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多低鼓励就地过年,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怎么办
许多地区鼓励就地过年,是为了做好疫情防控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那么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就需要当地的政府以及福利组织多加照看。
因为鼓励就地过年,并且给外地员工在本地过年许多福利,也是为了弥补他们没能回家过年的缺憾,那么既然这些人是为了配合国家。我们也理应做到去帮他们照顾,还在家乡的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本来一年想见一见自己的亲人就很难,他们在外地拼搏打工都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那么因为疫情原因这些家人不能回来,那么当地的政府就应该对他们给予补偿,比如可以定期的去看望一下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同样的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些经济上的补偿,因为如果不是就地过年他们的儿子回来,他们的生活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毕竟这是为了配合国家实施疫情防控,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这也确实是身不由己,我们要向家里面的老人和孩子进行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而孩子和老人也不是不讲理的,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然后等过年之后等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然后我们再回家,那个时候再将现在缺给他们的时间和关爱通通补回去。
❷ 双职工家庭,暑假孩子怎么办
家长焦虑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城镇家庭结构在变化。当前以三四口人的小家庭为主,父母双方上班,祖父母、外祖父母多在老家,孩子没人看。其次,居住环境在变化。以前不少人住在单位大院,街坊邻居知根知底,可以相互照应。如今身处陌生人社会,街坊邻居不够熟,加之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大人上班地点、孩子学校和居住地相隔远,“课后三点半”“放假两个月”成了家长们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不少家庭还面临孩子“玩不好”“学不好”的烦恼。每逢假期,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托管班、课外班等大行其道,生意火爆。但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这些机构虽然解决了“孩子有地方去”的问题,但很多机构举办的活动看上去热闹,与理想的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他们更希望孩子在里面学习新知,增加见闻,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做好孩子假期看管,家庭责无旁贷;而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也应更多帮助家庭排忧解难。
农村孩子假期“没地方去”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村里的活动中心闲置,农家书屋配置的多是农业书籍,儿童类书籍少,对孩子吸引力不大。与此同时,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接受课外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补上农村地区短板,更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❸ 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代夫妻为了生活往城市去打工,无奈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造成了普遍社会现象。针对这客观事实,政府就要加强留守老人和儿童关怀吧,应加强对她们在家各项安全教育,同时对农村生活老人和儿童物质上慰问。让他们父母及儿子安心城市工作,更好地为城市工作添砖加瓦,更让她们放心在农村儿童及年老父母在家生活,这样就能达到安心城市工作开心放心。而在农村老人儿童更安全吧。
❹ 父母外出打工,如何关爱留守在家的孩子
一、要跟孩子说明情况,获得孩子的理解
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一定要跟孩子说明清楚实际情况,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远离他们,并不是因为不爱他们,而是生活所迫。
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爸爸妈妈在外面也是很想念他们的,以获得孩子们的理解。
否则的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如果经常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容易产生父母不在乎自己的错误想法,逐渐地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变得越来越内向,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二、要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对于孩子的关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
在外打工的父母切记无论平时的工作有多么辛苦,都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开视频,跟孩子聊聊生活和学习,了解孩子在家里过得怎么样,这样子可以极大地减轻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深深的爱意。
此外,父母也应多跟孩子的老师打电话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清楚地知道他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挫折,从而给予他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难关,找到自信。
除了这些,父母还应该时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惊喜,比如送给孩子想要的玩具等,要记得他们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生日礼物和祝福,其他的诸如儿童节或者中秋节也要及时地给孩子送上节日祝福,让孩子知道父母时时刻刻记挂着他们。
三、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留守儿童出现最多的是心理方面的问题,父母应该通过各个途径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防止其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父母可以在与孩子通电话或者视频的时候多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解他内心的愿望并克服一切困难帮他实现。
此外,也要在与老师和孩子爷爷、奶奶沟通的过程中侧面了解孩子是不是有一些心理上的波动,如果发现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倾向应,及时地采取措施。
四、尽量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
无论在外面工作多忙、工资多高,父母都要尽量地多挤出一些时间回家看看孩子,切忌一出去就是三五年不回家。
留守儿童很孤单,内心期望父母的陪伴,因此父母不要因为想挣更多的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一年至少要回去两次,另外过年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孩子日日期盼父母过年回家的日子,如果父母不回家会让孩子很失落,严重的话可能会对记恨父母,因此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回家。
留守儿童是可怜的,他们的内心无比脆弱,作为父母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留守在家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爱,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❺ 求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教育的
谁来负责农村留守儿童的暑假安全
差不多每年都能听说有暑假出事故死亡的孩子。
今年暑假到了,又想到那年淹死的孩子,那天的情形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正给孩子挂针,突然外面闹哄哄的,有人急切地叫医生,声音听起来很不寻常,我就怀着好奇心跑到外面。发现地上躺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全身湿透了,一动不动,面部毫无表情,真是可怕。经过好长时间的抢救,医生很抱歉地说,送的太晚了,没有办法了。孩子的父母依然不信就抱着孩子上了车向枣庄奔去……孩子父母的痛不欲生的表情是那么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不上学这么多年,对暑假居然变的不知不觉的了。身边的人没有人跟暑假有关系,看到商场门口写着招暑期工,然后想想现在暑假了。孩子们都放假了,可以自由的玩了,但孩子大多不知道深浅,就玩的过头了,碰着伤着是经常的事情。
放暑假之后的孩子,有一些跟着父母去城里呆几个月,有一些父母忙,来不及照顾就交给家里的老人。老人毕竟行动不方便,打不动也不敢打,孩子难免会不听话。孩子不听话就会得不到安全的监护,这样就会很容易出危险。就像小川似的,几个十多岁的孩子就敢去水库,一人有危险了,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救不了人。
在农村不像在城里一样,农村的孩子普遍都很野,天地广阔,整天就是到处跑,而夏天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游泳吧,胆小的到河里去,胆大的直接去水库。当然他们都是偷着去的,大人们都不知道,大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的都在身边,而监护他们的大人又大部分都是老人,更不可能有多好的监护。所以这些留守儿童的暑假总是过的很野,就像当年我过的暑假一样,现在想想存在的安全隐患太多了。下水游泳,上树摸鸟,上山捉蚂蚱。捉蚂蚱倒是没什么危险,摸鸟就有一定危险,听父母说多年前村里有个人上树摸鸟结果摸到蛇,吓的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小的时候我也经常爬树摸鸟,最差的时候就是摸到臭鸟蛋,惹一身臭,没有摸到蛇过。
城里的孩子过暑假父母大多会安排几个暑期培训班吧,或者去夏令营什么的。农村什么都没有,就薄薄一本暑假作业那也是倒数第二天半夜才做完。我小的时候还强点,父母大多都在身边,现在父母大多都不在身边,都在家跟着老人或者是母亲。又没有什么事情让他们干,他们无聊也就只能自己找乐子,找来找去肯定找出事来。父母要挣钱供他们上学,要养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
有些人问农民们为什么不在农村种地过田园生活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傻,一家人种一年地能收入多少钱?我家有大约十多亩的桃园吧,你猜能卖多少钱?你肯定猜不中的。年轻的人谁还在家种地?种一年地还不如当两个月的民工。如果您非要说那是田园生活,那我就说说田园生活,我爸基本上每天都在桃园,去年背着我妈买了个二胡,到地里锄一会地,再到桃园里的屋子前面拉会二胡,这够田园生活了吧。事实上是,一天带着饭上山,锄一中午地,中午的时候能休息会,下午继续干。不干不行啊,我妈又干不了。只有室外桃园,没有世外桃源。那都是瞎扯,除非是看着别人干活的地主。
种地只能是一家人吃饱了不饿,基本上没有收入,而外出打工的收入比种地高多了。所以在家种地的农民很少了,像我爸这种快60人了又得种地又得照看我妈的就必须得在家,出不去。三四十的中年人,孩子大多正好十多岁,他们都撂下孩子建设城市去了,孩子撒欢没人管了,悲剧一幕一幕的发生,看着让人心凉。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才有更好的方法让农村孩子过上安全的暑假,让努力养家的父母们能够安心在外打工呢?值得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深思的课堂啊……
❻ 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救助和心理疏导经验
摘要 对孤寡老人:1.请保姆照顾老人
❼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孤单,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1、容易遭受意外伤害。
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绝大多数文化程度都不高,基本都是小学毕业,甚至还有没有读过书的老人,这就让他们在家庭教育当中非常被动。孩子很多学习上的事情都必须靠自己来完成,而缺少了辅导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会很差,导致他们的学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4、学习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没有人辅导的留守儿童的心理会比较自卑,有的时候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干脆就不愿意再去学习了,因为很难有正强化的鼓励给到他们。学习没有动力,他们对于学习就会彻底失去兴趣。
❽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跟见解吗
年少时为了求学远走他乡,长大后为了事业在外漂泊,而留守家乡的父母就成了社会发展之殇的空巢老人。
他们最大的期待就是子女回家,就算忙前忙后也要为儿女做几顿好吃的,或者就算是远方的一个电话也能让他们高兴一整天,但更多的时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和孤独。
鸟知反哺,羊知跪乳,回不去的农村还有生养我们的父母。偶尔关掉微博、微信,给远方的父母打个电话,也许这是他们一整天唯一的期待!
❾ 为了生活,出外打工,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双亲在身边,所以无法感受到亲情的爱护,他们很容易产生很多心理疾病,我认为想要解决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生活的问题,要从他们心里的角度出发,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3、找机会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在做完前两步之后,如果顺利的情况下,现在留守儿童已经逐渐地接受了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找机会给他们予以肯定,让他们找回自信,之后为他们授权,给他们更高的“权力”,让他们试着去帮助别的孩子,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除了父母以外,他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信任的亲人和朋友,让他们感觉并不孤独。
❿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当今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下, 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人口为改变生存现状大量外出务工。夫妻双双外出,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与子女聚少离多,父母达不到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亲情, 生活无人监护,学习无人监督,行为上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为、生活、学习、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难以顺利完成学业。 一、 当前留守儿童现状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很多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成绩都受到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却落在了隔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数老人只是管孩子们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来能给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将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给他们就行,更多的老人们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常在嘴里念叨这孩子可怜,父母在他5岁时就外出打工,于是他们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溺爱,而不是应有的关爱。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宝贝孙子外孙,他们就会教孩子你爹妈不在身边,不能太弱,太弱就会被欺负,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绝对不能示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就进入了误区,如不及时阻止及矫正,就很可能酿成大错。同时父母和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不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尔会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孩子们都只是简单的敷衍,父母很难从这种简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而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需求与教育关爱力不从心。使其学校教育也显得无能为力。家校缺乏沟通,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厌学逃学,不服管教,成绩下降。导致大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更难管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办学布局欠合理,办学条件差。就我学校而言,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专门生活教师,只能由肩负艰巨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师,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另外,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硬件设施和师资待遇。无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师资缺乏。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妇辅导教师。虽然素质教育早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被提出,但是在农村,学校却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学率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忧。 3.家访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师不能及时就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与其父母沟通,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而导致老师与其沟通困难。长期一来,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经费限制,教师工作繁重和地域限制,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家访偏少。缺乏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未能给以特殊关爱。 4.教育理念滞后。在教育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方式之前。目前还在实行不是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照样盯在升学教育理念上。教师不能照顾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大家关心的是有几个人能考上重点中学,从而忽视了那些差等生的学习,导致优等生和差等生两极分化严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升学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老师的工作好坏、晋级加薪,导致各类重点学校、私立学校争先抢生源。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又如何去关顾留守儿童?谁之过?难道仅仅是师之过么? 5.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等。开设的课程,多数没上,即便开设了,也只是配位。体育课,电脑课流于形式,图书室没有开放。很多的课被语数教师被迫挤占。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在令人吃惊。此类现象在农村学校并不是少数。而村校干脆就只上语数课,更不用说开设什么心理课程辅导课了。 总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改善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实有关。或者说开展不得力,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和提高。因此建议每个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另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如下入手: 1.加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2.对出现的问题专项指导教育。 ⑴意志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加强学生自然调控能力,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⑵情绪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理智感,自尊心,自信心,乐观,积极向上。自觉克制克服不良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技巧和方法。 ⑶交际品质心理教育:培养同性,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诚信,友爱,团结互助能力。初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能较好的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学会表达情感,愉快接纳自己,亲友,乐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⑷人格品质心理教育:有健康的生活情绪和特长,勤奋、认真、谦虚、乐观、俭朴,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结构,积极的生活态度。 ⑸能适应客观环境,随遇而安,能正确评价自己,具有改正缺点的勇气和毅力。客观正确待人接物,头脑清醒,正确对待社会舆论和别人的批评表扬。 (二)利用节假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班 1.举办安全教育学习班。班主任可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暑假里在家时间长,远离父母等情况,组织举办安全教育学习班。a.教育他们如何操作使用家中各种电器,以避免电器着火、触电等事件的发生;b.教育他们不要到各类水坑,水渠中洗澡,以防溺水;c.教育他们外出时,行路要靠右边走,过十字路口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2.举办课程辅导班。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学习偏科、成绩较差等问题,班主任可与任课老师一道,为孩子们补习数学、英语、语文等课程,从而使他们的各门功课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下步学习新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举办演讲比赛班。针对部分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不爱讲话,性格内向,孤僻等,班主任可组织开展讲英雄、讲劳模、讲身边的人和事等活动,从而增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勇克困难、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为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于非教师个人因素,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可以积极向学校或者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申请,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