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面部及上肢浮肿,背部发烫是怎么回事
病情分析: 老年人面部浮肿一般来说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肾功能异常,二是心脏功能不足。建议最好带老人做个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检查看看的
意见建议:背部发烫考虑还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系。建议服用谷维素片。和内分泌紊乱也是有关系额,所以建议去检查一下看看的
㈡ 83岁老年人后背发热是怎么回事需要吃什么药
这种情况属于气阴两虚之证,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虚热绕神则失眠多梦,阴虚阳亢则发热!
指导意见:
建议用中药调理,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常用药物有人参,五味子,麦冬,天冬,玉竹等,同时多饮水,劳逸结合!
㈢ 请问背上发热是什么原因
老人是神经感觉障碍。常见原因是心功能不全。中医为心火不固发于休表。如果血压不高又无糖尿病可用红参10克炖瘦肉或禽肉可改善这种感觉。
㈣ 老人后背热是怎么回事
背部筋膜炎 老年患者出现后背发热的症状,可能是以下原因引发,1、背部筋膜炎所造成的发热,建议患者去专科门诊做核磁共振检查进行确诊,如果确诊后,一般可以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也可以口服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循环。
㈤ 老人体温正常,就是感觉后背热得发烫
你好!老人体温正常,但是背部发热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临床辨证是气阴两虚的可能.意见建议:中医认为属于肺失宣发肃降,心肾虚,建议用刮痧,走罐等方法治。
㈥ 老人背部虚热是什么原因
睡眠中出汗为什么称盗汗,有何表现?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㈦ 老人年纪大了说背上热跟冒火似的什么情况
你好,这种情况是神经感觉异常,用维生素b1、b12或中药治疗,也可能是上火造成的,具体情况还是要带老人上医院做个检查比较好。
其实老人年纪大了,害怕什么东西,我个人觉得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大部分的人害怕孤独和死亡,毕竟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难免心中惆怅,感慨万千,另外死亡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是让人恐惧的事情,况且老人还是有所留恋的话,会更害怕,你觉得呢?以上是我的回答,可能有些不准确,可能有些不全面,但是,希望能够帮到你,当然,如果觉得好,可以采纳。
老人年纪大了,保健一定要注意安全。不是什么保健都可以做,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这与年纪大小没关,生蝨子与个人卫生差有关,勤洗头,勤洗澡,勤换内衣就不会的
如果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就需要配助听器了,建议带老人去专业的验配中心检查一下听力
人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影响人体。
一天之中,上午阳气盛,下午阳气衰,人体亦然,
老年人元气亏虚的厉害,上午阳气盛,感觉好些,下午自然界阳气衰了,身体阳气也衰弱明显。病态就显现了。
元气,可以简单理解为生命的原动力,也是中医所讲的精气、阳气、正气。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就是元气充沛,生命力强、抗病能力就强,不容易生病。“培元”就是培养元气,“通脉”是疏通血脉,元气充沛,血脉畅通,百病不生。
但是生命元气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
亚健康问题
所谓“亚健康”就是身体已经有了多种不舒服,但是查不出得了什么病,其实这是元气不足的表现,严格说已经生病了。为什么查不出来呢?原因是一般说疾病是能够通过各种检查化验指标显示出来的,而亚健康状态是身体虽然已经发出了警示,却还没有达到用现代化验检查方法显示疾病的指标。曾经遇到中年女性,咨询舌头瘀斑的问题,简单了解身体情况后,告诉她可能妇科有问题,去查了妇科,说没有病,过了半年,突发功能性子宫大出血,不得已切除了子宫;有一老年男性60多岁,女儿是西医药剂师,十分注意体检,每年体检两次,没有查出疾病,一日突发心梗死亡;又一人,平时虚弱,血压在正常范围,偶有一过性头痛、头晕,已经发生数次,号脉后提示他注意大脑问题,查了相关指标都正常,也就没有在意,一年后突发高血压脑出血。这样的情况相当多见,防不胜防。
有些人非常容易患感冒,这是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较快变化的一种反应。
不少女性消瘦、手脚冰凉、痛经,被视为正常,其实是元气虚弱的表现,有发生重大疾病的可能。
相当多女性30岁之前偏瘦,30多岁以后肥胖,原因其实是元气亏虚,阳虚阴盛,体内溼气积聚,说“喝凉水都长肉”其实是生理机能衰弱,代谢不良的结果,是一些重大疾病的基础。
培元通脉系列方就是是针对元气不足或者说元气亏虚为病本的疾病设计的。
一、培元通脉降压汤 简介
可以吃一些软食的啊,把食物炖的烂烂的,就可以了,注意食物挑选方面可以适当的高蛋白低脂肪,这样有助于老人保持一个好的身体免疫!
如果平时自己还能自理的话而且体质可以,最好治疗,如果体质差或者是高龄老人,反正也是人伺候了,就那样养著吧,治疗很伤原气
应该这么说吧!人随着年纪越大,身体相对应的器官也会随之衰老,身体也就出现了相对应的症状。有的高血压,症状就是经常性头晕头疼;有的老花眼,症状就是近的看不清;而有的呢,蜗后神经发生病变,造成神经性耳聋,听力就开始下降了。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满意吗?祝您生活愉快。
老人年纪大了可以,也可以就是说享受生活。
但是有些人不服老可以做一些,
小运动跳跳广场舞什么之类的。
或者说自己家开的网店可以做做淘宝的客服
之类的都可以。
重在参与。
㈧ 老年人后背总发热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后背总发热多为神经感觉性的,可能与胃炎,气管炎等有关。
可以口服法莫替丁,甲硝唑,消炎治疗,会解除症状。
㈨ 老人身上总是觉得发烫、发热是怎么回事
您好,这是中医讲的阴虚内热的表现,建议服用知?地黄丸浓缩丸治疗,或者是服用汤剂,就是请有经验的中医师把脉开个方子服用,这样更快效果更好.平时注意让老人多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你好,老人身上总是觉得发烫,发热,年老体虚.考虑是阴虚内热. 建议你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调好饮食,饮食宜清淡.老年人肠道津液少,易便秘,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积食,必要时喝一点蜂蜜.吃点香蕉.饮食忌辛辣.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你好,如果老人经常发烧的话,建议你最好先给她老人家试试体温是比较好的,看看体温多少度,如果体温比较高的话,建议你最好带她到医院化验一个血常规是比较好的,看看是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是的话,建议你最好输液治疗是比较好的,至于时间太久了.也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是比较好的.
问题分析:这种情况西医没法治疗,得去看中医。自觉发热,但体温正常,是中医“发热”的一种,但是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功能性的。
意见建议:多吃蔬菜和水果,规律睡眠,保持适度运动,具体请就诊后谨遵医嘱治疗,不要擅自服药,祝您早日康复
老人年纪大了,加上活动量小,血液回圈慢,毛细血管达到的量小,所以感觉冷,这也就是所说的火力低。应该没什么问题。多活动活动!
祝老人身体健康!
可以说是感冒的预警,免疫功能的下降…多喝热说!我是个外科医生,不过刚大学毕业,呵呵,你的情况也有可能是过度疲劳完成,多锻炼身体!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病情分析:
潮热,身体持续在某个时间像潮水般一阵阵发热。可分为实证及虚证两种。实证者潮热,热退不清,每天午后三时至五时热度最高,通常亦有大便不通问题。虚证者潮热,是阴热和血虚的其中一种现象。身体因极度虚弱,产生阴热,即身体发热,但体温却正常。证状多半是午后及夜间发热,早上则退热。
指导意见:
这种情况建议最好具体看看中医,具体结合医生辩证药物治疗调理,清淡饮食,多喝水。
心理作用了,没什么事的。
有可能是过敏性面板导致的,通常也在出汗之后和吃完辛辣,饮酒过多也有这种现象,建议找一家专业面板诊所,祝你早日康复!
是身上的血管不够畅通
血液回圈不是很顺畅
早上多多运动就可以的了。
多喝点水 老年人最容易缺水了。
多捏捏背会好的多 背上有很多的穴道
会感到很舒适的。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1.2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人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鹌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 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3.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2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4.1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4.2补阳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5 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5.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5.2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5.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根据你的情况,很可能是灼热足综合征。
灼热足综合征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以末稍动脉扩张为特点。
临床表现为两足灼热,兼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病人因两足灼热非常,赤足在室内行走,或将两足伸出被外,或蹬在墙上,遇凉则有舒服感。严重时将两足浸泡在凉水中,灼热痛方能缓解。部分患者亦有两手灼热感,或有双足轻度肿胀,或有足心发红,或有面板干燥。患此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多为青少年和中年人,多数病人的身体比较瘦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玻此病发病时间为半月到半年不等。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关于此病的记载,如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中有“脚板红”、“手足痛”和“人脚中色红如火……”等论述。
现代医学对灼热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此综合征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大都与原发病有关,而原发病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并慢性肝并贫血、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患。西医对灼热足综合征尚无可靠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辨证施治却有较明显的疗效。中医治则以滋阴、清热、凉血为主,基本方剂如下: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龟板15克,赤芍12克,知母10克,丹参20克,银花12克,甘草6克,防风8克。足烧灼较重者可加丹皮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口干加天花粉10克,芦根12克;尿黄加白茅根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
将上药加清水煎煮两次,滤过后混匀,分早、晚各温服一次。每日一剂,连服5∽10天即可改善病症。一般服药持续15∽30天左右,两足灼热明显减退。
若将每次煎药后的药渣加水煎熬成汤水,用以泡洗两足,一日数次,疗效更佳,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