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中國的重陽節是幾號

中國的重陽節是幾號

發布時間:2020-12-22 06:03:16

⑴ 中國老年節什麼時候開始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的重陽節(10月13日)將是中國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

⑵ 2015年是中國第多少個重陽節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所有說今年的重陽節是第N個!祝您重陽節愉快!

⑶ 中國老人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中國老人節即是重陽節,農歷2020年重陽節的農歷日期為庚子年(鼠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3)中國的重陽節是幾號擴展閱讀: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松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於巫蓍之間的說法,於不經中頗為有趣。

傳說,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

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⑷ 中國民間的「重陽節」是指哪一天

中國民間的「重陽節」是指農歷的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九月初九。由於「九九」諧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並逐漸衍生出登高「辭青」、觀賞菊花、飲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唐朝被定為正式節日,到了魏晉時期,重陽節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重陽節前後,秋高氣爽,此時出遊登高、觀菊賞景,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民間還有「辭青」的說法,也是因為「九月九」之後,天氣更加寒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的「辭青」正好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古代,還流行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過去醫療條件差,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喜歡在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陽節又稱「茱萸節」。

(4)中國的重陽節是幾號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民間活動:

1、吃重陽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登高: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3、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⑸ 中國民間的」重陽節「是指哪一天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中國什麼時候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1989年開始,我國把每年的陰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⑺ 中國的重陽節是什麼節曰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內祝重陽容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⑻ 重陽節中國放假嗎

不放假,因為它不是法定節假日,法定的節假日有以下這些:
節日名稱 放假時間 放假天數 調休上班日期
元旦 1月1日-1月3日 共3天 無調休
春節 2月7日-2月13日 共7天 2月6日(周六)、2月14日(周日)上班
清明節 4月2日-4月4日 共3天 無調休
勞動節 4月30日-5月2日 共3天 無調休
端午節 6月9日-6月11日 共3天 6月12日(周日)上班
中秋節 9月15日-9月17日 共3天 9月18日(周日)上班
國慶節 10月1日-10月7日 共7天 10月8日(周六)、10月9日(周日)上班

⑼ 重陽節是中國的節日嗎

重陽節是中國的古老節日,在重陽節這天,人們可以登高望遠喝酒,後來重陽節就變成了中國的老人節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重陽節是幾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志願者服務隊活動文章 瀏覽:281
建築公司瓦工退休年齡 瀏覽:31
周末養生模式怎麼開啟 瀏覽:499
鄭達到了退休年齡嗎 瀏覽:340
養老金保險哪個劃算 瀏覽:316
夢見女方父母勸妻子離婚什麼預兆 瀏覽:367
父母為什麼要孩子學習 瀏覽:152
七言絕句寓意重陽節的 瀏覽:508
機構養老外界環境 瀏覽:208
水純養生靈怎麼樣 瀏覽:166
表示父母對子女慈愛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422
職工未到退休年齡死亡養老保險 瀏覽:399
老年人每天該補ve多少 瀏覽:798
幼兒園重陽節黑板圖片 瀏覽:83
四川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要多少歲 瀏覽:567
老年人睡覺不好能喝腦白金嗎 瀏覽:772
天津養老院政策補貼多少錢 瀏覽:954
一次性工亡補助父母能得多少 瀏覽:253
養老金和其他福利哪個好 瀏覽:177
高唐華夏養生堂在哪裡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