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孝心话题
导语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心”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引不起强烈的感情。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一、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顺
1、2005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的公告栏里贴出了一封信,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闹文革,家里又穷,上不了大学。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咱们院子里你高中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你妈刚刚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每天出入酒吧网吧,KTV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增长一丁点感恩的心?
看完这封信,我就觉得心酸呀!真的很心酸!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做摇钱树,已是当今青少年乃至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不知道这样的事在石家庄的大学里有多少,但我知道一点,每天晚上7点以后,您可以到咱们石家庄大学附近的网吧去看看,看能不能定上一个空位。您就可以知道现在石家庄有多少大学生在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每天上网聊天玩游戏?
2、2006-09-11 出售孝心
淘宝网上一则帖子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上海一个署名为“田明”的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假如您的儿女对您不孝顺的话,假如您想感受一下孝顺的话,不妨租个孝顺的儿子试试……最好是在同个城市,可以给您倒茶陪您聊天,说顺心的话给您听,还可以给您捏捏背揉揉腿。一天100元。”虽然已有超过几十位网友浏览了该男子的信息,但并无出价记录。
二、古人孝心故事
1、“代父从军”花木兰
2、“鹿乳奉亲。”说的是古时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卧冰求鲤。”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4、“扇枕温席”说的是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三、现代孝心故事
1、田世国换肾救母: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海中山医院接受的几百例捐肾手术中,子女给父母捐肾的这是唯一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
2、张尚昀背母求学:2001年7月,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边打工边自学,其间,张尚昀参加长春税务学院6个学期的考试,5次拿到奖学金。2005年6月,张尚昀参加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招考考试,在数千名考生中,取得了税务稽查岗位笔试第一名的成绩。
四、百善孝为先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孝心是一个人具有爱心的前提条件。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如此之徒,人人尽可得而诛之。没有孝心的凡人会遭到世俗的鄙视,没有孝心的“伟人”更会遭到历史的唾骂。
李鬼欺骗李逵,“弱者、强者都被他的谎言欺骗”。
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其父母为项羽所擒,当项羽威胁要蒸其父母时,刘邦却无耻地说:“愿分得一杯羹。”如此不孝之徒,随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却依然遭到历史的鞭挞。孝是天下的大义,无孝之人不论是凡人还是所谓的伟人,都会遭到历史的遗弃。
正面例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他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始终感到心中内疚。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一个好干部,好的企业负责人,他应该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一个没有“孝心”的领导,不可能爱民、爱员工。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平时满口“人道”,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教的逆子,一个月只给母亲100元生活费,自己花天酒地,却对乡下的母亲不管不问,令人所不齿。所以后来因贪污被枪毙。
3、孝心是检验人格的标准——孝心是一场“考试”
“孝心”是一种能够以小见大看到这个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试金石。这样说来“孝心”对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次“考试”。
①近日,甘肃一民营企业招聘一名集团公司副经理,把“孝敬父母”作为招聘条件之一
②曾经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把干部的“孝心”纳入考核干部的条件之一,
③2004年11月14日,由浙江省嵊州团市委、教体局、少工委主办,嵊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孝心考场”正式开考。总之,“孝心”是一次“考试”,是对一个人人格的测验。
4、孝心是社会赋予的责任
试想,一个没有“孝心”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孝心的儿女,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孝敬”社会。
五、如何孝顺?
1、孝顺从现在做起 [刘墉做客“实话实说”]
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和生我们养我们、疼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又有多少?我亲眼见过自己的一位堂哥挣了一大笔钱后,准备孝敬父母时,却见到了母亲的灵柩。那悲痛,是一种迷茫、一种懊悔、一种欲哭无泪。“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朋友们,珍惜这仅有的时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2、孝顺从小事做起
每天主动给妈妈倒水,捶背,母亲节给妈妈买朵花。少顶嘴。
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爸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让老人家得到安慰。
纯洁真挚的孝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平分生命》 《风雨中的万寿菊》 《女儿的绿瓶子》
3、孝顺从心灵做起
“每月给父母寄点钱花花,就敬到孝心了”。这是一些人的“常规做法”。其实,这也是对“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论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只注重物的供养,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有人作过调查,假如有100块钱,美国人会花99元买保健品,1块钱买药;我们则相反。
不要把孝顺父母当作一种责任,“孝敬父母是儿女的福气”。——孝顺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作业。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篇文章之后眼圈是红红的……这是一个真看过实的发生在德国感人故事。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的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却遇刺身亡。在他弥留之际,无数的德国母亲假扮德比的母亲来陪伴他。爱如潮水,涌动在每个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儿院就坐落在莱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肃立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寂静。这天早晨,孤儿院50岁的特丽娅修女外出办事,走到大门口时突然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她循声找去,在门口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有着金色头发的男婴。修女将他留下了,并给他取名德比。
转眼7年过去,德比在孤儿院里健康长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忧郁。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河边的青草地上散步。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不听话,也把你送进孤儿院!”
听了这些话,德比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德比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修女吃惊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大家都这么说,我们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虽然我没有见过你的妈妈,但我相信她一定是爱你的,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当年你母亲之所以抛弃你,一定是很无奈的。”德比没有说话,但是从此他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经常独自站在孤儿院的窗口,眺望窗外的莱茵河,静静流淌的河水带走了德比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对母亲的强烈渴望。那天每个电视台都在热播庆贺母亲节的节目,他们拍摄了孩子们在母亲节里为妈妈奉献爱心的镜头。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汗流浃背地帮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修女沉默了,几年来,没有任何关于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几个月后,9岁的德比离开孤儿院,到附近一所小学读书。一次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皇帝,爱上围棋游戏,决定嘉奖游戏的发明者。结果发明者的愿望是让皇帝赏他几粒米,在棋盘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两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类推,直到放满棋盘。结果最后是18000万亿粒米,总数相当于全世界米粒总数的10倍。”
这
B. 养儿子真能防老吗我身边的阿姨们都后悔生儿子,因为儿子不养老。
养儿防老这话复是老俗话了,那都制是很久很久己前的话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养儿防老这种说法吗,如今的年代无论是养儿生女都一样,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孝顺都可以为父母养老,但是有个别不孝顺的子女,职位在高而且有很多钱根本不管父母的养老问题,而且觉得自己很有钱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每月把费用转到养老院就算了事,然后连面都见不到了。但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我家邻居那老俩口如今近70岁了,女儿在身边照顾的也很好啊,所以不要老脑子老想法了,如今国家这么富强和发达,儿子和女儿都一样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过好每一天。
C. 怎样学会孝敬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给了我们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每一步都包含着父母的心血和辛劳。寒冷时,父母给予我们温暖;困难时,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后盾;生病时,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我们。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在生活中,我们是越来越能干了,而父母越来越吃力了。子女的成长是以父母的衰老换来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可见,孟宗为给母亲找竹笋,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正是从点滴做起,去孝敬自己的母亲。
目前有很多中学生都对父母抱有很大的依赖思想,其中有大部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却忘了原本应该具有的孝敬之心。反而为自己的行为找来不少的理由:“我还没有立业,等我有钱了我再好好孝顺父母!”“我还小,能为父母做什么呢?”……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孝是发自于内心对父母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只要心中有感恩之心,就能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孝心,不分国界,不分年龄,不分贫富,惟一的区分就在于一颗心的投入。所以,中学生们不要为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在生活中要经常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为他们尽一份自己的孝心,让你的孝心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快乐,真诚地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心就在点滴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心,不是几件漂亮衣服、家电或营养品,是要你给父母带去温暖。孝心,不是几个保姆就能代替的,是要你与父母心与心的沟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杯热水、一顿晚餐、一盆洗脚水……都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孝心就这样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其中记录了一则“戏彩娱亲”典故。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古时周朝有位叫老莱子的人,天性纯真对他的父母也特别孝顺。自成年后,就亲自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给父母做饭时,总是选择甜美适口又易于嚼碎的食物;给父母居住的地方,总是亲自查看力争做到温暖舒适;给父母穿的衣服,他总是洗干净后,叠好了放在老人的床头;在孝顺儿子的细心照顾下,两位老人的身体和心情一直很好,他们快乐地享受着晚年的福寿。
因为有父母在,虽然老莱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大。有时候,老莱子为了让父母亲享受那种膝下承欢的感觉,还特意穿着五彩斑斓的花衣服,学着小孩子的样子在父母的周围故意调皮玩耍,想尽办法让父母开心。有一次,老莱子挑着一担水走到屋里,看到父母坐在那里半天不做声,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于是,他便假装脚下不稳,一下子摔倒在地,并且假装摔疼了,坐在地上哭闹起来,口里还说着,父母对他一点都不关心、也不心疼他,于是越发哭得厉害了。父母一看他这个样子,连忙过来扶他,母亲连忙掏出绢帕给他擦泪水,哄他站起来,他也就顺势跳起来告诉父母没有事情,母亲见状,笑着说:“你这个坏孩子,就知道逗我们开心。”那一刻,他的父母亲都感觉回到了几十年前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
老莱子对父母的这份孝心,值得每个人学习。故事告诉中学生们:孝心,要从点滴开始。对于你们来说,“孝心”这个词可谓高深莫测。很多中学生们都误解了它的含意,一味追求如何给父母买礼物;认为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才是孝心。其实,孝心完全可以身体力行。孝敬父母,不需要你为父母置办豪宅名车,不需要你为父母做山珍海味……孝心表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举手投足之间。中学生同样可以做到,你对父母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关心的话,每一个努力得来的成绩对表现了对父母的孝心。更多父母在乎的是子女的孝心,而不是子女的具体的孝行。孔子说:“事君,致其身;事父母,竭其力。”事奉父母,尽心竭力而已。也许因你一句诚心诚意的话,或是主动的帮忙做些家务,他们也会暗自高兴;晚上给父母打一盆洗脚水,给父母做做按摩,给父母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些看似很平凡的事情,都足以让父母在梦里笑了。
从心开始,孝心堪敬
有父母在身边的人是幸福的,向父母表达一份自己的孝心,那是一种福气,有多少人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一句“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养时而亲不待”,让多少人欲哭无泪!孝心,要从心开始。
“天仙配”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董永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因生不逢时,为了避免战乱于是迁居至安陆(今属湖北省)。后来,他的父亲病故,他没有钱安葬,就卖身到一个富家为奴,为父亲赚取安葬费用。有一天,他在槐荫下遇到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此女子自称无家可归,于是二人便以槐树为媒,共结连理。二人回到富家,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出了三百匹锦缎,为董永赎身。董永换回了自由身,便携女子返家,走到槐荫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本是玉皇大帝的七公主,奉命下界来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就凌空而去。从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虽是一个传说,可董永的孝行却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正是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感动,是啊,他可以为已经亡故的父亲卖身为奴,为什么现代的人就不能对父母多尽一点孝心呢?如果一个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喜爱,那他还能爱谁呢?这样的人就是人渣,只能被人嗤之以鼻,被社会淘汰在一些黑暗的角落。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他们只是希望在晚年的时候老有所养,希望儿女都能生活的幸福。可是有的时候连这么低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
现在的中学生们很容易忽视生活中的小细节,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关爱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中学生们要明白孝心并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要把孝心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让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如果能一天天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将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中学生朋友们,从现在从此刻做起,多为父母做点事,尽孝心。不一定非要等到你有成就了,要知道,或许那个时候他们都已不在。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愿大家都有一份孝心,把关心照顾父母的事记在心上,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让曹雪芹笔下的“好子歌”千古传唱:“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D. 有哪些感人的孝心故事可以用报纸等东西粘贴下来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感人孝心故事事例1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然而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不孝的人却越来越多。他们把老人们送入敬老院,不管不顾,只是把老人们丢给社会。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了这么一则新闻。事情是这样的:在某地有一对老人,他们没有孩子,所以没人赡养。同村的一位大姐,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照顾。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老人,老人吃完了再给孩子吃。一眨眼,几年过去了。两位老人虽然双双去世,但是他们都是笑着离开的。虽然她跟这两位老人无血缘关系,但是她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从中我知道了:生活处处有孝心。
我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典范,她就是“孝女” 王阿姨。王阿姨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护士,她在岗位上认真负责 ,回到家中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婆婆 。她的婆婆患有严重糖尿病,离不开人。白天婆婆的老公在家照顾她,晚上则是王阿姨照顾她,所以王阿姨很辛苦。在王阿姨的悉心照顾下,她婆婆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一天上午,婆婆的病突然恶化,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王阿姨则是悲痛欲绝。在一次颁发“孝心模范”的时候,我们都推举她,她却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像王阿姨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积极地向他们学习。
生活处处有孝心,让我们抓紧时间行动起来,让世界在爱的旋律中舞动的更精彩。
E.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今河南沁阳人)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
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2、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5)安陆照顾老人一个月多少钱扩展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