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四字成語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Ⅱ 身邊孝敬父母的故事
一位空巢老人,他的兒子是一位公司經理,兒子很少看望老人。有一次,老版人去公司看望兒子,可是兒權子卻邊接電話邊說:劉總你放心,您的父親我會比對我親爹還親。
老人帶著一筐雞蛋讓兒子帶著,可是兒子就隨意的應付幾句開車就走了。臨走前還說:別來我公司,很丟人。
老人並沒有對兒子有一點生氣,最後老人一個人在家靜靜的去了。
每天老人都會在公司門口看著他的兒子上班,這也是老人最滿足的時刻。老人很勤儉,渴了就去洗手間灌點自來水喝。
Ⅲ 中國古代孝順老人故事
1、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內,十分孝順容。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2、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Ⅳ 有關孝敬老人的故事
說起王進生、王亦娣家庭,村裡的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不僅僅因為他們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96歲高齡的老母親王求娥,還因為他們家庭和睦、其樂融融,關心鄰里、樂於助人,在群眾中樹立了好的口碑。
他們的老母親王求娥今年已經96歲了,但是她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和老人談天,她總是會告訴你自己生活得很舒心,很幸福,因為她有一對好兒子、媳婦和一群好兒孫。王進生、王亦娣也已經70多歲了,因為兒孫們都忙於工作,他們兩位老人就擔起了照顧王求娥的重任。
老人家日常生活已基本無法自理,王進生、王亦梯卻二十多年如一日,將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老人想吃什麼,總會盡量滿足。老人牙齒已經全部脫落,他們就盡量將食物煮得爛一點,有利老人咀嚼和消化。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你會發現她身上的衣服一塵不染,頭發也總是整理得非常整齊。因為老人的兒子、媳婦每個星期都會為老人梳洗、換衣。
老人年齡大了,就更害怕孤獨,渴望有人陪她聊聊天。說說話,兒、媳每天都會盡量抽空陪老人說話,讓老人不覺得孤單。老人年紀大了,時不時會有點感冒發燒,但是,只要老人稍有一點點症狀,兒子、媳婦總會在第一時間准備好葯物,讓老人服用,並精心服侍她,直到病癒。為了讓老人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他們特地准備了一間房間,每天都會為老人收拾、打掃,讓老人過得舒心。
去年村裡為退休老人免費體檢,那時已是5月份,天氣比較熱。孫輩們白天都要上班,無法請假。為了讓96歲的高齡老人不錯過機會也參加體檢,王進生、王亦娣兩人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決定用拖車拖去體檢。就這樣、兩位已經70多歲的老人拖著一個96歲的高齡老太太,將她安全地送到了體檢處,再送回家,讓很多人為之感動。
老人的孫輩們對老人也很孝順,由於平時忙於工作,又都住在城裡,不便照顧老人,但每逢節假日,他們就會回到老人身邊,對老人噓寒問暖給老人買各種生活、滋補用品,陪老人聊天,關心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王進生家庭與鄰里之間也非常和睦。他們樂於幫助鄰里,平時只要誰有困難,他們總會主動給予幫助。在鄰里之間,只要說起王進生家庭,總會有很多的話要贊揚他們。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但是在這個家庭中蘊藏著的尊老、敬老、友愛鄰里、團結互助的精神,這是值得許多家庭學習的。
78歲的何德昌,雖然年歲也很高,家住十分邊遠的丘區,但卻長期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他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與他自己長期對老人孝敬,對兒女關心,處處起好表率作用是分不開的。」說起何德昌的美滿幸福生活,鄰居們的評價,內容基本一致。
「只有老人舒心了,我們才開心得起來。」幾十年來,何德昌老人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並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
「兒啊,我想吃點紅桔提提口味。」1988年冬天,何德昌81歲的母親劉學英因病倒床,吃什麼都沒有口味,向兒子提出了想吃一點桔子的要求。聽了母親的話,年近60的何德昌對此二話沒說,當即決定外出為母親摘桔子。但當時當地還沒大量種植果樹,全村讓人知道的桔子樹也沒幾棵,且僅有的幾棵桔子樹也沒掛幾個果子。為此,要為母親摘到足夠的桔子,必須要跑遍全村七八平方公里的山村。
「大嫂,我媽不舒服,想吃點桔子,賣點給我吧!」「賣什麼啊賣!孝敬老人是我們這山溝溝頭的規矩,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你把那樹上的都摘去吧。」
「老哥,我想買點桔子回家為我母親提提口味。」「買你就不要說買了,孝敬老人不能說錢,你自己去摘吧。」
真情感動鄉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何德昌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嶺嶺,讓母親每天都如願吃上了可口的桔子。
1992年2月,85歲的老母親劉學英因年老體弱再次病倒,對此,何德昌除了為母親買回足夠的桔子,定時為老母親洗身子、端屎尿之外,還與自己的女兒、女婿們一道,堅持每天為自己的老母親端去一碗熱嘟嘟的勞糟蛋,使老人深切地體會到自己確實是老有所養。
「我的兒子兒孫們最理解我,我一輩子最喜歡吃的就是勞糟蛋。像你們這樣對待我,我死了也值啊!」「媽,只要您開心一刻,我們當晚輩的就幸福一刻啊!您喜歡吃什麼,盡管說就行了,我們一定辦到。」老母親臨終前的內心表白,既對自己的幸福生活進行了總結,又對何德昌等晚輩的言行給予了充分肯定。
「要對大家都要對,只有大家都對了,家庭才和諧得起來。」何德昌孝敬老人,同時也十分體貼晚輩。他常說,「不能只要求兒女對你好,你自己卻對兒女什麼都不付出。」他這樣說,也這樣做。
農村有一個習慣,只要兒女成了婚,父母就可以算盡完義務了,就完全可以在後半生坐享兒女的清福了。然而,當何德昌與妻子羅玉英,把女兒何桂英撫養成人,並為其完婚,把女婿招上門時,卻並沒有半點坐享清福的念頭。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如今的幾十年間,何德昌始終堅持不忘為家庭作貢獻。一年四季,每天的煮飯、喂豬,洗衣、掃地等家務,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主動承擔。
「年歲這么大了,還承擔這樣重的家務,不累呀?讓女兒、女婿或者孫輩們去做不行嗎?」「他們常年在外忙生產、忙掙錢,如果再讓他們回家忙家務,那才叫著累呢!再說,我做這些家務,其實就等於在鍛煉身體,你看,我的身體多結實。嘿嘿!」不少人目睹到何德昌為家人洗衣、煮飯時的場景時,總免不了要問上兩句,而何德昌對此往往都是十分隨和的應答和「嘿嘿」一笑。
夫唱妻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何德昌就像一個唱著生活贊歌前行的歌者,而他的妻子劉學英,卻像一名為丈夫彈奏和諧樂章的鋼琴師,何德昌做煮飯、喂豬,洗衣、掃地的家務,劉學英就做澆菜、放牛和看管孫男孫女的雜活。夫妻倆一唱一和,共同為家庭奉獻著自己的余熱。
「大家都對」好孝子
榜樣的力量無窮。何德昌夫妻二人的一舉一動,深深地感染了他家的每一個晚輩。為此,使何家營造出了一個團結、和諧的家庭氛圍,讓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每一位老人幸福無比,年輕人工作安心順利。
1982年,何德昌的女婿李華學在當地瓦窯打工一個冬天,僅掙錢70元,盡管錢少,但知道時任生產隊隊長的岳父想要買一隻手錶,卻苦於錢不夠,於是,領到錢的當天,李華學二話沒說就把錢交到了岳父何德昌的手中。「你看,這就是李華學貼錢為我買的手錶。」說起女婿幫他買手錶一事,何德昌至今還感慨不斷。
「我的女婿長期都對我好,假如我今天的葉子煙不多了,明天女婿准能給我買回來,假如我今天的燒酒和下酒用的花生沒有了,明天他准能給我買回來。」說起女婿對老人的孝敬,何德昌老人十分興奮。據鄰居介紹,李華學孝敬老人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每年分別給岳父岳母買兩套新衣服,每天保證岳父岳母有雞蛋吃,再困難也要定期給岳父岳母發零花錢等故事,雖然平淡無奇,但卻令人欽佩。
何德昌喜歡每天進茶鋪喝茶,從不間斷。然而,有一次李華學發現,何德昌已經連續兩天閑在家中沒進茶鋪了,於是,細心的李華學通過茶鋪老闆了解到,何德昌老人沒進茶鋪,是因為他的零花錢已經用完了。對此,還沒領到打工工錢的李華學,第二天便與妻子一道,把家中的余糧挑到酒廠,為老人換回了100餘元零花錢。
何德昌和妻子羅玉英,擔心每天吃雞蛋會給女婿、女兒帶來經濟負擔,於是他們隔三差五才吃一次雞蛋。但李華學和妻子何桂英,因發現存放在家中的雞蛋長時間沒減少而產生了對雙老的懷疑。當李華學、何桂英夫妻二人弄清了事情的原由時,從來沒在老人面前紅起臉說過話的李華學、何桂英夫妻,第一次紅起臉直問起兩位老人:「爸、媽,您們不是常說,老人多開心一刻,我們當晚輩的就會多幸福一刻嗎?要開心得有好身體,要有好身體得要有好營養,要有好營養得要堅持吃雞蛋啊!爸、媽,今後您們吃雞蛋,一定要把蛋殼給我們留起,每天由何桂英來檢查,見不到蛋殼就不算數。」「好、好、好!」女兒、女婿的問話雖然很直,但卻使兩位老人在連連點頭「認錯」的同時,從女兒、女婿的問話中感受到了無比的溫暖和幸福。
上行下效全家幸福
在何德昌家,祖祖輩輩的一言一行,不僅在晚輩們的頭腦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引導著晚輩們進步,規范著晚輩們的言行。上行下效的結果,是全家人團結、和諧、幸福。
李華學、何桂英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李進,31歲,與妻子包利華共同經營著照相和理發生意;小兒子名叫李平,21歲,在江蘇某大學讀大二。
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李進、李平二兄弟自懂事起,就十分孝敬老人。他們經常為外爺、外婆和爸爸、媽媽分擔憂愁,大人在外勞動,家裡煮飯、掃地的小事兒,兄弟倆就全包下來;在縣城讀書,他們不僅不亂花一分錢,而且還經常把節約下來的零花錢用來為外爺、外婆買營養品;李進結婚已後,與妻子包利華一起能掙錢了,首先想到的也是怎樣孝敬好家中的4位老人,他們不僅按時為父母發放零花錢,而且還按時為外爺、外婆增添零花錢;冬天, 他們為老人們買電熱毯,夏天,他們為老人們添電風扇;與此同時,李平、包利華夫妻倆,還主動承擔家裡的主要經濟開支義務,使父母和外爺、外婆,分享他們能夠掙錢了的喜悅。
2005年2月,李進的弟弟李平讀高中最後一期,需准備1000元的學雜費和生活費,而母親何桂英手中只有400元,尚差600元。正當何桂英為無錢而犯愁時,剛回家的李進了解情況後,順手便掏出1000元錢遞給何桂英,「弟弟的1000元雜費我來給,您手中的400元留住自己用。媽,您放心,今後,弟弟如能考上大學,一切費用全都由我來給。」兒子突然的表現,令母親喜極而泣。
「關心弟弟,就是關心父母親。把弟弟的學雜費承擔下來,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才能開心,父母開心了,我們當晚輩的才幸福。」李進承擔弟弟學雜費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評價說,「歷史上的規矩就是一代不管一代,李進為弟弟花錢,一點都劃不著。」而李進對此則理直氣壯地給了回應。一諾千金。自從李平考上大學以後,一切費用,李進都承擔了下來。
李進為自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能為父母分憂解愁時時感到高興,然而,也有令他感到十分傷心和內疚的時候。2007年1月,他的父親李華學,因患肺癌而不幸去世。盡管之前他把父親送到川醫花了10000餘元,也沒能把父親留在人世間,但他覺得他自己已盡夠了當兒子的責任,父親的去世,只是因為病魔無情而也。然而,當李進從母親的口中得知父親去世後,家裡欠下的銀行貸款通過父親的節約已還來只剩下5000元了時,李進當即傷心至極。他不是為父親為他留下了5000元的債務而埋怨父親,而是為自己沒提前摸清家裡的債務而感到內疚。他說,「如果我提前摸清了家裡的債務,並提前還清了帳,父親就不會過度的為家庭操勞牽掛,就不可能不顧身體而大量節約,就不可能有了小病不進醫院治療,就不可能在50多歲的壯年時期離我們而去。」
痛定思痛看未來。「媽,今後,我隨時都保證您的身上揣的錢不低於200元,您一定要好好保養身體,一定要讓我們當兒子的長期感受到有媽在身邊的幸福。」「外爺、外婆,您們也要好好保養身體啊,萬一零花錢不夠用,打一個電話就行了。」認定家庭欠債是導致父親早逝原因的李進,當即掏出錢來讓母親去還帳的同時,面對母親和外爺、外婆,一再叮囑。 (劉樹軍)
Ⅳ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巍峨的大雄寶殿中,一個少年正對著佛祖敬香禱告。他把三炷香都插入香爐,低聲祈禱道:「願佛祖保佑我科舉得中,加官進爵,報國還鄉。」說完又跪拜幾次,這才起身離開。
佛祖看著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語,身旁的阿難尊者問道:「佛祖,這個少年十分虔敬,發的又是善願,你為何不應?」佛祖卻是一笑,緩緩道:「還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阿難尊者看看香爐中兀自裊裊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二
轉眼過了十年,青澀的少年已成長為俊朗青年,已英姿勃發。當年的科舉他雖然並未得中,但是轉而投筆從戎,成為了一員武將,在軍中立下赫赫戰功。這次回鄉,乃是特地回來辦喜事的。
青年人像從前一樣,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願佛祖保佑下官結善姻緣,妻子賢惠,夫婦和睦。」說著又重重磕了幾個響頭。
阿難尊者見到這一幕感慨良多,扭頭卻看到佛祖依然是笑而不語,不由說道:「佛祖,你為何又不應他?」佛祖笑道:「還是差一炷香。」
三
轉眼又過十年,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進大雄寶殿的時候,額頭上已經隱約現出幾道皺紋。由於受到妻子家族的牽連,昔日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此時已經被貶黜為了地方小尉,鬱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頭,低聲禱告,祈禱自己的兒女能夠發奮讀書,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阿難尊者看看他,再又看看笑而不語的佛祖,心中嘆道:「到底還是差了一炷香。」
四
又過了十年,曾經的中年人已是漸生華發步入老年。此時的他早已經解甲歸田,安居鄉野,再也沒有從前的宏願。
老年人像從前一樣燃起了三炷檀香,叩拜道:「佛祖,之前來許願您從來沒有滿足過我,但是這一次卻請您務必能夠成全我的孝心。想當年我父親早亡,是家中老母辛苦撫養我長大成人。如今高堂年事已高,唯願她老人家身安無事,舍此則再無所求了。」
阿難尊者最是善良隨喜,聽到這話已經不忍。扭過頭去看佛祖,卻發現佛祖已經面露笑容,微微點頭道:「那就如你所願。」
五
老年人走出寺院,還未到家,喜訊已經遠遠傳來,他的兩個兒子竟然同時高中朝廷文武狀元,並且朝廷還頒發下詔書,洗刷了他的冤屈,讓他官復原位,再升三級。
然而這一次,老年人卻終於沒有奉召。他已經決定從此留在家中,照顧年邁的母親。至於大雄寶殿中為母親祈禱的那一炷香,當然再也沒有間斷過。
Ⅵ 孝敬老人的故事100字左右 急
年逾花甲的李玉坦,原是濟南柴油機廠的一位工程師,為人正直、厚道,工作勤勤懇懇。他原來身體很好的父親,1997年突然得了心臟病,老伴20多年前就已去世,有病身邊無人照顧,1998年54歲的李玉坦,為了照顧父親,毅然向廠里打了報告,要求內退。當時不少同事勸他,給老人請個護工算了,被他一一謝絕。他說:「自己的老人有病,能讓別人去管嗎?再說,請個護工只能你讓他去干什麼,他才幹什麼,不能一天24小時看著老人。」從此,他便退休在家,成了父親的一名「特護」。
父親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到了2001年,經過與老人多次商議,便將父親送進山東省胸科醫院住院治療,至今已有3年多的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肺、肝、腎等器管逐漸衰竭,幾乎下不了床。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李玉坦始終在病床前無微不致地侍奉。父親一刻也離不開這個孝順的獨生兒子,一睜眼,只要看不到兒子,就按床頭鈴。這位孝子三年沒回家與妻子兒女過一個中秋、春節。老人飲食非常規律,除白天按時三餐外,每日夜間的1l點、2點必須按時吃夜餐,李玉坦都能准時不誤地做好,讓老人按時用餐。他聽大夫說,老人有點「瓣膜鈣化」,就到處去尋買「高蛋能」,一盒60粒的高蛋能200元,他總是變著樣地勸著老人吃。細心的他,一看老人憋氣或嘴唇發紫,就趕忙去叫護士,由於救治及時,防止了多次病危。一提到「病危」,護士說:「病人已經發生過多次病危,他兒子有高血壓,他父親一出現病危,他的血壓馬上就升到一百八九。」
這里的醫護人員對李玉坦這個「老兒子」的孝順行為都感慨不已。一位戴眼鏡的護士對筆者說:「我進這個病房時,李老先生就已住在這里,幾年來,他兒子一直是這樣時刻不離地照顧,他比我們的心都細。這里有的病人雖有好幾個兒女,卻沒有人來管老人的事。俺從沒見過像他這樣孝順的子女。」另一位護士說:「人人家裡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到老年能有個這么孝順的兒子,那真是福分!」
有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這位花甲孝子卻以千日陪父病床前的實際行為,給予了有力的反駁。
Ⅶ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2、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7)有孝敬老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
Ⅷ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Ⅸ 孝敬老人的成語故事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