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村那么多养老院,老人为啥不愿意去
因为养老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那在那里度过晚年的人,会让人感觉很凄凉,有儿女的老人没,没有人愿意去那里
② 老汉在养老院砍死81岁老太事件的背后,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案件发生在湖南邵阳的一家养老院内,一位九旬的老汉残忍的用刀砍死了一位81岁的老太太,对于这个案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对于案件发生的原因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但是此案背后的一些信息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3.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对于老年人,我们年轻人可能平时比较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则关心太少,其实,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在赤峰的一家养老院内,一位老人用剪刀造成了3死4伤。在广东珠海,一位聋哑老人杀死了自己的侄媳妇,潜逃后畏罪自杀。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我们一直都认为老年人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风雨雨,都非常的坚强,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老年人在晚年是最需要亲人陪伴的,缺少亲人的陪伴,老年人的心里话无处倾诉,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心理问题。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 男护工举止怪异惹嫌疑,67岁老太养老院查出性病,对此你怎么看
这件事情发生在四川成都,有一个67岁的老太太在养老院进行康复治疗和生活,每个月是6000元钱,结果老太太检查出有不可言说的疾病。这个新闻在我们看来也是非常怪异,67岁老太太居然还能够查出这种疾病?警方在调取监控视频时发现这家养老院的男护工举止怪异,所以正在进行调查。
我们国家现在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儿女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照顾,就需要送到养老院,6000元的养老费用也不低了,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养老院,能够出现这样的事情,也是让我们感到诧异。老人的养老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养老院的建设有待推进,对于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儿女也不应该完全的打撒把。
④ 养老院86岁老人打死79岁室友,养老院是否存在严重的过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选择去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最近,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一养老院七旬老人被八旬室友殴打致死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4月15日,滑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称,4月8日晚,滑县新区夕阳红敬老院内,张某某因故将杜某某殴打致死。目前,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已被刑事拘留,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仅凭一个事件不足以对养老院模式提出质疑,因为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意外事件,甚至杀人这样的极端事件。如果要质疑一种行业或者一种模式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有数据支撑这一行业出现的问题显著高于其他领域。就像前几年,滴滴乘客遇害事件,如果有数据证明,滴滴乘客被害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领域,那么就说明滴滴模式必然存在安全隐患。本案之所以成为新闻,大概是加害人与受害人都是老年人,这样的案例不多见,因此才成了新闻。但不足以引发对养老院模式的质疑。
⑤ 81岁大爷养老院大开杀戒,造成3死4伤,什么仇什么怨
没有任何的仇与怨。疑似是因为一件小事,但是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一、81岁大爷在养老院里大开杀戒,太可怕了赤峰市一所老年公寓里发生了一起重大命案,犯罪嫌疑人是81岁的老大爷。疑似因为一件小事,连砍杀8人,导致3人死亡,4人重伤,81岁的老大爷当场被捕。
看到这则消息我的心脏是砰砰直跳,一位81岁的老大爷怎么能痛下杀手呢?怎么会呢?人到暮年不都已经看透看淡一切了吗?怎么会杀人呢?还有在老年公寓里这些老年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得以保障?如何放心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里?
比如有的老年人喜欢听流行歌曲,讨厌京剧;而另一个老人就是喜欢京剧,每天不是自己唱就是听,试问这两位老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还有每位老人的文化素质不一样,比如打扰的别人睡觉,有的老人会特别的不好意思,会充满愧疚;而有的老人则感觉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在面对别人的劝阻时,还不以为然,面对服务人员的劝阻时还会大骂服务员,这样的人豪横起来是谁也不怕。
作为年轻人应该适当的关心老人,重视老人的情绪,重视老人的感觉,尽量不要冷了老人的心,让老人变得抑郁,变得极端。
而作为养老院应该要教育老人,提高老人的素质水平,强化养老院里的政策规定,不要惯着一些豪横的老人。
⑥ 请问下比 较受欢迎的养老院是哪个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也逐渐升华,从单纯的“有所依”,到不断追求更好的老年生活。或许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中国的养老院不是混在压抑的高楼群立之中,就是孤独地坐落在偏僻的城市郊区。
养老院内部的风格也是“制服式”地统一,鲜有个性鲜明的设计。而功能区也仅仅是为了满足了其功能性,例如生活区就是生活区,放几张沙发,摆几张桌子,配几台电视就完事了,久而久之未免让人觉得有点乏味。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国内外几个优秀养老建筑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巴黎疗养院
玻璃与红砖的协奏曲
新建部分在原有建筑体量之间,外侧蔓延生长,这栋布局紧凑的医疗养老院成为了这片街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将城市与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侧的大花园绿意葱葱,为严肃规整的建筑体量带来了一丝活力与轻松。
附属老年人医院(EHPAD)的建设非常紧凑。它与现有建筑“共存”。它的目标是强调这个建筑物的存在是这个新的街区的一个非凡的设施,向城市开放,并在建筑物的后面提供一个大花园,使整个场地呼吸。
法国依赖性老人之家与养老院
位于风景秀丽的山坡上
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色彩鲜艳活泼的养老院
这家养老院盖在澳尔贝克村附近的诺曼底林区中央。养老院依山而建,即便是在山谷里也一眼就能看见。依山而建的养老院扩大了生活区和散步区,优化了对于景观的利用。
这家护理和养老院建在奥尔贝克村附近诺曼底博物馆的中心。建筑沿着山坡的倾斜曲线,从山谷可以看到。该建筑旨在改善生活和步行区,它的优势在于它与景观的关系:坐落于山峦之间景色秀丽处,绿色撞红色的炫彩动感养老院。
巴黎Clichy Batignolles生态疗养院
作为一个建筑
其内部空间和家具设计独具一面
位于巴黎的中心,这个项目被设计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建筑,而且在其内部和家具方面。
建筑坐落于巴黎Clichy-Batignolles生态区,这里原本是一片被巴黎人遗忘的铁路飞地,现在被重新利用起来。这个重要的市政项目展望和回应了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也为21世纪建造持久且多功能的城市空间铺平道路。
由于各种各样的项目需求,建筑师必须找出一个方案将养老院,社会住房,个人住宅,宗教中心,零售商业中心这些项目融为一体。这些项目和谐共生,催化出丰富多样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高质量空间,为城市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此项目同时以具有说服力并创新的建筑策略满足了此地块高城市密度和新环境下催生出来的种种需求和挑战。
Lankry architectes退休之家
这个家允许保持
居民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养老院项目与Simone Veil医院开发项目都是为了加强城市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养老院项目不是封闭的项目,居住者可以与他原本的环境、亲属、家庭、朋友等保持联系。
养老院拥有绝佳的位置,坐落于Montmorency城市中心。建筑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为每一个房间都创造了良好的朝向,向南开敞,坐享巴黎盆地的优美风景的绝佳视野。
上海奉贤区老年大学
优雅,大胆
作为一个上海市奉贤区的民生项目,能被选址于奉贤区政府所在地南桥镇中心一个这么优越的地段——江海路的原奉贤中医院地块——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用地紧张。
⑦ 养老院里有那些令人胆寒的残酷真相
近年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养老问题成了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尽管对于中国人来说,主流仍是“养儿防老”,毕竟这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孝道思想,也是许多国人一直遵守的准则。
但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养老院的兴起,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抉择。然而在养老行业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法则”。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中国老龄化现状——不为人知的养老院残酷写照
自2020年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1/5。并且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45年时,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30%,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而相对而言,我国养老服务还比较滞后,不仅社会普及率差,大部分城乡社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医疗文化设施覆盖少等问题,这与当前老龄人增长需求存在明显差距。
可随着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再加上如今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问题,单纯依靠子女来养老已经难以实现,养老社会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于当前养老行业来说,无论是护理人员还是规模水平都无法进行匹配。
尤其我国养老还面临着三个短缺:第一是相关法律不够完善;第二是养老床位设施缺少;第三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而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养老行业的门槛日渐降低。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那些养老院的老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其实中国养老院无论是高档还是中低档,只要踏进去,那就只有四个字:吃喝等死。
据悉,一些养老院的屋子会像病房一样排列着6~7个单人床,而这孝圆就是老人们每天生活的空间。并且无论是生病瘫痪还是四肢完好,都有可能会被安排在一起。
尽管每个房间会配备两个倒班的护理员值班来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可面对如此多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护理人员又怎会有精心照料的精力呢?
在这里,为了打理方便,无论是男女都会剪成短发,胸前戴着统一的防漏围兜,几乎没有性别的区分。在房间和楼道的窗户外面都加上了护栏,俨然如同一座特殊的“监狱”。迹耐养老院里没有个人的隐私,更没有生命的尊严。
而这些护栏,是为了防止老人们跳楼自杀而安装的。他们大多数已经不再畏惧死亡,更多的是想要一份解脱,于是许多老人都会采取一些极端方式。
即使是付了高昂养老费的高档养老院,也只是会在物质上优越一些。
许多远离了家人的老人,都会目光呆滞,很少与人交流,他们的精神往往得不到慰藉,十分孤独。
在原生态纪录片《乡村养老院》中,就有着许多这样的例子。
其中一名叫做羊会莲的老人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她已经102岁,精神也有些微失常,无儿无女,却每天闹着要找家人。一天她午睡醒来,趴在窗口想要回家,门却被人锁住了,而这扇门正是为了防止她乱跑。
羊会莲只好吵闹不止,门口的老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还有人拿着棍子吓唬企图让她安静下来。终于有一名老人不忍将门打开,羊会莲便立即拿着包袱步履蹒跚地出了房门,但她在门口徘徊了一会后,便又放下了行李,坐在椅子上开始陷入沉思。
八天后,羊会莲去世了。而面对这种状况,其他老人们都毫无波澜,甚至认为她是去“享福”了。84岁的老太太赵学华就对此十分羡慕,她拥姿慎春有四个子女,却经常将死挂在嘴边,称自己“如果年底还不死,明年住进来又得交钱了。”
因为腿部残疾,这位老人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而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用处,不想给子女带来更多的负担。幺女偶尔会来看她,可每次都是时间短暂、步履匆匆。不过这位渴望死亡的老人却十分矛盾。
她的桌上永远摆着几盒速效救心丸,一旦发病就会立即吞下。据其他人称,医生告诉赵学华每次只用吃八粒,但她着急起来就会一连吞下十几粒,因为害怕病痛就这样带走了她的生命,也不愿躺在冷冰冰的房间里独自离去。
而住在养老院的除了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都是因为子女无法赡养而来到这里,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一样的“痛”,他们的眼神里都透露着孤寂。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老人们便会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聊着天,他们相互吐槽着:养儿防老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养老院丛林法则:子女是攀比顶端的基石
那既然养儿防老并不绝对,为何还会有人千方百计地想要延续子孙后代呢?这还要根据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进行分析。虽然传宗接代是动物的本能,但在中文里,还有一个词被称为“绝户”,是指没有子孙、无后代的人,是绝对的贬义。
因为子女永远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是维权受益人,更是为父母主张权利的合法主体。因此自古以来,能够子孙满堂的家庭都会让人相对高看——这意味着一个家庭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毫不怕事的底气。
而在养老院里,也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据某养老院老板透露:一家养老院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也存在着霸凌和攀比、排挤与优越感,老人的待遇甚至与工资多少无关。
首先是来自同院老人的压力。在一家养老院里,每个金字塔的顶端都是儿女双全、有权有钱的阶层,再往下依次排开,最底端便是无儿无女、没有文化的孤寡老人。
这些底端老人们就如同学校里的孤儿,无论遭到怎样的排挤,都不会有人来替他出头,因此遭到鄙视的状况会更加变本加厉。
而这些小打小闹的拌嘴与争抢,又丝毫不会触及到法律法规,就如同未宣之于口的约定俗成,着实让人憋屈又难受。
可如果是有子女的老人,即使子女并不孝顺,但只要他有维权的动机,譬如能从中获取钱财等;甚至越是利欲熏心、唯利可图的子女,这位老人就越不会有人去招惹,毕竟没有人想被讹诈。
其次是来自护工的区别服务。护工们每天需要面对许多的老人、处理许多的事情,于是也练就了“看人下菜碟”的本事。
需要精心对待时,他们能丝毫不出差错,能够敷衍了事时也绝不自找麻烦。尤其是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遇上势利眼又欺软怕硬的护工,老人们没有了主张和申诉的权利,又没有子女的维护,只能被人肆意对待,所以说养儿不防老,但防吃绝户。
一纸合约,终究难以杜绝“合法伤害权”。而这些伤害可谓五花八门,还让人难以抓到把柄,例如被故意调换环境差的床位、喂食物时偷工减料、以及对老人不予理睬等等。
的确,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考验“人性”,正如养老院老板所说:“人性的恶,这里一样不少。”
最后便是来自院方和老板的管理。要知道,每个老板的主要目的都是“盈利”,对商人来说,没有什么能大过这一点。
因此要给老人“良好的体验”,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院方的管理更无法具体到方方面面,何况如果只有老人的一面之词,即使遭到投诉,除非家属不管不顾来闹事,否则院方很容易就能轻轻揭过。
更别提没有子女的老人,即使非正常死亡,也不会有人来维权。所以院方们也会将老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同的状况也会区别对待。那么会出现非正常死亡这样可怕的情况吗?
对此那位养老院老板举例道:“在餐饮行业有个指标叫‘翻台率’,意思就是想要多接待顾客、获取更多利益,就必须让客人更快地离开。”就如同许多快餐连锁店都会放上高脚凳一样,它的宗旨不是让客人“宾至如归”,而是让客人感到不舒服后快速离开,以求“翻台”,赚到下一桌的钱。
如果把这种经营思路套上养老院的经营模式,转为“翻床率”,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优雅地老去: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而为应对当前老龄化社会,政府自然也推出过一系列安排措施。其中一个名为“幸福守门人”的项目,就以能良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著称,并且在实施以来已经初见成效。
这是哈佛大学联同中南大学科技部,以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共同支持下创立的研究所。
“幸福守门人”总共分为几个模式,第一个是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模式,它分为四个板块:孤独量表、抑郁量表、身心健康简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
这个模式是研究者在对老龄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大量走访筛查后所发现,大多数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的孤独是普遍性的,这种孤独并非抑郁,而是处于一个精神临界点。
于是研究者们建立了“守门人”,即志愿者与地方人员相互配合,包括乡村医生、社工积极分子等,一起进行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维系好与老人们的情感互动,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
第二个是时间银行模式。时间银行最初由美国律师爱德华发现,当时他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有许多贫穷的失业黑人,于是思考着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劳动时间的交换。
而应用到社区里面,就是为了让相对年轻的人付出劳动时间来帮助高龄、体弱的老人,例如送水、做家务、聊天等,并将劳动时间记在账上,来兑换成别人对自己年老以后的服务。
实际上这种模式也只是培养一种习惯,大多数人都没有去兑换服务,只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代代相传的文化。
第三个模式名为“老人会”。“老人会”之名其实在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它意在督促人们“敬老、贺寿、举丧”,如今运用也可称为重拾传统精神文明。
据称后来杭州一家老人会上,还增加了一项福利探病的新内容。也就是将老人会里的费用支出一半来探望生病的孤寡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被关怀的温暖。
第四个模式被称为“病友会”。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倡导病友间互助、互惠、互动的活动,人们可以在一起相互鼓励与学习。病友会其实已经由来已久,在我国的多个城市都出现过这种案例,据医生称:这种鼓励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如今该项目已被国家卫健委列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在全国1600多个社区、320个农村进行了推广。但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养老事业仍然面临着艰巨困难,政府政策也还是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而在长期以来的“优生”文化下,我们渐渐忽略了“优逝”。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景军所称:“安详地面对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末期的尊严。”
因此,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尊严都是一个人的底线。如何优雅地老去,也是所有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优雅的前提,便是享受生命。生命是品质与数量的统一,有质量的生活包括文化的境界、物质的支撑以及内心的安定。
而每个人都可以为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出一份力:那就是当老去之时,也要保持年轻的心态,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内心,以此来增加精神的富足。
要知道连古人也曾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更应该漂亮地活着,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