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一件孝順父母的事,寫成作文
我們中華素有「禮儀之邦」這個美稱,禮儀之首便是孝敬父母。我們學校便讓我們趁著在周末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家長減輕一些負擔。下面我介紹一件我在寒假中的「孝敬日」裡面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有一次,爸爸用他得「懶」制服了我得懶。那時去年,媽媽要開會,我就被全權教給了爸爸。早晨起床照例先喊:「拿襪子、毛衣、毛褲……」。我坐在床上足足等了5分鍾,可爸爸好像沒有聽到我的話,只見他一會兒拿起晨報草草地看兩眼;一會兒又拿起遙控器心不在焉地胡亂調換著電視頻道;嘴裡還不停地嘮叨著:「天氣預報——今天有風,請多穿衣服,……」。眼睛根本不掃我一眼。 「哼!不就是懶嗎!」一氣之下我只好自己動手了,我三下並兩下,以從未有過的「雷厲風行」 穿好了衣服,賭氣之下拿起幾塊錢去買早餐。這時爸爸卻疾步追出了門,我原以為他會對我說些什麼,可聽到的是:「放學回來自己去食堂買飯,晚上我有事。」聽了這話我的氣更是不打一處來,心裡不知不覺地想起了媽媽,要是她在家,準保一包到底,世上只有媽媽好呀!於是,一天、兩天、三天……我漸漸地被爸爸得「懶」所降服,每天早晨穿衣、疊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也不指望爸爸了。
媽媽回來了,驚訝地發現了我的這個改變,欣喜若狂地對我說:「幾天不見當刮目相看。」爸爸在一旁若無其事地說:「兒子長大了,懂事了,當然知道心疼媽媽了。」嘿!老爸不但沒告我的狀,還在老媽面前表揚我,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我瞥了老爸一眼,發現老爸正得意地哼著小曲,邊唱邊樂呢!事後才知道,在這事上爸爸是故意犯「懶」。這就是爸爸得「懶」贏得了我得勤。從那以後我對老爸少了責備,多了佩服。
從前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小姑娘,名叫黃香。9歲時不幸喪母,因此特別孝順他的父親。所有的家務事他都搶著做,讓父親有更多休息的時間。夏天時,黃香見父親熱得睡不著覺,就用扇子扇涼席,再請父親去睡。到了寒冬臘月,黃香怕父親受凍,便先躺進冰涼的席上,用體溫暖和了席之後,再扶父親上席。
我們從小就應該學會孝敬和熱愛為我們日夜操勞的父母,要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自己事情自己做,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學好本領,將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Ⅱ 孝敬父母的一件事
當你的成績提高一點,當你的身體健康些,當你的一個問候電話,當你的事業成功了,當你住上新房子了,當你的一切都有好消息....這一切都是對父母孝順的回報,父母養育你成人,不圖回報的,只要你好,父母就好,比什麼都欣慰,當你物資方面改善了,你別忘記有父母的一分,你從精神上,物資上給予父母的幫助,就足夠孝敬父母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真的一點也不高.
Ⅲ 人人做一件孝順的事情350個字
大家都知道自己應該孝敬長輩,而且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我們現在有些小學生似乎已把「孝敬長輩」這四個字忘得一干二凈了。在《三字經》里,有著這樣兩個孝敬長輩的故事值得大家學習(尤其是學生們):
東漢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冬天剛睡下去的被窩很冷,想到父親肯定也會怕冷,於是就在睡覺前先把父親的被窩捂得暖乎乎的。
同樣是在東漢時期的孔融,四歲時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們,而自己挑最小的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挺注重孝敬長輩的。比如每天晚上我都會幫爸爸媽媽倒好洗腳水,並且已經習以為常。還比如有一天中午,媽媽從街上買了一小袋我最喜歡吃的櫻桃,看著那晶瑩剔透的櫻桃,我早已「口水直下三千尺」,迫不及待嘗了一個,好甜哪!可當我剛吃了幾個時,突然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平時為了我們這么辛苦,這么好吃的東西也應該讓她嘗嘗,於是我挑了些最甜的給她送去。大人們都誇獎我,弄得我心裡象吃了蜜一樣甜滋滋的。
當然,在我身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需要改正。通過觀察,我也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每天上學時,有許多小學生要由家長送到校門口才行,甚至,由家長幫著背書包的也不少。
唉!這些同學真是不知道當他們的長輩有多辛苦啊。所以,我要向大家提出一個倡議:在節假日時與長輩們互換角色,體驗一下做小輩與長輩的不同,因為只有親身體驗過了,才知道應該怎麼去孝敬他們。
「首孝弟 次見聞」,是呀,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和兄弟友愛。讓我們一起孝敬長輩,讓他們知道:我們都愛您!
Ⅳ 如何孝敬父母,做到一件光榮的事
孝敬父母不是做一件事情,是天天要做,心裡要想。
端茶倒水,噓寒問暖,關心父母。
多陪老人說話,嘮嗑。
Ⅳ 五年級語文作文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400個字
(給媽媽做早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類的傳統美德,幫父母做頓早餐,為父母捶捶背,為父母洗一次腳,都會聽到父母說:「我兒子長大了,
孝敬父母的一件事作文400字。」也能讓自己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今天早上,也是(臘月二十七),我也感受到了母親的不容易。
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我想送給媽媽一個驚喜,於是我很早就起來了,聽我姥姥說生日當天,要讓過生日的人吃早上吃面條,還要在身上滾雞蛋,所以我穿上棉襖就踏進了廚房,雖然我身穿大襖但是還是覺得冷,可想而之媽媽以前做飯時早上也會很冷的,
我先接上半鍋水,等水上有許多小水泡時那就說明水開了,我連忙把准備好的面條放到鍋里悶煮了一會,許多蒸氣「娃娃」從鍋口一擁而出,我把鍋蓋掀開,許多泡沫似的不明物體一個勁的往上沖,我把火調到小火,開開抽油煙機,然後把鹽放到鍋里用筷子攪拌均勻,把鍋蓋蓋上去再煮了一會兒就OK了。
我把面條倒到盤子里,又用白開水把雞蛋煮熟,早餐就出鍋了。
等媽媽醒後,我先用雞蛋在媽媽的頭到腳來回滾了一遍,又讓媽媽吃了我做的熱乎乎的面條,媽媽既誇我做得好吃,又說我長大了,我心裡暖洋洋的。
通過這次做飯,我知道了媽媽每天早上起來做飯是多麼的辛苦,之後每個周末的早餐就由我來做吧!
Ⅵ 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感受,60字
自己寫,60個字。好意思找人幫忙
讀書不用心,你就已經對父母的不尊重了~~
Ⅶ 周記:我做的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這個好寫
對你做的那件事進行描寫
Ⅷ 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父母生病的時候要主動照顧她
Ⅸ 孝順父母作文一件事
「孝順」,一向被當作一種義務與責任。這本不錯,然而細思之也不盡然,對父母盡孝,在付出的同時,也會有所得。
小時侯,母親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不孝子平日打爹罵娘,不孝之至。一天,他趕著老牛耕地時看到一隻大鳥在喂雛鳥蟲子,突然良心發現,他想,喂雛鳥的一定是鳥媽媽,小鳥若得不到媽媽的喂養,怎能活命?我不也是被父母養育成人的嗎?我小時侯不也是這樣被媽媽疼愛與呵護的嗎?想到此他潸然淚下。恰在此時,母親送飯來了,他來不及放下趕牛的鞭子,飛步迎了上去。母親看他拿著鞭子,以為又要挨打,就一頭撞死在樹下,這個不孝子從此失去了洗掉「不孝子」惡名的機會。聽完這個故事我木然良久,無語凝噎。故事深深地在我的記憶中紮下了根。
中國人自古就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何況父母之恩,即使以高山大海喻之亦不為過。其實,「孝」首先是人的一種需要,是人的一種特殊情感活動。孝順父母,心裡才踏實,生活才充實,才能享受真正的天倫之樂,才能走完沒有遺憾的人生。不敬不孝者,表面上看像是佔了什麼便宜,實際上不但會使老人有所失,也會給自己帶來也許是難以挽回的損失。我兒時聽到的那個故事有著極強的悲劇性,那個不孝子因為不孝而永遠失去了人間最可貴的一種享受。他也許已經下決心痛改前非了,但由於過去積孽過重,驀然醒悟,為時以晚。這個不孝子以後的生活之凄涼,人生之乏味,是不難想像的。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在父母健在時,切莫放過孝敬的機會
孝順是只有人才有崇高情感。孝,是能使愛心由己推人,人人孝順父母,世風自然就會歸肅;反之,若連自己的父母都要虐待,怎能善待與自己並無血緣關系的同類呢?
這種孝能使人生充滿趣味與活力,它隨時向我們提示:生命是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整體,而名字所代表的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應該讓這個過程無所畏懼地戰勝各艱難險阻,使生活顯露出它本來的光彩。
如果不以我的直言為忤,我願那些父母尚健在的幸運者說上一句肺腑之言:世界上絕對不存在比父母健在更值得慶幸的事情。多給父母關心與愛,孝順父母,樂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