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人淡如菊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质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 “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贰』 意大利伦巴萨大区有多少华人
意大利伦巴底大区居住的华人大约为8万人。其中,男性占50.5%,女性占49.5%。米兰、回蒙扎和布里安答扎,为伦巴底大区主要华人聚集区,大约有4.7万人。
据报道,伦巴底大区居住的华人,绝大多数人在意大利生活已超过10年以上,超过10%的华人年龄在50岁以上。在该地区生活的华人,6000多人的月收入超过2500欧元。
『叁』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中,获奖时年龄最小的是谁
李政道
曾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汇总如下: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内贝尔物理学容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2岁。
『肆』 至今已有几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谁
10位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专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属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5、达 赖:1935年生于青海,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7、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伍』 我们华人可能当美国总统吗
美国的人当总统有几个条件,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他们的原文。
一,本国的人。这是一定的专
二,在一个地方居住属达到十年,而且住房近二年没有更换过。这一条有点意思。
三,是全国公认的大民族,而且此民族人数要在全国占百分之二十(或者是三十?我记不太清了,你可以去查查)。如果中国人在那里占了太多,那里的人也没办法不允许当吧,怎么说中国人繁殖力都很认人无语,你可以期待下。
四,以前不说,现在要求有一定的资产了。这个“一定”倒底是什么概念,我们中国人应该想像不到,反正绝对不是个小数。
其它的有很多,明文规定的,但你也不会感兴趣了,我也就记了这么多。
哦,还有个暗的,好像是排斥混血人当总统,当然,本土混血人没什么,所谓本土混血人就是他们国家里的白人和黑人生的。
基于以上几点啊,中国人想当美国总统,有可能,但你这辈子看不到,美国里的中国人还太少。
『陆』 美籍华人,女50岁了,在美国有车有房有工作,以后是回国养老好还是留在美国养老比较好
《生死约》:长路漫漫,芳草萋萋,生生死死,衷情难寄。肝肠寸断的苦等,舍生求死的别离。是天的不公,是命的捉弄,是死的苦斗,是生的抗争。旷古未闻的前世生死约,将留下多少字字蹄血的断肠声。
『柒』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
到目前为止,有八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内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容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达 赖: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捌』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四、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五、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中国台湾人。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崔琦
网络—屠呦呦
网络—李政道
网络—杨振宁
网络—李远哲
『玖』 华人在美国受到的待遇
现在真的很复多人以留学的制名义过去,然后就不会来了,然后再慢慢的争取美国公民的身份。我个人认为在美国真的很好生存,你刚到那边就先租个房子吧,在唐人街的房子很便宜的,美国吃的东西也很便宜的,就算你是在餐厅里打工,你也不会觉得生活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买二手车也很便宜。美国黑人真的挺讨厌的,当然我只是说一部分人,好人还是有的,一般打工就是7-8美金一小时,一般在餐馆打工都有小费的,刚开始一个月应该能拿2000美金,生活绝对不成问题了。
以你的年纪,在美国大有机会的,注意不要太相信他人,特别是中国人,虽然我自己是中国人,但是我不得不这么说,还是靠自己比较好,好好拼搏吧,美国不像中国,到处都要关系,在美国,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总有一天会出成绩的,我就先说这么都,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再问我吧
『拾』 50岁的美籍华人能不能在中国找工作
肯定能的。
首先就看你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其次要看你是否不那么有所谓莫名的优越感而看不上自己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