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养生体育有哪些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古代中国对生命、健康的本质和方法,对身体活动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反映出古人对今天有关体育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保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一致,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思想、方法和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夏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的出现,与医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都争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据《尚书-洪范》记载:“无福,一曰寿,二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寿”、“康宁”、“考终命”都是关于健康长寿的内容。商周的养生思想,在原始导引的基础上,又促进了养生术的逐步形成法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是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战国时期,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粗略的体系。导引是中国独居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导引一般只“屈伸执法”、“俯仰之术”,系指人的肢体活动;广义的导引出肢体活动外,还包括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导引养生是古代人的一个新创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为世代人民所喜爱,至今流行更为广泛。秦汉三国时期,引导养生术日趋规范。在这段时期产生了《淮南子》的养生观和恒谭、王充的养生观, 导引是一种专门学问,在西汉已有专著出现。华佗与五禽戏,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在养生方面,“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佗在前人又管导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某些医理,阐明了运动对健康长寿和导引养生方面的作用。这种具体的导引理论,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发展。五禽戏的产生,标志着导引已由单个术式向成套动作的方向发展,它对以后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两晋南北朝是导引养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发展与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盛行有密切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对养生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养生带有神秘色彩。在养生方法上,偏重精神修养或服“神丹妙药”,鄙视身体活动。去代表人物有嵇康、葛洪、陶弘景玉颜之推等。隋唐五代时期导引养生的健康发展,唐代帝王笃信道教,在他们的扶持下,道教的长生术较前普及。但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使养生得以健康的发展。但是之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尽管医学发展较快,一些著名的养生家如孙思邈、司马承祯等人,撰写了不少养生专著,自称一家之言。在养生思想上讲求实效,在养生方法上自成体系,但由于统治者多笃信道教、追求长生,有的帝王因父产生要先后死去。宋代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为养生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和道家对导引衍生的汇集和研习,以及“八段锦”的出现,都反映了当时导引养生的进展。八段锦流传于我们民间,它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这种导引术包块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某部位所其的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明清时期,八段锦又有很大发展,并且形成多种流派。明清时期,导引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取得明显成绩。一是导引理论专著接连出版问世;二是诸多的养生家搜集、整理、创编了大量有价值的导引术文字资料,并有配图说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时间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了导引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因为导引术的使用价值较高,所以在国内外长期流传。
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导致导引术等养生保健术的产生,并被纳入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之一: 保健特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行为, 养生保健术的理论核心就是“生命整体优化观”, 它源于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与人类思想文化同步演化、发展。可以说, 养生保健术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 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于古代西方体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哲学基础上,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主要有古为物主义“元气伦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养生的精髓。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是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连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已达到长生的目的。相信中国养生体育作为体育和另一分支会与大众体育一样,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㈡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的常见功能有哪些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㈢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体现在个体性方面,很多运动都不只局限于外在的形式,还需要关注内在的功力,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能够在精神方面对运动员起到心理锻炼和素质道德锻炼的目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其内容也十分丰富,而且注重内外兼修,对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01
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从传统养生学发展而来,其作为传统养生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的身体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起到身心合一、预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强调人身体的动静结合,身心共同锻炼,讲究的是静以养神、动以养人。人需要适当的运动,更需要关注身体和精神的协调性。而在西方的运动健身理念中则强调人的身体活动需要达到一定的负荷,要有一定的运动时间支撑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02
我国古代体育养生对现代健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人在练习太极拳或武术的过程中,人的运动神经、血液、呼吸等每一个器官和系统都得到了锻炼,因而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很多运动都不只局限于外在的形式,还需要关注内在的功力,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这是其他运动不能代替的。古代体育中的养生方式非常简单,容易操作,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代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能够在精神方面对运动员起到心理锻炼和素质道德锻炼的目的。
03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压力较大,只有身体和精神同时保持健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抵御多种疾病,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讲究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和居养之道,讲求动静结合、形神统一。研究发现,养生运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以太极拳为案例,锻炼者要比未锻炼者在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性动脉压方面低很多。因此,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04
当前有一些省市已经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对学生进行养生知识的教育;同时完善现有的教学设备,提升师资力量,这对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养生项目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养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健康平衡,也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统体育养生所倡导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其在关注个体的内涵的同时,也关注个人修为的提升,能够极大地增进人们之间和睦、友好的情感。
㈣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有哪些
五 和 八 以及易筋经,可以说是导引术类,而太极拳等是武术养身类,事实上传统武术都有其养身的法门,传统武术的养身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进因为其练“气”等功法。内丹功为道家武术养身功法,武术养身太多了,比较经典的就是上面的了,哦对了还有 6字诀
㈤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有哪些保健功效以及太极拳练习时各部位有哪些要求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㈥ 体育的养生法有哪些
主要有武功(武术气
功)、棋类、拔河、摔跤、骑术、射术等运动。
传统体育养生就是通过传统体育的锻炼来达到养生的功效。
㈦ 传统保健体育的传统保健体育简介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大纲适用于本科一年级学生,结合中医专业特点选择教材,以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加强素质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觉积极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传统保健体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熟练掌握导引养生基础方法,武术基本功和长拳,太极拳的基础套路.配合选用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些训练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发展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培养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生.
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校院的传统体育项目,自80年开设课程以来,在85年,90年,92年,96年四次修订了大纲.本大纲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精神,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在第二学期增加了传统保健体育创新能力的考试,占总分值的20%,并提供能力考核菜单,也可由学生自行创造设计,根据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新颖性和难易程度进行评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体育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编号
学 时
内 容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年时数
所占比例
时数
百分比
时数
百分比
时数
百分比
1
理论
6
14.3
4
9.5
10
11.9
2
基本功
5
11.9
5
11.9
10
11.9
3
基本动作
4
9.5
4
9.5
8
9.5
4
简化太极拳
11
26.2
11
13.1
5
三路长拳
10
23.8
10
11.9
6
八段锦
4
9.5
4
4.8
7
练功十八法
5
11.9
5
5.9
8
能力
2
4.8
2
2.4
9
专项
2
4.8
2
4.8
4
4.8
10
体锻
7
16.7
7
16.7
14
16.7
11
机动
3
7.1
3
7.1
6
7.1
总 计
42
100
42
100
84
100
教学进度表
第一学期
编号
内 容
教材时数
上课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理论
6
5
1
1
1
2
1
2
基本功
5
1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
基本动作
4
8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4
简化太极拳
11
10
1
1
1
1
1
1
1
1
1
2
5
八段锦
4
4
1
1
1
1
6
专项素质
2
4
0.5
0.5
0.5
0.5
7
体锻素质
7
10
0.5
0.5
0.5
0.5
0.5
0.5
0.5
1.5
1.5
0.5
8
机动
3
2
1
2
第二学期
编号
内 容
教材时数
上课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理论
4
4
1
1
1
1
2
基本功
5
1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
基本动作
4
8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4
初级三路长拳
10
10
1
1
1
1
1
1
1
1
1
1
5
练功十八法
5
5
1
1
1
1
1
6
能力
2
2
1
1
7
专项素质
2
4
0.5
0.5
0.5
0.5
8
体锻素质
7
10
0.5
0.5
0.5
0.5
0.5
0.5
1.5
0.5
1.5
0.5
9
机动
3
2
1
2
教学日历
(第一学期)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1.理论:介绍传统保健体育发展概况,宣布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等.
2.基本功:学习压腿(正压腿,侧压腿)仆步下压.
3.基本动作:太极拳基本步,站桩式,手型,步型.
4.专项素质:太极拳前进步练习.
5.素质练习:实心球,冲刺跑.
二
1.基本功:复习压腿.
2.基本动作:学习正踢腿,侧踢腿.
3.简化太极拳:学习1—3动
4.专项:太极拳基本前进步练习.
5.素质练习:立定跳远,放松跑.
三
1.基本功:复习压腿.
2.基本动作:学习外摆,里合腿.
3.简化太极拳:学习4—5动.
4.专项素质:太极拳基本后退步练习.
5.素质练习:俯卧撑,腹肌.
四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太极拳侧步走练习.
2.基本动作:太极拳侧行步练习.
3.简化太极拳:学习6—8动.
4.专项:复习前进步,后退步练习.
5.素质练习:实心球练习.
五
1.理论:观看录像简化太极拳.
2.基本动作:复习太极拳行进间步型.
3.简化太极拳:学习9—11动.
4.素质练习:立定跳远,俯卧撑.
六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简化太极拳:学习12—15动.
3.八段锦:学习1—4动.
4.素质练习:立卧撑,冲刺跑.
七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简化太极拳:学习16—18动.
3.八段锦:学习5—8动.
4.素质练习:实心球.
八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简化太极拳:学习19—22动.
3.素质测验:100M.立定跳远.
九
1.理论:体育基础理论辅导.
2.基本功:复习压腿.
3.基本动作:太极拳基本行进间步型练习.
4.八段锦:总复习.
十
1.基本动作:复习压腿.
2.简化太极拳:学习23—24动.
3.素质测验:100M.立定跳远.
十一
1.体理考试.
2.机动.
十二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简化太极拳:总复习.
3.八段锦:考试.
4.素质练习:立定跳远.
十三
1.基本功:压腿复习.
2.基本动作:踢腿复习.
3.简化太极拳:考试.
十四
1.理论:总结本学期上课情况.
2.机动.
(第二学期)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1.理论:介绍本学期上课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考核,能力等.
2.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3.基本动作:学习拳法,掌法,基本步型.
4.专项素质:学习弹腿,蹬腿.
5.素质练习:冲刺跑.
二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基本动作:学习大跃步前穿.
3.初级三路长拳:第一段 1—4动.
4.专项:复习上次课内容.
5.素质练习:立定跳远.
三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基本动作:学习仆步穿掌.
3.初级三路长拳:第一段5—8动.
4.专项素质:步型组合练习.
5.素质练习:俯卧撑,冲刺跑.
四
1.理论:观看教学录像初级三路长拳.
2.基本功:压腿练习.
3.基本动作:学习飞腿击响.
4.初级三路长拳:第二段1—4动
五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初级三路长拳:第二段5—8动.
3.练功十八法:学习1—6动.
4.素质练习:实心球.
六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初级三路长拳:第三段1—4动.
3.练功十八法:学习7—12动.
4.素质练习:间歇跑.
七
1.基本动作:复习压腿,学习二起腿.
2.初级三路长拳:第三段5—8动.
3.十八法:学习13—18动.
4.素质练习:立定跳远.
八
1.基本动作:复习压腿,踢腿等.
2.初级三路长拳:第四段1—4动.
3.素质测试:100M.实心球.
九
1.理论:传统保健体育养生理论辅导,观看录像练功十八法.
2.基本功:复习压腿.
3.初级三路长拳:第四段5—8动.
4.素质练习:放松跑.
十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
2.练功十八法:总复习.
3.素质测试: 100M.实心球.
十一
1..基本功:复习压腿.
2.基本动作:全套基本功练习.
3.初级三路长拳:总复习.
4.专项素质:二起腿组合练习.
5.素质练习:实心球.
十二
1.基本功:复习压腿.
2.基本动作:全套基本功练习.
3.练功十八法:考试.
4.能力:考试.
十三
1.初级三路长拳:考试.
2.能力:考试.
3.机动.
十四
1.理论:总结本学期上课情况.
2.机动.
五.主要教材内容
(一) 理论
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简史.
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内容,分类,作用,健身,养生与中医的联系.
观看练功十八法,八段锦,武术基本功的录像.
武术与导引养生的特点及锻炼方法.
武术简易裁判法.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保健体育概况,明确导引养生与武术的运动特点和锻炼方法,掌握武术比赛简易裁判法.
武术基本功
腿部练习:压腿,劈腿,踢腿.
肩部练习:压肩,单肩绕环,双肩绕环.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涮腰,下腰.
手型,手法练习:拳,掌,勾,冲拳,推掌,亮掌.
步型,步法练习:弓,马,虚,仆,歇,击步,垫步.
教学要求
提高肩,腿,腰部柔韧性,掌握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
基本动作
跳跃动作:大跃步前穿,二起腿
肩部,腿部动作:弹腿,蹬腿,仆步抡拍,仆步穿掌,飞腿击响
教学要求
掌握大跃步前穿,二起腿等动作技术,通过练习提高动作规格和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为练习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功法
八段锦
动作名称:
1)两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须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攒拳怒目增气力 6)双手攀足固肾腰
7)摇头摆尾去心火 8)背后七颠百病消
练功十八法
动作名称:
1)颈项争力 2)左右开弓 3)双手伸展 4)开阔胸怀
5)展翅飞翔 6)铁臂单举 7)双手托天 8)转腰推掌
9)叉腰旋转 10)展臂弯腰 11)弓步插掌 12)双手攀足
13)左右转膝 14)仆步转体 15)俯蹲伸腿 16)扶膝托掌
17)胸前抱膝 18)雄关漫步
武术
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
动作名称: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瞪腿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瞪腿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初级长拳第三路
动作名称:
预备动作
(1)虚步亮拳 (2)并步对拳
第一段
(1)弓步冲拳 (2)弹腿冲拳 (3)马步冲拳 (4)弓步冲拳
(5)弹腿冲拳 (6)大跃步前穿 (7)弓步击掌 (8)马步架掌
第二段
(1)虚步栽拳 (2)提膝穿掌 (3)仆步穿掌 (4)虚步挑掌
(5)马步击掌 (6)叉步双摆掌 (7)弓步击掌 (8)转身踢腿马步盘肘
第三段
(1)歇步抡箍拳 (2)仆步亮掌 (3)弓步劈拳 (4)换跳步弓步冲拳
(5)马步冲拳 (6)弓步下冲拳 (7)叉步亮掌侧踹腿 (8)虚步挑拳
第四段
(1)弓步顶肘 (2)转身左拍脚 (3)右拍脚 (4)腾空飞脚
(5)歇步下冲拳 (6)仆步抡劈拳 (7)提膝挑掌 (8)提膝劈掌
(9)弓步冲拳
结束动作
(1)虚步亮掌 (2)并步对拳 (3)还原
教学要求
在武术动作规格和劲力上,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熟练掌握长拳,太极拳动作方向路线,准确的势式步型,演练时要求体现各套路的运动特点,具有武术风格.
六.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
内容
简化太极拳
八段锦
理论
体质
早操,课外活动
态度,竞赛,协会
合计
分值
30
10
20
20
10
10
100
第二学期
内容
初级三路长拳
练功十八法
能力
体质
早操,课外活动
态度,竞赛,协会
合计
分值
30
10
20
20
10
10
100
七.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1
太极拳
30
30分
姿势正确,路线清楚,连贯圆活,套路熟练.
26分
套路熟练,姿势尚正确,欠连贯圆活.
22分
套路熟练,姿势尚正确,欠连贯圆活,有停顿.
18分
套路不够熟练,有停顿,方法上有错误.
不评分
经提示一次仍不能完成套路.
2
八段锦
10
10分
动作准确,方法清楚,连贯圆活,松静自然.
8分
动作尚准确,欠连贯圆活,不够自然.
6分
动作较差,有停顿,较拘僵.
不评分
动作有2~3节遗忘,经提示一次仍不能完成.
4
理论
20
按试卷成绩理论
5
体质测试
20
参照(体质标准)
6
早操,课外活动
10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7
态度,竞赛,协会
10
根据不同形式加分
合计
100
第二学期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1
初级三路长拳
30
30分
动作熟练,方法正确,劲力顺达,节奏分明.
26分
动作熟练,方法正确,劲稍差,节奏不清.
22分
动作欠熟练,方法有1~2小错误,劲力尚可.
18分
套路不够熟练,有1~2小遗忘,方法有1~2动错误,劲力差.
不评分
整套动作遗忘三次以上,方法上有严重错误等.
2
练功十八法
10
10分
动作准确,方法清楚,连贯圆活,松静自然.
8分
动作尚准确,欠连贯圆活,不够自然.
6分
动作较差,有停顿,较拘僵.
不评分
动作有2~3节遗忘,经提示一次仍不能完成.
3
能力
20
理论
根据所写内容及演讲表达能力而定.
编操
6~8节内容丰富,示范清楚,讲解精练,口令响亮.
编太极拳
二分钟以上动作规范步型正确,方法清楚.
组织比赛
条理清楚,思路敏捷,编排组织合乎规则.
讲解员
讲解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
制作网页
以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为主
运动处方
以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为主
5
体质测试
20
参照(体质标准)
6
早操,课外活动
10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7
态度,竞赛,协会
10
根据不同形式加分
合计
100
创新能力考核评分表
内容得分等级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完成质量
9~10
7~8
5~6
4
创新难度
5
4
3
2
传统保健的特点和功能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特点
(一)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二)强调整体性,以内因为主
(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
(一)培补元气
(二)平衡阴阳
(三)疏通经络
(四)调和气血
(五)调理脏腑
三、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有利于强身健体,增进身心健康
(三)有利于涵养道德,有利于育人
(四)有利于自我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
㈧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有哪些
太极拳,达摩易筋经,健美操。
㈨ 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9)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有哪些扩展阅读: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