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曹操长寿,司马懿还敢造反吗
当所有人以为实力最强大的曹魏或将统一天下时,司马懿带领的司马家竟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不仅灭掉了蜀汉,最后竟然统一天下建立西晋,结局让人哭笑不得。司马懿作为司马家的实际操盘手,在历史上已经洗不掉野心家的名号。其实假如曹操还在世的话,司马懿并不会造反。
司马懿的背景和上位史
司马懿出身于河东名门望族,祖上在西汉时期曾经做过多任高官,在东汉两百年历史里也出过很多太守,可谓是门庭显赫。因为是世家子弟的关系,司马懿接受的也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教育,再加上他很有天赋,年纪轻轻就盛名在外。当时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朝廷的高官,也是曹操的同僚,曹操多次让司马防送司马懿到朝中做官,司马防一直以司马懿性格不适合当官为由,把他雪藏在家里。
曹操知道这不过是司马防的借口,因为他们是汉室忠臣,一直和自己这个"权臣"合不来,在官渡之战前夕只能用强硬手段逼迫司马懿出仕。司马懿也狠,为了抗命竟让自残,造成有心无力的局面,曹操知道后只能作罢。
曹操击败袁绍正式成为权倾天下的诸侯,此时的司马家知道曹操如日中天,假如再抗拒曹操的话将有被灭族的风险。所以当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突然"痊愈",非常利索的到丞相府上任。曹操为了戏弄司马懿,最开始还把他安排到马厩养马洗马,但司马懿并没有怨言,而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后来曹操为选继承人头疼,因为曹丕、曹植两人都很优秀,深思熟虑后把青年才俊杨修安排给曹植做幕僚,然后把司马懿安排给曹丕做幕僚,想看他们两人的比拼结果来决定立谁为继承人。几年的争夺中曹植失误连连,司马懿交待曹丕隐忍不发,最终曹丕终于上位,等曹操离世后建立魏国。司马懿从龙有功,从此平步青云成为魏国朝堂的红人。
司马懿得手的原因
司马懿得手的原因比较戏剧性,因为曹操离世前曾经交待过曹丕,像司马懿这样人很有能力,假如你能驾驭得了他那就用,驾驭不了一定要杀,不然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曹丕虽然敬重曹操,但实际上对曹操也有怨念,毕竟曹操不论做什么事都偏向曹植,一直打压自己。而司马懿一直都为自己尽心尽力做事,曹丕早已经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自然不会对司马懿有其他想法,甚至曹丕本人认为自己能够驾驭得了司马懿。
好景不长,曹丕上位几年就离世了,临终前任命四个辅政大臣辅佐年轻的魏明帝曹睿,司马懿就是几个辅政大臣之一。在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再一次迎来的自己的高光时刻,蜀汉丞相诸葛亮带着蜀军多次犯境,雍凉地区的主帅竟然不能阻挡诸葛亮,魏明帝无奈只能派司马懿到长安掌兵权。
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几年的对决中利用诸葛亮清洗了很多忠于曹魏的大将,最终把雍凉地区的十几万大军变成了自己的私军。再加上诸葛亮竟然病死在五丈原,蜀军因此结束北伐,开始采取战略守势。此时的司马懿如日中天,声望简直可以披靡魏明帝曹睿。
原本曹睿还是有机会压制司马懿,甚至除掉司马懿的。但没想到曹睿和曹丕一样,都撑不过40岁,临终前又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做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曹芳。而曹爽是一个酒囊饭袋之徒,他没有司马懿的能力,司马懿用一场政变就剪除了曹爽和他的党羽,最终夺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操威望无以复加,并不会给司马懿这个机会
从司马懿的履历可以看出,他夺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压制他的人都死了,那个时代的他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但假如曹操在世的话,司马懿是不敢造反的。因为曹操这个人非常狠,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他的完美写照。年轻时候为了活命,听到磨刀声就杀了亲戚一家人,原因就是担心亲戚杀了自己。后来没有军粮就在徐州屠城,用徐州老百姓的存粮养活自己的军队。当老百姓的粮食不够之后又让人把死人的肉割下来当做军粮,终于熬过了一次又一次险境。
正因为如此,曹操的威望无以复加,不论是中原士族还是河北士族,甚至是他的政敌、那群忠于汉室的老臣都没让人敢和他作对。试问司马懿没有自己的幕僚,也没有兵权,甚至自己一家人都笼罩在曹操的阴影之下,他哪来的勇气、实力在曹操手上造反呢。
小结
纵观司马懿一生,其实他最开始并没想过要夺权,毕竟他属于世家子弟,那个时代是他们世家的天下,他不论到不到朝廷里面做官都能过得很好,家族也很兴旺。后来进入曹营,不论是曹操时代还是曹丕时代,他一直兢兢业业,因为他要保全家族。
可曹丕的突然离世让他成为了文臣的首领,到了曹睿时代又让他完成了从文臣到权臣的转变。彼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权臣了,手上有军队有地盘还有威望,哪怕自己不想争,手下人也会逼自己去争,因为到了那个位置之后,他的很多抉择更多是集团内部的利益所在,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对手都已经不在了,曹魏政权又是孤儿寡母,顺手摘了胜利的果实也是必然事件。
⑵ 曾国藩励志故事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 *** 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曾国藩孝敬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打翻神王菩萨
清道光二年1822,曾国藩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国藩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国藩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鳞书得知后,当即对国藩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灌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国藩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著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这个成龙,无非是成官的代名词。曾国藩年轻时功名心极盛,后来又为官几十年,却并不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儿孙都当官。他多次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作官并不是个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福祸横生,他自己就身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里,当然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
曾国藩说的官场四忌
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说:
“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李鸿章和曾国藩
李鸿章是很有才气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李鸿章毛病也是蛮多的,他是优点杰出、缺点突出的那类人才。李鸿章的缺点是,有一股傲气,还有一股不叫流氓气,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气之气。这气李鸿章一直携带着的,比如他对下属,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将这人训一顿,说的话很难听,国骂不断,骂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给你加官晋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脚,关怀人,却以侮辱人的方式进行。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当幕僚,没几天,自以为技已精,学已成,师傅那点学问全学到了手,便要谢本师了,自己当老板去。李鸿章离开湘军,另组淮军,却是屡战屡败,一点建树也无,反是把自己那点力量耗光了,无奈要回到师傅身边来回炉,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国藩拒绝次数,自然比李鸿章的求见次数要少一次,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曾李师徒佳话,李鸿章也难成操盘手,掌握历史走向了。曾国藩拒绝李鸿章,并不是耍领导脾气,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李鸿章的傲气不打压打压,修理修理,那还能成大器?
李鸿章有流气,为人懒散,这般作风,去当名士,很合适,越流气越像名士,名士素来要靠流气来撑起,但要来从政,却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 *** ,或许可行,只有流氓 *** 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国藩却不能容许流气存在。曾国藩工作很认真,生活也很严肃,他有个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其中这个早,就是早起,早饭,每天都定时吃早饭。严格的作息时间,哪是懒散如李鸿章者受得了的?李鸿章爱懒睡,天天睡到太阳照 *** ,还舍不得起床。曾国藩开早饭了,李鸿章还只管呼呼大睡。曾国藩打发人去喊了几次:李鸿章,曾师傅喊你快去吃早饭。李鸿章应了声好,翻转身,又睡回笼觉去了。曾国藩在那等,不动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李鸿章姗姗来迟。这顿饭,曾国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腾腾说了一句:“少荃,此间唯一诚字。”脸也来,相也来,语虽轻,落意重。让李鸿章知道:从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间耍流氓。
李鸿章从吃饭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严谨,更感受到了作风的威严。只是他这流气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李鸿章后来权柄在握,依然残存著流气,列强环伺,李鸿章主持外交,曾经去问计于曾国藩。师傅先问徒弟:外交乃国之大事,你准备使甚手法?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华一块土,我先应着好好好;彼熊要咱中华开放一口港,我先应着要得要得,然后呢,我找个借口,翻过来。曾国藩听了,脸若冰霜,对李鸿章说:少荃,此间唯一诚字。你把国家信誉透支了,那以后哪国还信任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曾国藩把李鸿章当可造之才,却也是严格要求。并不因为李鸿章是其得意门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因此,李鸿章终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师傅一片苦心,曾国藩逝世后,李鸿章写过一副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曾国藩与李鸿章相交,一直以严师面目出现,李鸿章不反感,反感激:“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