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於丹老師的專題講座觀後感
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下面為大家整理的是於丹老師的專題講座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優良的傳統。」以前父母都是夾菜給我吃,我卻連一聲謝謝都不說,雖然看見父母臉上掛著笑容,其實心裡是有一點點傷感,我們應該主動夾菜給生我養我們的父母吃,而不是等著他們給我們夾,這樣的話他們會覺得我們還沒長大,還不懂事,會使他們傷心,如果給他們夾菜的話,父母會很開心,還感覺我們真的長大了,每天父母下班的時候他們都很累,不能讓他們再費心思了,我以前每次看見父母回家,就讓他們急急忙忙的做飯,盛飯,在吃飯的時候還說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咋地,讓父母傷心。到現在才明白父母工作是繁忙的,回到家中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很辛苦。所以我放學後要在家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父母減輕負擔,讓他們輕松一下。
「破萬卷書,如走萬里路。」在以前我都不怎麼愛看書,要不就看一些和學習無關的書,比如,漫畫書,游戲書等等。父母總是勸我讀一些關於學習的書,如作文書,輔導書……
我幾乎不聽他們的話,而且把他們的話當做耳旁風,就是給我買回書來,我也不讀,原地不動地放在桌子上。但是,如今我通過於丹老師的開導,懂得了讀一本好書就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從此我再也不過多的看漫畫游戲書了。一有空就坐在書桌旁,拿起課外輔導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還會在書上點點畫畫做一些讀書的記號,以後我再看的時候就知道哪裡是重點,那裡是難點,更好的復習,掌握知識。通過於丹老師的講解,使我懂得了為什麼要讀書,一定讀好書的緣由。
「送人黃金,不如送人一金手指,」這一部分於丹老師講得很仔細,講了一個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他很有錢,可是他的生命已進入尾聲。就把兩個兒子叫到面前說:「我快不行了,有些話和你們說,你們兩人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是拿我的錢來生活。第二是用上自己雙手去勞動」。他們兩個想了一會,大哥說:「我要你的錢來生活。」老二說:「我什麼也不要,只想用雙手去養家糊口。」二十年過去了,老大還是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錢卻越來越少。老二牢記父親的`遺訓用勤勞的雙手建起了許多商鋪鍵租大,過了不久在當地便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富翁,大慈善家。
聽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辛勤的勞動,定能有很大收獲,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於丹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它像一盞明燈引領著我學習生活的方向。
昨天早上7點05分,我准時看了少兒頻道播出的於丹老師專題講座《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演講,感觸很深。
於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於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型鬧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
通過聽了於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只是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學習,做事。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稿豎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從小養成樹立正確的觀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要有愛心,學會交往分享。有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陪孩子觀看了於丹老師的教育講座,受益非淺。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於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天天與大樹玩耍,大樹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先是讓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賣,用以換各式各樣的玩具,接著是截下樹枝,用於蓋新房,娶媳婦,最後是砍下樹干,做成獨木舟供孩子去周遊世界……這個故事裡的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孩子要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就給什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懂得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所需,認為父母所做的這些都是理所應當,不懂得珍惜和回報。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自私 ,不懂得感恩。我們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辦,要讓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應該讓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指導他(她)自己疊被子等等,不要怕累著他(她),其實做這些事情,並不會累壞孩子,相反還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並能讓孩子在自己動手中獲得樂趣,在勞動中體會勞動成果獲得的不易,從使孩子在享受父母、親人給予的愛時能懷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擁有健康的人格。這樣的孩子,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位置。這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做的。
於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做為家長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兒子已經九歲了,卻像個小皇帝,在家裡除了學習就是看電視、玩游戲,連被子都不會疊,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別說幫大人做什麼了,簡直是個生活的「低能兒」!唉,作為母親,我真的很失敗!聽了於丹老師的講座以後,我要從我自身作起,改變為孩子事事代辦的做法,努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縮短被同齡孩子拉下的距離,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強自立、懂得感恩、擁有健康人格的社會接班人!
⑵ 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什麼叫色難
有位老太太去兒子房間找報紙,正碰上兒子回來。兒子剛談崩了一樁業務,心情不太好,見母親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獃著,別到處亂串。」母親解釋說:「我在找個報紙,順便在你們床上坐一會。」兒子臉色很臭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沒事干。」夜晚12點,老母親便從七樓跳下了。
於丹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兒女有條件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於是「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就是說,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敬重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每天真誠地看著母親的眼睛,跟母親交談幾分鍾---不嫌棄,不抱怨,想對母親發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她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的。
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樣對你!
父母在世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因為你們見面的時間不長。
⑶ 於丹講座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於丹講座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次學校組織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觀看於丹老師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講座,我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愛心樹的故事
關於孝道,《愛心樹》這個故事是一部很貼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這棵愛心樹可以為了那個小男孩奉獻出自己的枝、葉、果實和樹乾等來幫助孩子,我想在中國社會現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是以這種「愛心樹」的形式在無私地為孩子們付出。一方面讓我很感動,感動於爸爸媽媽對子女無私的愛、無私的奉獻;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中國式教育的弱點,於是就產生了「啃老族」這一新詞彙。
二、衡李贈人金子,不如贈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語有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與「贈人金子」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說你升蔽送人物質,不如教人學會創造物質的方法。爸爸媽媽亦是如此,在你給子女創造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時,他們總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會他們創造物質財富的方法,那他們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後天創造的物質財富,我認為這個才是重點。
三、如何在繁雜的現代社會環境中自立自強
其主要的問題就是要讓孩子自我去發現,多與社會、自然接觸,靠他們自悟而自己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強不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才會讓他們立於社會的不敗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也會散發出他個人的「人格芬芳」。於丹老師說:「一鍋同樣溫度的水,卻煮出不同的東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處於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只要有自信,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自主地散發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這樣才會讓他們離成功的距離越來越近。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爸爸媽媽自身就是老師,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講述著許多的人生哲理。
今天,我看了於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於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於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咐笑遲,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於丹導師關於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於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著,於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了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干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里,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里,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扎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於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群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個周日,我准時的在8:20分坐在了沙發上,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河南台法治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專題講座。
於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小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很好的處理一些人際關系與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等。
看完了於丹老師為我們上的這一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從前,我以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爸爸媽媽盡量的給我騰出大量的時間供我學習,除了學習,家裡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媽媽把什麼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等著我去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甚至讓我誤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只要我學習好就行了。
聽了於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首當其沖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樣做人。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小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麼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所以我們從小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於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不是嗎?
今天我看了北大於丹教授的感恩講座,看了這個講座我深受感觸,講座的主題是感恩教育。
於丹老師先講了孝道,說岳母刺字和周恩來敬母的故事,有一個人特別讓我感動,他為了救母親,偷偷給母親捐了一個腎。現在的小孩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卻只知道家長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因為父母天天寵著慣著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媽媽燒水時不小心把手燙傷了,此時小女孩正在看電視,媽媽就把燙傷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聽小女孩嚴厲地哄到:「去、去、去,別擋著我看電視!」雖然這是一個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卻能反應一個孩子的孝心。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別關心我媽媽,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會想一切辦法讓她好一些。
第二點,於丹老師講的是發現,她講了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個老師找來了10名同學,對同學說:「今天我們要走過一個小黑屋,一定要跟著我走,因為那裡有許多機關。」說完就帶頭走進了小黑屋。進了黑屋,伸手不見五指,同學們都緊跟著老師一直走到了頭。同學們想:這也沒什麼難的啊!這時老師打開了燈,同學們嚇壞了。原來他們剛才走過的是一根獨木橋,獨木橋下竟是一個鱷魚池!老師讓同學們走回去,沒有一個人敢,在老師不斷催促下終於有兩個同學回去了。這時老師又打開四盞燈,同學們這才看清楚,原來鱷魚池上面有保護網。這時零零散散又過去幾個人可是最終還是有兩個同學沒過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對,要去發現,只有不斷地發現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人說生活像一鍋燒開的水,每個人融入到生活時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會被生活給煮軟了,有人會被生活把內心煮硬了,而有些人會融到生活這鍋開水裡,像茶一樣讓生活有滋有味。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默默地付出了一切,我們應該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個講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長大後要主動尋找機會,而不是去等待機會。
今天我看了於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於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於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里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啰嗦,爸爸讓我干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我要改正亂發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江蘇教育電視台的「於丹講座」,深有感觸。
於丹老師首先就說:「做人,就要學會自我控制。」於丹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從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脾氣非常暴躁,一天要發火許多次。他的爸爸拿過一塊木板,對小男孩說,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木板上竟有30多顆釘子,小男孩很是驚訝,「我不記得我發過那麼多次呀!」他的爸爸對他說:「所以,你要學會自我控制。」在幾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終於不再發脾氣了。他的爸爸首先給予他鼓勵,接著讓他把釘子全拔下來:「你現在雖不發脾氣了,但對人家造成的傷害就如這木板上的洞一樣,永遠不能磨滅。」接下來,於丹老師講了有關「孝」,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題。
看到這兒,我不禁聯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發脾氣。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課一練》,卻忘記檢查了,媽媽提醒我檢查。雖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還是嘴硬「我知道的。」檢查完畢後,我開始做《補充習題》,但一做完又忘記檢查。媽媽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時我卻顯得極不耐煩,「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不然我肯定會記得檢查的」我對媽媽吼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我好心提醒你,你還不耐煩了!」……回想起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慚愧,爸爸媽媽平時對我要求嚴格,學習上的關心,生活中的照顧,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健康成長,而我卻經常擺臉色給父母看。孔子曰「色難」,易指給長輩好臉色。盡管做起來很難,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為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與失敗,我們不能被困難擊倒,要很快地進行自我修復。越快,你享受的快樂時光也就越多。
同學們,讓我們腳踏實地,不說空話地一起實踐於丹老師的理論吧,一起加油!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於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於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准則和至理名言在這天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於丹的講座,讓我領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用心的心態,一種融入此刻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能夠透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於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後悔昨日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這天的事。正確應對現實中的不利方面,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於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於丹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閑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
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願望!透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於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於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於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准則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於丹的講座,讓我領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融入現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於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糾纏於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後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後悔今天的事。正確面對現實中的不利方面,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於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於丹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閑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麼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對他的好時??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願望!
通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於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於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看陝西四套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節目,我只能通過網路查到該節目,已經是晚上21:00了,於丹老師結合實例,深入淺出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時也讓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進行了了深刻地反思。講座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家長如何對自己地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怎樣將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個知書達理,有責任感的人。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現象的隔輩教育,也有大家比較關心的課外輔導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讓孩子感受來自家庭的愛,可以說,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其中於丹老師通過一小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的做法對我的觸動最大。一般人看來,這件事本不關孩子的事,可於丹老師目光犀利,發覺這正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一個契機,順勢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上小學的女兒對此事負起責任。看到這里,我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生活中的一幕浮現在我的眼前。 看完節目有以下幾點可以總結:1.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2.孩子的壞習慣是怎樣養成的,長輩該如何管教孩子。3.讓孩子知道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4.學會自立、自強、自信5.熱愛祖國、尊敬父母、團結才是力量
於丹老師還強調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參加課外班,要根據孩子地愛好,根據孩子地意願報課外班。她還特別舉了自己女兒的例子:她女兒愛好踢足球,她就鼓勵孩子去踢,在家裡絲毫不加約束。 看完講座,感觸很深,於丹老師不阻止女兒踢球,是因為那是她女兒地愛好,這樣做表現了她對女兒地尊重。每個人都有愛好,我對孩子呢?
聽完於丹老師地講座,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能在孩子未成年前看到這么好的講座,我相信會讓孩子在未來少走彎路,培養孩子自強、自信、自立。
家長:齊睿
20xx年4月10日
⑷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你同意嗎
具有很高名氣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夠真正內斂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職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說起文化偶像,大家應該第一個想起的是高曉松。於丹於1965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己的父親也是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也許是在自己父親的熏陶下,於丹對於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於丹在自己高考結束以後,成功的進入了北京師范大學的中文系,繼續探索國學的奧秘。一年又一年,時間來到了於丹30歲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她起步比別的小孩更早。於丹在30歲如此年輕的情況下,成為了北京大學的講師。
在演講的過程中,北大的學子發現,於丹其實對於《論語》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淺。而整個講座的中心並不是她這本書,講的更多的是一些雞湯故事,這讓許多北大學子非常的不滿意。
讓觀眾們感覺到這位國學大師在打自己的臉。遇到這樣的事情,其實並不憤怒,更讓人感覺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紅極一時的國學大師,為何會搞出這樣的事情呢?這是因為名利讓他們紅了眼,讓他們無法更加專注於國學本身,變得浮躁起來。這是導致許多問題的原因,但他們卻渾然不知。
⑸ 「怕父親是孝順,怕老婆是孝順」,說的是誰
其實這句話並沒有特定的指是誰,它只是一種人們對社會現象的一種說法罷了。這句話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怕爹是孝順,而怕老婆則是愛情。這句話出自於當代的國學大師於丹。於丹老師之所以會這么說,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父親並不是一種畏懼,而是一種孝順罷了,正所謂孝順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因此對於自己的親人,我們應當做到孝順的本分。而對自己的老婆則是一種關愛,同時也是一種尊重,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耙耳朵。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但要做一個孝順長輩的人,同時也要做一個關愛自己對象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陽光燦爛,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我們也不會被這些世俗的煩惱所羈絆。
⑹ 於丹講座感恩教育觀後感
《感恩教育》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於丹老師的講座,於丹老師演講風格語氣平和、神閑氣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個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於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於丹老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麼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於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後來,小男孩於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麼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裡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於是,小男孩就把樹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麼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願理我了,哎。」「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起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我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於丹老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喂飯,然後才自己吃,父親去世後好長時間都爺爺流淚。台灣一個大老闆都習慣跪著給父母喂飯。
名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孝敬父母,讓她們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