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風俗與尊老敬老有關呢
一些風俗轉了還有有關吧,比如說我們的痛啊,這個老人節重陽節還包括我們的那個春節,他都有一個鑽石中獎,包括我們的過年拜年的順序都有尊老愛幼。
㈡ 父母對孩子的寄語簡短
家長寄語大全
1、聰明伶俐,學習能力強,但諸事淺嘗輒止,缺乏恆心。大多數情況下比較懂事,但有時表現較任性。做事有原則,但有時缺乏變通。
2、在新的一年裡,望老師嚴格要求學生,作為家長也會全力配合老師的工作,我們共同努力使學生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謝謝。
3、楚楚在家中的表現證明,有好多事情還可以做得很好。但在對待學習上總是較為隨意、粗心,自覺性不夠。集體意識較強,愛好廣泛,愛幫助人,幫忙做的家務可以做的很好。新的學期里,我們將結合學校的學習計劃,對你嚴格要求,改正缺點,把學習搞好。
4、姣姣已經十歲,馬上步入五年級,這是你成長歷程上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會讓你走地快,走地輕松。
5、這學期課外書讀的還是比較多的,這在閱讀方面進步大。學習上也能自覺點了。知道自己每天該做什麼,較以前比之,也有進步。希望下學期,新的學年有一個新的開始。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表。特別是語文會有錯別字方面,能夠有個長足的進步。課外閱讀能廣泛點,別老捧著歷史看。最後一點,希望孩子別任性、性子別急躁,聽媽媽把話說完先。
6、孩子在這一學期,總體來說比以前有長足進步,明確了奮斗目標,看到了發展希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態,感謝學校,感謝老師們。
7、有些任性,做事拖拉,學習拈輕怕重,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8、你在這個暑假進步了很多,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尤其要提到的是在這個暑假更懂得體貼爸爸媽媽了,每天下班回家,你總是為我們准備好拖鞋,晾好開水,真的謝謝你,雖然你說這些都是小事,但在爸爸媽媽眼裡,這是大事,說明你長大了,懂得愛了,一個懂得愛他人的人,更加會得到別人的愛,開學了,祝願你可以獲得更多,天天快樂。
9、這個暑假你長大了很多,懂得了自覺學習,能合理安排時間,有了體育鍛煉的意識,各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希望你制定計劃後能堅持並嚴格執行,那樣你的暑假生活會更精彩。
10、孝敬父母,對人有禮貌,有進取心,是大家族中公認的好孩子。但學習方面的主動性有待加強,四年級的成績不太理想。希望庄梓靈在新的學期里在老師和家長的教導下秉承嚴謹、了學的作風,上課認真聽講、課後仔細及時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新學期里總結經驗思考自己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努力認真的學習,認真及時完成作業,一定能把成績提高。相信庄梓靈會努力的。
㈢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㈣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老了,能夠身邊有孫兒纏繞,兒女各個孝順;最擔心的是老了遭人嫌棄,不受晚輩們待見。人活著,就要活出個尊嚴,哪怕是年老體弱的時候,也不能讓別人瞧不起咱啊!各位看官,你說對不?村裡一位睿智的百歲老人,對大夥說:人老了要記住下面的這3條底線,才不會招人煩啊!
現在社會,孩子們壓力太大,為了生活簡直就是疲於奔命。一些老人,會效仿他的老人一貫做法,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從來不和兒女們打聲招呼,孩子還得必須言聽計從。這樣做就不對了,自己曾經遇到不明智老人,所受的苦就別附加到自己孩子身上了,對不?
我知道的就有這樣一個老人,她的兒媳婦是老師,兒子也特別有錢,可以說這個老太太晚年應該非常幸福啊!可是,這個老人出去溜達逛街後,回到睡覺的屋裡拉尿,尿桶每天散發著刺鼻的味道。她的孩子實在受不了,就提出點異議,老太太就故意出去翻垃圾箱,引來了一些「熱心腸人」憐憫。
吃飯時稍微不和口味,就調皮不吃,到左鄰右捨去要飯,其目的就是達不到心願,就想辦法醜化孩子。後來,兒子兒媳,被無辜背上了不孝順的罵名。兒媳婦震怒,真的就不養老太太了,經過調節,她到了女兒家養老,她兒子負責掏錢。從此以後,大家心知肚明,老太太地位一落千丈,不久撒手人寰。
最終結果讓人心疼,也就是我細心觀察才知道真相,而大多數人都數落她兒媳婦,讓她背上了不白之冤。而老太太真到了不孝順的女婿那裡,立刻蔫了,晚景太凄涼。
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從來沒和老人一起生活過,都是其他兄弟姐妹侍候老人。他們也沒有體會過養老人的難處,所以就認為自己養大了孩子,折磨他們是天經地義。所以就發生了這樣一些個例老人,在外人面前,看起來非常可憐,實則不然,她的所作所為,不僅非常任性,還讓孩子身心憔悴。
而大多數養過老人的,都知道咋回事,等他們當老人的時候,一般都諒解孩子,所以家庭幸福美滿。
㈤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㈥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32年已過去,他的父母現今生活得如何
英雄是一個偉大而沉重的詞,他們總是在困境中出現,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可以說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會出現他們的身影,因此他們偉大而沉重。他們伴隨苦難而誕生,同時在苦難之中犧牲,令人敬佩又為之痛惋。曾出現了一位小英雄,他的名字叫「賴寧」,他為了救火而犧牲,在熊熊烈火中倒下的時候,年僅15歲,還是一個孩子。他是一位小英雄,也是一位大英雄,以前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故事,被他深深地感動。
歲月匆匆,32年已過去,這位小英雄早已長眠於土地下,然而他的精神依然回響在人世間,被人們所銘記、歌頌。而對於英雄的家人而言,也許他們寧願自己的孩子一世安穩,而不是成為英雄,畢竟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世間的一種悲痛。賴寧犧牲的時候還如此年輕,還來不及娶妻生子,孝敬自己的父母。可英雄已去,他的父母現今生活得如何?
2009年,賴寧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人物」,他的父母被邀請去參加這個活動,但二老卻婉拒了這個邀約。他們表示寧願兒子不是英雄,而是一個平凡健康的人。他們無法相信兒子離開了的事實,之後因工作遷出石棉縣後,他們再也沒回去過。因為他們不想睹物思人,那裡埋葬的是他們心心念念卻再也見不到的孩子,盡管孩子的墳墓被遷入了烈士陵園。
結語無論每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身份,在他父母的眼中只有一個身份:孩子。賴寧走了之後,他的父母一直忙碌於事業,難以撫平心中的傷痛。他們寧願自己的兒子自私一點,也不希望他成為一個英雄。好在他的父母後來又有了一個孩子,兩人的傷痛也被逐漸撫平。
賴寧如同一盞燃燒自己的明燈,犧牲自己,把光帶給了每一個人。他雖已經永遠告別世界,但他的精神留存在塵世間,永遠燃燒在每一個知道他名字的人的心裡。
㈦ 人怎樣活著才能有價值
什麼叫價值?這是一個十分深刻的話題。恐怕沒有人能給你一個完美版的答案。
我說說我的權認識,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首先,要確定價值,先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
很多人因為做不到而放棄追求價值,很多人因為不想做而放棄價值,很多人這兩種原因都有。
我曾經一度因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太多而懷疑自己的價值,看了很多小說和電視劇,覺得自己是主角,可以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結果渺小卑微百無一用。然後變得畏懼、逃避、妥協。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玩樂中沉醉自己。
後來算是慢慢找回了自己,有些人不應該先為自己找目標,而是隨著自己的成長和提高慢慢去發現目標,如果你本身不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那麼你必然會迷茫。
價值其實不難理解,收獲就是價值,滿足就是價值,付出就是價值。當你為了一個既定的目標去努力實現時,一切都是有價值的。
為了工作,拚命努力學習,然後順利證明自己獲取成功,這,就是價值。
為了喜歡的人,努力思考,付出行動和真心,去吸引和感動對方,最後獲得青睞,這就是價值。
為了讓身邊的人喜歡自己,去表達善意,誠心待人,雪中送炭,這就是價值。
讓你所經歷的一切,因為你的存在變得更好,這,就是價值。
㈧ 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
孝順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這就是代溝。代溝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阻礙了代與代之間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溝通。代溝是怎麼產生的?怎樣消除或減輕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呢?長輩與晚輩,生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活動,接觸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為形成一定的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修補肆意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的那堵無形的牆將愈積愈厚,誤會也越發容易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代溝」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時間上不可避免的一個歷史事件,同時它又是一個生物事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老一輩人和咱們這些新興人類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經歷,歷史發展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任務必然有所不同;一個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面對代溝,不要迴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以不必計較,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兩代之間不能傷感情,不然,不但無法溝通,而且會加深隔閡。 及時溝通:交談是最好、最直接的溝通方式,父母應主動創設談話情境、營造交流氛圍,多與子女「以心換心」。這種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長式的態度,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否則會使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強。你也不要太計較父親的責怪。妻室那也是以種關心。只是方法不對罷了。如果不是愛,他怎麼不去斥責鄰家的孩子。多體諒,多理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㈨ 如何尊敬長輩
和長抄輩交談的時候襲,一定要仔細的聆聽長輩說的話,在他們說話的時候不要任意打斷。在和長輩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用到一些敬語,只有這樣才可以正常交流,而且遇到一些情況一定要先遵從長輩的意見,不要和他們有任何言語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