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设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具体实施方案
市政府: 为确保市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2010年10件实事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列入2010年市政府措办的第7件实事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市民政局开建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实施方案》,现随文上报,请审核。 附件:《市民政局开建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实施方案》 二○一○年二月八日 第七件:开建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 实 施 方 案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为加快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强化灾害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提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水平,按照市政府安排,决定2010年开建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乡镇敬老院,建成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对于促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灾害救援、救助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规模 1.市社会福利院:按照省、市灾后重建任务要求,结合我市目前社会福利院工作实际,决定在市儿童福利院北侧新建市社会福利院。该项目占地25亩,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三无”孤寡老人、自理、介助、介护的低收入老人提供食宿、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福利服务。 2.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市级区域性中心库面积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行分类的要求,拟修建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的东部区域中心库。 3.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该项目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计划建设框架结构综合楼三层一幢。 4.四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崆峒区东川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拟新建框架结构楼房1幢,设床位200张;灵台县朝那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9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944平方米,拟新建四层单框架结构楼房1幢、三层双面框架楼房1幢,设床位220张;华亭县西华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拟新建砖混结构楼房1幢,设床位100张;静宁县界石铺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拟新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幢,设床位150张。 5.两所乡镇敬老院:崇信县新窑镇敬老院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509平方米,拟新建框架结构平房27间,设床位50张;华亭县策底镇敬老院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拟新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1幢,设床位150张。 6.三个县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在泾川、崇信、庄浪三县分别建成县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其中:泾川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占地4.3亩,计划修建5层砖混结构楼房一幢、平房20间,总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崇信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占地3亩,计划修建两层带帽砖混结构房屋35间,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庄浪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主体三层(局部四层)砖混结构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二、资金筹集与管理 以上建设项目所需资金通过省、市、县民政、财政部门和慈善机构、灾后重建资金中申请立项解决。其中: 1.市社会福利院:该项目概算总投资2800万元,目前到位1460万元,尚缺1340万元。 2.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该项目概算总投资1640万元。目前到位1186万元。争取省民政厅帮助解决缺口资金454万元。 3.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该项目概算投资300万元,目前到位195万元,尚缺105万元。 4.四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崆峒区东川中心敬老院概算投资523万,区上已自筹80万元,缺口资金443万;灵台县朝那中心敬老院概算投资420万元,县上自筹140万元,缺口资金280万元;华亭县西华中心敬老院概算投资280万元,县上自筹30万元,缺口资金250万元。静宁县界石铺中心敬老院概算投资406万元,县上自筹30万元,缺口资金376万元。 5.两所乡镇敬老院:崇信县新窑镇敬老院概算投资86万元,县上自筹6万元,缺口资金80万元。华亭县策底镇敬老院概算投资300万元,县上自筹40万元,缺口资金260万元。 6.三个县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泾川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概算投资630万元,政府减免土地等相关费用10万元,省民政厅安排80万元,县上自筹50万元,缺口资金490万元。崇信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概算投资150万元,县上自筹30万元,缺口资金120万元。庄浪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概算投资700万元,到位200万元,缺口资金500万元。 以上项目资金将设立“项目工程”资金储存专户,建立项目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和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确保资金管理使用严格规范透明,及时抓好资金使用专项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工程顺利实施。 三、质量要求 严格按照国家《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敬老院建设标准》以及《救灾物资仓库建筑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国家招投标有关规定进行项目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财政、建设、审计、监察、发改、民政)的原则,严格设计、材料、施工、质检、验收“五个关口”,并聘请工程监理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工作进度 以上开建的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在年底前建成主体工程;新建的4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乡镇敬老院和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项目于年底前全部竣工验收。 五、验收办法 (一)分步分项工程验收: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组成验收小组进行根据工作进度适时组织; (二)阶段(中间)验收:由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组成验收小组进行,每季度组织一次; (三)竣工验收:由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管理单位组成验收委员会年底前组织实施。 六、责任单位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协作单位:市财政局 实施单位:市民政局、福利院、救助管理站及7县(区)政府
B. 南阳市敬老院建设项目建议书
你是干什么的?这样的问题应该面对面的去问老年人。不要在这里问。这不是一张“书”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好好的调查一下。这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吧。所以应该好好对待吧。
C. 求有关敬老院或养老院的建筑设计任务书 要求实际项目还有cad~面积约在8000千左右,感激不尽!真急死了
在新浪地产里有最全面的房产策划方案!可以去参考!!
D. 湘潭有哪些大型企业
经济概况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布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 “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努力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落实省、市实事工程,克服了国际局势动荡、重大灾害干扰和自然资源制约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湘潭市生产总值达367.03亿元,比2000年增长74.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增速比“九五”时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加大、位次前移,其中: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提高到6%,总量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高到8.1 %,总量排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8%提高到3.4%,总量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提高到11.1%,总量保持在前三位。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36:47调整至2005年的15.2:43.3:41.5,二产业比重有了较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19.5%上升至33.7%。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2005年末城镇化率达42.5%,比2000年提高11.6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较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近90%的市属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积极支持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剥离社会职能。通过改制,化解企业债务包袱60多亿元,补偿安置职工6万多人,盘活存量资产和闲置资产近40亿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外向度大大提高,2005年末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5.1%。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间累计引进到位外资5.1亿美元,年均增长34.4%。
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园区经济不断壮大。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并先后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5万人,比2000年增加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万人,增加26.2万人。5年来,全市共改造扩建农村敬老院26所,新增床位1300张。
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通过实施“城区五万人就业工程”,5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8亿元,比2000年增长31.5%。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15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2.4 %;蔬菜118.7万吨,增长49.6 %;水果3.77万吨,增长69%;出栏肉猪541.16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1100万羽,增长25.5%;水产品6.89万吨,增长23%。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稻—菜”、“菜—菜”“莲—菜”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优质稻种植173.6万亩,占水稻种植比重达53.8%。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比2000年大大增加。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户+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良好,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50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8.7%提高到54.2%。5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5年间,我市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及长江防护林、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业机械等项目投资15亿元。200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61.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70.9%。5年间新增电排装机容量1.7万千瓦,新增灌溉面积3500公顷,硬化各类渠道1923公里,田园化2.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79万亩。到2005年止,全市累计建设沼气池13万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75亿元,5年平均增长20.7%。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3.6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5.8%。规模工业企业由388户增加到460多户。规模工业产值2005年达380.87亿元,年均增长24.8%。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是我市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最好的时期,5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亏相抵后共实现利润38.1亿元,扭转“九五”时期连年亏损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76.5%提高到2005年的146.2%。
企业投入加大。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工业技改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1.64亿元,5年内共投入技改资金183.4亿元,比“九五”增长3.2倍。湘钢500万吨钢改造工程、电厂一、二期工程、江南汽车九华生产基地轿车项目投入均在40亿元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面铺开,19家企业进入国家、省级示范企业行列。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十五”期间的加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等支柱产业。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亿元,是“九五”的2.2倍。城镇以上共有1761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基本建设项目482个,更新改造项目1073个。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5年间全市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2.8亿元,比“九五”增长4倍。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展示和代表湘潭开放与发展形象的河东新区基本建成。5年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新、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和连通道40多条。三大桥建成通车,四大桥开工,城市二环线、湘江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市政设施日益完善,河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河东水体净化工程启动,双马垃圾场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城市天然气工程实现供气。完成景观道建设20余条,新建和改造10多个绿化广场和10多个市民休闲小游园,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20余条。人民大厦、广电中心、梦泽山庄、东方红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和大型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任务。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3亿元,比2000年增长63.5%,年均增长1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13亿元,比2000年增长65.4%;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138%。
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和顺石油物流、步步高物流配送、湖南三和医药物流、大汉钢材物流等10个首批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目前已有8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其中和顺石油物流第一期、湘潭港综合物流第一期工程均已完成并投入运营。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十五”时期是我市对外贸易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5亿美元,年均增长36.7%。2005年,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5.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5年来,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1家,直接利用外资5.1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年均增长34.4%。引进吸纳内资122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3倍。外商投资企业入库税收贡献率连年提高,2005年达到2.2亿元,为2000年的4.7倍。引进战略投资伙伴迈出可喜步伐,5年共引进跨国集团、国内500强企业16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取得进步。已有9家市内企业在亚洲、欧洲、非洲等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投资。成功举办两届中德(湘潭)环境管理暨企业合作大会和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提高了湘潭的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
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26.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7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2倍和2.8倍。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