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时候吃素最好啊
人的牙齿和下巴的结构,不利于撕咬,更适合咀嚼和磨碎食物;从人类胃肠等生理结构来看,亦适宜吃素。
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比肉食者更为强壮、敏捷、耐力持久;
吃素的人不容易感到疲劳;
素食让人心境更平和……
据统计,在美国成人中,约有5%~9%的人是素食者。素食看起来清清淡淡,对健康有好处成了很多人的共识,这种认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素食境界:清淡有节
到底什么叫素食?省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刁本恕认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专家介绍,有一种严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类,包括鱼、虾、家禽外,还不吃任何蛋类、奶类在内的动物副产品。据报道,有一种美国产的华盛顿牌红苹果,看起来油光水滑,分外诱人,但一些素食者却因为其光泽来自从昆虫体内提炼的虫胶而放弃食用。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人会选择做一个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还有一种素食偏好者,他们通常选择每周吃几次素,这在白领女士中间比较明显,每天晚餐吃以蔬菜沙拉和水果为主的素食。不少中医专家都是有素食偏好的人,大都会选择每周吃素2次以上。
“素食,清淡有节”,刁本恕老师说,中医认为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现代人嗜好过于鲜美、味厚
的食物,比如摄入动物性食物过量,肠胃无法消化,淤积为营养垃圾,引发心血管疾病、痛风、慢性病、皮肤病,乃至呼吸道疾病。因此,提倡素食、提倡合理饮食结构,是一种养生境界。
动物性食物使人情绪不稳
今天,本报健康工作室发出“每周吃素一天”的倡议,并迅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刁本恕老师说:“这个倡议非常好!”他呼吁现代人应远离大鱼大肉,避免脂肪代谢混乱,损害健康。
“每周吃素2~3天,甚至不沾酒水。”刁老师总结自己近20年来的饮食习惯时认为,“吃素并不意味着身体瘦弱,长寿的老人往往都吃素。”刁老师透露,他们单位有一名迄今94岁的太婆,长年吃素,喜欢五谷杂粮,比如小米、荞面等,老人家甚至连胡豆壳、花生壳都嚼得津津有味。
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比肉食者更为强壮、敏捷、耐力持久。美国耶鲁大学的欧文·费舍尔博士曾召集32名素食者与15名非素食者参加举臂测试,结果发现非素食者中只有2人举臂超过15分钟,素食者中,则有22人超过这一标准。美国饮食协会曾经发表过他们的观点,认为吃素是有益健康的。因为美国大量对素食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在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结肠癌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确实比肉食者低。因为素食增加了人体对植物纤维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低了脂肪、胆固醇的摄取,改善了素食者的新陈代谢过程。
“吃素的人还不容易感到疲劳。”刁老师说,这是因为,素食被胃肠吸收以后,转换为人体所需的气、血和津液,为身体进补。有研究认为,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而肉类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被分解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让人感到疲惫。但蔬菜、水果大部分是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消除疲劳。
而且,“素食让人心境更平和。”这是因为动物性食物更容易导致焦虑荷尔蒙的分泌,使人情绪不稳。“吃素虽好,也要讲究食物的结构,注意均衡营养”。刁老师认为,中医书《食疗本草》专门谈到了食物结构,提倡循序渐进。
省医院营养科专家杨咏涛提醒,吃素食如果不兼顾营养均衡,也可能导致贫血、免疫功能低下。有专家指出,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长年吃素食的人,可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专家提醒,素食者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吃素过程要循序渐进,以防营养失调给身体带来伤害。
素食也要有节制
1、甜食容易附着在肠道表面
据省市名中医刁本恕介绍,他认识的长寿老人,大都有吃粗杂粮的习惯,如燕麦、荞麦、小米、黑豆、红薯、山药以及各种粗纤维蔬果等,都是不错的素食。
一些人对甜食无法抗拒,甜食多为深加工食品,吃后容易长期附着在肠道表面,影响肠道卫生。
2、少放调味品
“素菜无味,烹调要放很多调味品”,这往往是素食者的误区,其实天然素食颜色鲜艳,营养丰富,如何配搭则看你的技巧与本事。例如做汤可以加入:豆芽、西芹、番茄、陈皮、甘笋等等,可以不添加任何调味料或味精。总之,运用多种不同材料,尝试不同配搭,就能品尝到不同的美味。
3、每餐只吃七分饱
如果吃进肚里的食物过多,肠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减弱,倘若气不化食,就会淤积成不被消化的营养垃圾。不要因为你吃的素食很清淡,就无节制地进食、进补,否则不仅不能补气,反而会耗气。
4、水果每天不超过500克
一些吃素女士喜欢超量吃水果,往往引起不适。因为除了红枣、栗子、荔枝、龙眼、芒果、葡萄、橙等少数水果,绝大部分水果都属寒性,易伤脾胃。吃水果,每天最好不要超过500克。
5、吃素不等于减肥
对于减肥人士来说,坚果、巧克力等食物同样含有很高的热量,吃多了一样要发胖。但是,如果不注意膳食搭配,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等问题。
豆制品是最好的替代品
㈡ 为什么要在初一、十五吃素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达到最大值,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随之达到最大值,情绪可能陷入极端状态。在中国古代,“素食”并不等同于“租神不吃肉”,“素”字原意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蔬食,与现代意义的素食相近;生吃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似之处;无功而食禄,与社会学相关,与本文无关。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追求平易恬淡的饮食更为养生。南北朝时期,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标志,尤其是梁武帝推广素食后。中医学也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指出,应少吃荤食,避免因贪鲜味而伤害身体,尤其是老年人。宋代时,已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且文献中记录了许多素食食品。元明清三代,素食发展更为繁荣。佛教的朔望斋戒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朔望日人体血液涌动的“潮汐”达到最大值,情绪可能陷入极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