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子向哪些人学习了什么
第一,学无常师。“夫子学无常师”,孔子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看到什么学什么,谁有经验就向谁学习。他向老子学习礼仪,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制,向苌弘学习音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哪怕是学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他就跟别人一起唱,直到学会为止(《述而·32》)。
第二,学到手。有次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一只曲子学了十天,师襄说合格了,他说还没掌握要领;后来他反复学习,不仅掌握曲子的要领、内涵,还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高兴地说:“我体会出作曲者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高瞻远瞩,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师襄大吃一惊地说:“我的老师说过,这只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学习十分认真,对学习的东西不学到手,决不罢休。
第三,抓紧时间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17》)他总有一种紧迫感,生怕学习没赶上,新的东西又丢失了。晚年他还坚持学习《易经》,由于反复阅读,把竹简翻来翻去,“韦编三绝”,竟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弄断了多次。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8》)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总结一生学习的收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孔子的学习之道告诉我们:学习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只有学习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
B. 书香浸润家风馆
偶听梓门桥长来村有个家史馆,湖南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来采访过,我感到好奇,便约帅哥朱鹏前去看看。
从杏子的清华村过来,进入长来村地界,宽阔整洁的公路边,洋楼别墅鳞次栉比,
《格言联璧》有云:
勤俭,治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
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勤俭,治家之本
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
“第一,贵兄弟和睦;第此拦冲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
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亲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在居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
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衡敬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森歼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02
和顺,齐家之本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
“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爱护,但不姑息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作为儒者模范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他日常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典范。
03
谨慎,保家之本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
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
“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
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
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
因为他深知“高处不胜寒”和“功高盖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
正是靠着这份谨慎,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长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04
诗书,起家之本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他甚至举例说,老家的那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是却活得怡然自得,闻名乡里。
他还鼓励儿子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在读书上,曾国藩自己也堪为表率,他将读书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无论这一天有多忙,读三页书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即使在军中也坚持每日读书。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许多内容是教导弟妹子孙要谨守家族的“耕读”传统。
他告诫子弟,不仅要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他们要多读史书,要熟读《了凡四训》,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书。
在“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自身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
同时,他也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将新的见解融入其中,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05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
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孝子,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加重要。
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同时,他还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
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
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放到今天,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有些人得势便猖狂,还有的普通人家却养出了“富二代”。
别说“富不过三代”了,“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每天都在上演。
又怎能如曾氏家族“历八代而不衰,百年无一败家子”?
点个在看,愿我们从古贤家风之中,习得一二,从而家庭幸福和睦,子孙昌盛兴旺。
周原膴膴,家风蔚然,民风淳朴,国风浩荡。9月27日,在喜迎国庆和中秋双节来临之际,扶风县家风馆在县城新区西府古镇班府正式揭牌开馆。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党洁,市委副书记吴铁,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宇松出席活动。
扶风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崇文尚礼、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被誉为“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扶风家风家教源远流长,不仅有李白“扶风豪士天下奇”的美誉,有武则天对苏蕙《璇玑图》“才情之妙,超古迈今”的赞誉,更有甘棠遗爱召公、铁胆御史王纶勤政爱民、清廉公正的感召,扶风大地处处流淌着华夏文明的血脉,充满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据了解,扶风县家风馆旨在“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优秀家风、传承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占地1000平方米,全馆分展示区、办公区、阅览区、体验区四个功能区域。展示区采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分11个小展区,从中华家风之源、中华女学之源、勤廉文化之源、文明国风之源、优秀家风集锦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扶风厚重的家风文化,其中涉及家风家训、扶风古代名人35人,近现代人物41人和159个家庭。办公区配置了高标准的会议室,可容纳100人同时进行学习培训。阅览区配备了家风家训相关的图书资料百余册,供参访者学习阅读。体验区多贤书院古朴典雅,效仿古人着汉服、诵经典,零距离感悟中华优秀经典的博大精深。同时,县家风馆开办网上家风馆,采用5D全息技术,可通过网络观摩家风馆特效、全方位了解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润初心
长来清风沐甘霖
西充家风馆分为家风庭院和室内展厅两个部分。家风庭院部分包括“家风碑刻”“正门楹联”“门风浮雕”等。室内展厅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包含“共产党人家风观”“坚守与传承”等主题展厅,内容涵盖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共产党人家风传承以及西充传统家风文化等方面。
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展板、实物、视频等形式,对优良家风进行宣传和展出。
西充家风馆是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廉政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基地,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传统家风家训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
“前几天,爸爸陪我一起看《开学第一课》,课程里不仅有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抗疫英雄故事,还有新疆家风馆里的‘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内容。”新疆喀什岳普湖小学的袁一萌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她的父亲袁斌说:“疫情期间从新疆妇联的网课上我和孩子一起学习了很多新疆家风馆里关于家教、家风、家训等方面的内容,最近家里实行‘光盘行动’,孩子不挑食,习惯也越来越好了。”
袁斌和袁一萌所说的新疆家风馆是由新疆妇联精心打造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阵地,今年1月18日揭牌,5月15日正式开馆前,主要在线上开展家风家教活动。从揭牌至今,陆续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向全疆700多万个家庭和相关单位推送家教、家风、家训等内容,广受好评。
三代人几十年践行好家风
“今年5月新疆妇联表彰了我,我的事迹被选中在新疆家风馆中展示,特别开心。养老院的老人们也都为我高兴,有机会我也想带老人们来看看。”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新疆阜康市的沙尼汗·艾塔木告诉记者。
“我们这几天忙得不得了,养老院刚刚恢复正常,工作千头万绪,但快乐充实。”沙尼汗说。以前沙尼汗所在的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有不少空巢老人,一有时间她就把这些老人邀请到家中做客,时间长了她家便成了“老人俱乐部”,如同一家人。
沙尼亚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虽困难,但母亲总是乐于给口渴的路人倒一碗热茶,跟他们聊几句家常,给放羊晚归的牧民一块馕。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沙尼汗,如今,她又把这些好家风传给了孩子们,三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孝老爱亲、感恩社会。
据了解,2010年阜康市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在沙尼汗·艾塔木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10年来,沙尼汗·艾塔木每天悉心照顾社区汉、哈、维、回族多位老人,为他们提供日常饮食、休闲娱乐、扶贫帮困等服务。2016年2月,居家养老点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沙尼汗·艾塔木先后获得了全国“孝亲敬老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2017年,阜康市投入130万元新建了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780平方米,内设沙尼汗工作室、中医保健室、室内养老服务区、室外活动娱乐区和绿化区,可为辖区60位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照料服务。如今,沙尼汗·艾塔木已经成为阜康市的一张名片。在她的激励下,一大批民族团结典型和好人好事纷纷涌现,形成一个“沙尼汗·艾塔木团队”。
沙尼汗的爱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她的孩子们,孝老爱亲是她给孩子们最好的“传家宝”。“我们家有一口供几十人吃饭的大锅。”肖克莱·库尔班最自豪的就是向外人这样“炫耀”自己家的情况了。肖克莱是沙尼汗的小儿子,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警察。肖克莱有时间就到居家养老中心照顾老人,多年来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
传承好家风涵养好家教
日前,新疆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给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村民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家风故事会。该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正值暑假,新疆妇联线上家风馆云课堂给孩子和村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家风家教、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内容,很受大家欢迎、喜爱。此次,利用夜校把家风馆的学习成果和内容在线下展示,让身边人身边事线上线下形成良好互动。
新疆家风馆以“爱国爱家、和谐和睦”为主题,设立了和风习语、家范传世、红色家风、和合新风、廉洁齐家五个专题展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家教家风家训展示、家风宣讲(家风讲堂)、家风培育、家教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全馆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展示了历史名人家风家训和新疆优秀家庭良好家风传承,引导更多人讲好家史、立好家规、牢记家训。截至目前,新疆家风馆迎来自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地(州、市)等有关单位、个人组成的参观团队69批次、1752人,并举办了主题党日、家风讲堂等活动。
“家庭要和睦,家和了,什么好事儿就都跟着好起来了。新疆家风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阵地,对于教育子女,带动一方风气向上很有意义。”全国最美家庭代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海菊这样表示。
C. 宝鸡扶风70岁老人咸阳二十局医院看病合疗咋报销
宝鸡来社保在咸阳看病这源属于异地看病,目前我国还未全国联网,一般是不能报销的,但有两种情况还是可以的,一是本地医院与外地医院挂钩,备过案的经本地医院领导批准转去的,出院时交上本人的医保卡就可以直接结账报销了,二是本人在外地有病须急诊住院的,出院时带上发票及相关资料回本地社保局可以报销,自己随便在外地看病住院是不给报销的。
D. 哪些风俗与尊老敬老有关呢
中国的很多风俗都与尊老敬老有关,比如说清明节祭扫就是与尊老敬老有关,还有中秋节的团聚,还有春节,把老人叫到家里吃饭都属于是。
与尊老敬老有关的风俗如下:
1、重阳节;
2、出门时应与老人道别;
3、见面时应鞠躬行礼;
4、吃饭时家庭之中最年长者先动筷子;
4、为长辈倒酒或茶时,应起立鞠躬而倒;
5、敬酒时应先敬长者;
6、长辈敬酒时,你要说“谢谢”;
7、上座时应年长者先坐,按辈分依次而坐;
只要一心一意孝顺尊敬自己的老人,习俗就不重要了。老人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礼节与习俗,老人需要的只是做晚辈的理解与孝敬,只要你多抽时间关心老人,耐心地听老人的心里话就够了。
(4)扶风敬老院扩展阅读:
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人们进入老龄阶段、病残、丧偶、丧失劳动能力、超过退休年龄而无法工作或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赡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终。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E. 重阳节的典故
1、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2、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3、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F. 陕西残障儿童救助-帮助中心或机构有哪些
西安的阳光雨在我们学校附近 我过去帮你问了一下 那里好象要关了
你家离咸阳近不近,咸阳社会福利院收这一类的孩子,如果能在民政局要到指标,可以少花很多钱. 详细可以给我发网络信息.
G.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3、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