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儿天中国那位女导演去逝了
著名女导演史蜀君去世(图)
北京晨报讯据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证实,上海电影制片厂(现为上影集团)著名女导演史蜀君,昨天因心力衰竭在沪逝世,享年77岁。史蜀君曾执导过《女大学生宿舍》等青春片,并把琼瑶小说《庭院深深》搬上了大银幕。
蜀君导演生于1939年,祖籍北京,生于重庆。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之后被分配到湖北省歌舞团任导演。1975年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场记、副导演等职务。1983年开始担任导演,第一部导演作品《女大学生宿舍》讲述“文革”后的一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以及十年动乱对于他们的成长造成的影响,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部青春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史蜀君对琼瑶小说产生兴趣,把《庭院深深》搬上了大银幕,还编导了电视剧《月朦胧鸟朦胧》。据原上影集团副总裁许朋乐透露,史蜀君导演并没有告诉老朋友们自己生病了,一直心系电影事业,直到去世前十多天还跟人聊剧本的事。许朋乐说,史蜀君导演走得很有尊严,把后事安排得清清楚楚,不举行告别仪式。
㈡ 目前世界上最强的女导演是
嘉芙莲·贝尔勒 《罗曼史》(Romance)
法国女导演嘉芙莲·贝尔勒(Catherine Breillat)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位导演, 她17岁时出版的处女作就曾被定为限制级,最近那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女性主义影片《罗曼史》(Romance)震惊了整个电影世界,这部被称为“女性思想漫游”的影片用极其冷静的叙述语调,从心理深度层面上描绘了年轻女子玛丽如何借助性与身体获得对生活的掌控的经历,用极端主观的视角表达的女性的欲望和态度。
咪咪·莱德 《天地大冲撞》
国导演是咪咪·莱德(Mimi Leder),她在70年代一直活跃在电视制作领域,从1997年才开始执导电影。在好莱坞,她的灾难片《天地大冲撞》成为当年的最卖座影片之一,《让爱传出去》(Pay It Forward)更是集结了凯文·史贝西、海伦·亨特、哈利·乔·奥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讲述了一个爱与伦理的故事,包含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及社会意义。
简·坎皮恩 《钢琴课》(The Piano)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无疑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著名导演,在她1989年的处女作《小甜心》中就充分体现了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题材所特有的细腻和圆润,而在1993年获得戛纳捧起了金棕榈奖的《钢琴课》(The Piano)更是将女性的压抑和觉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获得执导《Loaded》的机会,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黄真真<BR><BR>这个名字恐怕大家知道的不多,一个片子出来大多数人只问主演,很少人去想一个电影是一帮子人的干活,尤其是一个导演的作业。而黄真真也没有在大陆这边秀过,也没什么绯闻啦官司啦之类,算低调,也因此,她在第9名。我也是草草的浏览古她的名字,知道〈女人这话儿〉是个很酷的片子,怎么酷发,还没见识过,小惭愧,先打住,哪天看过了,再好好补上一番浩浩江水般的钦佩。
鞍华<BR><BR>这一位太硬了,<半生缘>,<客途秋恨>,<男人四十>,<玉观音>,,,,,,我也不能不叫好。<BR><BR>她很沉着,不动声色的,把一个故事讲的四平八稳,还有本事让我觉得动容,有时候,是深深的悲哀.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赞成把张爱玲的本子给她拍?就因为她沉得住气,有很强的“忍”劲,一般女人,脆弱点儿,底气马上就松了,驾驭不来,她不一样,很气魄。<BR>
张婉婷<BR><BR>这个好,我不但没意见,而且双手双脚的鼓掌,致敬。<BR><BR>看过〈秋天的童话〉吧,以华人在美国的底层生活为主线,一个心酸又温情的爱情故事,有挣扎,有放纵,有牺牲,甜蜜,可感。<BR><BR>最收服我的,却是另一部风格迥异的,〈北京乐与路〉。<BR>这个相信看过的人不多,说的是北京一帮子地下摇滚乐手的生活,我永远无法忘记的镜头,天色乍明,一群宿醉醒来的人,歪歪扭扭的骑着脚踏车,背着琴,带着他们的女人,背负着梦想与挫伤,驶过烟灰黎明中的天安门。。。也是在这个电影里,我第一次听到〈晚安北京〉,从此知道汪峰,一发不可收拾。
王苹,新中国电影史上女导演的开路先锋。<BR><BR>我没听说过,这是电视上这样介绍的。<BR><BR>想想也是,才气的,新锐的,年轻的,都介绍过了,最后的一席,必定该是个老老艺术家。这样才镇得住。<BR><BR>不过看看她的片子,个个都如雷贯耳的,只是贯耳,我都没看过。<BR>〈霓虹灯下的哨兵〉,〈刘保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BR>虽然没看过,但是我相信这位奶奶极导演的风范和气势,其实我挺爱看以前的老电影,6,7,80年代甚至更草的,那时候人真朴实,拍出来的东西,虽然看着表演痕迹重,但是,透着那一股子真挚,率气,那真是,无比的信念,在扎扎实实的创造着。<BR><BR>尤其,〈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孙道临,真是太帅了~!呵呵~<BR>
㈢ 导演李玉简介 女导演李玉照片 导演李玉资料 导演李玉是同性恋吗
她不是同性恋的。
姓名:李玉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77年
职业:导演
获奖:记录片《姐姐》 获中国记录片协会大奖
代表作品:
1996年 记录片《姐姐》 获中国记录片协会大奖
1997年 记录片《守望>》获CCTV东方时空金奖
1998年 记录片《光荣与梦想》 获中国记录片大赛金奖
2001年 电影《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 娜塔瑞奖”
2002年 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
2002年 电影剧本《坝上街Dam Street》获釜山电影节PPP最佳原创剧本奖既“PPP哥德堡基金奖”
2005年 电影《红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还有《苹果》
李玉山东人,中学时代就开始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当时的她只有16岁。大学毕业后,李玉应母亲的愿望正式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几年的主持人生涯给她带来了人前的风光和体面的收入,但几年的工作下来,让她觉得应该寻找一种新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她辞职来到北京,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场外主持人之后,喜欢上了记录片的拍摄,加入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了一名记录片导演。这几年是她觉得吸取营养最多的几年,其间一直在写小说和剧本。2000年,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长片《今年夏天》。
㈣ 近几年新晋女导演非常多,他们都有哪些新的作品
近几年,又有几位新的女导演进入电影圈,他们的作品要么遵从主流商业片潮流,迎合市场;要么改编自文学名著,记录民族历史;要么剑走偏锋,犀利十足。虽然都些青涩,但是对于创新的追求可以看出她们有着不俗的潜力。
徐静蕾《绑架者》:混搭失措的悬疑叙事。出生于1974年的她,二十岁的时候因主演《同桌的你》进入影视圈,4年后凭借《将爱情进行到底》走红,成为内地“四小花旦”之一。
她电影导演之路从微电影起步,其毕业短片《顶缸》获得土豆映像节“金土豆”奖。之后,她又拍摄了《特殊交易》、《这些年,一路有你》等微电影,以及根据作家九夜茴小说改编的网剧《匆匆那年》。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㈤ 香港有个女导演50多岁,拍过很多文艺片,是谁啊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1979年,指导首部电影作品《疯劫》获得第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1982年在海南岛拍摄的《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自出道以来,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2014年五度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项,她擅长拍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这些普通平凡的生活元素勾勒得极其文艺,而又非常深入人心,常常可以让你在无奈中找到希望,在哭泣中看到喜悦。因此,说许鞍华是香港甚至中国第一女导演一点也不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许鞍华一生献身于影视而未嫁。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不需要人照顾,也不懂得照顾别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婚姻。坊间有另一种说法,许鞍华认为婚姻会让她的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事业发展,所以终身不嫁。
八卦一向不是MU影讯的作风,在向这位第一女导演致敬的同时,MU影讯为大家推荐许鞍华的几部经典之作。
㈥ 为什么让公众熟知的女导演很少
做一个演员是很辛苦的,他们要经历好多东西都要去经历一些普通人不可经历的一些东西,他们也是付出不少的努力的。
林心如出生于台湾一个中等小康之家。爸爸是个生意人,从事投资业,妈妈是家庭主妇。 林心如还有两个弟弟。林心如自幼父母离异,小学时为父母做起“红娘”,撮合两人在分开十多年后又重新和好。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天师钟馗之龙女斗水怪》、《根/乱世情缘》、《天使之尘》、《台湾灵异事件》、《真爱一世情》,也曾兼任导演。
总结:女性导演对于心里的刻画确实十分细腻,女性主义电影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对象。我想主要是因为女性体力较差,而导演是一个对体力要求很高的工作。
㈦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谁
第一位新中国的女导演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王苹(1916.9.-1990.12) ,原名王光珍,回族,江苏南京人。
934年加入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在多部进步和抗日的影片中扮演过角色。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调总政文化部电影处,
1952年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3年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
演。
1956年与刘沛然、丁里合作执导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独立导演的第一部
故事片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柳堡的故事》,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
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一直传唱至
今。
其后导演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勐垅沙》、《江山多娇》、《槐树庄》、《霓
虹灯下的哨兵》等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1962年执导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5年执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
1976年与黄宝善执导了纪录影片《长征组歌》,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
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1988遍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2月病逝,享年74岁。
王苹的创作量很大,她的作品显示出一 种内外融汇贯通的立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规范,一种社会理想的风格表征。如果说在谢铁骊或谢晋的影片中还可以发觉心理和意识的动机,那么王苹的电影则主要是热情的颂扬和温柔的呼唤。
与其说她深刻,不如说她是执着,在她的艺术世界中,难以找寻繁复的痕迹,而更多的是简单和明快。她依赖那种切实可感的隐喻唤起观众的想象,并在直白的镜语中揉进温馨而舒缓的色彩,她把政治信仰和个人艺术品味巧妙地熔于一炉,铸就出某种坦诚而直率、流畅而晓白的艺术风格
㈧ 中国最有才华的女导演为何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
楼主的问题好奇怪,理由:
1、恕我孤陋寡闻,谁才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女导演?这个帽子谁给戴上的?
2、不结婚、不生小孩、不买房是个人的私事,跟才华有直接关系么?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选择,该女导演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不知楼主为何惊讶或反对?
㈨ 中国女导演赵婷首摘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她导演过哪些优秀作品
赵婷,出生在中国北京,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她导演过的作品有;《哥哥教我的歌》,《骑士》,《永恒族》,《无依之地》。
赵婷毕业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的梦想之旅,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电影《哥哥教我的歌》小有成就,往后几年不断坚持努力,《骑士》上映,拿下平遥国际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尽管带来了小成就,但是离目标有着很大的距离。她的第三部长片《无依之地》问世后,赵婷的名字一夜爆红,先是金狮奖,然后是第41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年度编剧奖、第19届哥伦布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剧本第一名等等奖项接踵而来。
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她此次摘得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了。赵婷在成功的背后,曾经有过的迷茫最终的坚持,就如同《无依之地》在路上的人生百味。
当赵婷获奖后,宋丹丹第一时间祝贺,从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国女孩16岁出国求学,选择一条值得尊重却不被看好的道路,在别人的主场拼人家的强项。如今得到认可创造如此记录,是我们家的传奇,你的故事也将激励无数中国孩子们。作为赵婷的继母,宋丹丹不止一次公开夸她,当年《骑士》获奖发了长文赞扬;宋丹丹曾表示当看到赵婷的采访才知道赵婷拍第一部处女作《哥哥教我的歌》时是那么缺钱。
去年9月赵婷接受外媒采访表示自己从小就爱看美国电影,赵婷的生母是医院职工后来与父母离婚,彼此宋丹丹成为她的继母。对于这位继母,她感觉很有趣,从来没有阻止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凭着宋丹丹在国内的人气和资源,其实赵婷完全可以在国内有不错的发展,但是她还是坚持去了国外独自一人在电影圈的江湖中闯荡。
看来正是宋丹丹对赵婷如此开放式的教育,让她养成了独立的艺术家性格,而赵婷的努力也最终换回来了丰厚的回报,从默默无闻到如今声名全球,再一次刷新了大众的目光。
㈩ 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谁
王苹——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堪称当代中国女导演的先驱者与代表人物。和大多数第三代导演一样,王苹是十七年主流电影的制作者。在49年到66年的那著名的17年时间,王苹作为唯一一名女导演创作出了很多知名的作品,也成为解放后最有代表的一位女导演。
王苹原名叫王光珍,1916年出生于南京城南的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1931年,15岁的王光珍考进了位于南京府西街的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王光珍进校后不久就结识了水华等五人,并参加了他们组织的“磨风艺社”。1933年10月,上海左翼剧盟派出陈鲤庭和宋之的到南京考察工作,发展力量。以南京一中十几名进步学生为主成立的磨风艺社吸引了陈鲤庭和宋之的的注意,于是代表左翼剧盟批准他们集体加盟,并成立了南京分盟。1934年,磨风艺社排演独幕剧《姐姐》。这是一出反压迫的戏剧,导演章泯选中了性格刚强的王光珍。她的演出比较成功,一举成名。磨风艺社继《姐姐》之后,又排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章泯又选中了王光珍,让她扮演娜拉,吕复扮演海尔茂,水华扮演南陔医生,舒强扮演柯克乐。这时的王光珍已经从一中毕业,应聘到位于下关的市立兴中门小学当教师,为了避人耳目,她还特地取了个艺名“王苹”。
1935年元旦,《娜拉》在南京市中心的陶陶大剧院公演了3天。演出非常成功,一时轰动了石头城。《娜拉》的热演引起了当局的不满,王苹因此被辞退,当时的市教育局也通报全市小学不得聘用王苹。
王苹因演剧被革职的消息,首先是由家住下关的卜少夫用“夏莱”的笔名在《朝报》副刊上披露的。很快,“《娜拉》事件”便轰动一时。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评论此事的文章,于是,在事件轰动一时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不得不作出让步。从这里开始,王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5年10月,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王苹又一次离家出走,独身北上,投奔革命。随后她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到上海参加宋之的编写的电影《无限生涯》的拍摄,扮演一名歌女。虽然这部影片没有拍成,王苹却由此开始了演员生涯,并与宋之的结为夫妻。抗战爆发后,王苹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跟随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演出了《雾重庆》、《大雷雨》、《家》等许多剧目。
40年代,她受党的派遣,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留驻上海,在坚持文艺工作的同时,为新四军做秘密工作,并联系、团结了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建国后,王苹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1957年她导演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以细腻、动人、抒情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之后导演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摄于60年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再一次博得全国全军广大群众的喜爱。离休之后,70高龄的王苹还担任了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为表彰她献身影坛的业绩,王苹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品:
中国革命之歌(上下集) SONG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85)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特别奖
最后的选择 THE FINAL CHOICE(1983)
我们是八路军 WE ARE THE 8TH ROUTE ARMY MEN(1978)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 (1976)
闪闪的红星 (1974)
青春红似火(话剧) (1966)
东方红(舞台艺术片) (1965年10月)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4)
槐树庄 (1962) 获1963年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勐垅沙 (1960)
江山多娇 (1959年8月)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柳堡的故事 (1957)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