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子孝敬的故事

孔子孝敬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12-18 06:50:58

1. 關於孔子忠、信、孝的故事

一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於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四歲 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五歲 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魯。

六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演習禮儀。

七歲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其子貴立,是為周景王。

八歲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札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其子裯(chóu)繼位,是為魯昭公。鄭人游於鄉校,議執政善否。然朋勸子產毀鄉校,子產不聽,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產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均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可見孔子對子產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一歲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魯昭公二年,孔子在魯。

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為魯國所專藏,這是孔子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因齊君加重賦稅,濫取於民,而陳氏則採用施恩人民,收為己助的辦法,以弱公室。叔向認為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如逃寇讎」(《左傳·昭公三年》)。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孔子在魯。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鄭國子產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為四軍,叔孫、孟孫各領一軍,季孫

領二軍。當時軍、賦統一,分軍即分賦,所以當時稱此舉為「四分公室」(《左傳·昭公五年》)。

十六歲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魯昭公六年,孔子在魯。

三月,鄭國鑄刑書。「禮治」衰替,法治漸起。

十七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此後不久,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一月,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歲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魯昭公八年。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世人稱為「長人」。

十九歲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為妻。

二十歲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

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2.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 古往今來關於孝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來,小時候自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


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於是,年齡幼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


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終於使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

4. 關於孔子孝的小故事

一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於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四歲 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五歲 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魯。

六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演習禮儀。

七歲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其子貴立,是為周景王。

八歲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札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其子裯(chóu)繼位,是為魯昭公。鄭人游於鄉校,議執政善否。然朋勸子產毀鄉校,子產不聽,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產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均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可見孔子對子產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一歲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魯昭公二年,孔子在魯。
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為魯國所專藏,這是孔子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因齊君加重賦稅,濫取於民,而陳氏則採用施恩人民,收為己助的辦法,以弱公室。叔向認為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如逃寇讎」(《左傳·昭公三年》)。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孔子在魯。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鄭國子產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為四軍,叔孫、孟孫各領一軍,季孫
領二軍。當時軍、賦統一,分軍即分賦,所以當時稱此舉為「四分公室」(《左傳·昭公五年》)。

十六歲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魯昭公六年,孔子在魯。
三月,鄭國鑄刑書。「禮治」衰替,法治漸起。

十七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此後不久,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一月,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歲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魯昭公八年。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世人稱為「長人」。

十九歲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為妻。

二十歲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
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5. 古代孝敬父母的十個故事

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親嘗湯葯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拾葚異器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埋兒奉母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ú]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6. 孔子孝順的故事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專是假孝順屬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7. 孔子對曾子講的孝道的故事有什麼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孔子說:「這就是因為孝,我們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行孝的開始。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後世,光宗耀祖,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

孔子又說:「從前,賢明的帝王侍奉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侍奉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後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

孔子停了一下,繼續說:「如果你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祭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致,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

曾子問道:「那該如何侍奉君王呢?」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這樣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

孔子繼續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在為父母守喪期間,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

曾子問道:「那為什麼老師總是教導我們為親人守喪不能超過3年呢?難道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嗎?」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准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開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了我國儒學經典。

8. 孝敬孔子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9. 孔子的名言關於孝順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10. 孔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閱讀全文

與孔子孝敬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單位繳的養老保險能轉嗎 瀏覽:235
該怎麼拒絕父母要一塊去漫展 瀏覽:684
社區重陽節活動小禮品 瀏覽:651
子女不願贍養老人怎麼解決 瀏覽:178
西城老年大學報名手續 瀏覽:439
最高退休年齡是多少 瀏覽:114
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 瀏覽:52
做養生的怎麼銷售 瀏覽:496
婚前如何保證父母出首付的證據 瀏覽:82
廣州老人家玩 瀏覽:946
老年人怎麼拉手 瀏覽:34
辦理退休後沒有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974
不靠父母買房結婚的人有多少 瀏覽:298
2016文登職工養老保險 瀏覽:191
孝順的對聯有橫批 瀏覽:241
兒媳婦不孝順老人法律如何解決 瀏覽:916
接父母回自家孝敬反被 瀏覽:790
現在有哪些省市出台了養老金調整 瀏覽:95
60歲男人喜歡40多歲女人 瀏覽:442
北京社保卡養老金怎麼領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