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祖先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张家牵到四川的我们现在全体张家人想知道当年的祖先地现在那里有知道请告诉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几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详细的谱系资料吗,麻城张姓太多了,麻城中驿镇也个古地名叫张家集
当前位置: 首页>>五彩麻城>>麻城孝感乡>>正文
走进精神家园麻城孝感乡
2010-04-20 15:50
11000万四川、重庆人当中,十有六七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他们的族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孝感乡一个叫高岸河的地方。他们渴望着,能够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胜利
移民圣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馆长熊海泉受众相亲的嘱托,从重庆出发寻找熊氏先祖发源地,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辗转荆州、孝感、秭归等10多个市、县、镇后,终于在麻城市如愿以偿,认祖归宗。
麻城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奔腾不息的举水冲积出肥沃广阔的平原地带,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的足迹。麻城夏商时属方国“举”,西周为黄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隋开皇十八年(598)设县,称为麻城。
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港、福建宁化石壁村等一起被并誉为中国的八大移民发源地。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这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4月,中华熊氏宗亲会在麻城召开。安徽省熊连可先生持一“麻城四乡坛域图”的印模参加会议。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乡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证,孝感乡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镇南部、南湖接到办事处、龙池桥接到办事处南部、鼓楼接到办事处南部,以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举水河中段的举水冲积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两代,因孝感乡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历次移民都以孝感乡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麻城县,(黄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清宣统元年《石柱厅乡土志》记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由此可见,麻城四乡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长增至六乡外,至明初并无变化。麻城孝感乡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乡因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因为移民太多,最终从麻城的地图上消失。又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凤韶创修的《麻城志略》于明末失传,明以前孝感乡移民状况无法详细得知。倒是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们,在自己的族谱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乡,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移民现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麻城孝感乡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广填四川现象”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谱资料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四类结论:一是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约有40万人,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称帝后,又遣使招抚各地军士家属及亲属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在麻城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二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向邻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迁,麻城孝感乡因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四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
四川重庆两地现有11000万人口,保守估计,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为湖广,也有6600万人众。这其中,又有半数以上来自麻城。
那么,麻城县以及麻城孝感乡的巨大人口来源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凌礼潮先生认为:一种情况是麻城其它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另一种情况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并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麻城孝感乡相对于其它地方,入川较早且数量较大,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乡。民国《南溪县志》就有记载:麻城孝感乡人多势众,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护。
当初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的线路,一是由水路经武昌到荆州再到夔州至重庆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陆路从麻城到黄陂再到孝感县,经云梦至巴东,再由巴东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许多地方还残留有码头和驿道的遗迹。当年孝感乡移民,就是从那里出发,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四川的。他们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怀想家乡的热土,没有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的!
移民产物
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被世人称之为“麻乡约”。
“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十分醒目气派。至清代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经营客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货运行”,经营送信的叫“麻乡约民信局”,三者合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当时最大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等地。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延续到1949年结束,但它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还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邮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后代定居四川,对家乡的思念却绵绵不绝。据统计,川渝两地还保存有504座湖广会馆。会馆多为移民中佼佼者发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孙后代们祭祀先祖、庆祝集会的文化活动场所。移民们被巴山蜀水阻断的亲情,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
众多来麻城寻根的移民后裔提供的地名,虽然有不少读音和个别文字上的变化,但越过700多年的沧桑,仍然可以在现如今的地命中找到当年的影子。有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青山、锁口河等。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年麻城孝感乡的地域清晰可现。
此外,川渝两地和麻城的乡风民俗与方言俚语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还是一些特别方言的寓含意义,两地人都相互认同,听起来也格外亲切。
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庙供奉的是紫薇侯张瑞,据说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庆,同样可以见到类似的庙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见,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来川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是文化、信仰的迁徙与传承。
移民开发
长期以来,川渝两地寻根问祖者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来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告之当年孝感乡移民的具体情况。
无独有偶,距离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却有个孝感县。但前往寻找孝感乡的移民却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原因是族谱上清楚的记载着,孝感乡是麻城孝感乡,孝感县虽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们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乡。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人把睡觉说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寻找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有苏的倡议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了《和谐共生——四川人文生态环境“麻城孝感乡现象”考察》的研究课题,由四川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为副组长,聘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及四川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教授为课题组成员作出课题规划,实施考察调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专家、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组织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设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现象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发扬光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这些码头,平时可供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
在众多渡口中,一处名为高岸河(一说为高安河或高杆河又高杆堰)的地名在湖广迁川的家谱中屡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为纪念明清两朝“湖广填四川”这一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时间,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来麻城寻根的川渝两地游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宣传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遗址保护力度,加大高岸河寻根源融资建设力度,规划筹建《寻根园》,恢复当年的码头、驿站、店铺、寺庙等建筑再现当年先民的壮举与城镇的繁华,方便后人在举水河畔缅怀仙人的精神,寄托浓浓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期间,高岸河“孝感乡移民始发处”纪念碑几经酝酿后正式揭碑,前来凭吊瞻仰的移民后裔和麻城当地人络绎不绝。
站在麻城市南湖办事处十里铺村高岸河码头上,眼前的举水河奔涌不息。放眼远眺,依然可以想象出当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码头集结,告别父老乡亲,登船沿举水河与长江相汇后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2. 长寿聚佳街舞在哪里 或者说聚佳街舞的电话
你说,我们在协信老文化馆
6楼,中国电信营业厅旁边
3. 长寿有没有街舞班
长寿新城世纪广场二楼,横店电影院楼下就是聚佳街舞,环境好,教学好,很不错
4. 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可以用长寿文化馆的续建项目吗
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一般应该不可以用长寿文化馆的续建项目。
5. 韶兴文化馆有一位120多岁叼的长寿老人现在还健在吗
你说的那个长寿老人现在还健在。
6. 重庆艺佳人演艺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艺佳人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1月07日。
法定代表人:赵广辉
成立时间:2010-01-07
注册专资本属: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22100001530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417室
7. 祖籍在重庆长寿的名人
赤胆忠心杨应春
凤乡之地历来出厚爱赤诚之人,明朝时,长寿就出了一个深得百姓敬重的爱戴忠臣,叫杨应春。
杨应春举人出身,学识胆识兼俱。明英宗时,任太仆寺卿。当时北万的蒙古瓦刺族经常发动骚乱,与朝庭为敌,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内有个宦官名叫王振,是个奸恶之徒,却因为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明英宗宠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发动骚扰,王振鼓动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驾亲征,英宗竞用不懂兵法,且从未打过仗的王振统领三军,结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战中,明朝三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英宗成了俘虏,蒙尘塞外。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当时杨应春跟随英宗被俘后,进入蒙古瓦刺族的军营中,但他处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厉声喝止。瓦刺人曾威胁他:你—个奴才,不怕死吗?杨应春严厉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惧?尔等不过猖狂一时,如果识时务,趁早把我们送回京城,不然后悔的是你们。”瓦刺人竟拿他无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政府多方想法营救,杨应春与明朝官员一道,多次与瓦刺人谈判周旋,最终让英宗还朝。但英宗还朝后,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杨应春再助英宗,“夺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英宗帝位复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为太子少保。
杨应春为官清正,名声很好,又擅长文学,赤胆忠心,深为后人称道,是我们长寿人的骄傲。
一代鸿儒谯天授
长寿富饶美丽,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名人辈出。
两宋时期,长寿出了个大儒,姓谯名定字天授。少年时就钻研易经,青年时赴河南,师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程颐,学业精进。后来程颐被贬谪到涪陵,谯定就与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讨易经,成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闻其名,两次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去。后来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扬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达目的地。此后就归隐在成都青城山,当地人知道他学识渊博,都尊称他为谯夫子。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谯定交往深厚,并佩服他的才学。在他-百三十岁生日曾写诗相贺: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云护巢松谷,神呵煅药炉。凭高应念我,百首学征祖。
谯定高寿,一生为人谦让豁达,博学多才。但晚年却不知所终,人们认为是他成了神仙云游四方去了。其实他就隐居在长寿的焦家今邻割镇境内,曾在但渡一带为人讲学。一生著述颇多,最有名的是《易传》,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宋代的史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史海钩沉 垦荒县令李希贤
清朝建立后,百废待兴。面对-个当时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清朝政府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位,增加粮食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土地面种植面积,一些勤政有为的官员就千方百计带领百姓垦荒种地,李希贤就是当时有名的“垦荒县令”。
李希贤是长寿县人,生逢康、乾两代,在山东临淄、汶上、思县、馆陶等多个县任县令。为官任职期间,他深知“仓廪实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处便发动百姓疏通河道,兴修水利,开荒垦地,且亲自参与其中有。在他带动下,大片大片的荒山、滩涂之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温饱问题,还为朝庭储备了大量的官粮。据清政府史料所载,他为官三十多年间,共计开垦荒地24000多公顷,同时兴修水渠无数。因其廉洁能干,多次得到提升,在山东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职,后来又到云南省任职。
七十岁时,李希贤告老还乡,清政府对他好评有加。
陈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祯时,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韬略,忠于朝庭,力挽明朝于败亡,却因奸臣嫉限,屡遭弹劾,最后替君代罪,舍身成仁。
此人名叫陈新甲,长寿沙石新滩村人。陈新甲进士出身,通晓军事。但生逢明代崇祯年间,大明王朝腐败没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陈新甲与卢象升、杨嗣昌等一帮明臣竭力挽救大明于危亡,陈新甲在辽、沈一带多次指挥作战,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时有奸臣弹劾,但崇祯皇帝对新甲十分信任,并委以兵部尚书重任。
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到无力回天的地步,陈新甲与农民起义军多次作战,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无法挽救整个败局,一些奸臣总是抓住机会就大加弹劾,让陈新甲举步维艰,曾要求辞官返乡,但崇祯坚决不同意。
明王朝面对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夹击,不堪重压。清朝趁机派人来议和,欲以不战而获利。陈新甲认为朝庭年年征战,需要缓和,积蓄力量,向皇帝上书准予议和,得到崇祯私下认可。双方派人进行密谈之后,使臣将议和条款和密件送到陈新甲住处,陈当时忙于政事,随手放在办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为是朝庭用的快报,就传抄后送出去,一时舆论大哗,崇祯皇帝狼狈不堪,推罪于陈新甲,朝中奸臣趁机再次弹劾,崇祯无奈,只好以〃通敌〃罪挥泪斩忠臣。
陈新甲替君代罪被斩之后,仍有奸臣进谗言大肆诋毁。崇祯心里再明白不过了,怒斥:如果让你们处在陈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并不准再追究“通敌”之事,将陈新甲送回长寿原藉厚葬。
让生活充满诗意——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
本月底,我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活动将正式启动。24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凤鸣诗词学会会长谭连兴(以下简称“谭”)。
记:请简要介绍什么是“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和评选的,是一项全国性的文体创建活动。能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标志着一个地区有着较繁荣的文化事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比较优秀。
记: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建全国诗词之乡?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启动创建全国诗词之乡缘于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相对滞后,创建诗词之乡将为繁荣文艺创作搭建起一个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区提出建设人文长寿,建设文化强区,创建诗词之乡、繁荣长寿文化旨在为此搭建有形平台。
记: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创建“诗词之乡”成功者只有近10个城市和地区,长寿开展这项活动时机成熟吗?
谭:在今年提出启动全国诗词之乡创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长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这为诗词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委区府关心和重视此事,为我们创建诗词之乡提供了坚持的组织保障;三是长寿区已有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各行各业的诗词会员250多名,诗词创作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记:成功创建全国诗词之乡,有哪些具体要求?
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与创建文明城区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会员规模1000人以上、诗词教育活动广泛深入等六项要求。
著名国画家施乃扬:胸有万千情意 画有万千神韵
长寿的女婿、著名国画家施乃扬将携平生数百件力作,来长举办个人画展。记者日前走近施乃扬,对这位当代中国画坛奇杰进行了专访。
施乃扬,祖籍天津,字仲鲁,号紫云轩主。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作品笔力苍劲,墨彩酣畅,注重神情表现,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溪山为写真,水墨见精神”。在多元格局的当代画坛,施乃扬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工写结合并能出新。他的山水画归于在传统基础上写意的一路,苍劲、浑厚,骨法用笔,以“写”抒中国画之“最”, 在中国画坛享有很高声誉。
据称施乃扬早年颇是喜爱京剧。那时,他的一个邻居是当地有名的京剧演员,且画得一手好画。受其影响,施乃扬结实了不少当地书画界朋友,随后一起到天津文化馆学画,王学仲、孙奇峰等先后成为他的导师,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后因崇尚海派绘画风格,施乃扬考入浙江美院,成为著名国画大师吴弗之先生的高足,学画七年,得到严格的教诲,博众家之长,酿造出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施乃扬十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之道,故在施乃扬的山水画里,既能感到吴弗之等绘画大家的风韵,又不失施乃扬自己的构思和运笔特点。
艺术创作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墨当随时代”,这既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艺术家观察力、思想性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施先生多次游历漓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写生,年轻时又有过在绵阳地区当知青的经历,与山川朝夕相伴。这使他对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籁之美、地貌之美;对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层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创作中十分讲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对应统一。他的画中,画理与哲理、艺术与科学是相融相通的,给观众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归来看人间仙境》中,注重气韵、神情的表现,但见湘江东去、波涛翻滚,巨浪在山崖下猛烈冲刷,卷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间,一叶飞舟正借风而下,整个作品充盈着积极、大无畏的气概,令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类的句子。
笔墨和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施乃扬强调笔墨的发挥和心象的展示,他说,山水画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简单的复制和发挥照相机的功能,而是通过画家的"心领神会"、构思、取舍、笔墨等技法,创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诗一般的艺术境界。其墨宝最大气的是山水画卷,壮观恢宏,墨彩酣畅,大气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云游之意》和《青山无古今》等写意山水画作,山峰叠嶂,层次分明,巧妙地将弥漫的山岚、云海、近峰远山演绎成虚实变幻、云蒸霞蔚、层林尽染的人间仙境,令人叹为观止。《阳气动林梢》一画中,他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 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扬开始更加注重控微索微,博古创新,在“匠心独具”与“洒脱大气”间找到了统一之道,运笔更具匠心,作品笔力更加苍劲大方和形神飞扬。他的《阳气动林梢》一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现代绘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种元素,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更耐人寻味。
生宣纸上的工笔是国画中的至难,可施乃扬却能举重若轻,观他的花鸟鱼虫之画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龙戏月》、工笔写意合一的《荷花图》和《相亲》、《相伴》等佳作,寥寥几笔,就将鱼虫或花鸟各种最优美的瞬间动态,用最经济的笔墨和亮丽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读之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数他一幅长18米的《大吉图》,群鸡荟萃,雄姿英发,情态各异,生趣盎然,充满了形态和动态之美感,浓墨重彩间,用宣纸特有的渲染效果,浓淡干湿的几笔就将雄鸡之神气跃然于纸上,笔墨之间又互为浸染,让"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令人不得不为其高超的艺术灵气拍手叫好。
鸳鸯戏水,恩爱和谐;写意山水,气象万千。在施乃扬笔下,一切都可以成画,万物都可以出意境:骏马威武、牡丹华丽、兰花清幽。不过最喜爱的还是观赏施乃扬画竹:铺纸、提笔、蘸墨,运笔时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纸上的墨迹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腾落跌宕、笔起笔落之间,但见墨竹几杆、竹叶几片立即跃然纸上,错落有致,布局精巧,虚实之间意境无限……
施乃扬与长寿是有缘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来长,美丽的长寿水山和热爱文化的长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后不久,他便决定来长举办个人画展,为促进长寿与区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个因子。施乃扬对长寿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我祝愿长寿明天更美好,祝愿长寿人民人人长寿!”
中国老一辈报业巨子——陈铭德
提起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前身为《新民报》,其创始人之一便是我们长寿人——陈铭德。
陈铭德1897年出生在长寿,青年时代深受"五四"思想影响,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1923年应约到北平《国民日报》当编辑,5年后到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编辑,在此期间,陈铭德对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言论专制深感愤怒,萌发创办民间报纸、让民众自由抒发心声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刚过而立之年的陈铭德与另外两名中央通讯社编辑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立《新民报》,其宗旨为"作育新民"。
办一切事业,领导人的思想可以决定这个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命运。陈铭德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报业巨子",其伟大就在于他对于中国民主和自由、对振兴中华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于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民报》的经济压力更大,对于如何处理好争取上流社会支持和充分表达民意之间,陈铭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给股东的事业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以鼓吹,但同时,也要懂得报纸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是不行的!"
正是因为这着深刻的亲民爱民思想,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新民报》总能以切中时弊,以能说真话、言真事而深受各个层次人群的欢迎,成为老百姓的一味"心药",故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叫"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 周总理曾为《新民报》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新民报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勾勒了在旧中国惊涛骇浪中新民报筚路蓝缕,从一家地方报纸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之创业过程,国民党统治后期,《新民报》停办,衍生出《新民晚报》等报系,如今,《新民晚报》已成为中国三大晚报之一,陈铭德开启的办报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迈进了新时代。
除了亲民情结,陈铭德身上还有最难能可贵的一个品质: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轻"的事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人们称作"刘备",赞誉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为中国报业发展奠基的同时,陈铭德还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进步作家、报人和青年革命知识分子。夏衍曾亲自主编过《新民报》晚刊《西乡夜潭》,后来,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都曾担任过《新民报》副刊主编,在抗战八年中,《新民报》所拥有的作者群,几乎把先后来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罗致无遗。
可以说,《新民报》既开启了中国民间报业、文化人士办大报的先河,也记录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更反映了包括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争取民主进步,言论自由的沧桑经历,从而呈现出一幅既鲜明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而陈铭德,就是这幅"历史文化图像"的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