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个年龄段死亡的叫法分别是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相关信息介绍: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 :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 :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肘称年长者之死。
逝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溺:称末成年人之死,亦称找死者。
天:称幼年人之死。
崩:是称天子之死。
升霞:是称天子之死
星驾:是称天子之死。
赛:是称诸侯之死。
卒: 称大史之死。
不得:是称士人之死。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
寿终内寝:是称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立含死亡。
失信:是自言父亲之死。
失持 :是自言母亲之死。
殉国: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殉道 :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
殉节:是称那些为节义而舍生者。
遇难:称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者。
揭难:称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
藏难:是称领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为的灾祸而死者。
遇害:称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田径:是称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者。
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逝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谢世:对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四游: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作古:旧肘称年长者之死。
永别:称亲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称容于或妻子称丈夫之死
陨:是称元帅、大将之死。
困:古称上等人物之死。
随 称饿死者。
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弃养:对父母去世约婉称。
迁化: 谓一般人之死。
因寂:是称佛或僧侣的逝世。
见阎王:谓作过坏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含贬义,对作过坏事为人的死亡代称。
去世:称一般成年人之死。
殉难:称为国家或为正义而台生者。
2. 俗话说红白喜事,为什么白事也被称为喜事呢
1. 所谓的“白喜事”,是指那些高寿的老人自然去世的丧事。
2. 在古代,60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超过这个年龄的去世者被视为老人,享有庆祝其一生的丧礼。
3. 古时候,能活到70岁的人被视为极其幸运的,因为这代表着子孙繁多,家庭兴旺。
4. 因此,当这样的老人自然去世时,古人认为这是他们生命的圆满结束,所以被视为喜事。
5. 相反,如果人在60岁之前去世,或者因疾病而痛苦地离世,就不会有如此盛大的丧事,被视为真正的哀事。
6. 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年人的自然死亡可以被视为一种解脱,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世间百态,可能是身体和精神都无法继续承受。
7. 对于老年人来说,选择尊严地结束生命,而不是忍受病痛的折磨,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8. 活得太久,老年人可能会经历失去子女甚至是孙辈的痛苦,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可能会导致身体和精神的衰退。
9. 因此,在合适的时候去世,对老年人自身和他们的家庭都是有益的,可以被视为喜事。
3. 喜丧指老人多大岁数走了
喜丧通常指70岁以上老人走了。
在古人看来,达到“喜丧”,就是要福寿兼备。一个人生前只有满足“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他死后才能算得上喜丧。
全寿这个寿命标准难以统一,应该理解是“寿终正寝”。在过去,人们由于生活条件差,寿命就低。想要长寿也是不太容易的,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活得长寿一些,大部分人都达不到。所以那时的人们认为要真正能“寿终正寝”的人不多见。
但不可否认死者的年纪越大,就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所以大致来说,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喜丧的其他条件
1、全福
全福指去世的老人生前必须是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就是有一大的家族,俗称望族。而老人又是家族的家长,被尊为长者。同时他又能享受到无尽的天伦之乐。晚年,有一大家人围着他热热闹闹的,这种老人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2、全终
这里讲的“全终”有二个意思,一是“善终”,意思是说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已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他自己的一生。
二是自然老死,生前很少受疾病的折磨,顺顺利利“无疾而终”,就是自然正常老死。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遭受了病痛漫长的折磨,遇上意外的天灾人祸而死,即使年龄再大,都不能算是“喜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