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房颤

老年人房颤

发布时间:2020-11-28 23:49:28

老年人心脏房颤发病时,可以用速效救心丸吗

速效救心是一种急救药,不具备治疗效果,而且只对冠心病。房颤不属于冠心病之类,救心应该没有什么效果。房颤病要到医院治疗,必要时使用射频消融术,

② 老年人心房纤颤

(一)发病原因 房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居多,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发达国家以冠心病、心肌疾病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最多,老年人可由于隐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所致。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患者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7岁,以女性居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左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房颤的发生。 2.冠心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者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3.心肌病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 5.缩窄性心包炎 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 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为4%~5%。常呈阵发性,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67年Lown提出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念,其中包括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这里的心动过速包括房颤。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房颤的发生率约占12%~18%。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心室预激发生房颤的机制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的房颤有关。另外,旁路前传不应期短也易诱发房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二)发病机制 1.机理 (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该学说认为房颤并非总是无组织、无规律的杂乱活动,而是有序可循的。自旋波折返的中心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不稳定的自旋波常见核心位置的游走及其核心大小形态的改变。核心游走时伴发多普勒效应,核心游入的心肌区激动时间短,而游出的心肌区激动时间长。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肌瘢痕组织或血管即可锚泊成稳定的自旋波,而在一定条件下如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可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可互相转换,表现为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 2.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因素 (1)心房体积与病变:心房体积的大小和房颤的诱发和持续有关。心房负荷增加、心房扩大、急慢性损伤、窦房结或结间束(心肌)纤维化均与房颤的形成有关。有心衰发生时房颤不易控制。 (2)兴奋波的波长:兴奋波的波长等于兴奋的传导速度和心肌有效不应期的乘积,因此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缩短均可使兴奋的波长缩短。兴奋的波长决定了心房肌内能够产生的游走小波的数量,波长越短产生的小波越多,从而使得心律失常越容易产生和持续。在大实验中已证实用药物或刺激的办法延长心房内传导或缩短不应期可诱发房颤。 (3)心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正常的心肌存在着结构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结构的各向异性是指心肌纤维空间排列不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是指兴奋在心肌纤维内,传导速度以及心肌电容和电阻的各向异性。心房肌纤维细长,呈纵行排列,激动沿纤维长径传导速度快,但激动强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沿横径传导速度慢,但强度大(传播的保险系数大)。当在长径方向传导阻滞时,仍可从横径缓慢传播,如返回时长径已能接受激动,即可形成折返。 (4)自主神经影响: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在一些房颤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形成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介导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阵发性房颤。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二者任何一方活动度增强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发生房颤。 3.病理生理 慢性房颤的心房有功能的组织被纤维所替代,窦房结和结间束可有损坏,窦房结可有阻塞。房颤发作以后,左右心房会逐渐扩大,半数病人会有左房内压力升高。如果窦性心律得到恢复,此压力可降低,心房也会缩小,其原因是由于房颤时心脏顺应性减退,心室舒张时间缩短,促使心房内压力增加所致。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有很大影响,房颤发作时仅有频率极快且无规律的电活动,失去了心房正常的机械功能。房颤时,心房的贮备功能及主动收缩的动力功能丧失,仅保留了其导管功能,血液只是在心室舒张时被动地吸进心室。心率增快,充盈时间缩短,心输出量减少。当心室率≥140次/min,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使血压下降,诱发或加重心衰。 房颤也会通过快速与不整的心室率影响心功能,长期影响可产生心肌病。 房颤可导致血栓的形成与栓塞发生。远在150多年前,Vinchow即提出血管壁、血流和血液成分的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流速减慢,甚至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证实房颤本身可导致血小板激活,从而促成血栓形成。血栓多附于心耳、心房,栓子脱落可造成栓塞,是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成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 问医生:老年人有间发性房颤,做肠镜要全麻吗是否影响心脏

应该用全麻,因为房颤是心脏病引起的,又是老年人,容易出危险的。

④ 高令老人手术消融治疗房颤能行吗

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会发生自然老化,纤维化程度逐渐增高,加之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明显改变心房电解剖基质,加重心房重构,这些都可能使其行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变差。但是近年研究显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Corrado等人对174例75岁以上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20个月发现,一次手术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有127例(73%),有47例患者房颤复发,其中20例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获得成功患者16例(80%),共发生1例血胸和1例脑血管意外(2/194,1.0%)。Bunch等人对752例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患者随访1年发现,与年龄≤8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80岁的患者1年有效率相似(78%比75%),3年后5例死亡,4例死于中风的都是≤80岁的患者,故研究者认为尽管高龄老年人伴随心血管疾病较多,导管消融对高龄房颤患者来说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没有增加,可以用于老年人房颤的治疗。
术前充分评估
尽管导管消融是微创手术,术前亦应充分进行评估,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比如术前进行食道超声检查明确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即使是微小的血栓也要延迟手术,以免术中术后血栓脱落导致血栓栓塞。另外还要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状态,如过肾功能降低,需要提前水化治疗,术中尽量减少造影剂的使用,以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总之,老年房颤患者术前更应注意与主管医生的沟通,让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手术做充分准备。
术中放松心情
对于阵发性房颤来说,导管消融治疗大约需要2-3小时,整个过程患者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放松心情,血压心率稳定,及时将自己的感受告诉术者,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遵照医嘱服药
大多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2-3月。由于老年人伴随疾病多,同时合并用药也较多,肾功能下降比例大,故抗凝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按照医嘱服药、定期进行检查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服药安全性。
总之,尽管高龄老年人合并较多的心血管疾病,但仍能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取得恢复窦性心律的良好效果,并不增加并发症,高龄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⑤ 老年人心脏房颤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谢谢

先说防止预发情况,血栓 必须吃预防血栓的药物 再说根本房颤,房颤的原因有很多都是心脏病去医院查一下什么心脏病,再选药。

⑥ 老年人房颤 心衰 脚肿的频率越来越高 是不是病情加重啊

应该是的。心脏病要去正规的大医院系统检查治疗才好。距离北京近的话,就去阜外或者安贞医院,都很专业的。我父亲在这两个医院求过医,很好的。南方的话去哪里就不太清楚了。

⑦ 老年人房颤要注意什么

房颤又叫做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电活动紊乱的疾病。年龄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年纪越大者患病的风险越大,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患病率从约为1%,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患病率高达10%。房颤容易复发,不易根治,老年人要注意以下这些事项:

  1. 定期体检。房颤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情况,综合评估期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及时调整药物,以避免出现不良预后,减少不良事件。

  2. 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对使心跳加快,加重房颤病情;酗酒损害心脏健康,增加房颤危险。所以,房颤患者最好能做到戒烟戒酒。

  3. 少饮咖啡浓茶。咖啡、浓茶等会使得神经兴奋,加快心跳,不利于房颤预后。除此之外,苏打水、巧克力中也含有咖啡因,也应该限制饮用或食用。

  4. 避免劳累。房颤患者本身心脏负荷就过重,而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荷更重,加剧心律失常。因此,房颤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做到劳逸有度。

  5. 减轻压力。即使是没有心脏问题的健康人群,在压力过大时也可能发生房颤。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是最常见的房颤诱因。因此,房颤患者要把压力最小化。

  6. 控制体重。身体超重会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增加房颤危险。肥胖症会改变心房大小,随着体重的增加,心室心房会逐渐肥大。

  7. 规律用药。多数的房颤患者需要服用药物,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盐酸索他洛尔,另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得中风的风险进行评分,已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服用的房颤患者来说,一定要遵医嘱规律用药。

  8. 治疗基础疾病。冠心病、慢性肺病、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都可能引起房颤,如果房颤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也要进行积极治疗。

总之,老年人要想与房颤和平相处,不外乎解决引起房颤的基础疾病,避免房颤的诱因,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当然,还要记得定期复查及评估病情变化。

⑧ 老年人心房颤上不来气是怎么回事

近期有没感冒啊,有没有肺炎啊等等的。
晚上睡觉好不好啊,会不会被憋醒啊?要不要坐起来喘气啊?
很多老人常见的是心功能衰竭。

⑨ 我想请问老年人心脏房颤是否有其他的并发症

1.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栓塞的可能机制

1.1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率在一般人群中为0.4%~2.0%,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加1.4倍,7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大约占6%~10%<1>。研究表明,房颤是发生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15%以上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非瓣膜病慢性房颤病人中脑栓塞发病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在瓣膜病慢性房颤病人中脑栓塞发病率达到正常人的17倍<2>。80岁以上合并房颤脑卒中的患者达到25%,每1000人每年发生40次脑卒中,9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每1000人每年发生可达70次<3>。因此针对房颤栓塞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房颤发生栓塞的可能机制

⑴ 血流动力学异常: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了节律性机械收缩,使舒张期左房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淤滞,血球成缗钱样,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可以发现心房内烟雾状回声即自发性回声。自发性回声浓度较深、左心房/耳血流减慢以及血栓形成的患者易发生栓塞事件<4>。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异常等因素引起。左房大小、左心耳血流速度、左室功能障碍、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是房颤患者出现自发性回声的独立预报因子<5,6>。⑵ 左心耳在房颤栓塞并发症中的作用<7>:左心耳是左心房向右前下方延伸的突出部,边缘有多个深陷的切迹使其呈分叶状,心耳形状不规则,略似三角形。与光滑的左心房内壁不同,左心耳内壁有发达的梳状肌,凹凸不平,容易形成血栓。由于左心耳是一个死腔,房颤时收缩功能丧失,左心耳内的血流更加缓慢,血流状态也明显异常,加上常常不可避免的血管壁损伤,很易形成血栓附着梳状肌上。一旦发生脱落,血栓随血流到达靶器官形成栓塞。通过经食道心脏超声、外科手术、尸体解剖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90%~100%的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栓来源于左心耳<8-11>。左心耳中血栓形成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3倍<12>。即使恢复窦律后,左心耳收缩顿抑,仍有可能再形成血栓<13,14>。因此人们设想封闭左心耳可以预防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发生。⑶心房内膜损伤,血栓更易于附着:房颤患者中血管壁因子(vwF),而vwF水平升高是血管内皮损伤的一项指标,与血栓形成相关<15>。⑷ 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以及血小板活化: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纤维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细胞内粘附分子、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肽A以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表达明显升高<15-19>。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血小板活化,可能在左房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重建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案

重建窦性心律是人们期望的能够保留心房的收缩功能并解决房颤所带来的多种并发症的最理想结果。常用的方案有:1. 外科迷宫或长廊手术;2. 导管消融,仿迷宫术;3. 肺静脉开口区自律灶消融术;4. 房内起搏除颤器;5. 房颤-房扑:按消融房扑法,阻断三尖瓣环-下腔及-冠状静脉窦口间双向传导。6. 应用直流电或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复律并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

迷宫术对心房的损伤较大,手术时间长和并发症较多,难以推广。Pappone等<20>的研究表明肺静脉开口区消融治疗房颤明显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CARTO和非接触导管(non-contact mapping)指导下的标测和消融、超声球囊消融、冷凝消融等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改善了治疗效果,但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和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却大大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推广<21>。

新近结束的AFFIRM<22>和RACE<23>结果显示,维持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比较,在生存率方面没有优势;控制心室率控制可以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且费用较低。由于控制心室率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这无疑会引导我们针对房颤的治疗策略发生转变。而对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高危病人,尤其应首先考虑选择控制心室率。因此预防房颤的栓塞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3. 房颤抗凝治疗及外科治疗预防栓塞的优缺点

3.1 抗凝治疗的优缺点

多项研究表明,慢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治疗并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年卒中发生率仅为1.4%,与安慰剂组相比下降了68%,而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大约只有华法令的一半<24>。目前ACC/AHC指南推荐在慢性房颤合并高龄、高血压、心脏扩大、心功能低下、糖尿病、有脑卒中史等高危因素患者中长期应用华法令预防栓塞并发症<25>。

但是在临床上长期应用华法令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华法令的治疗血药浓度较窄,ACC/AHC指南仅推荐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25>;其次多种常见药物以及食物可以通过影响华法令和白蛋白结合以及P450的功能影响华法令作用强度。在临床上应用华法令的抗凝效果波动较大,难以调控,长期应用华法令每年增加1%-2%严重出血并发症以及5%-10%轻微出血并发症<26>。Stafford 等<27>的研究表明由于担心引起重要脏器出血的副作用,在60到69岁的房颤患者中仅有40%服用华法令,80到89岁的房颤患者中仅有20%服用华法令,合计仅有1/3的患者进行了华法令抗凝治疗。再次,由于需要经常测定INR,患者极不方便<28-30>,长期抗凝治疗是影响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只有61%的患者愿意接受抗凝治疗<31>。因此尽管有明确的用药指南,大量的患者没有应用、或者没有正确的应用华法令。

Ximelagatran是一种一种新型的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在体内通过其活化产物Melagatran起抗凝作用。 SPORTIF Ⅲ 研究<32>显示,Ximelagatran组中风或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率较华法令组减少29%。此外,两组间残疾或致命性中风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大出血发生率没有差别;但所有大、小出血的总和发生率,在Ximelagatran组较华法令组相对减少14%。由于Ximelagatran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与有效剂量的华法令相同,其抗凝效果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以及个体间的敏感性差异较小,抗凝强度可以预测,只需每日口服固定剂量,不需要严格监测凝血指标,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3>,使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大大简化,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有可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预防卒中的益处。Ximelagatran目前最有希望取代华法令成为慢性房颤预防栓塞并发症的药物。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尤其是房颤发病率最高的老年人,往往因为存在出血倾向及存在出血等抗凝禁忌症而无法从中获益<34>。

3.2 外科治疗预防栓塞的优缺点

19世纪30年代起心脏外科医生发现大多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发生于左心耳,开始在手术时封闭左心耳以预防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发生<35,36>。研究表明,外科手术使左心耳完全闭合后,发生脑栓塞的危险降低了近12倍<37>。目前ACC/AHC指南推荐在进行二尖瓣手术同时切除或封闭左心耳<38>。但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通常较大、风湿活动对心房的损伤,血栓可能产生于左房本身,因此单纯封闭左心耳有时并不能完全预防风湿性心脏病栓塞的发生。

目前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不再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绝大多数非瓣膜病患者血栓发生于左心耳,而心脏外科手术同时切除或闭合左心耳简单易行,因此许多医生主张对于此类患者需心脏手术治疗的同时切除或封闭左心耳<8,39>。 正在进行的LAAOS研究在冠脉搭桥术中对于房颤或将来可能发生房颤的患者封闭左心耳,希望能够降低术后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40>。,但是对于仅仅是切除或封闭左心耳来说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仅适用于慢性房颤需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进行。且Katz等<41>的研究显示36%外科手术未能完全封闭左心耳,限制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1996年Odell等<42>报道了经胸腔镜封闭左心耳预防房颤栓塞的技术。由于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左心耳封闭效果,经胸腔镜封闭左心耳预防房颤栓塞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4.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栓塞并发症

由于外科手术创伤性较大以及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人们设想能够通过介入方法应用封堵器封闭左心耳。这首先对于封堵器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有排斥反应;自身不能有血栓形成;释放后不能发生移位;不能侵蚀邻近的组织如左心耳、回旋支;不影响二尖瓣以及肺静脉的血流以及左心房的功能。

Nakai等<43>通过动物研究表明,应用PLAATO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封闭左心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对回旋支血流无影响。1月后表面面积的90%被内皮覆盖,3月后左房面完全由与左心房相连光滑的新生内皮细胞所覆盖,表面无血栓形成。1年后封堵器的位置良好,左心耳封闭完全,表面无血栓形成,对左心耳无侵蚀,对二尖瓣以及肺静脉的血流无影响,对左心房功能无影响。2002年Sievert<44>率先报道了应用PLAATO系统封闭左心耳预防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经完成了100例左右。2003年Meier等<45>报道了应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并获得了成功。

4.1 PLAATO系统封闭左心耳

4.1.1 适应症<44-46>

房颤合并有高危栓塞(如≥65岁;LVEF<40%;合并充血性心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病史、TEE显示左心耳中、重度自发性回声或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0.2m/s等)以及应用华法令禁忌的患者。

4.1.2 排除标准<44-46>

患者拒绝;急性心肌梗死;尚未控制的高血压;有活动性出血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左心耳结扎术史;二尖瓣狭窄;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狭窄;左房内径>6.5cm;左房内血栓;房间隔显著异常;心脏瓣膜修复术后;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后;活动性感染;有其他原因需进行华法令抗凝治疗;1月内的脑卒中;阿斯匹林过敏;慢性酒精成瘾;左心室血栓形成等。

4.1.3 PLAATO系统的结构<43,44,46>

PLAATO系统(Appriva Medical)由一个封堵器和输送导管组成,直径在15mm-36mm之间,通过12F的X-SEPT穿间隔鞘(Appriva Medical)放置于左心耳。封堵器的骨架由可以自膨胀的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用激光从一个镍钛合金管上切下,然后成形并加热定型,撤回外面的输送导管后可自动张开。骨架的左心房面覆盖有一层多聚四氟乙烯(ePTFE)薄膜,在骨架上有多个小的锚钩将ePTFE薄膜固定在骨架上。ePTFE薄膜与左心耳的内壁紧密接触封闭左心耳的左房口,并促进PLAATO封堵器左房面的愈合。可以通过输送导管在封堵器的近端(左房内)和远端(左心耳内)注射造影剂以评价封堵器的封闭效果。通过输送导管可以完全回收封堵器并重新放置。

4.1.4 置入PLAATO系统的过程<43,44,46>

所有的操作都在TEE的监控下进行,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就给予全麻。常规穿刺房间隔,位置应尽可能偏低以便器械进入左心耳。,成功后给肝素并保持ACT>250s。从两个不同体位用猪尾导管进行左心耳造影(RAO30°+头20°、AP位)以了解左心耳的形态和大小,封堵器的直径要求比左心耳口大20%-40%。将封堵器送至左心耳,回撤穿间隔鞘及输送导管,露出封堵器。封堵器自膨胀并充满左心耳,在封堵器的近端(左房内)和远端(左心耳内)注射造影剂以评价封堵器的位置和封闭效果。如果封闭效果不好就回收封堵器重新放置或更换不同直径的封堵器,直至封闭完全。释放封堵器的标准:TEE以及在封堵器的近端和远端造影显示左心耳封闭完全;回撤、前送封堵器及输送导管1-2cm位置仍然稳定;resial compression>10%。释放封堵器后在左房面造影。

4.1.5 PLAATO置入术后的随访

术后所有患者摄胸片,复查经胸心脏彩超,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 6个月,每月行TEE检查一次。

4.1.6 PLAATO置入术的疗效

所有患者最终都完成了PLAATO置入术<44,46>,随访1-12月封堵器位置稳固、无移位,左心耳封闭良好,未侵蚀邻近的组织,封堵器左房面愈合光滑、无血栓形成,未发生栓塞以及其他晚期并发症<44,46>。手术前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肺静脉血流无明显改变,左房自发性回声浓度明显降低<46>。1例在术中出现左心耳穿孔,予心包穿刺引流,4周后成功行PLAATO置入术<44>。1例在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随访3个月后消失<46>。

4.2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闭左心耳<45>

这一技术由Meier等<45> 在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技术基础上演化而来,其优点是技术较PLAATO简单,不需要全麻。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选择:封堵器的颈部直径比左心耳口部的直径小5mm,也就是说封堵器的左房面比左心耳口部大9mm,右房面比左心耳口部大5mm。封堵器的左房面置于左心耳中,右房面放置于左心耳的入口处。如果选择较小型号的封堵器,整个封堵器可以全部置于左心耳中。根据封堵器的不同可以选用7-9F的鞘管,如果封闭效果不好可以通过导管回收封堵器重新放置或更换不同直径的封堵器。如果通过鞘管注射造影剂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摇动封堵器无移位,即可释放封堵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心内超声或TEE来监控整个操作过程。

Meier等<45> 报道的16名患者中有1例由于封堵器脱落需行急诊外科手术,有8名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放置封堵器。平均随访4个月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稳定、无移位,左心耳封闭良好,无栓塞并发症。

4.3 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⑴需要更大的样本来证实此项技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⑵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封堵左心耳后能否长期预防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出现;⑶对心脏功能以及内分泌的影响尚不明确。由于左心耳分泌的心房利钠肽占总量的1/3<47>,切除左心耳使心房顺应性下降,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48>。在发生低血容量时是否降低口渴程度,压力负荷或容量负荷增加时,是否影响了心输出量的调节,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尚不明确;⑷需要研制能够更有效、更易操作的左心耳封堵器;⑸技术相对复杂,需要穿刺房间隔,操作者需要进行严格培训并通过学习曲线。

由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以与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房颤的射频消融、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二尖瓣球囊扩张等技术联合进行。如果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远期疗效与抗凝治疗相当,技术更加成熟,那么这项技术不仅是那些不能或不愿长期服用华法令患者的选择,也许会成为所有房颤患者的一项常见介入治疗。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房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劝兄弟尊重岳父母 浏览:221
2018机关离退休人员涨工资 浏览:437
哪些证明不用开养老机构 浏览:453
微电影孝顺的儿媳 浏览:224
40高血压如何养生 浏览:372
老年人查白带棉签上有血是什么病 浏览:428
北京老年痴呆乱发钱 浏览:924
台湾长寿村电解制水机 浏览:882
投资敬老院国家有补贴 浏览:204
敬老院老人和员工扫雪怎么写 浏览:133
荣县养老保险查询电话是多少 浏览:394
为什么现在的老人很少说话 浏览:920
孝敬父母太好 浏览:908
怎么见女朋友的父母 浏览:591
养老保险去世了 浏览:955
下井多少岁退休年龄 浏览:241
教师退休工资一直领到什么时候 浏览:917
长寿湖的名字的来源是什么 浏览:761
对父母寒了心怎么办 浏览:687
中年女性体检什么时间最好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