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名人孝順小故事

名人孝順小故事

發布時間:2020-12-23 11:09:53

㈠ 古今中外名人孝心故事

★立身行直 (我們不但要行孝,還要勸人行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魯國人,父親叔梁紇內,是一飽學容之士,母親顏徵,是叔梁紇的繼娶夫人。

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後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並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另外,孔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偉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㈡ 古代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有哪些呢

可以參考二十四孝故事。下面選幾個供參考。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㈢ 名人尊老愛親的小故事

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剛剛九歲,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的帳子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使蚊蟲避開;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黃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個孩子細致、純真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心深處自然萌發、激發出來的孝,又是出於天性的、並盡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鹿乳奉親
周剡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單衣順母
《單衣順母》,又稱為《蘆衣順母》,這里講述孔子又一個著名弟子閔子騫的孝行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閔子騫。他的母親去世比較早,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後母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他的兩個弟弟做的是棉衣。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蓬鬆,但是不保暖。剛好他父親帶他外出,讓他駕馬車。因為天氣太冷,冷風颼颼,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凍得發抖。父親看了以後很生氣,衣服已經穿得這么厚了還在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毀後母。一氣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閔子騫。結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這才明了,原來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裡,當下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
可是子騫對後母並不記恨,反而有些同情後母,小子騫覺的不能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後母,於是他跪下來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請你不要趕後母走,因為畢竟還有兩個小弟弟呀!有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走了,我和兩個弟弟都會挨餓受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在這種情形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起慚愧之心。閔子騫這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致使家庭從此幸福和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誠就能永不忘失,能時時提起關照。

㈣ 古代名人尊老愛幼的小故事

、漢文帝親奉湯葯
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於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後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後,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後患病三年間,劉恆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後,才讓太後服用。
2、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3、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4、黃香尊老愛幼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於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鑽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裡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後,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5、孟子訪齊
有一天,孟子來到了齊國,見到了國君齊宣王。
齊宣王說:「請問夫子,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法寶。」
孟子誠懇地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這一點,統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裡轉動東西那樣容易。」
「怎麼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請夫子解釋一下。」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
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齊宣王聽了,不覺點頭信服。

㈤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1.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版所措,權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2.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3.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4.漢朝時期,孝子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

5.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㈥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幾個故事:一、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㈦ 收集一個名人孝敬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㈧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㈨ 古代名人敬老小故事

敬老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㈩ 關於孝順的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

2: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3: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

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閱讀全文

與名人孝順小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京閱江樓10月7日重陽節免費嗎 瀏覽:836
養老保險卡的錢怎麼取 瀏覽:742
男朋友父母反對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瀏覽:763
幼兒園重陽節爺爺奶奶 瀏覽:406
長壽城頭 瀏覽:234
老年公寓給葯 瀏覽:442
一年級重陽節手報 瀏覽:704
老年養護重陽節聯歡活動 瀏覽:771
徐州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瀏覽:938
基本工資8千養老保險交多少 瀏覽:720
武漢抗體檢查結果哪裡查 瀏覽:578
如何為老年人進行術前健康教育 瀏覽:746
孩子孝順點評 瀏覽:696
孝順父母多 瀏覽:76
如何申請司法保全退休金 瀏覽:815
互助養老合作社是怎麼回事 瀏覽:454
20廣東省20年養老金調整方案 瀏覽:243
如何取出養老金 瀏覽:71
女49歲沒交過養老保險 瀏覽:938
東莞清溪換駕照去哪裡體檢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