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属阴。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所以,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
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适时调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就连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顺应季节性交化。
春天,养生的方法:
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
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起做运动。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机,长养人体的生气,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帮助人们走出严冬,融入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去。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
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这样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所以使人发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为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卧则血归于肝”),肝的气血充足、
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中医认为肝管理人体气血的分配,所以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会发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让人有生气的好饮料。
此外,人参炖鸡或黄芪炖肉,可以益气养肝,帮助我们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拒绝抑郁,远离沉闷。冬天天气严寒、气候阴冷,人的心情容易沉闷、压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就应该拒绝抑郁,远离沉闷,使心情愉快起来。
朝气蓬勃。多和人说笑,多去赏花以悦目,心情就会愉快,才会有朝气,有朝气才有生气,五脏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养阳。切莫错过春天养阳这一大好时机。
生命的火种——阳气。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天上没有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
②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内容有哪些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③ 请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经文阐述,养生该当如何
最主要的中心点,就是阴阳要和谐统一,不可哪一方面太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这则是更多的说明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注意天时保养,顺应天气变化,保护好身体,才不会在之后有其他的病变影响。
④ 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的两大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养生原则:
①顺应四时,外避邪气。
②调养精神,保养正气。
凡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养生要顺应四时,适应自然,外避邪气,要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应天养生。
(4)素问讲养生方面是如何进行的扩展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是对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最后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⑤ 黄帝内经素问讲的是什么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相关说明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⑥ 养生有哪些方法
1.养气
所谓养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调养健全人体各脏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养调节。后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涑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欲、情绪安定、不妄想贪求而形神兼养者,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必须长时间的性格修养,使正气和调顺达,这样病邪就无从所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顺从自然,内无杂念紛扰,安静乐观,怡然自得,这样形体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养气之道。在形体上,又要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即保证五脏之气健旺,特别是保养脾胃之气及肾气。因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其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盛衰,肾中精气旺盛,不使安泄,这样才使人体健康强壮,才能益寿延年。再者,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维持先天之精气充足的根本来源。所以要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调饮食
饮食不分精、细、粗、劣,都有其一定的“营养精微'。《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此外,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
3.运动
人体的气血运行,饮食的消化,都是运动。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的运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即常言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⑦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养生先养心是从哪六个方面入手
养生先养心数是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具体内涵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及娱乐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精神养生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有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道德经》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⑧ 养生有什么方法
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努力去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就是指主动适应四时气候来养护身体。后代养生家多因循《黄帝内经》的上述思路,逐渐创立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它们包括: 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春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从脏象理论的角度来看,肝胆经气在春天条达舒畅,善养生者此时必须避免肝气郁结、思郁沉闷,而应该使思想开朗,肝气舒畅,这是在思想修养方面适应春季的养生要求。与此相关,春季往往会出现肝气过旺,导致肝气胜脾。按照五行调控理论,此时还应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千金要方》),以便从饮食方面满足春季养生要求。夏季养生法。《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根据这一特点,古人提倡夏季养生应该做到精神愉快,情志平和,不得性躁、发怒,以免引起体内火旺。在起居方面,应晚睡早起,适当晒些阳光,以适应自然界隆盛的阳气,有助于体内过盛的阳气向外宣泄。在饮食方面,《养生论》认为:”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主张夏季应多吃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多食用热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火热。秋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养收之道也。”秋季的饮食应减少辛味而增加酸味,以免肺气太旺而使肝气过于抑制。此外,由于秋天气燥,人们应多吃芝麻之类的食物以润燥养肺,少吃寒冷食物,多吃温性食物。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趁着秋季天高气爽,山川景色明净之际,多登高远眺,以舒肺气。
⑨ 通过学习《素问·上古天真论》,你认为养生应从那些方面进行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定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与否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则,首起一段为全文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人体功能衰退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受到的呵护越来越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功能衰退问题也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之后,过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反应到中国。而营养指导偏离民族习惯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风的人数迅猛增长,使代谢功能衰退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正被行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按照美国的营养学改造了自己的饮食结构之后,我们处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遗传能力会显得有些不足,而处理碳水化合物的遗传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后果 。剑桥大学学者的调查显示,在糖尿病增长率最高的美国,欧洲移民发病率实际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引起发病率总数变化的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传统农业国的移民 。
《素问》对人体功能衰退问题的探讨,正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维护人体功能的原则和方法。
人体功能发挥是其得以维护的根本原则
直到目前人类能力而言,人体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确发挥中维护存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人体功能维护的原则和方法,对今天指导中华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时效性。
人体功能维护的总的原则是遵守生命规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质运动规律。原文对这一原则的描述为:“法于阴阳”。《易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又说“生生之谓易”。 中国古代主流生命哲学的一贯性表现为,《易传》的思想始终与中医思想互相作用,与《黄帝内经》融为一体,成为指导中国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长寿的条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的德,是古代对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体功能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
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如原文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功能发挥、功能训练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确途径。而试图通过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基因学的技术来直接提升人体生理功能,而不是考虑人体在任何过程中的某种训练,对增强人体功能来说都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事实来证明。真正的科学必须接受如此人体训练之后功能会得以提高的事实。
人体功能维护的方法只有功能训练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所必须进行的四个方面训练:认知(意识训练)、饮食(食物训练)、起居(生活习惯训练)、工作(工作习惯训练)。
(一)理论认知与健康实践需要吻合
如果对自身健康问题缺乏理解,就会增加焦虑产生的机会或者加重焦虑程度 。患者内心对疾病及康复方式的合理性确认,无论这些被确认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都会缓解他们的内心焦虑。原文要求的“和于数术”,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谐的必要条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正是要医学信仰与健康行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对生命规律的尊重还表现为对人体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对自然变化过程的认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环境有人体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然后是对生、长、化、收、藏各年龄段的描述,充分反应了《素问》对生理自然变化的过程的尊重。
(二)尊重饮食习惯与食物控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食饮有节”。有节,即隐含了一个命题:饮和食都是必须的。《素问》中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的食物结构是五谷、五蔬、五果、五畜(畜肉)。这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的传统有着显著区别。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习惯下的营养指导来规范中华民族的生活。有节,一个明确的命题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食欲。“美其食”,就是要以传统的食物为美,支持和享受传统的食物结构。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此言不要创造与习惯不符合的营养方式,而是要在尊重习惯的基础上调整。所以原文:“行不欲离于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起居有常”这里的常有常规的含义。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围、限度来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这样的限度,比如过度休闲,过度懒惰,都可能导致肌肉松弛甚至身懒体乏;如果过度紧张、兴奋,则可能导致失眠,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是说不过分。“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是说精神状态要与实际生活状态吻合。
(四)工作习惯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不妄作劳”。不妄,强调对客观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传·彖》说:“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人只有充分的劳作,才能获得健康的心身。但这劳作也是要有自我节制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劳作的时候,要让人体运动系统兴奋,而不是疲倦。 “外不劳形于事”就是“形劳而不倦”。
生理功能错误发挥将会与不发挥一样导致功能衰退。《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望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