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央通過養老保險改革方案何為「雙軌制」
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表示,無論是養老還是醫療,很多事業單位包括機關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隨著社保標準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推進,「雙軌制」終將合並統一。同時,將建立完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12月20日《新京報》)。
養老金「雙軌制」久受詬病,公眾終於盼來權威部門「合並統一」的表態。
當下社會不公之一在於養老不公,而養老不公主要體現在「雙軌制」。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如果說這個特殊產物在多年前存在還能說得過去的話,在我們認為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國家的今天,「雙軌制」就沒有任何存在的理由。「雙軌制」的存在,不僅影響到養老公平,而且也影響到政府公信力,給公眾的印象是公權力「自肥」。
不管是因為人大代表、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一致呼籲,還是有關部門早有改革之意,總之,人社部這次公開表態養老金「雙軌制」終將合並統一,消息振奮人心。但何時、如何讓養老金「雙合一」?人社部並沒有明確承諾。在筆者看來,「雙軌制」合並統一,前提是早日出台改革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
可以預言,打破養老金「雙軌制」是最為艱難的一項改革,艱難程度一點不亞於收入分配改革。據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過去難以出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遇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同樣,打破「雙軌制」也會遇到既得利益者反對,因為很多公務員已經習慣了享受這種福利,自然不願意改變現狀。
據悉,事業單位就曾抵制養老保險改革。2009年1月28日,《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發,在5個試點省市進行改革試點。然而,該方案下發一年有餘,媒體披露五個試點省市幾無進展。有人認為是制度設計不合理,有人認為改革方向不對,還有人認為方案出台時機、程序不合理。
除了改革方案本身有些問題外,事業單位抵制養老金改革也在意料之中。顯然,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先行改革的成敗得失,今後在改革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時,必須從中吸取教訓和經驗。這樣才能減少改革阻力。更重要的是,要堅定養老金「雙合一」的改革決心。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改革需破利益固化藩籬。
日前,人社部專家金維剛表示,要積極探索和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雙軌制」所導致的待遇差距過大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高度重視和採取必要措施解決的時候了。這一觀點代表了很多公眾的心聲。現在的問題在於,有關方面何時把這項改革轉化為實際行動,以時間表和路線圖展示改革決心。
盡管早在2009年就有專家透露,公務員養老金制度改革方案正在討論。但事實證明,這項改革截至目前還沒有讓公眾看到實質性動作。而且,在《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只提到「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如何推進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卻沒有明確。這讓人有些憂慮。
如果養老金「雙合一」改革不能在「十二五」期間有實質性動作,所謂「終將合並統一」恐怕是一個遙遠的夢,養老金「雙軌制」造成的社會裂痕會越來越大。因此,筆者期待養老金「雙合一」改革「快馬加鞭」,早日落到實際行動中。坦率地說,所謂「雙合一」,就是公務員養老待遇要向企業職工看齊,因為企業職工養老待遇向公務員看齊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可能性很小。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什麼是養老金雙軌制
法律分析: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雙軌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同等學歷,同等職稱,同等職務,同等技能,同等貢獻的人因退休時的單位性質不同,退休金也不同,企業比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低兩三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一條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❸ 養老保險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指有兩套並行的養老金體系,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由財政統一支付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
養老保險雙軌制出台背景:
1、從1995年起,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調整按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的40%—60%調整,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則按同級在職職工工資增長率的90%調整。
2、公務員退休金增加還受益於1993年和2006年兩次工資改革,特別是2006年「工資套改」主要體現在工齡和職務上:工齡越長,職務越大,則漲幅越大,退休工資也按照這個漲幅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3)中國養老保險雙軌制擴展閱讀:
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下來的養老金,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
1、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國家財政統一籌資;
2、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
3、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5倍。養老金待遇最高相差50倍,從被訪者來看,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
❹ 什麼是退休養老金雙軌制
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指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金。
【法律依據】
《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❺ 退休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從總體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這是因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改革是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先實行了社會化,而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單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差距。目前已廢止。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相關規定,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國務院決定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
二、改革的范圍。本決定適用於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
三、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單位繳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個人工資超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於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
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於工作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徵利息稅。參保人員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❻ 什麼是社保雙軌制
什麼是社保雙軌制?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含義是不一樣的。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第一,社保的雙軌制實際是指退休制度的雙軌制。
過去我們常說的雙軌制,其實並不是社保的雙軌制,而是退休制度的雙軌制。所謂退休制度的雙軌制,是指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當時我們國家實行的是兩種退休制度。即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不用繳納社會保險,而是按照退休年齡來辦理退休。只要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就變成了鐵飯碗,只要沒有犯大的錯誤,工作了一定的年限,到了退休年齡,都能按月領取退休金,而且退休金的計算是按照本人在職時實際工資的總額,根據工齡長短的比例來計發的,退休金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全部由財政來支付;而企業工作人員,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職工在職期間,必須按照社保法的規定繳納的職工養老保險,養老保險繳費年限達到最低15年,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才能符合辦理退休的條件,才能按月領取養老金。由於這兩種退休制度並存,不繳納社保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拿著高額的退休金,而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職工,需要繳納社會保險,卻拿著比較低的養老金,這就是退休制度的「雙軌制」。
第二,我國退休制度的並軌制度。
2015年1月,國務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即國發(2015)2號文件,作為國務院2015年的2號文件,就是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說明國家對以前退休雙軌制改革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根據改革的方案,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從2014年10月1日起,全部納入社保繳費體系,但是本著平穩過渡,有序推進的原則,將不同時期參加工作和退休的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即老人老辦法,中人中辦法,新人新辦法。改革前退休的人員,按照老辦法辦理退休,制度實施前後參加工作和退休的人員,按照中人的辦法辦理退休,在按照新辦法辦理退休的同時,要給予一定的過渡期;新辦法實施後參加工作的人員,完全按照新制度辦理退休。按照新辦法辦理退休的人員,其性質和企業職工辦理退休的方式完全一致,都是需要按照社保法的規定繳納職工養老保險,繳費達到15年以上,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退休金的組成和計算方法和企業職工退休完全一致,退休金變成了養老金,這就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由雙軌制變成單軌制的進程。
第三,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並不能完全消除養老金的差別。
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後,對於所有的城鎮職工都是實行一樣的繳費制度,一樣的退休政策,一樣的養老金的計算方法。這里所說的城鎮職工,既包含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也包含了企業單位職工。養老金並軌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企業職工一樣,都必須要按時繳納養老保險,今後才能辦理退休,領取基本養老金。但是由於繳費基數、繳費指數、繳費年限、個人賬戶余額的不同,其實二者的養老金水平還是存在差別的。雖然存在差別,但是在同一種制度、同一種繳費模式中個體之間存在的差別,這種差別永遠會存在。同時由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繳納的職業年金屬於強制性的,而企業單位的企業年金是屬於自願模式,所以在年金的差別更是巨大的。在職工養老保險體制機制改革的基礎上,國家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合並為新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由於繳費方式、養老金的計算方式等不同,職工養老保險和新的居民養老保險成為我國當前最主要的養老保險種類,給城鄉居民增加了選擇養老保險種類的餘地,這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現「多層次、廣覆蓋」具體體現。由於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的存在,很多人將這成為新形勢下「社保雙軌制」,這就是不同歷史時期雙軌制不同含義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我國社保的雙軌制,實際就是退休制度的雙軌制,隨著2014年10月1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面納入城鎮職工社保體系,標志著我國退休制度雙軌制模式的終結,統一的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形成;同時由於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兩種養老制度的並存,新的「雙軌制」也在同時運行。
❼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雙軌制
養老保險雙軌制與我國原計劃經濟下的勞動用工管理體制有關系。實際上起初無論是國企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其職工退休後的待遇都是有單位自行解決的。只是由於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同步等多方面原因才導致目前養老保險制度的雙軌制。
1,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性質,企業職工是「單位人」,在職時的工資、退休後的養老,完全由單位負責。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沖擊了傳統的勞動保險制度,職工養老的負擔較重,且不同行業企業人員待遇相差很大。為平衡不同企業的退休費用負擔,廣東等地開始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隨著企業用工制度和工資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社會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企業大規模覆蓋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當時,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出現經營困難,許多企業發不出退休金。有的企業用賣不掉的產品抵退休金,有的乾脆不給辦退休。在此背景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擴面,並提出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任務目標,解決職工「領不到養老金」這個最突出的矛盾。企業職工養老從「單位保障」邁向了「社會保障」,隨著社保制度的發展,現在已經做到了養老金的社會統籌,保證了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發放。
2,實際上,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也是「單位人」,也是由單位自行承擔退休職工的養老待遇發放。由於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經濟組織不同,沒有自主經營收入,故只有通過財政撥款解決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待遇問題。在這個階段,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也進行了研究探索,但改革進程相對滯後,至今仍實行單位退休養老制度,即通過財政撥款而非社會保險來解決退休職工的社保待遇。
由上可以看出,由於改革的不同步,兩種制度在籌資方式、待遇計發調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形成了所謂的養老「雙軌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