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人怎样摆脱“死亡恐惧症”
姜大妈患乙肝已经有两年,到处求医,看过西医和中医,吃过各种中西药,甚至还去求过菩萨,但都无济于事,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姜大妈开始怀疑自己已经转为肝癌,
近来她开始向上帝乞求宽容,希望多给她一段时间,让她有幸看到29岁的儿子成婚。
案例分析:
姜大妈患上了典型的死亡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人近黄昏容易想到死。许多老年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态龙钟,便仰天长叹不中用了,死亡濒临感日趋严重。老年人群经常遭遇老伴或亲朋好友去世,非常容易触景生情,特别是年老父母的去世,更令人产生下一个该轮到我了之感。更多的是老年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容易一蹶不振想到死亡。
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迫近,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向医生询问究竟还有多久,据此做好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有些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个世界过宁静的生活,应该为死亡的降临而祈祷。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
专家建议:
面对死亡问题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就此提出了建议:1、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即使大权在握的秦始皇,曾努力寻找长生药,但终归也未能实现。因此只有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活得愉快而有意义。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闯过每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贰』 老年人非常害怕死亡,一点感冒咳嗽就如临大敌,怎样缓解这种情绪
1、行为疗法,采取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冲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主要用于咨询恐怖症,包括肌肉松弛训练,评定不适部分予以粑症状等级化、通过想象或给予合理地现实刺激以谋求症状减轻;暴露冲击法是指直接持续地让患者接触引起恐惧地情景或内容,最大程度地“充分暴露”给患者,以驱除患者恐惧心理,此法宜慎用。
6、药物疗法: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咨询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如果能用以上方法,就不要用最后一个,中国人认为是药三分毒.尽量用以上方法咨询!
『叁』 老年人也有心理疾病,你觉得他们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是什么
对孤独和死亡的恐惧
按照发展心理学原理,老年人内心追求圆满感,若达不到会产生失落抑郁情绪。
近几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去做好老年人的 健康 服务工作。但是,部分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群体不仅生理疾病众多,而且还普遍发生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因此,老年人也有心理疾病,他们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出回答。
一 心理疾病
二 老年人特点
三 干预方法
1 概念
心理疾病简称精神病,由于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而造成脑功能障碍,从而破坏了人脑功能的完整性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所致。
精神病的基本症状是精神活动紊乱,导致认识、 情感 、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精神生活,甚至作出危害自身和 社会 集体的行为。
2 分类
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 情感 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
3 致病因素
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 社会 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生活压力巨大。
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
其中,老年人痴呆是最容易出现的。
老年痴呆,又名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1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
定期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治疗建议;
经常陪伴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注意饮食搭配以及生活方式。
2 对于正常的老年人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减少其孤独感,提高幸福感;
给老人培养一门兴趣爱好,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精神障碍、认知障碍;
合理安排老人饮食,宜清淡。
最后,奇奇祝各位各位朋友及家人身体 健康 、心情舒畅。
1.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怕死,这个是他们的第一个心理问题,一点点疼痛都会将它放大一百倍,都会问“我会不会就这样死了?”打个针也是哭喊,担心自己的身体出现病痛会治不好,一个病人胃酸过多,胃动力差,一直纠缠着医生要求开药,解释他年纪大胃动力不足,吃一点药就好了,就是不听,坚持认为自己特别是胃癌,甚至发脾气称医生骗他,我们也会好言相劝并用检查结果证明,总之让他们安心。
2.空虚的心理,特别是年青时有点实力的老年患者,现在什么都要人照顾,心理的落差很大,有个做领导的患者总是指挥病友或者护工做这个做那个,不顺从他就发脾气;还有就是孩子生活 、工作忙很少来探望的,没有亲人来陪伴的空虚心理,住院患者都会反复要求打电话或者在门口望其子女来看他,见到家人时就像小时候见到父母回来给我们糖吃一样,眯着眼睛笑,还会向其它人炫耀“我儿子(女儿)来看我了!”
3.小气心理,这个与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损有关,也就是常说的老年痴呆,他们会怀疑你、病友偷了他的东西,藏了他的东西,四处寻找,并会大声骂人;小气地不让人家接触自己的东西,不分人家东西,还会记仇,分分都会计算一下。
4.心理障碍并发的身体疾病(心身疾病),年老患者躯体疾病会相对多一些,比如胃及十二指肠、肺部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大,老人的面变得比小孩子还快,一会哭一会笑的,这样对身体疾病的影响是比较大,也会形成情绪的躯体表现,出现开心血压就高,伤心心脏病就犯,持续情绪低落胃部会不适等等,医生护士需要特别注意。
总的来说,老年患者还是很可爱的,他们有很多人生经历、有很多有趣的生活故事;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爱护他们,让他们过一个安详的晚年是我们医护工作者、儿女们的义务!
老人最大的心里疾病就是,怕晚年没有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怕孤独,没有儿女陪伴。
老年人最大的心理疾病是孤独导致的。一般到这把年纪,孩子都不会在身边,老两口一起生活的还好一些,就怕先“走了一个”,剩下的就更加孤独,更容易导致老年性心理障碍。这时候需要儿女多多陪伴,或周末多陪老人一起出去散散心也不错。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体 健康 ,享福晚年。
老年人的特征较年轻人不同,最常见的心理症状:
1、恐惧症。只有最接近死亡的人最直接感同身受,随着身体 健康 质量下降,老年人往往胡思乱想,担心时日不多,对生命的流恋较常人更强烈更深厚,加之心理变化本身敏感脆弱,思虑过多反过来会对身体 健康 有不利影响,特别是本身已患上疾病的老人;
2、焦虑、抑郁症。老年人身体 健康 问题,往往又间接影响了心理机能,身心 健康 是相伴相生的过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个早上形成的,因此不可能指望一个晚上解决掉;
3、情绪障碍。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回忆往事,心理需要单一枯燥,对人做事消极被动,对生活并不积极乐观,过一天算一天念头常常挂在嘴上,不良情绪是压力的罪魁祸首;
4、睡眠障碍。老年人不是没有睡眠,而是深睡的时间不长,既有身体不适造成的的,担心有时一觉真的睡过去,患得患失也有心理压力所导致;
5、人际交往障碍。老年人适应性差,人到晚年,性格更趋于古怪,加上与年轻人交往机会趋少,有时也怕与小辈们说错话引来埋怨,这都加剧了交往上的障碍;
不被理解 ,孤独
和 不被理解的孤独
--
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随着时间逐渐加深
直到老年变得无可救药
甚至自己的亲人也无法理解
只有自己明白
老人们最主要的心里疾病是孤独感。现如今的 社会 飞速发展,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相较于老一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与父母或年老长辈相处或沟通时很容易产生代沟,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观点很自然就会被年轻人忽视,而且儿女们由于忙于奔波,一年中也很难有几次相见的机会,这样久了孤独感就越来越强烈。
心理疾病根本就不存在。想想没有这些名词前,它是什么?谁还没有烦恼痛苦的时候了,这都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不关注,就让它过去吧!
『肆』 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虽然离大部分人都比较远,但老人就不是了。下面我准备了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的原因,希望对您有帮助!
1、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
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2、老年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道了恐惧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如果您已经进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因衰老而死亡是一种“善终”,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人生完整的最后一环。其次,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就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会延续,更不存在所谓的“死亡世界”,不必为了解“死后是什么样的”而恐惧。最后,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越是能够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他们的担心,减轻他们的痛苦。
3、子女做什么帮助老人面对死亡
家里有老人的,子女又能做些什么呢?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单单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都会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除了精神上的关怀之外,在物质上也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帮助,让老人的生活衣食无忧应该是最起码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参加体检,以便身体有了问题及时治疗。
死亡恐惧症就是一种非正常的怕死,属于神经性恐怖症之一种。神经性恐怖症,指面临不利或内心情感体验偏差,持续或反复的现实环境刺激等,造成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互相作用发生紊乱。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如患者忌讳提到有关死的任何话题或任何有死的暗示意义的食物(比如不敢从白事一条龙的商店门前通过)一旦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四肢发抖、浑身冒汗等神经症状。恐惧往往由幻觉、错觉及妄想引起,并在深度幻觉中强烈发作。对于死亡恐惧症来访者来说,要想恢复首先要矫正对死亡的不正确认识,坦然的接受这一自然现象,所以心理治疗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
1、忆乐忘忧。我们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问题。平时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选择,不让悲伤、凄凉、恐惧心境困扰自己。可以常回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让心情保持快乐,开拓未来。不开心的事或让你烦恼的事尽量不停留在头脑。
2、淡泊名利。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把名利看太过重要了,有些人甚至会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达到个人目的时会耿耿于怀,怕自己死了没时间享受胜利的果实。做事情畏首畏尾,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
3、憧憬未来。美好的未来是每个人的期盼。只有常憧憬未来的美好,才能终保持奋发进取,也不会把生死看的太重。不管未来命运如何,奋斗过拼搏过就是美好的。现实再残酷,都要相信困难可以将克服。
4、静神定恐剂。可以让患者解除恐惧症的痛苦。还药剂结合了多种中药研制而成,每一种药材都经过权威筛选出来的,不存在安全隐患。以上就是死亡恐惧症治疗方法的介绍。一切恐惧来自你的心,将事情看开,就没有什么可以吓到我们了。
『伍』 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有恐惧感
老人面对死亡会经历五个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医生伊丽沙白.库伯勒.罗斯通过对大量晚期患者的访谈及研究患者临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动,将濒临死亡的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
第一阶段:否认与隔绝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意义在于抗击痛苦,帮助重拾自我,激发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久就转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态度。
第二阶段: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交涉
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抑郁
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