红运集团 MAHLE马勒 CNI长青 北方重工营口 中天企业集团 金龙集团 雀巢NESTLE 达能Danoer 康辉石化 益海嘉里 圣士食品 ABB 杜邦Du Pont 沈鼓营口 信义玻璃 向阳科技化工 2013年末,营口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49所(含幼儿园),在校生30.03万人,教职员工2.4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4.8%。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2.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69万人,在校生2.2万人,毕业生0.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59万人,在校生2.19万人,毕业生0.73万人。普通高中(含完中)招生1.13万人,在校生3.39万人,毕业生1.1万人。初中学校招生2.1万人,在校生6.4万人,毕业生2.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1万人,在校生12.4万人,毕业生2.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0人,在校生74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74万人。
有高等院校3所,本科院校一所-营口理工学院, 高职院校两所-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2%。2012年普通高校在校生2.3万人,毕业生0.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2万人,毕业生1.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4万人,毕业生1.17万人。
主要高中有: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营口高中、营口第二高级中学、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营口市第四高级中学、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营口开发区第一高中、营口开发区第二高中、熊岳高级中学、大石桥市高级中学、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盖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3年完成专利申请1013件,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3件,增长39.5%;授权专利641件,增长16.8%。2013年获科学技术奖40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6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4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其中新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8.2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74万人,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0.57万人。 营口市是文化部批准的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营口市文艺表演团体实行重大改革,营口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联系单位。曾代表国家赴阿尔及利亚参加“第43届国际演剧节”文化交流演出,获得集体表演金奖,9人分获表演金、银奖。营口市戏曲学校培养的学员,多次赴法国、日本、北爱尔兰、韩国演出并获得国际大奖。
2013年末,营口有文化馆、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013年接待读者84.47万人次,图书流通68.68万册次。
2013年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0.5万户。农村数字电影放映8060场,观众达79万人次。城市电影放映45000场,观众70万人次,实现收入2200万元。 2013年,营口市圆满完成全国十二届运动会马拉松、成年男子篮球A组、沙滩排球三项比赛和火炬传递活动。2014年第十二届省运会获得金牌榜第四名。以“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全民健身与和谐营口”为主题,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人,举办环明湖自行车赛、全民健身展示大会等比赛或市级群众健身活动23项,承办国家级赛事3项,省级赛事4项,在100处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700多件(套)。
主要场馆有营口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营口开发区奥体中心、营口红运体育馆等体育场馆。 2014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8万人,比上年增长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0%。
2014年(新建)维修改造了中心敬老院9所,改造乡镇养老院2所。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1所,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11020张,收养5940人。6.2万城镇居民和7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市共筹集扶贫(捐赠)款物1401万元。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9.94亿元。
㈢ 西安哪家养老院比较好
西安养老院有很多,例如西安养老康复中心、西安青华山庄老年公寓、西安市长安区天下仁养老院、西安市未央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西安颐和园老年公寓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
1、西安养老康复中心
院内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精细。建有供养楼、居家养老楼、康复疗养楼。供养楼(房间为标准间),居家养老楼是代养社会老人的家庭式养老。康复楼主要为入住老人提供体检、健康状况分析、康体训练、养生食疗及医护服务。
4、西安市未央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中心开办了老年大学,设置了老年大课堂、道德大讲堂,开设书画班、手工艺班,老年合唱团、现代信息化课堂等20多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文体团队。院内生活设施配套,康复设施齐全,周围配套设置了医院、超市、酒店、幼儿园,24小时提供温泉水,既养生又保健,真正实现了绿色养生养老。
5、西安颐和园老年公寓
院内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有序,为入住老人提供膳食、住宿、医疗康复、日常生活护理和文娱健身服务。内设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多种规格,共有客房70余间,床位150多张。为方便老人就医,公寓24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为入住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㈣ 大连这个城市怎么样啊
地理概况]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位于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
全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地势由中央轴部向东南和西北两侧的黄、渤海倾斜,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岩溶地形所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和海蚀地貌比较发育。
[气候资源]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水利资源]
大连地区主要有黄海流域和渤海流域两大水系。注入黄海的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马栏河等;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复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其中,最大的河流为碧流河,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另外,还有200多条小河。大连地区淡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4.2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8.84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现辖3个县级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1个县(长海县)和6个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另外,还有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秦汉时期,大连地区属辽东郡辖区。唐朝初期,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辽代时大连地区属东京通辽阳府的辖区。大连地区在魏晋时称三山,唐朝时称三山浦,明清时称三山海口、青泥洼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栈桥、筑炮台、设水雷营,一时成为小镇。沙俄侵占后,曾用青泥洼。1899年始称大连市。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其中日本的殖民统治达40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连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获得解放,结束了殖民统治。同年9月,大连市职工总会筹委会组成。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韩光同志到大连任市委书记,组成了中共大连市委员会,并成立了大连市政府。1946年7月,改为旅大地委。1949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6年至1976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之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经济总量]
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本市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列第七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荣获“市民满意奖”。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9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0.4 %;第二产业增加值983.3 亿元,增长19.9 %;第三产业增加值825.4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7.8:50.1:4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9.3 %和35.8%。
[财政税收]
2004年,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市本级56.3亿元,增长17.8%;县(市)区级60.87亿元,增长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0.31亿元,增长15.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费、科技三项费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37.4 %、25.8%、18.4%和22.1%。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18.6亿元,增长6.3 %,剔除免抵调库因素的影响增长10%;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02.78亿元,增长15.3%,剔除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的因素影响增长17.7%。海关代征税收145.9亿元,增长44.5%。
[价格指数]
2004年,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为104.63%,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其中冶金、石油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17.03%和111.07%。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6.67%,比上年提高8.28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为113.13%,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指数为127.8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别为102.4%和103.4%。
[建筑业]
2004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房屋施工建筑面积2705万平方米,增长19.6%;房屋竣工建筑面积1255.1万平方米,增长31.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6万元/人,增长18.7%。
[城市园林绿化]
2004年,新增绿地115万平方米,植树134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新建游园广场25处,新建公园4处。
[人口和计划生育]
2004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水平。据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初步测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01.5万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61.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45万人,机械增长占主导因素。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12.3万人,比重为55.6%。全市人口出生率为 6.14‰,死亡率为5.46‰,自然增长率为0.68 ‰,出生及死亡人口数量保持正常年份水平。计划生育率为99.8%,综合节育率为86.71%,晚婚率为85.68%,总和生育率为0.77。年内迁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1.6万人,占迁入人口总数的21.92%。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27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92岁,分别提高了0.36岁和0.34岁。沙河口区、西岗区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称号,中山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和金州区获“辽宁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称号。人口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人口预警预报制度。实施了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首批4897名农民享受到扶助待遇。城镇双失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全部兑现。启动“健康家庭促进计划”。进一步完善了“数字人口”建设,甘井子区、金州区通过了“全国计划生育信息化百强县(区)”评估。
[从业人员]
2004年,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年末从业人员89.6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2.8 %,其中在岗职工82万人,增长0.2%。离岗职工6.9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乡村年末实有从业人员12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3.9万人。
[城镇再就业]
2004年,年内,大连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评为“辽宁省社保试点和就业工作先进城市”。全市实现城镇就业与再就业16.2 万人,超过年初确定指标的32.9%,其中困难群体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累计有19.4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全市就业培训各类人员14.8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1%。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收集岗位33.6万个,介绍15.8万人次就业。共筹集再就业资金1.4亿元,拨付再就业资金1.5亿元。发放小额贷款2.43亿元,使11643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对82.3万人次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6373万元。
[居民收入]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8元,增长14%,提高3个百分点;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672元,增长11.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06元,比上年增长13.1%,提高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4元,增长13.2%。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8%。
[房改资金]
2004年,全市房改资金管理工作的统一性、规范性全面提升。当年归集房改资金34.22亿元,其中住房公积金27.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35.2%。运用房改资金41.25亿元,增长20.1%,其中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18284户、19.56亿元,分别占全市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含商业性贷款)总量的30.8%和17.3%。区(市)县级当年归集房改资金10.59亿元,其中住房公积金9.73亿元,分别增长20.5%和32.9%。运用房改资金12.81亿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3.81亿元,分别增长47.9%和65.7%。截至年末,全市房改资金累计归集余额119.75亿元,其中住房公积金余额71.06亿元;累计运用房改资金余额54.5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余额49.46亿元。
[社会保险]
2004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20.1万人,比上年增长6.8%;保险费征缴42.6亿元,增长25.1%。其中企业参保107.1万人,保险费征缴37.4亿元,分别增长0.9%和20.9%。47.6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99.9%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失业保险参保85.7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3.96亿元,增长12.1%。医疗保险参保173.2万人,比上年增长14.4%。企业工伤保险参保职工69.4万人,增加6.4万人。农转城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万多名镇改街企业职工和农转城人员参保。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004年年内,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次性提高19元。截至年末,城市(镇)低保对象87393人,保障面3.12%,全年累计救助104.38万人(次),发放保障金9803.2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巩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322万元,低保对象24696人,保障面0.9%。市县两级投入救灾款物3222.7万元,救济灾民3.14万户次、8.76万人次。组织一次扶贫帮困社会捐赠活动,接收款物1425.6万元。组织5582个单位、40655人参加包户扶持活动,捐赠款物1750万元,帮扶城乡困难群众3.73万户、9.9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
2004年年内新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9所,新增床位2512张,投资总额8900万元。截至年末,全市社会福利机构达196家,机构床位数达17700张;各种形式的家庭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对子1530对。历时3年的“星光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共完成社区老年福利项目440个,投入资金2.2亿元。“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正式启动。在瓦房店市建立了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基地,已有100名残疾弃婴进入寄养家庭。
[社区建设]
2004年,全市54个街道服务中心和530个社区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年内进行了街道和社区合并),新建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总面积由9.7万平方米增加到15.06万平方米,平均面积由165平方米增加到285平方米。
http://www.dl.gov.cn/gov/dlgk/zxsq/
大连是个很适合人居的城市。
首先,大连的环境优美、城市干净、整洁这是共认的。
其次,大连的四季分明,适合居住。
第三,城市不大,竟争不会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么激烈。
关于工作方面,大如果你有计算机方面的技能(软硬件都行)工作很好找,且收入不菲;如果你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工作也好找,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都用人(你可以登录大连人才网看看都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第四,大连住房(租房子)价格还可以。
大连的物价有点高。
总之看你和哪里比了。
㈤ 上海大学到底怎么样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在上海大学待了四年的本科生,我也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从录取线来看:上海大学作为一所“211”学校,应该算是很好的了,就拿在贵州(我来自贵州哈哈)的历年录取线来看,2015年高出一本线77分,16年高出109分,17年高出92分,18年高出96分。
4.上大实行短学期制。这种教学方法,一开始来真的感觉学习节奏特别快,适应的学生会感觉很不错,还挺好的,能做许多事,效率也高。但对于不适应的,一开始真的学不动,我大一就是学不动,但后来待久了,也都习惯了。作为大四狗来说,这种制度比较讲究规划,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很重要。当然,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呢,就是开学来选课,老师上课节奏很快,才过了几周,到第五周就期中考试了(有些课没有),然后才过了一两周,到第6周或者第7周开始选下一学期的课了,然后开始好好看书了,才看了两三周,十周满了,进入为期两周的考试周。终于考完了,好了,新学期开始了……
所以在短学期制这种体制下,平时还是比较繁忙的,但待了大学四年会对你很有好处,在这四年中能够养成很多好习惯,以后在许多事中工作效率都会很高。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上大,上大整体来说这几年发展还是很不错的,里面学习氛围好,教学制度不错,玩的多,吃的也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