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悌。孝是相對於父母,悌是相對於兄長,對不對
你好
孝悌(xiàotì) 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內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容,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
B. 贊美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1.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2. dear媽媽:這十幾年來你辛苦了!期望在這個性的日子送上內我個性的問容候!祝:母親節快樂!媽媽我永遠愛你!
3.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此刻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必須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贊美與欽佩。
4. 「孝」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所追求的美德,古人曾教導我們「百事孝為先」意思是教導我們所有善事中孝是最重要的,「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的為他們去掉。
5. 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
C.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與歟是什麼意思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意思是: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這就是仁的根本。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選自論語,其古詩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翻譯如下: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擴展閱讀:
在《詩經》裡面講,「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代表「君子」愛護人民就像愛護親人一樣。「弟有順遜義」,所以「弟」有恭順、遜讓、謙遜、禮讓的意思在裡面。「故善事兄長為弟」,一個人很恭敬地去侍奉他的兄長,這就是做到弟。
而這個弟是用心去做,所以接下來講「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後次弟、須順而遜也」。加個心字旁,那就昭示我們,心中不能忘記長幼尊卑,對兄長、對長輩,都要有恭順、謙遜的態度。我們很熟悉的《三字經》里有一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就是說孔融懂得順遜的態度。
可能講到這里,很多人有點不平衡, 「當大哥真好,當弟弟的都得恭敬他。」告訴大家,其實哥哥的責任更重。像我父母那一輩,當哥哥、當姐姐的,有的六七歲就開始煮飯。我的一個同事說,他五歲就開始做飯了。他是老大,得照顧弟弟妹妹。
古人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要懂得從這里看。「男怕入錯行」,老闆怕選錯下屬,但是只要懂得從孝悌去看, 就不會偏差太多。
大家看一看,現在女孩子找對象,有沒有去調查他孝不孝順。有沒有去看他會不會跟兄弟打架。都沒有。那恐怕在劫難逃。要決定這些人生大事,都要用理智判斷,不能憑一時的感覺。告訴大家,最重視感覺的地方,就是離婚率最高的地方。
D.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E. 什麼是孝道
一、孝道的定義:奉養父母長輩的准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二、孝道的內容:孝道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與敬親;2、順親與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與祭親;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1、養親與敬親:(1)養親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2)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2、順親與諫親:(1)順親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論語·學而》說: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2)諫親是在父母犯錯的時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議,讓父母能改正錯誤,這也是孝的一種內容。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要委婉諫議。《論語·里仁》說:「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孟子·告子下》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封建的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4、喪親與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滕文公上》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禮記·祭義》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1)立身: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開宗明義章》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2)立功: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F. 父母健在可以用「孝敬」這個詞來說兄長嗎
恩,可以,沒有畏忌
G. 《孟子.告子下》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孝,善事父母;悌,敬愛兄長。 結合
我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不讓他們為你操心就夠了
H. 孔子認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就能治好國,是什麼道理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孝順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是隨時滿足父母的心願,而是從心裏面,他說如果如果父母餓了就給他吃的,渴了就給他喝的而不從心裏面尊重他們,那這樣和養牲畜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要從心裏面尊重父母,孝順他們,但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樣作為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可以不執行,但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聽著他們說,不能頂嘴。
I. 香九齡能溫席告訴我們該填什麼合適a孝敬父母b要尊敬兄長要認真學習幫幫忙填一
「香九齡,能溫席」,香是指主人公黃香,東漢人,二十四孝子之一,九齡就是九歲,溫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床上的席子變得溫暖。
「香九齡,能溫席」,是出自《三字經》,全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啟示人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J.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