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有人说老人只有去了养老院才知道跟想象的不一样这件事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将来面对着给老人养老的问题,子女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这就体现出了养老院的重要性,很多的父母也是比较开明的,想要自己到老了之后去养老院养老,但也有一些老人却认为养老院这种地方是不好的。那么针对于这一种现象,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最后想对大家说,并不是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就代表着不孝敬。毕竟现在每个人的压力也都是非常大的,无论将父母送到哪里进行养老,别忘了经常看一看父母。也希望现在社会上能够对养老院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要将养老院的印象只停留在几十年之前。
Ⅱ 去了养老院后的感受作文是一百字的有没有
此次养老院一行让我感慨很多,自己去的养老院没有想象中华丽的院座,在眼帘中出现的只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小楼,自己在想为什么临沂一座那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还有那么破旧房子,而且那么破旧的房子里住的是年迈的老人,而有的人会问,那么多养老院为什么选择一间那么破旧的养老院,我想如果人人都选择好的养老院,条件好的养老院,那么那些条件差又偏僻的养老院有谁去看呢?那里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也需要关心与呵护,他们也需要温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啊! 我们到了养老院的时候,就主动与老人们聊天,谈心,真切的关怀让老人们的感动如潮水般涌出泪水,感谢感动的言语早已不尽其中,有些老人还讲了他们很多关于他们以前的事情,有的老人讲着讲着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泪,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的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年之久,没有亲人的关切问候,没有儿女的嘘长问短,他们每一个都有些迫不得已的理由才要住在那里的,没有至亲的关怀,日复一日的那样生活,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关心,他们都没说出口,只有在那是内心的真情才毫不遮掩的表露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奉献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爱心的话,那么她们面对的将会是怎样的温暖和关怀? 以前的自己很渺茫,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而活?今天终于让我体会到了,我想人活着是为了爱与责任,是为了感谢与爱。今天的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老人们的言语深深的激励了我,我要感谢各位爷爷奶奶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让我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收起
Ⅲ 养老院到底能不能养老,真正的养老院什么样儿
真正的养老院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很多养老院并不负责任,对但老人也不是那么友好。
Ⅳ 想象中的养老院和实际的养老院,是一样的吗
目前我国的生育率在逐年降低,新生儿不断的减少,这也造成了我国社会的老年化程度严重,再加上年轻人的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我看来未来指儿女养的老的想法就是很不现实的了,所以我们这代人可能大部分人在年龄大了后可能都要选择养老院养老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能对于自己以后的养老打算也不同,当然就对养老院的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每个人可能在脑海中所想像的养老院的情况和环境也都会有所差别。
想象中的养老院与现实中的养老院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缺少了儿女的陪伴。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又知道爸妈在养老院里的生活很好,可能就会逐渐减少去探望父母的次数与时间,实际上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虽然吃穿不愁,有玩有乐,但总免不了会担心和想念自己的孩子,想念自己的孙儿孙女,所以如果自己家的老人住在养老院,还是应该多去看看老人,带上自己的孩子,让老人在养老院里也可以享受到天伦之乐。
Ⅳ 有人说“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去过养老院生活的人,才知道,才有发言权,因为亲身体验了,有资格说出实情,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般养老院是封闭式的管理,不许陌生人进,亲属探访都有规定的时间,其实,亲属都很难知道里面的真实情况。
Ⅵ 关于养老院的事情,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养老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养老院这个地方,有很多老年人,也有很多故事。
他们喜欢倾诉,却常常只能自言自语,或者沉默一整天——浑浑噩噩,没有期盼,没有目标,过一天算一天。
“人老了,没意思哦”。
“我现在发现,活得久是老天爷在惩罚我,可能以前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到老了这么恼火”。
在走访养老院的过程中,笔者听过很多老人这样说。
现在养老院的定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救助“三无”老人、五保户的社会福利机构,而是面向大众,尤其是向广大城市中产阶级提供商品化养老服务的机构。据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中,民营养老院的比例超七成,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力。
当前,中国的机构养老服务还处在一个不断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之中。不同地区,不同定位的养老院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有众多的高端养老机构,而广大农村则多是设施简陋,几乎没有照护服务的农村敬老院。
养老院住着的老人会有不同的照护以及服务的需求。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度失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还有一类就是重度失能的老人,需要24小时的密集看护。
养老院衣食无忧,但是很多老人认为住在这里是“花钱来劳改”。我们要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对于几乎所有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来说,进入的那一刻,他们就失去了独立出入的自由。养老院的门卫大多管理得非常严格,老人外出一般都需要监护人通常是子女的陪同,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养老院的护理员也会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范围,所以他们每天能够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更别提有某些疾病的老人,会有层层的门禁、栅栏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以防止意外发生。
很多老人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在自己的床位周边,床边的小桌子上看报纸、听广播。在养老院中,老年人很多的“自主性”的行为都不被鼓励,养老院因为自身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特点,更希望老人们都在他们的规范内行动。在养老院中,似乎老年人只需要安静地吃,安静地睡,就可以了。
“我希望老人都是饭来伸手,衣来张口就好了。他们多动点,铁定就多点风险。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家属追究起来,还是养老院的责任。”一位民营养老院院长这样解释他们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因由。她说,此前有一位老人,有早起锻炼的习惯,但是在护理员去照护其它老人的时候,意外跌倒了,家属认为养老院没有尽到照护的责任,最后养老院进行了经济赔偿。
院长还表示,因为这件事,家属直接跑来辱骂相应的护理员,导致护理员提出了离职,这对养老院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反映出从业人员不容易在这份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尊重和认可。养老照护从业的护理员非常短缺,而行业目前薪酬福利上不去,工作内容涉及到的很多都是“服侍人”的工作,对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挑战,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也导致了护理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年龄偏大,他们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职业尊重,在养老院工作的负面反馈大,使得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很难对老人产生自发的同情与关爱,他们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更倾向其他的工作。
以上这种看管+保护的模式,是国内养老院的基本模式,也是养老院和家属共同建构的,它以老人的身体安全为第一要务,所以要尽量限制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也不鼓励他们的能动性表现。这种“现世安稳”真的是老人们想要的幸福吗?
有年轻的小护士表示,在养老院,“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地慢,吃完早饭等着吃午饭,吃了午饭吃晚饭,每次我下了班,走出养老院的大门,才感受到了正常的时间。在这里上班久了,我就会对人生感到很悲观,感觉人活着没啥意思。”而正因为这种上班的感受,女孩的家人建议她离开养老院,去别的地方工作。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困境,让老人们不太敢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很多老人或感叹“人老了,不中用了”,“我觉得活着没意思”,这些都是因为老人们没有社会的参与感,他们没有被需要的感觉,缺失了自我的价值感,常常自视为子女和家庭的累赘跟负担。
在养老院,呈现了“倒转的家长式作风和权威性保护”的特点。在这个语境下,子女或者监护人认为老人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丧失了认知跟判断能力,他们全权代理了老人的生活。对于是否入住养老院,大部分的老人都是不知情或者没有选择权的。子女亲属要忙工作,要照顾家庭,没办法给到老年人全心周到的照顾,老年人只能接受入住养老院。
中国人对老年人的最大祝福就是“健康长寿 长命百岁”,但当我们在为老年人寻求一种合适的照顾的时候,如何照顾到他们的自主性呢?养老服务中,精神关怀已经成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子女们一厢情愿以为为老人找到了万无一失的照护机构之后,将自己从心力交瘁的的情况下解脱出来了,缴纳的赡养费足以证明自己的“孝心”,他们通过支付相关费用,进行了 “孝道的市场转包” ,而腾出手让自己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在生活中专心育儿。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很多有老家庭必须做出的选择。
殊不知,很多被动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会不适应新的环境,产生沮丧、失落等种种负面情绪。有一部人老年会囿于传统观念,喜欢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老年人珍视自己能够在家中随意出入的自由,不舍家中留下的珍贵情感与记忆。
而在养老院的故事场域里,失能失智老人,集中展现了养老的困境。比如说失智老人,养老院一般是拒绝接收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失智老人中阿尔兹海默症占比六到七成,而因为公立养老院的床位供不应求,民营养老院成为接收失智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的主力军。将这些老人绑在椅子上,圈在围栏里,已经成为了养老机构养老常见的管理手段, 这个现象不仅是一个照护形式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
当老人被认定为失智以后,他仿佛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合理地限制一部分他的自由,把他绑在椅子上,关在房间里,把他的话当作胡言乱语,无视他的要求,那么这种限制和剥夺的合理性的边界在哪里?它是否在监管不及的地方,演变成一种对老人们的暴力跟伤害呢?
近年来,老年人被看护虐待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极端个例也让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是老人们在家中悄无声息去世无人知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怎么样才能追求更好的一种照顾呢?
是寄托于照护从业者个人的道德与自律?还是花更多的钱进入更高端的养老机构,规避被暴力对待的风险?还是不断进行专业的培训,形成完整成熟的行业管理规范?
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绝对不能单一地寄托在从业者的身上,应当从整个社会的照护资源分配和情感框架中去考量。
它涉及到健康养老的方方面面。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需求,就有人和人的交流。 #养老# 智慧医养 ,以现代科技融入关怀的智慧,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给足你们安全感和幸福感。
医养结合防治慢病 现代监管预警守护健康
远程关怀彰显温情
长寿是一种幸福,不该成为长者们的忧虑。现代科技应该带给老年人幸福和健康。智慧医养,智在为您!
Ⅶ 养老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位志愿者讲述了养老院内的残酷与现实一面,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大概意思是说,你以为自由潇洒的生活,是没有代价的吗?如果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到年龄了就搬进养老院,然后继续过着有人陪伴、有人照顾的美好生活。可实际上,住进养老院的生活根本就没有你想得那么美好。无儿无女,也就意味着背后没有依靠,无论有什么事情,也没有一个替你出头的人。所以不被当回事、被欺负、被忽视,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有时候连饭都不会让你吃饱,有自理能力的还好,要是没有自理能力,更是躺在床上任由人摆布了,最后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都算自然死亡。特别是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哪可能有人及时给你换洗衣服。在逢年过节时,每个人都想回家团圆,于是很多老人一一被儿女接走,可还剩下一些无儿无女的老人需要照顾,而那些被留下来照顾老人的人,一定没有情绪吗?说实话,看完这个视频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有点夸张,也许,这只是冰山一角。偏偏就是这个现实问题,好像都被忽视了,能意识到的人,也肯定自己会是例外,要不然就安慰自己那一天还远着,到时候都会好起来的。可是别忘了。有些东西与有些东西,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的,就像正义与邪恶,只可能换一种形式继续存在,而不是只剩下一种存在。还有一个更令人心痛的事实:人老了,是会被嫌弃的。村头有一只狗,所有路过的年轻人,它唯恐避之不及,可对于路过的老人,总会露出它锋利的牙齿。每个人都有那一天,以我们现在的心境和经历,根本体会不了老人的无奈和想法,等到年龄了,什么都体会到了,什么也都清楚,但什么也都晚了。我自己的舅舅说过一句话:都说天堂好,可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人到老了,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要留恋这个世界,包括我也亲眼见过一个患癌老人,对着自己的儿子哽咽道:“我还想再多活两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生子,主要原因是什么?没钱?生活压力大?不排除,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不想承担那份责任,承受那份辛苦。直到看过这个视频,才突然理解家里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年轻时不吃苦,到老了无指望。2既然聊到这个现实的问题,就说一个最现实的,钱。就现在而言,年轻人如果不结婚,日子过得确实潇洒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实际上,真的是能力与条件允许吗?不,永远都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就像许多不婚主义者,往往过着收入与开支不成正比的生活,或者过着开支大于收入的生活,依然踏踏实实的、潇潇洒洒的。其实主要是仗着自己年轻,哪怕在外欠下一些钱,也不着急,想着日子很长,可以慢慢挣、慢慢还。所以快老了、到老了怎么办?然后是因为自己还年轻,暂时不用考虑养老问题,其他也没什么负担。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一辈子不突然发笔横财,你所想象的一个人的美好老年生活,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说走就走的旅行,钱从哪里来?把积蓄花完了,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到那个时候,你不年轻了,是工作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这还是相对年轻的情况,年龄稍微再大点,更是会直接与社会脱轨。就算有钱,等着你的也只是孤独的生活。人的幸福感不是儿女给的,但等真的过上了那种儿孙满堂、承欢膝下的日子时,你会发现那种幸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逢年过节时,人家都是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只有你一如既往,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出来进去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说话,整天胡思乱想,因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恐慌、恐惧。3所以,如果一辈子不结婚,有没有想过晚年怎么过?何止是孤独。在这里也不是劝什么,只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人生,要能意识到哪些部分是享受的,又有哪些部分是需要承担的,再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看到让自己享受的部分,看不到有什么代价,怕到头来哭都没有地方哭。关于人为什么要结婚,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以把婚姻当成是一种经历,也可以是为了找个人同舟共济。但最实在的,有社会学家说,婚姻就是一份对未来的长远投资,为了不使自己孤独终老,从而建立一份深厚的笃定的爱情。正所谓少来夫妻老来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就能立马找到一个伴儿,若两个人之间没有那份特别与深厚的感情,只能是羊入虎穴,白白给自己招来一个贼。婚姻的经营,夫妻关系的维持,是挺不容易的,包括一路走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困难和坎坷。反过来想,夫妻之间最珍贵的那份感情,不也正是在这些困难和危机中,逐渐培养来的吗?等需要陪伴的时候,需要爱的时候,因为你在对方那里寄存了许多,这个时候对方才有爱回馈给你,不是吗?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对于那些已经结过婚的人来说,也不是结完婚就万事大吉了,到老就有陪伴了,要趁着年轻好好积累感情。
Ⅷ 养老院科普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2012年10月15日我们参加新学期第一次去敬老院的活动,首先我觉得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活动,青年志愿者们穿着整齐干净的校服迎着朝阳,举着青年志愿者协会会旗,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孙村敬老院和庄科敬老院进发了。在去敬老院的路上我满怀期望,想象着见到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就会觉得很幸福很开心。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到了孙村敬老院,走进敬老院的第一感觉是有点破旧,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去看望爷爷奶奶们。我们四五个人看见一位和善的老奶奶,她请我们进屋坐,走进屋子,心里“咯噔”了一下,爷爷奶奶们就住在这里吗?我觉得好心酸,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那些被儿女们送进敬老院的老人们该有多坚强,他们既要忍受无人照顾的痛苦,还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敬老院。这时我发誓!以后绝不做不孝子,他们该有多心痛,我无法想象!于是我们和老奶奶交谈,尽量避免有关家的话题。爷爷奶奶们看到我们这些有活力、有朝气的小青年,有的会被我们感染也会开心的笑,有的却会触景伤情,在一旁偷偷的抹眼泪,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后来我们一起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有两位老爷爷很有活力,他们也给大家表演节目,他们也唱唱跳跳,我多么希望所有的爷爷奶奶们都能像他们一样开心一些。对待老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也许他们对我们爱理不理,也许他们对我们讲话口音不熟悉,也许他们在交谈过程中老是走神,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我们都要耐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受伤的心灵一些温暖,亲切的叫一声爷爷、奶奶。或许他们就会铭记在心,或许他们就会觉得温暖一些。很快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都依依不舍的挥着手跟老人们说再见。我觉得自己度过了很有意义的一天。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对于父母,我告诉自己,父母也会有老的一天,自己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们,把他们留在身边,不论他们的行动变得多么迟缓,不论他们思考变得多么困难,因为,我知道,小时候,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扶着我走路,是他们一遍一遍地教我识字。我还告诉自己,要把自己的责任感化作不间断的行动,以后自己还要坚持去,不要吝啬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爷爷、奶奶”,虽然自己的能力有有限,但勿以善小而不为。最后我衷心地祝福爷爷奶奶们能够开心的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