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寿花洪水后剪了救活就不长大是什么原因
长寿花湖水后再来救活了就长不大的原因,很多长寿花衡水后捡了。
㈡ 重庆长寿9丶13号被洪灾怎么处理
没有买保险么?
㈢ 重庆还有洪水吗
据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消息,23日20时至24日20时,长江重庆段4站点将相继出现超保证水位洪峰。24日,嘉陵江磁器口将出现187米洪峰,超保证水位2米。市防办已于23日凌晨2时发布江河洪水I级红色预警。
据市防办消息,7月22日08时至23日08时,我市西部部分地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及东南部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其余地区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主城区和云阳、梁平、石柱、大足等15个区县的82个雨量站为暴雨;开县、云阳、奉节、璧山等4个区县的6个雨量站达大暴雨,云阳牛门雨量最大,降雨达155.7毫米。
据水文部门预报,受降雨影响,长江重庆段4站点将相继出现超保证水位洪峰。预计,长江朱沱站23日20时出现216.33米洪峰,超保证水位4.33米;长江江津站24日3时出现198.47米洪峰,超保证水位1.97米;长江寸滩站24日8时出现187.6米洪峰水位,超保证水位4.1米;长江长寿站24日20时出现176.5米洪峰水位,超保证水位2.50米。嘉陵江磁器口站预计24日14时出现187.00米洪峰,超保证水位2.00米。
对此,市防办于23日凌晨2时发布江河洪水I级红色预警信息,要求沿江区县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水情变化,及时组织会商,加强安全巡查和应急值守,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项防范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㈣ 重庆繤江洪水波及几个县
波及到南岸、巴南、万盛等区县。
西部部分地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及东南部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其余地区小到中雨,局部大雨。主城区和云阳、梁平、石柱、大足等15个区县的82个雨量站为暴雨;开县、云阳、奉节、璧山等4个区县的6个雨量站达大暴雨,云阳牛门雨量最大,降雨达155.7毫米。
据水文部门预报,受降雨影响,长江重庆段4站点将相继出现超保证水位洪峰。预计,长江朱沱站23日20时出现216.33米洪峰,超保证水位4.33米;长江江津站24日3时出现198.47米洪峰,超保证水位1.97米。
长江寸滩站24日8时出现187.6米洪峰水位,超保证水位4.1米;长江长寿站24日20时出现176.5米洪峰水位,超保证水位2.50米。嘉陵江磁器口站预计24日14时出现187.00米洪峰,超保证水位2.00米。
(4)长寿区洪灾扩展阅读:
重庆繤江处于此次暴雨中心。干流金银台以上暴雨集中,强度大,各支流洪水遭遇,金银台14日出现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历史最大的1903年(2700立方米每秒),致使下游阆中、南部、南充等县市大范围被淹没,下游控制站武胜15日出现洪峰流量28900立方米每秒。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重庆潼南县洪灾已致8.9万人受灾
㈤ 黄河上曾经发生过的洪涝灾害黄河发生过多少次特大
在1919-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共决口1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000亿元.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1935年黄河决口6处,淹没27县,灾民3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95亿元.1938年黄河大水,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致使1025万人受灾,89万人被淹死,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9.5亿元.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决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有洪水来阻止日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㈥ 求远古时代关于大洪水的神话故事
1、比尔人洪水故事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都在水底下,唯有两座山露在水面。一座叫帕万顿伽尔(Pawanngar),另一座叫马塔芬(Mataphen)。这两座山随着洪水的上涨而升高,更高的那座山上有一个竹篮,神看见这个篮子就走上前问道:“你们是谁?”
里面答道:“我们是巴拉希斯人(Balahis),兄妹俩。”他们在与神说话时转过身来互相端祥对方,神说:“看着对方,再说一次你们是谁?”他们互相看着说:“我们是男人和妻子。”故事结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们都朝地上吐痰,从唾液中生出了另一个人。另一种说他俩把一点汗泥撮在一起,从这里形成了另一个人。
2、中美洲惠乔尔人
一个人发现他砍下的树一夜之间又长了出来。他偷看到原来是老祖母纳卡维(Nakawe)干的。她告诉他不久将有一场洪水毁灭世界。她指示他用树造一个箱子,装上谷粒、豆子和火具,还有五块压料的树根做燃料,还要带上一只黑母狗。
箱子在洪水中飘了五年。洪水退后箱子落在一座小山上。这个人象洪水没来之前那样回去干活。每天他回到自己住的山洞时,都发现有人已经给他准备好了玉米面饼。
他暗中窥探才知道是母狗做的。她脱下皮变成女人给他磨谷子。他把她的皮扔进火里,于是她悲嗥不止。他用尼塔玛水(nixtamal)为她洗浴,二人重新繁衍出了人类。
3、阿特拉西斯史诗
史密斯在库云基克找到的第二个洪水传说泥板,史称《阿特拉西斯史诗》,也是一个珍贵的异文。这个文本中的主角被称作阿特拉西斯或“大智者”。诗中说,人被创造之前,神象人一样劳动。由于神不愿做工,就用泥土和一个被杀死的神的血肉创造出人类来替代。
但人类的人口增长很快,又喜欢吵闹,使众神无法入睡。众神发动瘟疫、遣来旱灾、饥荒和土壤盐碱,都不能解决问题。最后,他们决定发动洪水摧毁人类。计划遭到了地狱之神恩基的反对,他让阿特拉西斯建造了一艘方舟,逃过了浩劫。
洪水阿特拉西斯向众神献祭,众神都来吃。在洪水之后的新世界,众神创造了不生育的妇女和受禁忌的妇女,同时派出名叫帕西图的恶魔专门从母亲膝上夺走婴儿,解决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4、费城大学藏本
这是一个苏美尔文本,载于一块来自尼普尔的泥板残片,由波贝尔发现于费城大学博物馆,上面有90行可以释读。故事的主角是国王兼祭司朱苏拉(Ziusudra,意为“长寿”),当时他在雕刻并膜拜一尊木头神像,又祈问了神谕。
神谕告诉他一个众神的庄严决定:“我们将亲手遣下一场洪水,使人类灭种。……”大难临头时,主人公躲进一艘船中逃生。七天之后他打开舱盖,太阳神乌图出现了。朱苏拉以一头牛和一头羊献祭。向阿努和恩利尔鞠躬,这样他在迪尔门(Dilmun,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了永生。
5、百道梵书
《百道梵书》(SatapathaBrahmana)。据称是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约产生公元前10世纪前后。故事说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条鱼忽然跳到他手中,开口对他说:“好好照料我,我将保佑你。”并告诉他洪水将至。
摩奴将鱼养在陶钵,并随其长大而移至沟中,最后放入大海。后来在洪水来临时,摩奴登舟,将舟系于鱼角,鱼将其拉到北山,那里后来被称为“摩奴登陆处”。摩奴登陆后以黄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从祭品中出现一个女人,她自称是摩奴之女,后来与摩奴一起繁衍出他们的子孙。
㈦ 长江千年一遇的大水曾经发生在哪一年
来自火凤网
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是自1153年至今的840多年间最大的一次洪水。
一、雨情
1870年7月长江上游特大暴雨发生之前,中下游地区连续降雨。6月,江西鄱阳大雨,湖南沅江上游及资江大雨;湖北汉江暴雨成灾,从而抬高了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水位。7月中下旬,暴雨进入长江上游地区。7月13日至19日,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区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7月17日至19日,暴雨缓慢移到汉江,又东移至宜昌至汉口区间和洞庭湖地区,使长江上游的洪水出峡后与中游洪水及汉江洪水恶劣遭遇。这次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广、强度大、历时长。整个暴雨过程约为7天,经模拟分析,7天暴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文献中有"猛雨"、"雨如悬绳"、"狂风雷雨,连日不息"等形象性记载,是对暴雨强度特大的真实写照。
二、水情
1870年6月夏汛期间,长江中游连续降雨,江、湖、洼地底水已丰厚。7月份,随着暴雨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嘉陵江发生罕见大水,北碚站洪峰流量达57300立方米/秒(1981年洪水流量为44700立方米/秒),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庆相遇,形成长江干流特大洪水,寸滩站水位达196.15米,洪峰流量达100000立方米/秒(1981年洪峰水位191.42米、流量为85700立方米/秒),宜昌站水位达59.50米、洪峰流量达105000立方米/秒,15天洪量为975.1亿立方米,30天洪量为1650亿立方米。上游洪水与中游洪水恶劣遭遇后,泛滥成灾,经过宜昌至汉口区间的江槽、河、湖等调蓄后,至汉口附近归入江槽。汉口站洪峰水位为27.55米、流量为66000立方米/秒,30天洪量为1576亿立方米。
三、灾情
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灾情十分严重,损失之巨,范围之广,为数百年所罕见。主要受灾地区为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四川省"六月间(农历)川东连日大雨,江水陡涨数十丈,南充、合州(今合川)、江北、巴县、长寿、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县)、丰都、万县(今万州)、奉节、云阳、巫山等州县,城垣、衙署、营房、民田、庐舍多被冲淹,居民迁徙不及亦有溺死者。"嘉陵江畔的合川县 "大水入城深四丈余,仅余缘山之神庙、书院、民舍数十间,水连八日,迟半月水始落,房屋倾大半,未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历两月之久,稍可居人,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余年未复元气。"长江干流上的丰都县"全城尽没,水高于城数丈,仓谷漂失,官、民宅半为波涛洗去。"三峡入口处的奉节县"城垣、民舍淹没大半,仅存城北一隅,临江一带城墙冲塌崩陷,人畜死者甚众。"
湖北省长江南岸大堤在松滋县被水冲决形成松滋口,洪水直泻洞庭湖,洪道所及,荡然无存;北岸大堤在监利决口加之汉江决口,荆北及江汉平原一片汪洋, "衙署、庙宇、居民、田禾淹没无算,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全省30州县及武昌等广大地区遭受严重洪水灾害。湖南省饱受长江溃口之害,安乡、华容水从堤头漫过,龙阳、湘阴围堤尽溃,无一存者,田禾淹没,庐舍漂流,灾情历年以此为最。洞庭湖区各州县皆大水为灾,全省20余州县遭受严重洪灾。
江西省萍乡、九江、南昌、鄱阳、德安、瑞昌大水,安徽桐城、宿松、建德、铜陵、寿州、和州、黄池、无为大水,"蛟水冲毁田庐,圩堤漂没一空"。至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浙江洪水不大,灾情较轻。总的来看,1870年洪水灾害与1931、1935、1954年洪水灾害相比,范围广、灾情重,为我国历史上所罕见。
㈧ 黄河在历史上有哪些严重的水灾
应该有三四次。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挡华北日军推进,炸毁黄河大坝,使黄河冲向江苏,经由淮河入海,共淹死了几十万人。
黄河改道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㈨ 1870年洪水详情介绍 规模介绍 损失人员损失主要原因是人为 还是
1870年(清同治九年)7月间,长江上游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宜昌河段洪峰流量达105000m3/s。合川、涪陵、丰都、忠县、万县、奉节、巫山、宜昌等沿江城市遭到灭顶之灾,洞庭湖区堤垸溃决,洪水泛滥,枝江、公安等州县水逾城垣数尺,庙宇、民舍漂没殆尽,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这场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嘉陵江和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干流、涪江、渠江三大水系组成,三江于合川汇合南流至重庆注入长江。流域面积约16万km2,占宜昌以上流域面积16%。本流域处于川北川东暴雨区,是长江上游洪水的重要源地。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除乌江外,区间面积尚有5万多km2。该区间东西长约500km,南北宽约100km,区间支流众多,短小流急,集水面积1000~5000km2的支流有13条,均发源于两岸崇山峻岭,一旦发生暴雨,集流迅速,对干流洪峰可产生显著影响。1870年洪水特别大,发生时间又不太远,资料比较容易收集。从各类文献、史籍、方志中,有天这场洪水的雨情、水情、灾情资料很多,记载的内容有的很具体,如《万县志采访事实》详细地记录了该场洪水逐日涨水过程。为了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和工程设计要求,自1952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对这场洪水曾先后组织了7次较大规模的野外实地调查,长江干支流上调查到500多个洪痕点据,在合川、北碚、江北、巴县、涪陵、忠县、丰都、万县、奉节、云阳、巫山、宜昌等地发现90多处洪水题刻,为我国历史洪水调查中发现碑刻最多的一场洪水。题刻的内容大部分为记述最高水位的位置和发生日期,部分还有对洪水涨落过程的描述。这些题刻为确定1870年最高洪水位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在上海海关还发现当年汉口海关实测水位记录。此外,还搜集到当年欧亚地区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资料一、雨情六月中下旬,长江上游连续出现大雨和暴雨,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重庆至宜昌段干流区间出现了强度很大的暴雨。涪江下游铜梁县志:“六月二十一日午后昼晦震雷大作俄顷溪水陡涨至五六丈”;合川县志:“六月既望猛雨数昼夜”,“雨如悬绳连三昼夜”;万县志:“十九日夜子时大雨彻宵……经两日雨止”。江北、长寿、忠县均有“六月大雨”的记载。据洪水调查访问资料,自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在江北、洛碛、长寿、丰都、忠县、石宝寨、武陵场、万县、云阳、巫山、秭归、香溪、宜昌等地,普遍流传“庚午年涨大水,落了三天三夜大雨”或“七天七夜”、“八日夜”大雨。这场大暴雨,除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和重庆至宜昌干流区间强度很大外,上游的岷江、雅砻江,中游地区汉江流域、洞庭湖也出现大雨和暴雨。大雨区的范围很广,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北岸、中游也有相应降雨。(附图54-1)。根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综合,六月中下旬这场大暴雨大致可分为两次过程:第一个过程六月十五至十九日(7月13~17日),暴雨区主要在嘉陵江中下游;第二个过程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8~19日),暴雨区主要在川东南及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区间。整个雨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暴雨中心区大致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十五日(13日)在涪江,十六日至十八日(14~16日)在嘉陵江中下游稳定少动,十九至二十一日(17~19日)暴雨移至川东和万县地区,并向北扩展到汉江流域及宜昌至汉口间,前后历时约7天左右。1870年夏季,长江流域雨水丰沛,在六月份这场大暴雨出现之前,五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曾连续出现大雨和暴雨。江西省永新、余干、建昌、德安、瑞昌等县五月上中旬阴雨连绵,新喻五月初三、初四及初八、初九、初十等日,进贤五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连朝大雨,鄱阳五月久雨。洞庭湖水系的沅江、资水五月份均发生了大水。汉江上游暴雨成灾,白河五月下旬水高数丈。五月中下旬长江上游一些地区已发生了大洪水。由此可见,特大洪水发生之前,长江上游及中下游江湖前期水位已经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