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季如何养生 春季养生牢记五大要诀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四季更替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若当季未能妥善调养,必将影响后续季节的身体健康。春季养生,需谨记以下五点要诀:
春日易感疲乏,若“春困”连连,很可能是冬季肾脏保养不足所致。中医认为,“冬三月,此为闭藏”,冬季应减少活动、避免过汗,以养精蓄锐,为春日“发陈”做准备。若冬季未能遵循这些原则,便难以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同样地,春季的养生方式也会影响到夏季的健康。因此,正确把握春季养生之道至关重要。
雾天慎锻炼
春季是锻炼的好时节,但雾天却不宜锻炼。雾珠中夹杂着大量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锻炼时呼吸量增加,易吸入更多有害物质。
针对中老年人春季锻炼,特别提醒:
春天情绪宜开朗
春天是养生的重要时节,但养生并非一味追求心态平和。刘敏建议:“春天应保持心情欣然、愉悦,而秋天才应讲求平和。”
慎食香蕉和梨
中医倡导春夏养阳,因此春季宜食辛味食物,如韭菜、辣椒、萝卜等,以助生发、散寒。而香蕉、梨等滋阴、寒凉的食物则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尤其是生冷食物,以免寒气内聚,导致夏季脾虚不适。
“春捂”需适度
“春捂秋冻”是养生之道,但“捂”并非随意。刘敏指出,“春捂”应适度,避免过度出汗。若天气已热却仍捂得严实,出汗过多反而不利健康。
勿过早穿单鞋
脚部和小腿是人体经络的重要交汇处,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不宜过早穿单鞋,以免寒气入侵,损害身体健康。
2. 春季应该如何养生 春季是调胃养肝的大好时机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升高。中医指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肝气也开始旺盛。趁着这个季节,调养肝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初春养胃,需要少点酸的来点甜的。医学建议:“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春季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例如,百合、山药、木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对于胃阴不足者,可以尝试山药百合大枣粥。将山药、大枣、百合、薏苡仁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可以滋阴养胃、清热润燥。
对于工作压力大或心情不佳导致的胃部不适,建议吃些木耳炒肉片。具体做法是将黑木耳干品15克用温水发好、洗净,猪瘦肉60克切片放入油锅中炒两分钟后,加入发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盐适量,清汤少许,焖烧5分钟即可服食。每周3次,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春捂秋冻”,即早春时不宜过早脱去冬装。早春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穿着宜偏暖些。对于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者,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衣服。专家指出,老年人体内产热能力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如年轻人正常,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后,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时戴上帽子以减少头部血管受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此外,一些年轻姑娘因爱美在早春穿裙子及靴子对身体不利。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可能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初春护肝方面中医理论认为肝脏与“木”相对应。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时肝脏在春季功能也更活跃。因此初春养生应以养肝护肝为先。养肝护肝主要包括多喝水以防止毒素损害肝脏和少饮酒以利于肝脏阳气升发。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有限多饮会伤肝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