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金孝敬教授

金孝敬教授

發布時間:2024-03-16 07:54:05

❶ 湖南省衡陽縣二中

衡陽縣第二中學


衡陽縣第二中學坐落於古鎮渣江。這片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土地孕育了清代名臣彭玉麟,哺育了清代大書法家曾熙,誕生了當代著名作家瓊瑤。衡陽縣二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前身光華中學20世紀初就置辦於此。1956年秋,渣江完全小學附設初中班在光華中學舊址上開班,1958年更名為「衡陽縣第二中學」,當代文豪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校名。該校校園面積近百畝,建築面積37450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5000萬元,現有教職工179人,其中專任教師138人,高、中級職稱教師93人,開設教學班33個,共有學生2231人。[1]

中文名

衡陽縣第二中學[1]

簡稱

衡陽縣二中

校訓

團結、進取、務實、創新[2]

創辦時間

1956年[1]

所屬地區

渣江[1]

類別

公立高中

學校類型

綜合[1]

學校屬性

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1]

主要獎項

衡陽市示範性中學、先進基層黨組織、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3]

現任校長

李建華[4]

知名校友

瓊瑤[1]

前身

光華中學[1]

目錄

1校園設施

2教育特色

▪科學教育

▪學校榮譽

3組織機構

4現任領導班子

▪李建華

▪胡茂良

▪蔣輝

▪周益東

▪張義國

5學校榮譽

6歷史沿革

▪沿革史

▪歷任校長

▪大事記

7校園風光

8地理位置

校園設施編輯

學校一覽

近幾年來,衡陽縣二中投資2000萬元相繼興建了綜合辦公樓、體育館、標准運動場、學生公寓、綜合教學樓、教師新村,學校設施日臻完美;裝備了多媒體室、電腦室、語音室、圖書館、理化生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學校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校園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綠,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學子理想的求學場所。[1]

教育特色編輯

早在2001年,該校就提出了「抓管理,上質量,出特色,創一流」的口號,圍繞「改革、質量、規

學校校門

范、服務」八字工作思路,推行「師資隊伍首位抓,考風建設時時抓,三個年級同步抓,面向全體全面抓」的「四抓」教育管理模式,堅持「規范管理,質量至上,全面育人,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並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逐步形成了「提高班、水平班、特長班、技能班」的特長加合格教育模式的衡陽縣二中教育特色。把「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校訓貫穿學校教育始終,把「師德高尚,學識廣博,教藝精湛,業績一流」作為教師標准,通過「定目標,促學習,廣競爭」闖出了一條培養周期短、青年教師成長快的新路子,使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該校現有省市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8人,近年獲縣級以上優秀教師稱號的達48人次。[1]

科學教育

衡陽縣二中在實施課改中,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促進教師向「科研型」轉變。設立的學科教研室、特長教研室和教育科研獎在學校教研教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來,該校教師在國家、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84篇,有80多人次受到國家、省、市表彰、獎勵,撰著或合著出版著作3部;學生在學科知識競賽中榮獲市級以上獎勵110人次。特長生教育,衡陽縣二中更是獨樹一幟。被社會譽為文化生的殿堂,特長生的樂園,飛行員的搖籃,藝術新苗的沃土。現役空軍某部副師長胡世昌,就職於南方航空公司的曾輝及2008年就讀於空軍航空大學的謝超均是從這里起飛。中央美院的凌娜,浙江大學的許艷,西安美院的曾靜就從這里邁出。該校成立的《江南雨》文學社是全國優秀文學社團、湖南省校園文學藝術聯合會理事單位,社刊《江南雨》是省青少年作家協會注冊社刊。德育方面,該校推行的「重身教,重氛圍,重情感,重活動」的「四重」德育工作模式,創造出驚人效果,形成了「團結、文明、進取、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勤學、好問、善思、力行」的純正學風。開展的德育活動豐富多彩,如:周一國旗下的講話,周二全校性班會,每年新生軍訓,元旦文藝匯演,班級革命歌曲合唱賽,法制講座等,使整個校園生機勃勃,活力四射。近些年來,衡陽縣二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為各級各類高校培養人才逾千人。[1]

學校榮譽

2006年一、二本上線88人,2007年一、二本上線73人,2008年一、二本上線121人,2009年一二本上線106人,2010年

郭沫若所題校名

在當年招生前1200強只有6人的前提下,實現高考一二本上線44人的好成績,連續幾年高考成績在衡陽市普通中學中躋身三甲。2002年榮獲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2004年晉升為「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2005年獲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學校,2008年獲「省文明衛生學校」,2009年、2010年獲縣「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2009年獲市「廉政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大為提高,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風雨同滄桑,人梯樹俊傑。衡陽縣二中正以嶄新的面貌和驕人的成績感動著社會,感動著人民。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照耀著衡陽縣西北。二中人正以為國育才為己任,以深蘊固有的「二中精神」為動力,和衷共濟,開拓進取,朝著創建三湘名校的目標而努力奮斗。[1]

組織機構編輯

該校組織機構如右圖所示。

學校組織機構圖

現任領導班子編輯

李建華

李建華[4],男,漢族,1965年4月出生,衡陽縣大安鄉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衡陽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衡陽縣十五屆人大代表。1984年7月參加工作, 2001年任二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主管學校全面工作。

胡茂良

胡茂良[4],男,漢族,生於1963年6月,衡陽縣石市鄉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衡陽縣數學學科帶頭人,衡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衡陽縣二中支部生活委員,副校長,主管學校政工工作。

蔣輝

蔣輝[4],男,漢族,生於1963年8月,衡陽縣演陂鎮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衡陽縣第七屆政協委員,衡陽縣二中支部組織委員,副校長,主管學校後勤工作。

周益東

周益東[4],男,漢族,1970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中共黨員,高中語文省級骨幹教師。1990年7月參加工作,衡陽縣二中副校長,主管學校教學工作。

張義國

張義國[4],男,漢族,1969年12月,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中學歷史高級教師,1991年7月參加工作,工會主席,主管學校工會工作。

炎帝陵前黨員和部分優秀教師合影

學校榮譽編輯

該校獲得榮譽如右圖。[3]

歷史沿革編輯

沿革史

厚土渣江,植址衡陽縣西北,攬蒸水,坐三町(東湖町、凌町、三湖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先哲王船山探尋鍾武遺址,數度往返於此,有題詠;晚清重臣彭玉麟,後官至兵部尚書;近代書法家曾熙,當代著名作家瓊瑤均出身於此。

學校學脈圖

渣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抗戰前夕,此地就設有一所縣屬高小;抗戰期間,省立衡陽市女子中學,縣禮樂局辦的陶淑四校一度遷來於此。1945年9月,數十鄉紳選中渣江赤石寺創辦了私立光華中學,與東南方的新民遙相呼應。1949年10月,全國解放,光華中學由原來私立中學轉為國家公辦中學,改為縣中,後一部遷至縣城西渡,原址繼續辦學。1956年,彭氏宗族開辦的渣江小學的兩個初中班、四個六年級班並入舊址,更名為「渣江小學附設初中班」,這便是衡陽縣二中萌芽。1958年,唐附中撤銷,一部分合並到渣江附中。同年8月19日,附中脫帽,正式更名為「衡陽縣第二中學」,並函請當時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到1966年,學校已初具規模,開辟了簡易運動場、食堂、辦公房、圖書室等,並修築了圍牆,構成了四合院式的學校雛形。

十年動亂期間,學校教育幾近崩潰,二中發展也處於停滯狀態。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垮台,學校才迎來了教育的第二個春天。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是二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1980年學校推行《德育量化施行辦法》,開衡陽縣教育界之先河,教育質量穩居前列,體育競賽屢創佳績。與縣一中、縣六中鼎足而三,學校規模也不斷擴大。80年代,征地7畝,興建食堂、禮堂,開辟了新運動場,第二次興建了校門,實現了校園的第一次擴容。90年代,學校建設進一步加強,重建了校門,興建了學校宿舍、家屬宿舍,使學校佔地面積、建築面積劇增。

1998年,高校擴招,帶來了高中教育的又一春天,二中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2000年至2003年,學校實施了第一期改擴建工程。2000年學校征地30.83畝,進行了第二次大的擴容,開辟了標准運動場,新建校門,經後相繼建成了體育館、辦公樓、學生公寓樓群,使二中初具現代化氣派。2004年到2006年,學校又實施了第二期改擴工程,成功征購赤石責任區大院14畝,興建教師新村,拆除前棟教學樓,興建了新教學樓,使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層次分明,並對校園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環境更幽雅宜人。

內部管理方面,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建了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造就了敢打敢拼的師資隊伍,倡導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營造了和諧的校園氛圍。2003年,學校通過了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驗收,成功地跨入市重點行列。二中,迎來了一個中興時期。

五十載櫛風沐雨,半世紀春華秋實。回首過去,二中業績輝煌;展望未來,二中前程無量;二中的精神激揚二中人進取的鬥志,奮進的大筆將抒寫二中的新華章。[6]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如右圖所示。

歷任校長

大事記

1956年

1、9月開始辦學。負責人肖錦章,總務王甲煦,專職教師四人,工友兩人。

2、招初一班、初二班共110名學生,名為渣江小學附設初中班。

1957年

1、招初三班、初四班,增開理化兩科。

2、新建教室兩間。

3、學校體操隊參加縣表演賽,並代表參加地區比賽。

1958年

1、招初五班、初六班,唐福附中約50人合到我校作初七班。

2、8月19日附中脫帽,改衡陽縣第二初級中學;並函請郭沫若院長題校名「湖南省衡陽縣第二中學」。

3、建教室兩間,開操場約三畝;區委在龍塘劃學農基地,約三畝。

1959年

1、招初八、九、十共三個班。

2、建教室九間,始建校門。

3、初二班學生胡世昌選拔為飛行員。

4、新屋生產隊劃地八畝做操場。

1960年

1、上期招初十一、十二兩班,下期又招初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個班。

2、校體操隊代表縣參加地區全運會。

3、輸送王梅英、唐相春、周麗容、梁作美四人到地區文工團。

4、成立學校黨支部,趙孝安兼任書記。設教導處。

1961年

1、下期招初十七、十八兩個班,三湖農中並來一個班,改為初十九班。

2、建食堂及住房四間,米倉一座。

1962年

1、招初二十一、二十二兩個班。

2、建校門東面四個教室,改建水井一口。原學農基地退還生產隊。

1963年

1、招初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四個班。

2、調整部分教師工資,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

3、裝電。

1964年

招初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共四個班。

1965年

1、招初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共五個班。

2、建辦公室樓房,土磚換紅磚,原來房子全部更新。

1966年

1、停止招生。

2、5月16日文化大革命開始;月底縣工作隊派鄧壽年來校指導工作。

3、8月,縣工作隊組織部分出身好的師生到北京串聯。

1967年

1、學校編制改為連隊建制,教學班改為排,體育課改為軍體課。

2、8月,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

1968年

9月清理階級隊伍,部分教師被揪斗。

1969年

1、下期改三年制為兩年制,招初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班。

2、赤石農中並來一個班,改為初四十一班。

1970年

1、初中停招。

2、春季改招高C1-C4共四個班。

3、5月成立革委會,杜少雲任主任。設政工、教改、後勤三個組。

4、12月,劃教學基地約四畝。

1971年

1、招高C5-C10共六個班。

2、發展凌合元、王秋娥兩學生入黨。

3、下期區委書記王增益動員周圍群眾獻地建圍牆。

1972年

招高C11-C15共五個班。

1973年

1、部分教師下放到公社中學上課。

2、改秋季招生。招高C16-C21共六個班。

3、建水泥籃球場一個。

1974年

招高C22-C26共五個班。

1975年

1、招收高C27-C31共五個班,其中C31班為農機班;另招初中體育班,後改為初四十二班。

2、建教師簡單宿舍三套、圖書室及儀器室樓房。

1976年

1、招高C32-C36共五個班。

2、軍體課又改為體育課。

3、劃學農基地觀山嶺一塊約二十餘畝。

1977年

1、恢復高考招生制度。

2、招高C37-C42共六個班。

3、調整教師工資。

4、建水塔一座,打水井一口。

1978年

招高C43-C48共六個班。

1979年

1、招高C49-C54共六個班。

2、建養豬場一棟。

1980年

1、招高C55-C60共六個班。

2、上期學校禮堂竣工。

3、建教職工廚房和後勤人員宿舍。

1981年

1、招高C61-C66共六個班。

2、執行《中學生守則》。

3、徵用西沖組3.93畝、胡新屋3畝土地,並購買架新組山塘、水池,修操場。

1982年

1、招高C67-C72共六個班。

2、恢復三年制高中。

3、暑假縣男、女排球隊委託我校訓練。

4、建學生食堂、廚房,約1700平方米。

5、建三層九間教室教學大樓一棟。

1983年

招高C73-C81共九個班,其中高C74、C75為復習班。

1984年

1、招高C82-C87共六個班。學校擴為十八個班。

2、三月獲縣文明禮貌單位獎。

3、建三層九間教學大樓一棟。

4、慶祝第一個教師節。

1985年

1、招高C88-C93共六個班。

2、下期全國中小學生體育調研在我校試行。

3、市體衛300分檢查驗收合格。

4、67班學生王廣春在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100m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准。

5、改建校門。

1986年

1、招C94-C99共六個班。

2、校友胡世昌回校探望。

3、校工會榮獲市、縣總工會職工時事政策知識競賽組織獎。

4、教工籃球隊參加縣比賽獲甲級隊第二名。

5、校武術隊代表縣出席市比賽獲得二等獎。

6、改建學生澡堂,建家屬宿舍四套。

1987年

1、招高C101-C106共六個班。

2、上期校老年門球隊代表縣教育系統出席縣比賽。

3、設政教處。

4、下期校職工籃球隊獲縣甲級隊第二名。

1988年

1、招高C106-C111共六個班。

2、評聘高級教師七人,中學一級教師十五人。

3、下期購130雙排座貨車一台。

4、建三層樓房一棟,下層為廠房,二、三層各為三間一廚家屬宿舍共四套。

5、政教處擬定德育量化管理施行辦法,獲市、縣教委好評。

1989年

招高C112-C117共六個班。

1990年

1、招高C118-C123共六個班。

2、第一棟學生宿舍落成。

1991年

1、招高C124-C129共六個班。

2、第二棟學生宿舍落成。

3、凌瓊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1992年

1、招高共六個班。

2、徵用架新水田2.99畝,准備建家屬房。

3、祝峰雲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1993年

招共C136-C141六個班。

1994年

1、招高C142-C147共六個班。

2、下期教師家屬宿舍樓破土動工,約2000平方米。

1995年

1、招高C148-C153共六個班。

2、為迎接縣運會在二中召開,5~8月校門改建到西界公路赤石村西沖組境內的臨下坡處,原校門出入范圍內的240米田徑運動場擴建為300米田徑運動場。

3、學校承辦的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8月5日成功召開。學校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

4、9月撤銷政教處,設「政工組」。

5、教師家屬宿舍落成,期末集資教工搬進新居。

6、屈祝璞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1996年

1、招高C154-C159共六個班。

2、3~8月建三層教工住宿樓一棟,面積600平方米。

3、10月18日成功舉辦縣二中建校四十周年校慶。

4、籌資18萬元成立校友獎勵基金會。

5、衡陽市交通局局長汪威吉(初一班)捐建校內柏油路一條,造價3萬元。

6、籌建校友捐資紀念碑。

1997年

1、招高C160-C165共六個班。

2、1997年9月~1998年4月建「校友獎學基金會捐資紀念碑」。

1998年

1、招高C166-C171共六個班。

2、上期安裝語音室,64個座位。

3、建五層教學樓10個教室1060平方米。

1999年

1、招高C172-C179共八個班。

2、9月動工建教職工單身宿舍六層共1600多平方米。

3、建單身宿舍前坪水井一口,73米深。

4、9月設辦公室。

5、王延慶校長立「二等功」。

2000年

1、招高C180-C189共十個班。

2、徵用架新、架老組土地30.24畝。

3、3~8月建二層新廁所。

4、4月建新校門。

5、10月動工建辦公大樓,梯形教室;2001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6、5~8月硬化校園大道,建籃球場2個。

7、2000年4月至2002年6月建400米田徑運動場,石砌護坡。

8、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建男女公寓樓3509平方米。

9、王戎人副校長立「二等功」。

2001年

1、招高C190-C201共十一個班。

2、5~6月換裝125千伏變壓器及線路改造。

3、7月新購辦公桌椅125套,11月購學生餐桌128套。

4、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建學生食堂、體育館、學生澡堂,總面積為5528平方米,造價400萬元。

5、上期設學生科。

6、下期打新運動場水井,54米深。

7、178班屈前輝獲全國中學生奧賽物理、化學、生物市一等獎。

2002年

1、招高C202-C213共十二個班。

2、5月至8月建商業街280平方米。

3、體育館和運動場購置高檔籃球架1.7萬元。

4、上期建電腦室,裝配電腦55台。

5、建田徑運動場領操台。

6、5月購買仿日五十鈴汽車一台。

7、11月9日原中央檔案局副局長劉國能回母校參觀。

8、11月10日原二中C67畢業生祝合良(現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回母校參觀。

9、179班曾輝招考為飛行員。

2003年

1、招高C214-C224共十一個班。

2、5月至6月衡陽市示範性高級中學掛牌驗收。

3、6月9日至6月11日在我校舉行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4、5月至8月拆掉養豬場建學生宿舍和衛生間約1700平方米。

5、周益東被評為湖南省高中語文骨幹教師。

2004年

1、招高C225-C234共十個班。

2、2月請縣規劃局對學校建造工作進行規劃。

3、4月迎省普圖驗收,添置圖書20萬元,5月獲縣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示範學校稱號。

4、6月學校在操場領操台東側打機井一口,深80米。

5、斥資103萬元成功收購赤石責任區。

6、對學校檔案室進行整理、規范,重新添置檔案櫃。

7、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線78人,本科上線總人數290人,在全市普通中學中排名第二,李建華校長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作了《「四抓」抓出新天地》的經驗介紹。

8、9月12日,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掛牌儀式隆重舉行。

9、李建華校長立「二等功」。

2005年

1、招高C235-C248共十四個班。

2、搬遷校園內高壓線。

3、兩棟家屬宿舍和新教學樓破土動工。

4、縣教育系統關工委、退教協會議在我校召開,教育局許祖彬局長作重要講話。

5、85屆高71班校友集體回校參觀,並為母校師生作「成長之路」報告。

6、迎接「打造新衡陽,構建和諧社會」省、市檢查,學校獲縣綜治穩定工作先進單位。

7、獲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學校稱號。

8、高考一、二本上線106人。

2006年

1、招高C249-C262共十四個班。

2、新教學樓和兩棟家屬宿舍同時竣工。

3、建35米高200噸大水塔。

4、打水井一口並對水電進行了改造。

5、對學校路面硬化,並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

6、成功通過「三星級食堂」驗收。

7、五十周年校慶。

2007年

1、2007年高考,本科上線106人,其中一、二本上線64人,超額完成教育局下達的任務。高一新生招收12個班,共806人。

2、我校通過文明衛生學校市級驗收,申報省級文明衛生學校。

3、學校通過教職工捐款,聯系社會團體、媒體及有識之士等多種手段,籌措資金五萬余元,資助寒門學子完成學業,受助對象達50餘人。

4、學校唱響平安和諧曲,收效良好,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

5、學校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師德演講賽、親情書信賽、孝敬父母名句名篇背誦賽、「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法制教育講座等,學生深受教育。

6、在全縣期末統考中,高三239、238班在全縣69個班中分列一、二名。238班朱齊華、250班李平在高中數學奧賽中獲省一等獎,238班陳訓衡、239班張文偉在高中化學、生物奧賽中分獲省二等獎。

7、學校開展爭先創優活動,下午選出了「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十佳教育工作者」,王政等28位同志當選,蔣偉等六名同志受縣縣級以上表彰。

8、舉辦「放飛2008」元旦文藝匯演,我校的元旦文藝匯演成為全縣的招牌文藝活動。

9、從2007年秋季開學開始,積極穩妥准確地實施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制訂了《衡陽縣二中新課程實驗的實施方案》。[8]

校園風光

歲月留痕

❷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吧,事跡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那麼事跡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十佳家庭事跡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1

陳宏瑞是大通區洛河鎮淮建村村委會主任,同時還是淮南市綠佳園園林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他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僅是因為他在事業上取得的成績,還因為他和他的家人有很強的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自覺維護公共環境。「綠色環保,從我做起」,是陳宏瑞一家的響亮的口號,他們不只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樹立環保意識,節能環保從點滴做起

陳宏瑞是做園林工程的,所以他有極強的環保意識,這是長期養成的習慣。陳宏瑞和他家屬在家庭中帶頭開展環保行動,並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去教育、感染孩子,經常提醒家庭成員在各方面從環保定位,從思想上營造綠色氛圍,生活實踐中創建綠色家庭。

他們平時注重學習和運用環保知識,並把環保落實在行動上,處處以環保標准為依據。購買家電首選環保節能產品,購置電腦選防輻射的顯示器,購置電視機選擇防靜電產品,電冰箱也是無氧的綠色冰箱。在節能方面,家裡的廚房和廁都按上節水龍頭,大廳里使用的是節能燈,並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平時,用過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著用來拖地;沖淋浴時站在洗澡盆里,節省下來的水用來沖廁所,淘米的水用來澆灌花木。用他的話說,這是「廢物利用」。為了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費,他要求家人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為了降低白色污染,他堅決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飯盒。他是這樣做的,並且時時提醒身邊的人,向別人宣傳節能環保知識。

二、將「綠色」引入到淮建村經濟發展中

淮建村有三十多年蔬菜種植歷史,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千餘畝的基地規模,是淮建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也是村民致富的主要來源。但是多年來,菜農們一直沿襲舊時的蔬菜種植技術,旱了就漫灌,大量的施化肥、噴灑農葯,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而且這樣種出來的菜還賣不上價。這個問題急壞了一直以「節能環保」為宗旨的陳宏瑞,他經過苦思冥想,多方打聽解決方案,最終帶領群眾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引導菜農施綠色肥,到淮南農場拉奶牛糞便製作綠色肥,不僅能減少污染,還能減少農葯對人體的傷害;他請來市農委和農科所的專家,教授如何通過物理方法解決病蟲害的問題;為了解決灌溉問題,他多方籌資,為蔬菜基地修建了石渠,並引導菜農採用科學方法澆灌蔬菜。如今淮建村的蔬菜不僅打出了自己的市場,注冊了「淮建村」品牌,還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蔬菜」,淮建村被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三、大力提倡沼氣池建設,建設綠色環保新農村

在農村大力發展沼氣池:能有效地節省燃料,據統計,建造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以解決一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燃料,農戶每年累計節省燃料費用約1500元;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一座沼氣池年產沼肥約27噸,相當於尿素300公斤,磷肥500公斤,硫酸鉀200公斤;能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力,降低生產成本;能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沼氣後,農民用沼氣代替柴草為燃料,從而換來了青山綠水,促進林業生態的發展。總之,有利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陳宏瑞在了解了建沼氣池的好處後,他大力提倡村民「改廁、改廚」,走村串戶宣傳建沼氣池的好處,並且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經過他的宣傳發動,淮建村有50戶村民建立沼氣池,並在使用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對淮建村建設綠色環保新農村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陳宏瑞一家,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時刻牢記「節能環保」的宗旨,並用自己的行為去感染他人,是不少村民的模仿、學習對象,為我們村百姓養成節能綠色的生活習慣做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2

雖然談不上書香門第,可由於愛好和工作事業等原因,書籍自然成為我們家不可或缺的一員,並占據著顯赫的位置。現在我們一家三口經常與書為伍,在書中汲取知識,提高修養,享受快樂,不斷成長。讀書成為了我們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家庭和諧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家的書香味逐漸濃厚起來。

作為教師的我,我經常閱讀一些教育專著,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作為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法》、《班主任九項技能訓練》等書籍更是我床頭必放的。正因為好讀書,好學習,我的論文多次在區、市、旗獲獎。我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全國希望杯作文大賽中獲獎;作為學校教科研的主要實驗教師,我的教學反思、教育隨筆得到全體教師的一致好評;作為學校的環節幹部,學校的一些重要文件由我幫助起草。這都得益於多讀書,讀好書。

丈夫一直酷愛讀書,以前在家一有閑暇總是書不釋手,主要看小說、時事、政史和自然科學類,自從成為一名電視記者更是博覽群書,興趣上來可以讀書到半夜,為了采寫好新聞,他要從書中學習更多的知識,他買的書很雜,書架上的幾百冊書種類龐多,新聞類、時政類、社會經濟科學類、和自然科學類書籍自然是必不可少,工作完回家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到了讀書上,因此他在單位常常是書生氣十足,他常說書是人類好朋友,切切不可毀壞。由於他好學習、好讀書,採制的新聞角度新、有深度,往往也是很有價值的,幾年來他的新聞作品多次在區市評獎中獲得一等獎,自己也多次被評為市旗級優秀新聞工作者。

女兒是奮斗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在我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特別愛讀書。《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百看不厭。我們也經常帶她逛書店,她呢也總是見書就不挪腳,現在的課外讀物已經是滿滿一書架,但還要我們再給她買書。由於好讀書的緣故,她被學校評為「讀書小博士」,她的作文《變化》、《我的媽媽》先後被評為「希望杯」全國作文大賽一、二等獎。《家鄉美》被評為巴市鴻臣假日杯作文大賽二等獎,今年參加自治區組織的小作家等級考試通過六級。

現在我家已擁有3個書架800餘冊圖書,電子圖書1套,經常有左鄰右舍來我家借書、談書,由於書我們的鄰里關系也更為和諧。看書是一種樂趣,因為書能讓我們分享更多快樂、更多知識,我們這個三口之家要繼續與書為伴,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遊。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3

我叫魏玲,今年46歲,高中文化,平橋辦事處平電社區計生專干;丈夫黃萬明,44歲,中共黨員,專職志願者。我們的家庭是四口之家,是一個非常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而是用我們自己辛勤的努力守望著家的幸福,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夫妻恩愛,同舟共濟

家庭,不僅僅是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長相廝守;不僅僅是尊老愛幼,其樂熔融的和諧氛圍。家,意味著責任、奉獻、寬容和理解。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1994年我與丈夫結婚,一年後生育了一個女兒黃婧。當時盡管我們工資微薄生活窘迫,但我們夫妻相互關愛、相互支持,一起承載生活工作的重壓,使我們婚後的日子過的'和諧而溫馨,我倆不管是誰上班出門前,總會聽到另一半溫馨的祝福。2012年夏天,丈夫在南方得了腸梗阻病生命垂危,在武漢手術後,我一個人忙前顧後護理精心照顧我的丈夫,經過一個多月的陪護使他轉危為安,是我給予丈夫第二次生命和生活的希望。20年來我倆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夫妻恩愛,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

二、尊老愛幼,家庭和睦

古訓有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是營造幸福家庭的基石。我公公2000年有病去世,婆婆喜歡清靜一人生活。婆婆身體好,懂禮數又能幹,我很喜歡。有人說「婆媳難過」但我不這么認為,經常把婆婆接到我家居住,逢年過節總要帶上禮物到婆婆家中看望。婆婆每次有病住院我都會到病榻前侍奉;平時還不斷給婆婆買衣服、送零花錢、為她過生日,婆婆逢人就誇我孝順。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總是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談舉止,當好女兒的好榜樣。一有空閑,我就會叫女兒去幫奶奶揉揉肩、捶捶背,讓老人美美地享受一把天倫之樂。

為了培養女兒成才,我與天下大多數父母一樣,對孩子,我們總是無怨無悔地愛著。但對待孩子,光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孩子更需要良好的教育。由於丈夫工作忙,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兒上學的接送、生活照料和學習輔導工作,基本上全有我一個人承擔。所以我不但悉心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還隨時關注著她的心理成長,鍛煉她獨立解決問題和樂觀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她養成勤儉節約、嚴謹做事的良好習慣。20xx年,女兒不負眾望以優良的成績考入上海師范大學。

三、互幫互助,鄰里和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中,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我們夫妻近二十年來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我是一個熱心人,對鄰居總是以誠相待,每天見了面主動打招呼問個好,鄰居家有事兒總忘不了主動幫忙。從老家帶來一些土產品也不忘分一些給鄰居,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總要拿出點心水果給他們吃。真心待人是我們全家的處事態度,我們一家人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我們都熱心幫助。我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貧困的家庭解決一些燃眉之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熱愛公益,回報社會

在大病初癒後,丈夫也由衷地感到生命的脆弱,便立志做一名全職志願者,以此來回報社會。20xx年3月份在身體稍微恢復一點後,我和丈夫、女兒便一同加入了信陽公益志願者聯合會,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

為推動志願者工作,全家經常在一起探討如何更好開展志願服務,在丈夫的提議下,20xx年5月份,我們在平電社區成立了全市首家民間社區志願者服務站,全家也成為志願者服務站的第一批志願者。我們濟貧助學、扶老愛幼、義務獻血、服務環保,積極做善事、做好事,遇到了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義務為她們捐助生活必需品並長期提供經濟資助,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20xx年,我丈夫黃萬明被平橋區區委、區政府評為「平橋區十大道德楷模」、「信陽市文明市民」榮譽稱號,丈夫並把所得獎金5000元人民幣捐給了信陽公益志願者協會。

五、崇尚科學,勤儉持家

我們的家庭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我和丈夫常教導孩子:「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裡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如:水龍頭壞了,換個皮墊、加個螺帽就廢物利用起來;全家人的洗衣水總是用盆接起來拖地或沖刷廁所;家中進行垃圾分類等料;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並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還在在房前屋後都種植了樹木、花草,為家庭創造了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

幸福是什麼,腰纏萬貫不一定幸福,位高權重也不一定幸福,一家用夫妻的相敬如賓,尊老的一顆孝心,助人的一股熱情,創業的同舟共濟,育人的言傳身教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朴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一個幸福的家庭,應當是一個和諧的家庭、勤勞的家庭、學習型的家庭、環保型的家庭。今後,我要繼續加強學習,嚴於律己,不斷提高充實自我,用自己的言行去帶動更多的人,建設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大家庭。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4

我的家庭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丈夫和我,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我們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我們全家人遵紀守法,互敬互愛,積極進取、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家庭和睦、溫馨,深受單位、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志同道合和諧維家

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堅實基礎。我和愛人都在農村長大,有過共同的生活經歷,為改變生活環境,經過各自的努力,我和愛人都走上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同時也為夫妻恩愛奠定了基礎。共同的經歷,使我們的心貼得更近,使之倍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結婚20年來,幾乎沒有因為什麼事情紅過臉,當意見不統一時候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同事、親朋的羨慕和稱贊。

二、愛家敬業比翼齊飛

我不僅深愛著自己的家庭,更加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有了家庭的支持,使我更加放手在工作中一展身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注重教好學生外,還堅持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在家庭中做稱職的妻子,在社會做文明的公民,提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完美統一。

多年來,因為工作突出,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家庭多次被評為五好家庭。

夫妻即是生活的伴侶,又是事業的相互支持者,在家裡時常交流工作體會,相互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支持,不管社會上的環境如何變化,走自己的路,堅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三、尊老教子,關愛社會

孝敬父母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由於愛人工作在部隊,老人年紀已大,於是把父母接到身邊,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以便孝敬他們,安度晚年。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們為了讓我能從山村走出來,時時的教導我,培養我。而我沒也有辜負父母對我的培養、教育。我的成長也映射出一個文明、和諧、向上的家庭,給我帶來了無盡的精神食糧。我們總結了幾點體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是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要以身作則,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二是對孩子即要嚴要求,又要交朋友,要學會傾聽,關注他的感受,鍛煉他思考問題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三是在生活上不要溺愛,要養成勤儉和獨立的品格;四是教他做人要坦誠,做事要嚴謹,要樹立遠大理想做社會有用的人。

真心待人是我們全家的處事態度,我們一家人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我們都熱心幫助。我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貧困的家庭解決一些燃眉之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的丈夫是一名軍人,在部隊屢立戰功。在面對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時,我們全家積極踴躍地捐款,為災區的人民獻上了一點微薄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嚴格遵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做到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在工作中,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也才會更和諧。

十佳家庭事跡材料5

一、愛崗敬業,樂於奉獻

作 為一名基層民政工作者,我時刻牢記「上為黨政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服務宗旨。為民解困、做災民的貼心人。災害發生時,我總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及時 組織群眾搶險救災,穩定其情緒,安撫災民,並鼓勵災民生產自救,盡快爭取政府對災區群眾進行救助,把救災款、物等及時地送到災民手中,確保災民有飯吃、有 衣穿、有地方住。尊老愛老,做老年人的暖心人。黃道鄉敬老院的房屋全是九十年代初期建設的磚瓦舊房,十分簡陋,為了不影響老人的正常生活,我想盡一切辦法 向上級爭取資金,並得到主管部門的支持,投資30餘萬元對敬老院進行改擴建,新增院民住房20餘間,娛樂場所80㎡,修建3個出租門面,並對院內進行美 化、綠化,與此同時,每逢春節,老年節,還組織發動「敬老獻愛心」活動,中小學、衛生院等單位紛紛送去慰問物品,目前,院內供養對象25人,使他們體會到 「雖然沒有子女,但也能享受到兒女福」,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二、互敬互愛,和諧維家

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 庭幸福的源泉。20xx年我和愛人結婚以來,我們夫妻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裡時常交流工作體會,相互取長補短, 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20xx年爸爸因病去逝,我和老婆就把媽媽接過來和我們住在一起,對媽媽我們很既尊重又孝敬,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她請教,聽 取她的意見,交流對問題的看法。平時從不同途徑、用不同方法孝敬她,如出差在外買好吃的食物、買好的衣服給她,逢年過節給她送上禮物等。同樣的,媽媽對我 們也特別的關心,經常買些我們喜歡吃的東西放在家裡,有什麼好東西都先留給我們;她在家做飯總是計算著時間,爭取在我們下班回家後馬上吃上很香的飯菜,雖 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我們全家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生活有滋有樂。在日常生活中,媽媽還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 常言道:「成功人士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人支持」,我說應該是「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在支持。我和老婆我都忙於工作,兒子又還小,經常加班加點,為了支持我 們的工作,為了不讓我們被家中事務分心,她主動承擔了帶孫子、做家務等責任,家裡家外操持得有條不紊。她既是家中的頂樑柱,更是我們努力工作的堅強後盾。 在我的這個家庭里,雖然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不同,但是家庭中從沒出現矛盾沖突,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 重、平等、關愛的和諧家庭。

三、夫妻恩愛,同舟共濟

我夫妻倆恩愛和睦,一起承載工作、生活的重壓。我們都在單位上上班, 平常工作繁重,特別是我,由於工作性質有時不能回家,她也毫無怨言,但我倆能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濟,事業互相鼓勵,不棄不壘,下 班回家後為了讓勞累的媽媽多休息一會,我們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商量生活事情,溝通感情,如果誰的工作任務重,對方就主動承擔家務事,減輕對方的工作負擔。 因此,我倆因生活瑣事從未吵架。

四、為國教子,以德育人。

我夫妻倆不管多忙,也抽時間教育孩子。我們全家統一教育思想, 不能嬌縱、溺愛孩子,既教孩子學知識,又教他學做人,要創造一個溫馨、和諧、寧靜的家庭育人環境,讓孩子能健康地成長。為了讓孩子從小孝敬老人、尊敬長 輩,對人有禮貌,我夫妻倆首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在日常生活中給機會讓他孝敬長輩;發現他對人有不敬的行為及時教育、引導,使他學會 辨明是非,改正缺點。為了培養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我們教他掃地、擦傢俱等家務事,盡量給機會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家裡的事情讓他參與做。

五、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我 們四口之家中,我們都熱愛學習,積極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待人熱情有禮。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嚴格遵紀守 法,沒有參與黃、賭、毒等違法活動,模範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我是鄉紀委副書記、民政辦主任,帶頭廉潔奉公,依法行政,從 來沒有為了個人利益而收受賄賂、以權謀私;家庭成員守廉、助廉、倡廉意識非常強。

六、鄰里團結,互相幫助

我們住的樓棟有一半住戶是退休幹部,大多子女不在身邊。他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我們都熱心幫助。下水道堵塞,我們去疏通;樓梯、煤房通道骯臟,我們去打掃……由於這樣,我們與鄰近住戶能團結友愛、守望相助,關系非常融洽。

七、崇尚科學,倡導文明

我 們的家庭生活方式文明科學,能夠勤儉持家,科學理財,合理消費。注重環保,能自覺凈化、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家人根據自己的年齡、愛好、時間參加各種健康 的文體活動:,我夫妻倆晚上做好家務後就去街上和廣場散步,放鬆心情、溝通感情、探討工作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節假日一家人到重慶、九龍洞、鳳凰等地方游 玩,增進一家人的感情,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

由於我們平時崇尚文明、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互相尊重、關愛,講責任講義務,培養良好的家風,因此,形成一個溫馨、快樂、和諧、奉獻社會的幸福家庭,夫妻敬業愛崗事業有成,老人安享晚年快樂生活、孩子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

❸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四大八法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業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及海外慈善。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 - 「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台灣的慈善經驗,因著大愛牽引出全球四十七個國家、三百四十五個聯絡點,在全球六十九國留下愛的足跡,戰亂的阿富汗、科索沃、盧安達;民生困頓的外蒙、北朝鮮;遭逢地震重創的土耳其、伊朗、薩爾瓦多;飽受風災、水災肆虐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多米尼加,以及南亞海嘯的受災區域,甚至是遭遇颶風的美國,及水患侵襲的玻利維亞,慈濟志工皆不分宗教、種族,大愛始終如一。秉持著「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感恩心,悲智雙運。
就像南非的慈濟志工,為當地婦女開設五百多所職訓班,教她們一技之長,這些黑人婦女後來奉獻出大愛,長途跋涉、深入小區照顧艾滋病患。美國遭逢卡崔娜颶風摧殘時,慈濟人盡一己棉薄之力,募款救災。印度尼西亞紅溪河,在一場大水之後,慈濟以「清掃、消毒、發放、義診、建大愛村五管齊下,讓上萬災民接受義診,並擁有全新的大愛村小區、設有義診中心、慈濟學校及伊斯蘭教堂,慈濟感恩、尊重、愛付出,也鼓勵村民互助互愛,現在大愛村的居民們開始作環保、加入了志工行列;而印尼回教習經院亦在慈濟長期援助每月五十噸白米,和志工的愛心互動下,除自力更生並也投入志工服務。習經院教長甚至將證嚴上人的法相高掛在教室里,以表尊敬和感恩,這也象徵著真正的無私大愛是沒有距離、超越一切世間藩籬。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中國大陸自1991年華中、華東發生世紀洪災,慈濟基金會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在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的支持下開展慈善工作,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年年以一分如同對親人的疼惜與關愛,從未間斷,已幫助超過二千萬人次。
在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福建、廣東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各種慈善工作,對洪災、雪災及震災地區的民眾發放民生物資,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學,提供清寒獎助學金,援建水窖,移民遷村、冬令發放糧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強震,5月14日慈濟志工緊急趕赴災區;5月15日,全球慈濟人同步展開「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募款、募心活動,啟動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慈濟由設立賑災服務點,展開熱食供應、義診服務及心理的關懷等服務工作,並鼓勵受災的鄉親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務走出悲慟。看到鄉親由憂愁至展開笑容,彼此鼓舞照顧,令人深感欣慰與安心。慈濟動員醫護團隊投入義診、往診服務鄉親,守護鄉親的生命及健康。
慈濟在川震的重建腳步,將以四年三階段的執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園重建規劃的同時,協助災區先行搭設能夠使用三年以上的簡易教室、簡易寺廟,提供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讓災民得以暫時先安身及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個緩沖地,並藉以鼓勵災民走出陰霾,並恢復生機。緊接著慈濟將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開工或進行規劃中計十三所學校。 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以人為本 以病為師
1979年,上人發起興建醫院的大願,籌建歷程百轉千折,備嘗艱辛,終於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號召下,不論是小攤販或是企業家,匯聚涓滴愛心力量,共成建院善舉。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目前於台灣另設立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綜合醫院,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配合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此外,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在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路。
慈濟的醫療理念是以病人為中心、以小區為導向。醫護人員的天職是以專業的知識、技能,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社會各個角落給需要的人。「病人不能來, 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延伸醫療網路,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戶、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進行居家往診。
TIMA醫療服務網 守護貧苦患者
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醫療保證金,讓貧者免費就醫,並且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
四川震災中有許多前往義診的慈濟志工,他們都是來自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及國際人醫會成員;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也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個國家義診,服務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為偏遠及醫療資源缺乏者義診,也為海外貧病民眾進行大型跨國義診。
1999年春,慈濟與廈門市醫學會舉辦兩岸醫學交流及聯合義診以來,陸續在福建福鼎、安徽銅陵、河南固始,及湖南桑植和永順、安徽郎溪與宣州、貴州花溪等地舉辦義診施葯。另外在內蒙的土默特左旗、蘇尼特右旗和河南平輿縣、貴州羅甸縣、福建的福鼎市等地發放醫葯箱。
2000年6月,慈濟援建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病房大樓,2004年9月再度籌款援建福建福鼎市醫院醫療大樓。同時,慈濟與殘疾人協會針對白內障患者給予復明手術,期望慈濟的醫療之愛,讓病苦者獲得更好的服務。慈濟並在寧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雲南、廣東等地興建愛幼中心,加強對婦幼同胞的照護。 慈濟繼踏出了慈善和醫療的腳步之後,基於培育醫護人才,和解決台灣東部少女的就業問題,於是在1989年成立慈濟護專,邁向教育志業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並於海內外設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 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教之以禮 育之以德
慈濟教育是以「慈悲喜舍」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所以在學校里,不只教授學業,還要五育並進,更要強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靜思語教學的推廣下,讓孩子學習付出、學會感恩。例如在慈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優秀的學生才能打掃廁所,以相對於將勞動服務視為處罰的想法,堅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並培養學生待人熱情與禮貌的態度。
而慈濟大學為了培育優秀的醫護人才,更在證嚴上人的推動下,開啟了「無語良師」遺體捐贈的先河,讓醫學院學生藉由大體捐贈者的大舍情懷,讓自己的專業訓練更加扎實,期許未來能回饋到每一位病人身上。這項創舉也帶動了台灣醫學教育在解剖學上,及醫療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為了讓慈濟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實,因此在全球推動社會人文教育,希望慈濟人文不僅在學校開枝散葉,更要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結果,開設人文推廣課程,設立兒童精進班、青少年成長班等。而在大專院校更組織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在各級學校成立了慈濟教師聯誼會,數萬名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切磋教育的真義,更難得的是,有一群大愛媽媽深入台灣七百多所小學,利用晨間自習時間,以「靜思語」的真情大愛陪伴孩子成長。
教育常隨著慈善救助工作為受災或缺乏資源的貧苦民眾建構希望。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發生強烈地震,瞬間的天搖地動,建築崩壞傾頹,慈濟志工摸黑前往災區救災,並提供災民各種援助;然而學校已成為危樓,孩子的教育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慈濟人文志業,是守護道德的盤石,融合中華文化,肩負「為心靈凈化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為癲狂慌亂作正念」的使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創造愛與善的循環。出版雜志、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報真導正」之責任,彰顯人與人之間關懷互助的大愛情操,藉著有形的志業來凈化無形的心靈空間,進而提升社會的祥和美好。
慈濟於1966 年展開慈善志業的同時,人文就已深蘊其間,而後醫療、教育等志業亦與人文息息相關。
何謂人文?「人」就是人品典範,「文」就是文史流芳。慈濟推動各項志業都以人為本,期待人人依循倫理,敬天愛地,培養內在品德,而儀表言行都能守分合宜,讓人歡喜。譬如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是上人身心實踐而體會的智慧法語,也是他思想理念的結晶,《靜思語》已經翻譯超過十一種語言版本,由於內容與生活貼近,言淺意深,豐富且實用,普遍受到讀者喜愛,發行以超過三百四十五萬本,是現代人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
慈濟腳步持續邁前,人文也更具深度化,靜思文物、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皆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報真導正」的責任,將慈濟清流散播到各角落,進而提升社會的祥和美好。
有聲無聲出版品「靜思人文」所出版的各種音樂CD、DVD,以及英、日、德文、簡繁體字的慈濟書籍,在全球各分支會聯絡處都設有流通處,還有洋溢著書香與茶香的靜思書軒,提供忙碌的現代人心靈休憩的場所。
平面媒體
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發行的定期刊物,包括慈濟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以及1998 年8 月1 日創刊的經典雜志,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為減少紙張使用,慈濟月刊及經典雜志都已完成電子數字化。
廣電媒體
「慈濟世界」廣播自1985 年11 月16 日開播以來,由於節目製作嚴謹,一直擁有廣大的聽眾。目前收聽范圍已涵蓋台澎金馬、大陸、北美等地,每天在十六家電台十九個頻道平均播出十個小時。
1998 年元旦「慈濟大愛電視台」開播,以闡揚人性光明面,呈現社會正面良善角度為訴求,據媒體多年以來調查顯示,大愛台對社會正向的影響力高居所有電子媒體的第一位。
已在全球各地演出逾百場的《親恩浩連天》音樂手語劇,2005 年8 月20日首度在大陸蘇州開明大戲院公演,短短兩天即吸引八千多位民眾前往觀賞,並於2007 年在南京人民大會堂再次演出。整出戲以孝道為主軸,詮釋母親懷胎之苦、父母冀子成材的殷切和失落,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闡述「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道理,深獲好評。
1996 年慈濟於北京大學舉辦跨世紀中華音樂文化交流,此後,又與南京、蘇州、集美大學等校進行兩岸青年交流;並於安徽、江蘇、福建、河北、江西、貴州等省份援建四十餘所中小學。此外,2007 年5 月,與蘇州市合辦「新教育兩岸書香交流研習」,透過贈書與素質教育研習方式,傳遞彼此的愛與關懷。
在各種交流互動中,兩岸師生真誠互動,青年學子相偕前往敬老院、福利院,為老人服務、奉茶。從付出中,他們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做人的本分,而幫助別人,更是生命最踏實的意義。 海內外慈濟人響應證嚴上人的號召,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爭取生存的權利,於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在慈濟志工全力倡導及熱烈參與下,許多善心民眾加入骨髓捐贈驗血行列。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所奉獻的,是清凈無染的大愛,證嚴上人說,這就是「清水之愛」。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劉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經由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找到捐髓者,此後兩岸髓緣不斷。本著「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理念,慈濟骨髓資料庫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萬筆資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對,移植成功率更超過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大陸地區就達七百四十八例。慈濟骨髓志業推動為大陸血液疾病患者積極開啟生命另一扇窗。 自1990年證嚴上人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慈濟人對環保工作的堅持與推動,可謂不遺餘力。為倡導垃圾減量、提倡資源回收,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不畏臟亂,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其中不乏身障、年邁者,如高雄仁武資源回收站的環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餘,仍投入環保工作,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宜蘭礁溪的張林蕉老阿嬤,從九十歲開始做環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歲往生,共帶領出數百位環保志工繼續她的遺志與願力。
目前慈濟在全台各鄉鎮小區的回收定點超過四千五百個,有六萬多人領有環保志工證,參與做環保的志工超過二十萬人。2002年起,慈濟志工將環保回收基金轉作護持大愛電視台,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慈濟志工在小區敦親睦鄰,實踐儒家「里仁為美」的理想,使小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建立起各小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路,給予周遭孤苦無依的人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
1996年賀伯風災過後,證嚴上人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提出「社區志工」(小區志工)的呼籲。以小區為主,重新整編委員組,帶動小區民眾關懷土地、聯系左鄰右舍的感情。共同投入掃街、認養公園、整治溪流、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困、醫院志工的工作。並舉辦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與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等,以凝聚小區民眾的力量,遏止犯罪發生。同時,成立「小區關懷救難系統」,平時即掌握小區資源。 理事長:證嚴上人
副理事長:王端正
秘書長:林碧玉
慈濟基金會第二屆理事名單:鮑蜀生、周道志、釋悟見、陳玉簪、施素琴、洪寶玉、謝美如、鍾易錚慈濟基金會第二屆監事名單:許瑜娟、佟玲、黃華德、高明善、王昱璇
慈濟基金會第一屆理事名單:鮑蜀生、周道志、釋悟見、陳玉簪、施素琴、洪寶玉、謝美如、鍾易錚
慈濟基金會第一屆監事名單:許瑜娟、王健、黃華德、高明善、王昱璇 2013年03月13日 第二屆第3次理事會議
2013年12月21日 第二屆第2次理事會議
2013年03月20日 第二屆第1次理事會議
2012年12月28日 第一屆第7次理事會議
2012年08月27日 第一屆第6次理事會議
2012年03月03日 第一屆第5次理事會議
2011年11月13日 第一屆第4次理事會議
2011年03月18日 第一屆第3次理事會議
2011年12月24日 第一屆第2次理事會議
2010年08月20日 第一屆第1次理事會議

閱讀全文

與金孝敬教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感染三項是什麼 瀏覽:933
怎麼查到是否領退休金 瀏覽:827
黃陂有沒有養老院 瀏覽:584
老人家健在 瀏覽:179
父母對我好恨他們怎麼辦 瀏覽:211
廣東養老金7月發放 瀏覽:360
如何在父母房證上加子女名字 瀏覽:613
寶寶有遺傳病父母該怎麼辦 瀏覽:876
老人家提醒 瀏覽:13
磐安養老保險 瀏覽:291
父母有什麼能力對孩子好 瀏覽:535
做孝敬卡祝福語200字 瀏覽:56
老人機上的電話卡如何登錄 瀏覽:237
獨生子女父母到多少歲有錢領 瀏覽:480
孩子上網父母很焦慮怎麼辦 瀏覽:795
結婚的彩金兒子和父母各還多少 瀏覽:13
容城縣養老保險局電話 瀏覽:542
面對絕症老人如何才能控制住情緒 瀏覽:682
敬老院保潔感悟 瀏覽:827
老年人怎麼樣能快速瘦身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