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國孝文化
在韓國,至今的社會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國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版忠信、禮義、廉恥」。元權代時,中國的《朱子家禮》傳入朝鮮,現在仍然是韓國人家庭倫理的規范基礎。
誰能想到,幾千年的儒教血脈在中國斷裂後,居然在韓國部分地保存了下來。現在,一些中國學者需要到韓國去感受儒教的遺風流韻。
也許有些中國人,會和西方人一樣對此感到陌生和新奇。要知道,在一百年以前,我們的先祖就是這樣生活的。西方有些學者把韓國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在中國,發黃的典籍上記載的內容,在韓國仍然部分地存活著。
韓國人向我們證明了,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傳統文化更主要的不是一個民族前進的阻礙,而是這個民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
韓國人告訴我們,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深厚底氣,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
韓國人向我們說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進步,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豐富和滿足。
❷ 韓語(你父母在韓國嗎不,我父母不在韓國,在中國)怎麼說
你父母在韓國嗎? 부모님은 한국에 계십니까?
不 아니요
我父母不在韓國,在中國
저의 부모님은 한국에 있는것이 아니가 중국에 계십니다.
也可以把不在韓國省去回,用韓語回答時,直接答說
저의 부모님은 중국에 계십니다.
❸ 在西方,子女成年後不贍養父母是不孝的體現嗎
美國CBS在一份調查中顯示,對於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裡,63%的人認為這不是父母的責任,對於父專母是否要積攢錢屬留給兒女,66%的人認為這不是父母的責任。亞洲地區注重家庭養老的形式,而西方強調彼此獨立,子女並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家庭養老是東方,尤其是東亞傳統的養老形式,無論是在中國、韓國還是日本,都格外強調「孝道」。而西方卻並不相同,雖然在他們的宗教教義之中也體現了「孝養」父母的觀念和倫理教化,但在《聖經》當中只是要求兒女要「尊重」父母,而並沒有要求他們應無條件地贍養年老父母。
西方文化強調彼此的獨立、個人奮斗,到了老年期亦是如此。人們把獨立和尊嚴看得很重,很難接受在自己老了以後,已經不再是「獨立性的存在「而變為」依附性的存在」。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只有感情上的聯系,不負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子女成年後離開父母生活自立,而年老父母則由政府負責供養,所以對子女的家庭養老沒有法律約束。
❹ 法律規定孝敬父母,那麼不孝敬父母是不是犯法了
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並沒有規定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屬於道德問題,當然有人身傷害則是另外一回事。
❺ 韓國人對長輩真的像韓劇里那麼孝順么
有可能,也不可能。
❻ 美國人。歐洲人以及日本韓國人是如何看待孝道已經如何看待那些不孝的人
一般文化來說,
美國人父母對孩子是以長者身份和朋友身份灌輸觀念。 這也形成 孩子18後對父母的依賴減少。但同時也要看孩子本身在外面社會的經歷來斷定他們對父母的態度。而父母當然會對孩子有牽掛。但知道要讓孩子獨立去,因為自己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在這階段的父母就會對(祖父母)產生共鳴與感激而變得更多交流,形成 18-29歲年輕的出去1年見一次,30歲+的對父母更孝義。
對不孝的 就一般會貿然君子的指責一番,指責完了該干什麼干什麼去。沒什麼的。
歐洲看是那個國家, 太多不同的了,有的會嚴重指責親戚里的排斥和不認同,有的就覺得你不孝是因為你嚮往自由 而你父母也應該體諒什麼的。
日本就和中國比較相似,但他們把孝道里 父親的孝敬被視為對家族姓權威的尊重和立世的根本。對母親的孝是對父母與家庭成員(兄弟姐妹)里的維系。對那些不尊重父母親的直接鄙視
❼ 韓國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不好意思,不合題,我不知道,也搜不到韓國人的,只能給你找了幾個中國人的,你看看吧
❽ 韓國男人是不是很孝順
在韓國,一個老人如果有兒子,卻去了養老院,這個兒子就別想在外面處事了。至於中國的那一套理由在韓國根本通不過。所以肯定的說,韓國男人比中國男人孝順!
❾ 韓國人很注重孝道嗎
是的,男生的話相差一歲就要很尊敬的叫哥哥的。。
❿ 亞洲哪個國家對老人最孝順
當我們流連韓劇舞台,欲罷不能、欲說還休時,其中深深打動我們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濃濃的家庭氛圍,那種對長輩的尊重、對晚輩的教導,時時處處閃現在韓國人的家庭生活中,讓我們禁不住對韓國人的孝道文化感受頗深。韓國作為我國的近鄰,是受孔孟儒家孝道學說影響最深的亞洲國家。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行孝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也是做人的美德。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孝道」作為儒學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韓國,不盡孝就被人瞧不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初聽此話,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經過在韓國的一段親身體驗,的確感受到了「孝道」在韓國的歷史沉澱。 過年祭祖彰顯孝道 年俗是韓國人祭祖盡孝的最直接體現。每年春節期間,韓國也會出現「春節潮」。家中外出的人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茶禮」通常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舉行,儀式也頗為復雜。通常有「初獻」、「亞獻」、「終獻」三個祭祀形式,然後再由主祭者勸祖先和諸神進酒進食。待祖先諸神「酒足飯飽」後,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後相互拜年。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禮可是相當講究,不僅十分講排場,而且長幼有序,等級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也會低頭彎腰答禮,以示敬意,對未成年晚輩雖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是相互跪拜。除了給在世的老人拜年磕頭外,韓國家庭還要祭祀死去的親人,以盡其孝。我見到許多韓國家庭在祭祖後,都要帶上酒、菜,開車去郊外給先人上墳,盡管大雪皚皚,寒風刺骨,但盡孝卻一點也不受影響。 贍養父母長子承擔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歷史的積淀原因以外,從小就進行孝道的教育熏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韓國,不僅中小學的教育重視孝道文化,每到寒暑假,社區里也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孩子們宣傳「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天經地義的神聖義務,一種必備的美德。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約定俗成,流傳至今。如果長子先於老人去世,則老人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仍有60%的韓國人認為父母應由長子負責贍養,而中國只有28%的人認可。 過去,長子在贍養父母時,父母都和長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韓國隨處可見。如今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幾代共居的大家庭正日益減少,父母的贍養費也多不再由長子負責,而是實行子女均攤,但長子仍起著「召集和組織」的作用。對於韓國人的孝道,筆者從本社區鄰居的言行上,就有所領會。鄰居中有一戶姓「梁」的人家,共有兄妹四人,長子是社區中公認的大孝子,他是個企業家,目前他與父母雖不同住,但在贍養問題上,可一點也不含糊。每年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給父母請安、送禮,平時則常到父母家幫助干一些家務。春秋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帶父母出去郊遊。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國考察,正趕上春節。雖然公務繁忙,又遠距千里,他仍然買了機票在正月初一趕回漢城,召集全家給父母拜年。梁先生認為:「花些錢是小事,但盡孝是大事。我作為長子就要給弟妹們做個好榜樣。」他還透露說:「他公司中有一位姓金的同事,也是家中的長子,娶了媳婦忘了父母,鄰居背後指責他是『不孝之子』。這個人原本挺能乾的,公司總部准備提拔他為課長,後來公司里聽聞他對父母盡孝不夠,怕此事傳到社會上影響公司的聲譽,乾脆把他辭退了。」韓國人認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業績有多顯著,也很難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人們都把給父母行孝與為國家盡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形成了輿論的壓力。 男人舊習 婆媳不和 眾所周知,韓國男人通常不下廚,有一種「君子遠離庖廚」的舊習,而這種舊習又常常受到公婆的默認,並因此導致許多兒媳婦與公婆的不和。韓國婦女一般結婚後都辭職回家,當上地道的「家庭主婦」。例如,每逢春節、中秋節,家庭主婦都得幾天幾夜圍著鍋台轉,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如果兒媳稍有怨言,婆媳就會碰出不和的火花。但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許多年輕女性結婚後仍繼續工作,丈夫下廚已不再是丟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產品 企業賺錢 由於韓國舉國上下重視「孝道」,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花樣繁多的「孝道」產品,這也是韓國孝道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節日,韓國廠商都爭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產品。其中最受歡迎也最暢銷的是無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經特殊處理,上面隱約出現一個「喜」字;一套精美的點心盒上印著一個「孝」字等等。為表彰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韓國還設立了「孝子」企業獎。 總之,「東方的儒教文明」,在韓國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一份民意調查,問:「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指導理念嗎?」被調查的韓國人贊成的比例高達90%。由此也就不會奇怪現代韓國人為何仍如此恪守「孝道」,為何如此堅守及時行孝的倫理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