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最长寿的藩王是谁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候,为了让朱家江山能够天长地久,封了自己儿子在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明朝藩王之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把各个儿子镇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稳固。虽然藩王在名义上没有兵权,但是可以养兵,这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在这里,就说明朝一个藩王,寿命特别长,儿子孙子又不幸特别短命,这样也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场面,以致后来差点没有人继承他的藩王之位。
当时朱钟铉非常伤心,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命太硬,才先后克死了儿子和孙子。后来这个藩王之位是由朱钟铉的曾孙来继承的,也算后继有人。
最后,朱钟铉活了七十五离世,算是历史上比较长命的藩王了
⑵ 史料上记载的最长寿的人是谁呀
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
――――――― 玛土撒拉
彭祖是中国文化中长寿的象征,是亘古以来中国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殷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七百六十岁了,看上去却还是年轻人的模样,彭祖活了八百多岁。
但是,彭祖的寿命同人类的始祖亚当相比,还差了一截。更有趣的是:亚当也不是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人类史上的长寿冠军是玛土撒拉,亚当的第七代孙子。
为何玛土撒拉能夺取人类历史上的长寿桂冠呢?圣经创世记五章21节说以诺六十五岁的时候,生了玛土撒拉。玛土撒拉姓名的意思是“他死后将带给”。以诺给玛土撒拉起了个十分奇特的名字。“他死后将带给”人类什么呢?是好是坏?是喜是悲?这一切对当代的人(包括以诺在内)都是个不解的谜。
也许你会说,姓名不过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父母给子女起名字也不可能有什么神秘吧?
其实不然,玛土撒拉是亚当的第七代后裔。他七代祖先的姓名,分别都有其独特的涵义。亚当:人;赛特:被注定,被指派;以挪士:致死的,不免一死的;该南:悲哀;玛勒列:可称颂的神;雅列:将要降临;以诺:教导。
如果我们把这七个人名的意思同玛土撒拉(他的死将带给)连起来,那就是:“人注定不免一死,这是何等的悲哀。然而,可称颂的神将要降临,教导我们。他的死将带给…” ,这是何等奇妙的信息。你能说只是偶然巧合吗?祖孙八代,时间跨度几千年,若不是上帝预先设定,人有可能传下这奇妙的训词吗?
然而,更奇妙的事还在后头。玛土撒拉是挪亚的祖父,他在一百八十七岁时生了挪亚的父亲拉麦,而拉麦在一百八十二岁时生了挪亚,所以祖孙之间相差了三百六十九岁(187+182=369)。玛土撒拉的意思既然是“他的死将带给”,他那世代的人一定又好奇、又惧怕,到底他死后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玛土撒拉活到九百六十九岁才去世,那时他的先祖,甚至儿子拉麦,都比他早过世了,他们都没看到想看的,这实在是上帝的怜悯,因为玛土撒拉一死,上帝对那个世代的审判――大洪水――就马上来到了。何以见得,请看创世记第六章13节记载:“上帝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起;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上帝吩咐挪亚造方舟,让他的妻子、儿子、媳妇,以及牲畜,能够躲避洪水。正因为如此,玛土撒拉何时去世,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当时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为玛土撒拉一死,就意味著上帝的审判将要临到。果然,当玛土撒拉活到九百六十九岁时撒手而去,那时,挪亚是六百岁整(969-369=600)。创世记第七章6节说:“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不但是“玛土撒拉”这个名字的预言应验,而且在时间上也完全应验!至此,我们可以再将玛土撒拉的儿子拉麦(意思是绝望的、哀伤的人)和孙子挪亚(意思是安慰、安息)名字加到那句不完整训词上,全部的意思便是:“人是注定不免一死的,这是何等的悲哀。然而,可称颂的神将要降临,教导我们。他的死将要带给绝望的、哀伤的人安慰、安息。”行文至此,我们能不赞叹上帝所预言的时间是何等的精确。我们能不感谢上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怜悯人类,推迟了大洪水到来的时间吗?也正因为如此,上帝才让玛土撒拉不断的延长寿命使他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
⑶ 活了97岁)4明朝最长寿的文武官各是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享年90
严嵩(1480-1567)享年 87
⑷ 明世宗一朝的大臣为何多长寿
没有
纯属巧合
这一朝也不乏短命鬼,不过被懒惰的皇帝杀掉的不多
⑸ 明朝长寿的原因
1:明朝的皇帝也不是全部是花花公子,混蛋。还是有不少好皇帝的,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之类的皇帝,这些皇帝都是明君,而且,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明朝的好皇帝都是插在明朝快要歇菜的时候。他们一上台,就是将前朝的奸臣统统清理掉,任用贤臣,开始中兴,是明朝由衰转盛。才使明帝国延长了生命。
2:明朝是一个名臣辈出的朝代,每一个皇帝,不管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都有那么一群治世能臣,如正德年间的杨廷和,嘉靖时的徐阶,万历时的张居正(这个最猛)。他们个个都是不世出之奇才,而且,执政时,又是总揽大权。(皇帝不管事,所以政务是由这帮内阁首辅管,相当于是他们当皇帝)什么事都管,比皇帝还皇帝,虽说皇帝素质不好,但这帮名臣素质好就行了,大明就还是太平盛世!
3:大明的对外态度向来强硬,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来打仗,都不屈服的,都是奋战到底的(这点我敬佩,不像宋朝软绵绵的)大明两百多年与蒙古,女真,(还有日本)都打过仗。正是这强硬作风使大明无人敢惹。只有后来的愣头青努尔哈赤才与大明分庭抗礼。
4、一个王朝的兴亡,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民众的知识层面和综合素质的。明朝在思想文化束缚中的文人可以说早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头脑。文化对政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文化陷入泥潭,单纯的看到了政治上的光辉面时,反动的思想也随之消亡。明后期由于清(后金)兵在东北的一系列骚扰,对文化的管辖势必有所松懈,从而在某个角度促成了思想的活跃期,明王朝也慢慢崩盘。加之前几代帝王埋藏已久的民怨,就算崇祯再想有作为也难了
5、明前期的几个皇帝勤政爱民,这保证了皇朝的稳定发展,这让百姓形成一种习惯认识,那就是朱明是正统,所以只要以后没有昏得离谱皇帝就不会有什么危机。
6、明朝的皇帝权力是受制衡的,对于一些不合理荒唐的命令,文官集团是有权力驳回不予执行的。明中后期的皇帝虽然有种种的不堪,但在这时形成了内阁制度,相当于早期的议会。内阁在洪武时期就有,但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团,帮助皇帝决策,但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权力机构,能够自行决断,这也是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政府依旧正常运转的原因。
7、明朝的皇帝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不堪。明史是清政府编修的,明清两国生生死死的打了近百年,恩怨很多,抹黑明史是必然的。
8、明朝的宦官之乱与历朝又有不同。明朝的宦官职位其实已经默认合法了,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形成一种势力制衡关系,而且宦官集团内部也由权力制衡,因此宦官的权力看似跟其他朝一样很大,其实受种种限制,皇帝可以随意掌控。宦官必须依靠皇帝,而不会反过来。当然,万历初期是个例外。张居正与冯保、李太后形成联合的同时也再相互制约着彼此。
9、
⑹ 明代皇帝为何大多都短命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期间,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在明朝时期,皇家却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即:皇帝的寿命都不是太长。
十六位帝王中,论高寿也就明太祖、明成祖两个早期皇帝,他们的寿命皆超过六十岁。而后,明朝皇帝寿命大幅下滑,多数在四十多岁的时候驾崩。
许多出自朱家的亲王、郡王能够活到七八十岁,且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甚至在晚年的时候妻妾成群,儿孙最多可达百个。因此,朱家皇帝寿命不高,跟遗传并没有必然联系。后世便有人猜测,是否是,明成祖朱棣自身存有遗传病症,导致在他之后的永乐系帝王普遍短命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一下永乐系的留下的子孙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中年时期,他们占据的比例又是多少。朱棣有两个儿子,共同被封为蕃王,后来,有个人欲要计划谋逆结果被除国。
洪熙时期有九个儿子,如同朱棣一般,全部封为蕃王。后来,其中一子早夭,另四位蕃王因没有子嗣而除国,此刻只剩四位蕃王。可以看出,此时期早夭加无后占据的人数达到一半,而且,这些无后的蕃王,许多都不久后离世。
宣德时期留有七子皆成为蕃王,其中三人无后,人数占据一半。正统年间,出现一个成年儿子,即成化。景泰时期最为悲惨,虽然儿子众多,但都是短命之相,相继早夭,连太子都没有幸免。
成化时期,共有十位皇子,尽皆封为蕃王,六人无后,比例再次占据一半。其中有一人死于地震,算是意外而亡,其他几人皆为患病而死。无后蕃王中,死于疾病的占据一半人数。
弘治时期,仅有一子达到成年,也便是后来的正德皇帝;嘉靖时期有六个儿子,四个早夭,只有两个活到成年。而这两人,其中一人因病而死。
⑺ 明朝最长寿的皇帝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享年七十一岁。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汉族,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7)明代大臣长寿扩展阅读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⑻ 明朝的皇帝为什么都不能长寿
明代十六帝,除去、成祖逾越六十周岁,其他均不短寿。嘉靖抵达六十虚岁,万历抵达五十八虚岁,已经算此中较好的,其他天子大多在四十岁附近去世。最短寿的天启,只需二十三虚岁,正德也只需三十一虚岁。中国现代寿命大多不长,但云云短寿也实属少见。明清官员逾越六七十岁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代内阁官员入阁的时分基本在五十岁以上,首辅经常年过七十。清代后期除去顺治因天花去世,其他天子大多较短寿。为何明代天子早死?
明代天子身材本质遍及欠好,或许是招致早逝的启事。成化不到30岁,就感喟“老将至”;孝宗即位前身材就欠好(或许是后天缺少);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身材都欠好,以是招致蜗居深宫不出;泰昌、天启的身材更是差到顶点。奇特的是,同样是朱家子孙,零碎的藩王却大多很短寿。出自的亲王、郡王,活到七八十岁的很罕见,有的以致生养上百个儿子,可见明代皇室并不是生成身材欠好。
问题在于,成祖朱棣或许传下了某些遗传疾病,招致永乐一系子孙遍及身材欠好。我们来看看永乐一系留下的子孙数目和此中成年的人数,便可略知一二:
永乐有两个封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国。
洪熙有九个儿子被封为藩王,此中一人短寿,为追封;有四个藩王没有留下子嗣而除国;只需四个藩王传了下去。短寿和无子而终的比例逾越一半(无子者大多年事较轻即去世)。
宣德有七个儿子被封为藩王,此中三人因为无子而被除国,靠近一半。
正统(天顺)只需一个成年的儿子,即成化。
景泰的儿子,包含太子,全盘未成年而短寿。
成化有十个儿子被封为藩王,此中六人因为无子而被除国,抵达一半。固然,此中一人是地动而死,并不是自然灭亡;其他都是病死。没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抵达一半。
弘治只需一个成年的儿子,即厥后的正德。
嘉靖有六个儿子被封为藩王,此中四人短寿,为追封,还有一人被追封太子;两个成年的藩王,有一个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无子国除。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却只留下隆庆一支后世。
隆庆只需一个儿子被封为藩王,而且传承了下去。
请留神,从弘治末尾,明代皇室大批(嫡派)人丁极度稠密,弘治只需一子,正德无子而终招致嫡派隔断,嘉靖死后只需一子,隆庆也只需两子!假定万历在成年之前,那末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将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顺位继承人将是成化的后世益王,与皇室的血缘已经相隔四代,属于相称疏远的干系。正德、嘉靖、隆庆的后宫生存都很一般,以致可以说丰盛多彩,却要末生不出儿子,要末生出儿子纷纷短寿,真是不太一般。
⑼ 明朝皇帝活的短 大臣活的都挺长
改朝换代,皇帝最先死,改朝换代,如果臣子肯归顺,一般都不杀的,表现好的可以继续任职,一个国家那么多官,要想都换一遍,对一个新朝代来说太难了
⑽ 明朝哪位皇帝最长寿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徵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卅八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其中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中国小皇上(12岁以下登基):
汉
西汉
汉昭帝 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 刘刊(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 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 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 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 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 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 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 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 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
魏齐王 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
吴废帝 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
东晋
晋成帝 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 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 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废帝 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 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 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 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 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 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 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周静帝 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周恭帝 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
北宋
宋哲宗 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 赵(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8岁死)
清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3岁登基,?死)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附:中国历史的女皇帝一栏表
公元528年 北魏殇帝(元姑娘①)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陈硕真) 年号:无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
大足、长安、神龙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号崇福
在位14年
注:①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
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子,让女婴做
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
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元晖之子元钊为帝,是为北魏幼主。
因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
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
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所以北魏元
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②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
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称制;公元1164年,
耶律普速完正式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
斡里刺和驸马萧朵鲁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号称皇帝,称承天
皇帝,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即
位。耶律直鲁古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