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最苦的中药是
最苦的中药有:
1、苦参
它的名字倒是直截了当,就叫苦参。它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作用。黄凯钧在《药笼小品》中说不可多服,否则会令人腰膝酸软。这个挂满铃铛,看似人畜无害的就是苦中之王了。《本草正义》说它的力量比黄连还大很多。
2、穿心莲
穿心莲苦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太苦了,煎汤服用很容易恶心呕吐,所以大多在丸药、片剂里用,比如穿心莲片。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3、黄连
黄连以根入药,味大苦,性寒而燥,善于清心火。黄连。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几乎成了苦药的”形象大使“。
4、龙胆草
龙胆草取其地上部分入药。《雷公炮炙论》记载说,空腹食用会使人尿失禁。龙胆草。龙胆草苦、寒,可以清肝胆热,燥湿功能也很明显。
(1)苦药怎么喂老人扩展阅读
缓解喝中药的苦味技巧
1、用吸管吸中药
由于人舌头上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所以用吸管吸中药可以减少中药的苦味。
吸中药时,将吸管放在舌根处,让药液直接进入咽喉,避免药液接触舌尖或舌头中部的味蕾,这样自然就能很大程度上地减少苦味。吸管的选择,以口径大的酸奶管为宜,便于输送药液。当然,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使用这个方法,以免饮用时不慎导致呛咳。
2、适当添加调味品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或甘草可减轻汤液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凉的药汤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如何治疗糖尿病)患者不适合。
3、掌握位置
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B. 中药苦怎么能喝下去
喝中药如何"不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问题是,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喝下.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次,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中医专家总结出中药祛苦六法,可以让中药比较
容易入口.
①掌握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8:00-10:00,一个在14:00-15:00.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②控制温度.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③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④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屑尤敕涿?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
服药食忌是有很多讲究的,总的来说,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忌生冷和油腻食物。因为生冷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药物的吸收;而油腻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吸收,而且还能与药物混合,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最后再提醒多两点:一是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其他饮料如咖啡、可乐、雪碧都不宜喝;二是服中药别吃腐乳,因为腐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会抵消中药的药效,所以也需特别忌口。
C. 苦药怎么吃才不苦
前几天,一次周末小酌,让我深受打击。当了十几年麻醉医生,原以为对很多知识都略知一二。然而,居然被一位卖红酒的朋友给拷问住了。
做好麻醉,确实是需要很多知识。比如,当一个有心脏问题的病人需要做麻醉的时候,麻醉医生需要在术前介入到心脏的调理当中。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对心脏影响大的药物使用。遇到手术方式可能引起不利的心脏反射时,需要密切观察,准确判断并给出及时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外科手术操作过程非常了解。而做到这样,对解剖非常了解是必要的。
由于这些年各个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麻醉科也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知识,因此一刻也不敢懈怠。可以说,实施麻醉不难,但实施一个高水平麻醉是很难的。
席间,我带着满满的自信听着这个朋友说起红酒知识。然而,听着听着,我发现她讲的内容似乎比我认知的还要专业。
在很多人印象中,红酒是用来喝的。可是,在她的口中,红酒是用来品的。并且,人家还品的是那么有学问。
虽然我是医生,但她似乎毫不避讳地讲起了关于舌头的秘密。
人们之所以能品出红酒的美味,主要得益于人的味觉系统。当食物与唾液混合并反应时,可激活人口腔中的味蕾。食物的刺激,可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颅神经传至大脑顶叶的味觉感受区。由此,人就可以识别出食物的味道。作为识别味觉的基本单位——味蕾,可以识别四种基本的味道:酸、甜、苦和咸。大部分味蕾存在于舌的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中,小部分味蕾散布在口腔后部和咽喉处。在舌上,其分布特点为:舌前部味蕾对甜和咸更敏感,舌尖对甜食尤其敏感。舌两侧味蕾最能识别酸味,而舌后部最能识别苦味。
甜食往往令人欣快,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吃甜食。而像酸、苦和咸几种味道,常常会让人产生不悦的感觉。尤其像红酒,酸涩往往会严重影响其口感。
为了避免人们尝到红酒中过多的令人不悦的味道,品红酒的正确方法,是将舌头的两边卷曲,让红酒沿着中线划过舌头。这样一来,先甜后苦,别有一番滋味。
听到她这样噼里啪啦地讲完,我十分确定一个事儿:她一定练过。看来,干哪行,不专研一点也不行啊。如果她再厉害一点,我看要挑战我的麻醉知识了。
那一刻,我几乎不敢接话了,生怕人家和我探讨一些专业的内容。为此,当天回家后,趁着酒劲还没上来,我赶快拿起了解剖书恶补一下。
当我再次看到舌解剖的时候,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很苦的药,怎么吃能不苦?
理论上,只要避过最能识别苦味的舌根部,是不是就能避免尝到苦味呢?
然而,我这个天真的想法很快就被我否定了。舌头最主要的功能是,辅助发声、品尝味道以及辅助吞咽。仅仅“辅助吞咽”这一项,几乎就宣布这个计划的失败。试想,无论你是液体的药、还是固体的药,只要药物一进口腔,人的自主反射就会进行吞咽。在吞咽的时候,舌根后移,将食物推向食道。这个动作,几乎就是无法控制的。而当舌根接触药物后,不可避免的抢先体验了“苦”的味觉。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还特意找了一种吃了没什么事儿的药片做了一下实验。为了避免药物过量,我将药片掰成几块。快速吃,不行;混着水吃,不行;躺着吃,不行……,总之,试遍了很多方法都不行。
最后,我尝试将一小块药扔进咽喉。可这次,差点没扔到气管里。也许已经扔进去了,咳嗽了几下,又咳出来了。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是很危险的。在吞咽的时候,会厌会盖住气管开口,防止食物落入气管。而一旦没有了吞咽动作,会厌可能就无法完成“盖”的作用。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药片或者药液避免苦,是不太可能了,除非有其他包装或者变成其他的形态。比如,气态的吸入药物会经过鼻腔直接进入气管。不经过舌根,自然就不用体验苦的感觉的
D. 老人吞咽困难怎么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干病房的郭晓斌医生说,高龄老人常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许多老人因此吃不好,非常难受。据统计,因为吞咽困难造成食物被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高达40%至50%。造成吞咽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牙齿咀嚼功能障碍;第二,脑血管疾病造成假性球麻痹;第三,合并疾病,如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也会造成老人吞咽困难。她说,治疗吞咽困难没有什么特效药,关键是要好好护理老人。
郭晓斌说,在护理吞咽困难的老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食时老人注意力要集中,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第二,尽量保持坐位,或半卧在床上,身体与床的夹角为60度以上。第三,饮食应在固体、糊状物和液体之间进行调整。清水或固体块状食物最易导致吞咽困难。所以,要将固体食物弄碎后再喂给老人吃。清水也不能直接给老人喝,应加入无糖藕粉、杏仁霜等黏稠剂,让清水变得黏稠后才能让老人喝。第四,食物要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人吃。严重的病人,要进行“空吞咽”,即让老人吃一口,咽一口,再空咽一口,然后再吃第二口。要确定病人两颊之内没有食物,才能喂第二口。郭晓斌说,吞咽困难严重的老人,可去医院做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如家人发现老人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应尽早带老人到医院就诊,以确定其严重程度。▲
E. 那么苦的药该怎么吃啊
找点胶囊壳。把药磨碎了灌进去,再吃就不苦了
麻烦采纳,谢谢!
F. 怎样将苦药变甜
红糖姜汤。放进去试试。重口味的。压住味道
G. 药苦怎么办
“良药苦口利于病”,话虽如此,但是实际护理时,会碰到有些病人(特别是小孩子)感到药苦就是不愿服的情况,此时你不妨使用下面介绍的方法,也许会助你一臂之力。
(1)如所服的是苦味健胃剂,可先将药物放于舌尖部,然后喝些温开水迅速咽下。据研究, 舌尖部的味蕾主要感受甜味,近舌尖的两侧则主要感受咸味,舌后两侧感受酸味,舌根部感受苦味。因此,服苦药时应尽量减少药物与舌根部的接触和在口中停留的时间。
(2)如服中药汤剂,应在药煎好之后先凉一下再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舌头味感与药汤的温度有关。当药汤温度在37℃时,味感最苦,高于或低于37℃,苦味就会减弱。当然,高于37℃时易烫伤口腔粘膜及食管,因此待药物温度降至37℃以下时饮服比较适宜。
服完药后,及时漱口,再喝些开水,既有利于药物吸收,也可清除口腔中残留的苦味。
H. 孝文帝喂母亲喝苦药的故事叫什么
汉孝文帝懂得孝敬母亲 ——亲有疾 昼夜侍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时有个汉文帝, 叫刘恒, 是汉高祖刘邦的第 三个儿子。 文帝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父母亲叫他的时候,总 是立刻答应, 父母亲让他做事的时候, 总是马上去做; 对父母的教诲,总是恭敬地聆听, 对父母的责备, 总是 顺从地接受。早晨总是主动向父母请安,晚上还要向 他们告别;出门时总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也要和 父母打个招呼,以免父母挂念。父母如果有了过失, 他就耐心地劝说,让他们自己改正。劝说时态度十分 和颜悦色。有时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他们心情 好时再劝。 后来,父亲去世后,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 理很多公务 ,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 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 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 汉文帝 就不分曰夜, 尽心照顾母后, 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 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 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 也没有闭上过, 衣带并没有解开过, 没有睡一个安稳 觉。对于母后的汤药,一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适当 时 ,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 他也服侍了三年。 母后的身体在他的息心照顾下, 才 好转了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 汉文帝孝顺亲人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I. 苦参煮水喂牛有什么功效
苦参煮水喂牛没有功效。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相关配伍
1、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水煎服。(《千金方》)
2、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好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外台秘要》)
3、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后方》)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