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越孝順越貪心

越孝順越貪心

發布時間:2025-05-08 21:39:16

1.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 人就算是一種高級動物,但還是它也有著動物的本能,那就是自私,人性中的自私其實很普遍,每個人其實會存在自私的行為,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1

長大的時候發現他們是自私的,是因為你現在已經學會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處理這一些事情。

無論他們怎麼樣都好始終是你的父母,該做好的本分還是要做的。或許當你將來成為父母的時候,你的想法又不一樣了。

說實話,這是這兩個詞語不能用在父母的身上,我們不能說父母純粹的自私,他給你吃給你喝讓你上學,我覺得父母已經很不容易了。

有些父母的自私,表現在隨意安排孩子的人生。比如說有些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夢想,就想讓孩子幫他實現,盡管這並不是孩子所喜歡的。父母天生有一種自大感,他們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父母走過的橋比他們走的路都多,因此孩子應該無條件地遵循父母的安排。

對孩子好的方式有無數種,但自私的父母卻偏偏選擇了孩子不喜歡的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明白對孩子好不是插手他的人生,而是尊重他的選擇。

即使再無私的父母可能也會為自己著想的,這並不是自私,因為人首先也要為自己考慮,沒有那種為了別人完全能奉獻一切的人。如果父母已經把你養大,已經在你身上有所付出,就不能說他們自私,他們可能有時候會自私一點,但是他們盡到了義務沒必要太責怪他們,人自私是很正常的。

首選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聽別人說什麼這種對父母的定義就是錯的。你會開始這么想,說明你能開始判斷事物。也有人會說,等你上有老下有小,你就能體會到,這種人,一般都是無力反抗現實然後就把壓力施加給食物鏈最底端的子女。

至於你為什麼會覺得這種想法是錯的,只能說,收到太多糟粕思想的侵害了,譬如,把愚孝當孝順,理所應當地把子女作為養老工具人、負能量發泄桶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2

一定要遠離愚蠢的父母,為什麼越長大越發覺父母自私

為什麼說一定要遠離愚蠢的父母

當今社會很多父母非常強勢,道德綁架自己的子女,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其實不然。

當然這個遠離不是單指物理上的距離,而重點是在認知、思想、格局、生活習慣上要拉開同他們的距離。

因為愚蠢素質低的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越強,而素質越高的父母則會給予孩子更加自由的空間。不少自己不成功的父母卻要求子女按照自己劃定的路線走下去。

你想想如果按照他們的想法,你這輩子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所以說對這樣的父母盡量減少他們對自己施加負面影響,要遠離愚蠢的父母。

當然父母生病了,你這時候遠離那就不應該了。養兒防老,這時候就應該細心照顧老人,讓老人好好享受晚年的幸福時光。如果父母身體健康,不需要兒女的貼身照顧那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事業上,不要過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為什麼越長大越發覺父母自私

人這一生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家庭環境,就是往來最親近的親戚朋友同學鄰居。這其中對個人影響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越長大越發覺父母自私這說明你在長大。隨著你的長大,父母在衰老。你的自理能力在增加,而他們的能力處於穩定或者下降,他們能夠給與你的愛護和呵護,便會慢慢的減少,這也是給你成長和自立的機會,也是自然的。

最終你要走向完全獨立的過程。不要埋怨父母的自私,這是自然的過程,誰都會這樣的'。

結語:

在思想上面要遠離愚蠢的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是前提是要建立在對的基礎上面哦,當然如果父母生病了,就不能遠離了,這時候就應該細心照顧老人,讓老人好好享受晚年的幸福時光,做個有孝心的人。

越長大越覺得父母其實很自私3

假如你的父母沒有人情味,非常自私

有句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我覺得這話就是愚孝,誠然很多父母確實無私,做什麼事都習慣把子女利益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很為子女著想。

但不可否認,生活中仍存在部分特別沒有人情味,非常自私的父母,他們就像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只會生不會養。

不是所有為人父母的都對得起「」這父母個稱號。我一個同學她父母親就是很典型,只會生不會養的不稱職的父母。甚至可以說她人生的大部分苦難都是她父母給她的。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無憂無慮的,她從小就飽受苦難,從來沒有被父母好好保護和疼愛過。

她父親愛喝酒,喝醉了就在家亂打人。她母親覺得就是有了她,怎樣也離不掉這婚,每次逃出去,還是被她父親抓了回來。

於是她母親就把大部分怨氣發泄在她身上,時不時也把她打的身上一塊青紅一塊淤紫。後面她爸媽覺得反正女的長大要嫁人,所以她初中畢業後,便打工去了。

20歲花季少女般的年齡,別人家的女孩可能還在談著甜甜的戀愛,她父母卻籌劃著如何把自己女兒賣出去,給她介紹相親對象。

其實那男的個子矮,條件也不好,完全配不上她們家亭亭玉立的女兒,可由於他們就是貪心那幾萬彩禮錢,還是讓她嫁了出去。

她和我抱怨過,她的父母對她很冷漠,不管不問。她男人家暴她,她父母還告訴她,讓她和她男人好好過日子,女的不能離婚。

她結婚後,她父母不停問她要錢,她開始還會偶爾給點,後來生了孩子,壓力大了,兩個家照顧不來,拒絕給錢。她父母就罵她,嫁出去就變白眼狼了,他們白養她了。

遇到這樣的父母,真的很不幸,你不知道怎麼處理和他們的關系

保持邊界感,情緒不受干擾

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這是我們一生的遺憾,尤其看到別人家父母關心自家孩子的時候,更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中: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其實遇到這樣的父母並非我們的錯,是他們的問題,我們也改變不了。只能說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學會保持自己的邊界感。

比如說他們平白無故問你要錢,甚至要你扶助你的兄弟姐妹,你覺得你沒有義務給,或者你不想給,那麼你就不要給。

他們說你不孝順,甚至誹謗你,你也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受到他們的干擾,要知道,你不被他們疼愛和認可,那是因為他們太自私,而不是你不值得被愛。

學會建立血緣之外的人際關系

其實原生家庭缺愛的人,小時候你的父母不愛你,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也會導致你長大後的你,內心十分渴望關愛。

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父母無法給予我們想要的愛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對他們抱任何期望了,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足夠的關愛,或者我們自己學會建立血緣之外的人際關系,把我們的情感或者精神寄託在他人身上,例如很好朋友或者愛你伴侶身上。

總之你可以找一個能給你愛以及溫暖的伴侶,你們共同建設你們的小家,讓對方給予你足夠的安全感,幫你治好你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痛,彌補你內心這份遺憾。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的成長離不開原生家庭,我們怎樣也逃脫不掉和我們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父母沒有人情味,非常自私的時候,確實是很讓人絕望的。想要擺脫他們對我們的不良影響,不僅需要我們自己努力,有時還要藉助身邊朋友以及戀人的力量。

實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於自私的人,我們就應該懂得保持距離,敬而遠之,不要期待他會改變,親人也是這樣。

Ta永遠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損人利己,你一味無私付出,只會讓自己深陷泥潭,吃力不討好,到頭來傷害的也只有自己。

2. 為什麼你對別人越好,別人就越不在乎你學會拒絕才能從容過生活

我們對別人好隱藏的動機是想別人也對我們一樣好。

可現實中,你越是無條件地對一個人好,那個人反而越不把你當回事。

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一要你就給,什麼錯誤你都會原諒。

這樣一來無論對方給你什麼傷害你都要接受。

有的人習慣了得到就會忘記感恩,習慣了你的堅強他就不會關心你,習慣了你的大度他就忘記了收斂。

你對一個人太好,時間久了那個人就會把所有的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

舉個例子:一個老奶奶和她的小孫子每天吃一頓雞腿面。老奶奶心疼小孫子,每次都把自己面里的雞腿給小孫子。老奶奶心想自己心疼小孫子。但是小孫子認為兩個雞腿本來就該是他的。

有一天老奶奶想吃雞腿了,沒給小孫子,小孫子就會很難受,他覺得奶奶搶走了自己應得的雞腿,於是和老奶奶發脾氣。

老奶奶也會很難受,覺得自己對小孫子這么好,小孫子卻一點也不孝順。

對人太好往往事與願違。

你對別人太好,你在別人眼裡就越沒有價值。

你撿到一百元很容易就會花出去,但要是辛苦賺了一百元就沒那麼捨得花了。

同樣是一百元,因為獲得的容易就不那麼珍惜。

付出得越多珍惜的程度才會越深。

感情上也是這樣,你跋山涉水去見的人不會記得你,他只會記得自己跋山涉水見過的人。

感情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付出得越來越多,反而他越來越不在乎你的感受,為什麼呢?

因為你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己的底線,打破自己的原則,導致你在你們的感情中地位越來越卑微,讓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無論他對你怎樣你都不會離開,你的愛他得到的太輕易了,這就是他越來越不在乎你的原因。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而不是拚命對一個人好,那樣只會讓自己在對方眼裡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

你對他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會被重視。

當你給乞丐一個饅頭時,乞丐滿心歡喜,非常的感謝。

但是當你每天都給乞丐一個饅頭,乞丐的感受就會弱化,滿足感和感激心都會逐漸地遞減,乞丐會覺得這是好心人應該給的。

當好心人不再給乞丐饅頭時,乞丐反而會謾罵這個給饅頭的好心人,用道德綁架這個給饅頭的好心人。

乞丐會說我以前努力要飯能吃飽,自從你給我饅頭吃我就不那麼努力了,你現在不給我饅頭吃,我會每天挨餓的。

在職場上也是這樣。

在單位里你不能太好說話,你看那些混得好的都不是啥老好人。

你越好說話有的人他越不把你當回事,別人一找你就答應,別人一要你就給,你覺得是給別人留下一副好印象,結下一副好人緣。

其實這只會讓人覺得你廉價,時間一長他會心安理得認為理所當然了。

而且十次你答應了只有一次你沒滿足他,他就會記恨你,有些人就是這么貪心。

恰恰相反,那些不好說話的人,別人在他面前都是恭恭敬敬的。

所以,在職場上,要學會拒絕,別慣著別人毛病,別讓人形成你是老好人這種慣性,那些不是自己本職工作的即使自己能做也不要輕易給人做,你要讓人知道他是在求你,不是在命令你。

世上也不都是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懂得感恩的人。

但是那些你對他越好,他反而不在乎你的人,多半不是懂得感恩的人。

沒人喜歡那些你對他好,他反而不在乎你的人。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在某些人心裡我們也是這樣的人,也確實是這樣的人。

因為不珍惜輕易得到的東西和邊際遞減效應植根於人性中,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

好好想一想那些對我們好,我們又不那麼在乎的人,誰的身邊都曾有那麼幾個,有的人默默離開,有的人至今還在。

比如我們的父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供我們上學,甚至幫我們買房娶媳婦,我們對父母的愛已經習以為常。

父母年齡大了,子女上班工作,有了孩子,還要讓父母來幫著看孩子免費做義工,父母如果不來幫子女看孩子,子女就會埋怨父母。

覺得父母幫助子女看孩子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父母不欠子女的,子女反而欠父母的。

父母幫子女看孩子是愛,不幫子女看孩子是自由。

夫妻之間也是這樣,習慣了妻子照顧,習以為常忽略不計。

外人對你好一點你就牢記在心高興得不得了。

如果你覺得你對別人越好,別人反而越不把你當回事。

你最應該做的就是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行為。

拒絕無條件無底線的對別人好,別耽誤了自己。

也拒絕你不接受的人對你的好,別耽誤了別人。

吃飯七分飽,對人七分好,一味地做老好人,好的是別人,苦的是自己。

老好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幫助別人身上,自己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一提到老好人,人們就會出現喜歡和不在意兩種情緒。

喜歡是因為老好人能夠無償地幫助你。

不在意是因為你覺得欺負了老好人,老好人也不會和你翻臉。

所以,不要做老好人,要學會拒絕。

該拒絕的絕不妥協。

該冷落的絕不巴結。

就算是對於那些懂得感恩的人,你也不要指望付出十分好,就能收到十分好,能收到七八分就不錯了。

人和人的認知和關注點不一樣,你幫他擦掉桌子上的灰塵,他可能沒注意到,因為他不在乎,關注點不在這。

過分的期待會讓人患得患失。

不過分期待就不會胡思亂想,學會拒絕就能收回更多浪費在別人身上的時間和精力。

用這些時間和精力來提高自己,這樣你才能更有價值,才有能力去愛那些在你身邊真正對你好的人,給父母一個合格的兒子,給伴侶一個合格的愛人,給兒子一個合格的父母,給自己一個理想的人生。

祝願朋友們生活幸福。


3. 為何家裡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最不被父母待見原因太扎心

都說越長大才能越看到現實的殘酷,許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進入了社會,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往往最孝順的那個孩子過得最委屈,也最不被父母待見。為什麼家裡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待見呢?真相太戳心。

1、嘴巴甜的人討人喜歡。

不少人會發現那些嘴巴甜、能說會道的孩子,就算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同樣會讓父母很喜歡。而那些孝順的孩子,不管做了多少,做得多好,都比不過人家的一句甜言蜜語。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做得再好也不如說得好。因此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做事,沒有實際行動,但能夠對父母曲意逢迎,甚至能哄能騙的人,更能得到父母的寵愛。而那些孝順的孩子雖然幹得多,但經常實話實說,卻讓父母很不愛聽,所以不會受父母的待見。

2、孝順的孩子太老實。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其實父母也是這樣。孝順的孩子往往很老實,總是不爭不搶,有時候吃虧也不爭辯、不抱怨。時間一長,父母會在心裡自動把你劃為吃虧的那一類,在生活中各方面都會讓你吃虧,父母也會傾向於欺負老實的孩子,而且一般孝順的孩子都比較聽父母的話。因為順從已經成了習慣,父母也會認為理所當然。一旦孝順的孩子偶有不從,就會成為父母心目中的不孝之子。

要知道,父母之所以欺負老實的孩子,偏心不孝順的孩子,其實是害怕不孝順的那一個。因為不孝順的孩子有脾氣,會甩臉色,會跟父母鬧,所以父母只能討好,希望他們對自己好一點。老家的大嬸人很厲害,稍有不滿意就跟爺爺奶奶鬧,兩個人不知吵了多少回了,但是爺爺奶奶就是對人家好,還心心念念說著人家的好處。

只要大嬸一需要幫忙,馬上樂呵呵的去幫,天天想著給大嬸家的孩子買這種東西。而反觀小嬸家呢,因為小叔小嬸都比較實在,也不知吃了多少虧了。但這種結果就是孝順的人會越來越寒心,而不孝順的人卻越來越有恃無恐。

但是父母要記住:父母對孩子越偏心、越溺愛、付出越多,孩子其實越自私、越貪心、越不孝順,別為自己年老埋下禍根。

4. 貪 嗔 痴 各代表著什麼樣的人性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毀、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

(4)越孝順越貪心擴展閱讀:

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斗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謂「三毒」。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怒心、愚痴心,凈化自己的心靈。

而在具體實踐上,則要人們以布施轉化貪欲心,以慈悲轉化怒心,以智慧轉化愚痴心。

5. 為什麼有人說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

親子關系是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系。一般0-1歲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關系,這樣,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會認為父母是最親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另一方面,由此ta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因為ta有依靠嘛,所以他會更勇敢地去 探索 世界。孩子在這段親密關系裡,不僅僅獲得安全感,也獲得父母對ta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很關鍵的。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ta缺乏這種接納和認同,在ta心裡,無論ta多大,其實都渴望被最親的人接納和認同。那麼,如果不被父母接納,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讓父母接納,所以,ta的表現就是「孝順」父母,被人看起來,是孝順父母,討父母的歡心,當然ta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就很難說了。

這樣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那樣的孩子,在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愛。她成人以後,也只是被父母當成是賺錢的工具,源源不斷地給家裡寄錢。她雖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不過,因為她想讓父母接納她,愛她,說她好,就還是會「孝順」父母。

什麼是「孝順」呢?「孝順」沒有父母呢子女的平等關系,其實對子女來說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講「愛」呢?「愛」是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發自內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接納,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接納。而「孝順」這樣的關系,很難說是 健康 的關系。

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母真心的「愛」,也能去「愛」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關系裡去「孝順」父母。

孝順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於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和內心的不安全感,幼年時受到過父母過多的苛責和壓迫,導致成年以後也永遠試圖去討好父母,努力獲取父母的肯定來滿足幼年時的缺口,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條真理,越打壓孩子、越苛待孩子,他們將來孝順父母的概率越高。相反童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人,反而在成年後沒有那麼孝順,因為他們得到過十足的愛和安全感,所以成年後不需要通過討好父母來彌補幼年的缺口。幼年時的安全感缺口過大時,人往往會把討好父母放在人生的首位,甚至超越了配偶和子女,這時就會產生扶弟魔和愚孝男,扶弟魔寧願吃糠咽菜苛待丈夫子女也要供養弟弟,以試圖獲取父母的認同感和肯定,這是她童年極度匱乏的;而愚孝男甚至會毆打妻子孩子來討父母歡心,這些都是童年的安全感匱乏所導致的變態行為。另一個說法「偏疼的孩子不得濟」也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幼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並不十分孝順,因為他們幼年得到的愛足夠多,所以成年以後會優先考慮小家,更愛自己的孩子,這才符合人類百萬年發展的自然規律。孝順,從本質上講是宣揚君權統治的一部分,我以為,父母子女之間更應該講的是愛而不是孝順。

第一次看到問題感覺心酸。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背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用加倍的孝順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本質上,跟三四歲的孩子為了得到媽媽的抱抱使勁哭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在原生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還沒有其他孩子,自然獲得父母特別的關注,第三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老來得子,父母的年紀和閱歷都豐富了很多,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看待。而老二由於自身不突出,或所處家庭位置,就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忽略, 這就是「千年老二」現象。

一大把年紀了,還在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可見父母對兒童的關愛是多麼重要。

我認為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不被喜歡的子女更想獲得父母的認同感

對於多子女的父母,難免會更偏愛跟自己性格趨同的孩子,而對其他的孩子有所差池,比如性格開朗的父母就更偏愛開朗的孩子,心細的父母更偏愛乖巧的孩子等等。

對於幼小期的孩子來說,因為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特別看重父母對自己的認可,所以父母的態度也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果長期不公平地對待孩子,那麼容易造成處於弱勢孩子的自卑,逆反。

1.容易產生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較膽小、怕事。這種自卑感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他會時刻察言觀色,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會更多地被父母斥責,如若能偶爾得到父母的表揚,那麼他會更樂衷於演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久而久之,這種孩子就變得心思細密,謹言慎微,那麼在長期細致地觀察中,他會更了解父母的所需所想,真正自己為人父母後,也能理解了父母的這種偏愛,所以相對就釋懷了很多。因為這種性格的孩子往往都比較心軟,面對年邁的父母,就會更孝順一些。

2.對於幼時因反抗父母的不公平待遇逆反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是特別有主見的,而且也是相對大度的人,雖然年少時對父母意見很大,但真正成人後,往往都是很孝順的人。

另一方面這種孩子成為命運的主人公後,他往往也會用更孝順父母這種方式來向父母證明父母當初他們的錯誤。

第一, 這里的愛是孩子感受到的愛,還是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如果說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孩子也確實感受不到愛,那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孝順父母,概率是很低的。

第二, 客觀上說,父母不愛孩子的可能性會非常小,只是表達的方式會有些不同。就是說,父母都有愛自己孩子的動機,但愛的能力可能還不夠,有時會用打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並不是說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沒有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

第三, 父母打孩子,孩子雖然也會有不舒服,但骨子裡是相信父母是愛他的,所以,即使看上去,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其實孩子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依然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第四,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下,有句諺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成立的基礎是棍棒底下是有愛的,如果沒有愛,只有棍棒,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堅定的認為父母是愛他的,很難出孝子。

第五, 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可能相比較起來,沒有兄弟姐妹獲得的愛多,但也會更孝順,這樣的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把自己當成了家長,他會和父母一起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當然他也會很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一直覺得他不好,他就是想更改父母的想法,就是要告訴父母「我是最好的」,不斷的用孝順父母來證明自己是好的。

(作者:陳一香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心理咨詢與心理成長系系主任)

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我個人覺得,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期待以自己的物質條件貼補家人,以得到他們的關注。

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不被父母愛的孩子,知道父母溺愛另一個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倒不如說,其實是貼補被父母偏愛的人,期待他們對自己父母好。

大家去看看,但凡是父母特偏心家裡其中一個孩子的,是從小到大都一直執著地偏心著他們所喜歡的那個孩子。

小的時候,家裡的其他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爸媽不疼愛自己,於是乎努力地迎合著父母。

長大以後,對這樣的情況看得多,他們也就悟出,父母這樣將來只會更悲哀。因為那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必須為父母的將來打點好。於是乎,一直不停地以物質與勞力幫助著父母,盡自己的能力為父母解決後顧之憂。

其實,我總覺得這樣不太好。這樣,會讓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貪心、懶惰的行為。

我上初中花了壓歲錢30塊錢買牛仔褲 被我媽發現了。她很生氣。覺得我亂花錢。吵我 我就跟她爭辯起來。然後我爸過來一腳踹肚子上。把我罵一頓。還命令我把褲子剪了。我哭著做完了。獨生女!現在我結婚了。不能算孝順。但是絕對不給家裡添麻煩。因為並不是所有父母都甘心情願為子女付出的!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有些人會覺得是個偽命題,有些人會覺得心酸,有些人則唏噓默認。人們常常說愛是相互的,感情是雙向流動的,可是之所以如此提問,一定是周圍有如此的案例,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可以把這道題的問法調整一下方向,「 為什麼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反而沒那麼孝順呢? 」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明朗了很多,而且身邊的案例更多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得到父母更多愛的孩子不願意很好地孝順父母呢?在我看來, 原因有三

一、從小一直 無條件接收愛和給予 的孩子,很容易習慣這種 毫無保留的愛 ,覺得大人對自己的愛是 理所應當 輕而易舉 、甚至可以 毫無顧忌地索取並輕松獲得 。而一旦習慣了索取,卻沒能同時學會給予,如果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到無時無刻地奉獻或是資源傾斜,抑或父母把愛分給了家裡的新成員,他反而更容易 嫉恨 氣惱 ,覺得父母所為剝奪了他作為宇宙中心的地位。因此,在他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則會認為,父母本應無私愛自己,天經地義,然後他們卻因為其他的事情減少了對自己的付出,反而會 怨恨 父母,「孝順」就不一定會是他們願意行使的義務。

二、都說父母的 愛是港灣 ,我們可以休憩、逃避,也可以盡享港灣的資源和優勢。被寵愛的孩子一定從小就有 爸媽給他撐腰 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父母去完成 。不好好學習,爸媽花錢讓他上好學校;學校里不好好讀書,父母找關系幫他畢業;到了 社會 不好好找工作,父母利用人脈替他敲定一份鐵飯碗;在工作中不能好好處理跟同事上司的關系,父母出面送禮進行協調;到了適婚年齡,自己也不願意出力,就連找女友的私事也要交給父母,還常常跟朋友抱怨說,我爸媽都給我介紹的什麼歪瓜裂棗啊,真是受不了。所以,當 殘酷的 社會 現實 把自己的 玻璃心擊碎 ,這個時候又要回過頭來 埋怨 爸媽,想要他孝順,估計也就沒那麼容易了。

三、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要對他發脾氣 ;越是外人,我們卻要展現美好的一面。這不僅是我們很多人的表現,更是那些從小就得到萬千寵愛的孩子對待父母慣常的態度。感情是會相互影響,但是它有時就是單向的。就像一個男生非常愛一個女生,可是極盡所能地愛了一個輪回,還是沒能得到女生的心,這種結局不美好的 情感 故事大家也都聽到過不少。而對待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即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你也可能根本不考慮他們的感受而把自己的熱情、善意和愛心都給了別人,卻只因父母的幾句嘮叨就跟父母大吵,毫不在乎他們的臉面。

那麼, 不被父母愛或者說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的孩子,為什麼最孝順或者說是依舊對父母行孝盡責呢 ?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一直 想通過父母給予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然而父母總是把更多的愛和資源給到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他們怎麼做,最後父母還是更多更「偏心「地愛著姐姐或弟弟,所以他們開啟了一條一直想要得到父母承認的漫漫長路。 小的時候靠乖巧,長大了靠的就是對父母的愛和順從 。他們想要得到父母的心,其實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的體現,一個善良有愛的孩子最想要得到的難道不是自己的爸媽給予的信任與認同嗎?所以, 他們依舊會愛,就像從未失去過一般

歡迎關注「 小玉米麻麻 」,跟我分享 育兒 途中的得與失吧!

說的非常好,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歡的和不太喜歡的,當然老人都不會承認,無意之中父母會找各種理由從精力財力多方面傾斜個別子女,形成子女間的強勢與弱勢格局。另一方面,得寵的孩子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失寵的孩子從小已經養成吃虧的習慣,總希望多做些贏得父母的認可,父母對個別子女的溺愛他們已經習慣和認可。 等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顧時,從小養成的品質決定了多數得寵的孩子付出很少還覺得吃虧,相反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卻樂於付出還覺得是應該。 這一切都是長期無意識中形成的,父母一般不會故意去偏心的。不應怨恨任何人。我父母認為我身體不好怕以後沒飯吃,有意無意的不讓我亂花錢,就是這個節儉的習慣我受益匪淺,而其他兄妹父母希望他們出人頭地給再多還是天天沒錢。父母最後還是靠我付出。

反正一句話 父母不愛的不看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找老人的錯,只會陌陌照顧老人

這個,說起來都是淚!我在藤椅上搖晃著,敲這篇字兒哈!父母不愛孩子,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打擊算計和迫害,導致孩子情商低無技能,無法融入人群,在 社會 上立足。他們想掙脫環境,但是有心無力,也不敢維護自身權益,因為反而會有損利益。雖然心裡不情願,不孝順又如何生存?在這種情況下,輿論還是站在子女一邊的,譴責不良父母。就說我的親身經歷,我爸虐待過我,讓他坐牢容易得很,我媽倒是一了百了,離婚就完了,我呢?他是殘疾人,出獄後,一起吃低保住小破屋,他去世後我再去找我媽,她很可能不會收留我。當然這只是假設,我隱忍下來,我媽也沒提離婚。我也曾經想過,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嗎?我做的好一點會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我甚至做過一些違背常理的傻事來討他們的關心,後來死心了,忍氣吞聲只是為了少受氣。我們現在有兩套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因為這個事,我媽不敢逼我去做全職工作,只求我給她養老送終。

6. 承歡膝下和努力賺錢,哪一種更孝順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努力掙錢,家人需要錢的時候也會很無助啊!不過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多陪陪家人還是必要的。

閱讀全文

與越孝順越貪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集體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435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50字 瀏覽:478
2016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年繳費 瀏覽:329
去老年大學注意什麼 瀏覽:688
養老保險個人扣560怎麼回事 瀏覽:55
體檢報告怎麼填寫 瀏覽:858
臨泉駕駛證體檢都有哪個 瀏覽:539
養老金最新政策養老金最新 瀏覽:456
今年80歲屬牛哪年生人 瀏覽:791
老年人容易忘什麼事 瀏覽:175
養生一天三頓飯如何吃 瀏覽:905
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額怎麼算 瀏覽:946
女兒當兵父母一年領多少錢 瀏覽:791
敬老院模型下載 瀏覽:366
父母為什麼一定要介入自己的空間 瀏覽:292
老年人娛樂空間設計 瀏覽:353
養老保險取出需要材料 瀏覽:166
兩個地方交兩份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306
老年痴呆不睡覺磨人怎麼辦 瀏覽:183
描寫孝順成語有哪些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