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順,一定要以順為孝嗎
孝又不等於順!真心為父母著想,心疼父母就叫孝!
順與不順,我們是內現代人,應該要學容會變通的,一切以實際情況來定奪。
還有就是,現在提倡一個叫主見的名詞。
如果意見和父母親人出現分歧還是自己想清楚的好,不能盲從啊!特別像終身大事一類的。。。
⑵ 「以順為本」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版,...語出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權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荀子》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語出宋代程頤《代呂公著應詔上神宗皇帝書》。
⑶ 孟子曾說: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是否有違孔子的儒學觀點
如果說按你所說的理解是相違背,可只是片面的理解罷了,順從的情形不專一樣,那麼他的解釋屬也就不同。比如,對於正確的決定,作為臣子,你只需要順從,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好了;但是如果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你的順從,或者說是阿諛奉承,這樣的順從就非君子了,這是佞臣。又比如,在強權下的屈服、順從也非君子 所為。
⑷ 孝順,一定要以順為孝嗎
孝順·並不是要順真拿才叫孝順·但是不順就一定不叫孝順·凡事都有兩面性·就要看你怎麼去看待了·你要孝順誰·可以說說嘛
⑸ 以順為正者的正是什麼詞類活用
以順為正者的正是形容詞作名詞,正意思為准則、標准。以順為正者的意思是把順從當作準則。
正
拼音:zhèng、zhēng,部首:止,筆畫:5, 繁體:正,五筆:GHD。
zhèng:聲母:zh,韻母:eng,聲調:第四聲。
zhēng:聲母:zh,韻母:eng,聲調:第一聲。
釋義:
[ zhèng ]
1、垂直或符合標准方向(跟「歪」相對)。
2、位置在中間(跟「側、偏」相對)。
3、用於時間,指正在那一點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
4、正面(跟「反」相對)。
5、正直。
6、正當。
7、(色、味)純正。
8、合乎法度;端正。
9、屬性詞。基本的;主要的(區別於「副」)。
10、姓。
[ zhēng ]
正月。
組詞:正是、正好、改正、真正、正常、正氣、正午、正要、立正、正在。
反義詞:側、倒、偏、副、反、斜、歪、負、邪。
(5)以順為孝的孝順擴展閱讀:
筆順
1、正好 [ zhèng hǎo ]
正合適(指時間、位置不前不後,體積不大不小,數量不多不少,程度不高不低等)。恰好;剛巧。
2、改正 [ gǎi zhèng ]
把錯誤的改為正確的。
3、真正 [ zhēn zhèng ]
屬性詞。實質跟名義完全相符。的的確確;確實。
4、正常 [ zhèng cháng ]
符合一般規律或情況。
5、正氣 [ zhèng qì ]
光明正大的作風或純正良好的風氣。剛正的氣節。中醫指人的元氣。
⑹ 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在傳統觀念中,又以"順"為孝,不"順"就是不孝.也就是說,父母,長輩說
應即使糾正。態度不蠻橫。語氣要委婉。舉事例反駁更具有說服力。
⑺ 以順為孝,對不對
「孝」就是從抄物質精神方面恭襲敬地回報、關心父母,讓父母過得幸福、健康、快樂,不辜負父母的期望,把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始終讓父母不走錯路、做錯事,規勸已犯錯的父母。「順」就是不頂撞父母,只要父母的教育要求是正確的,就要接受;如果父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要耐心地說明,不要「理直氣壯」。以上權且是我對孝順的粗淺理解,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順便附帶一句曾經首富的一句話:「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父母」。
⑻ 以順為正者 以: 為:
以:依據,按照,為:當作
原文: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回
釋義:把順從當作正理答,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
出自:戰國·孟軻及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 》。
(8)以順為孝的孝順擴展閱讀:
部分原文:
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部分釋義: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⑼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的順什麼意思
順的意思:順從,服從。
譯文:把順從作為首位,是婦人家遵循的行為准則。
出處:出自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的《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節選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9)以順為孝的孝順擴展閱讀:
《滕文公下》創作於前372年-前289年,隸屬於先秦散文。作品通過孟子和其他人交談的語錄來講明道理,形象生動。
這一節講的是孟子關於「大丈夫」的故事,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滕文公簡介
滕文公,是一位戰國中期滕國(今山東滕州市市區西南十二華里古滕國)的國君。實際上,春秋戰國之際有兩位「滕文公」, 他們皆是西周滕國先君錯叔綉之後裔:一是,春秋時代的滕文公,世人多對此不熟悉。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惠於民的滕國國君。
二是,戰國時代的滕文公,本謚名為滕元公。因為《孟子》有記載其「從孟子而響應善國之治」,後人多對此熟悉,滕國文化所宣揚道德風范核心,也主要就是他。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