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才算是孝順父母之舉
一、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父母身邊。
正常情況下,就物質方面而言,父母對兒女們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算是無欲無求的。但是在這方面無欲無求,並不代表他們在精神方面也能做到對兒女們無欲無求。尤其是對於那些年紀已經比較大的父母而言,他們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忙中抽空來陪伴一下自己。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接下來能夠跟子女們相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若是不給子女們施加些壓力,好讓他們能夠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自己身邊。那等有一天他們不在人世了,他們擔心真正為此感到惋惜和後悔的人,反倒會是他們的子女。因此,若是你能夠做到時常抽出空來陪伴在父母身邊,那起碼能說明你很有孝心。
文章圖片2
二、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對於很多成年人而言,父母的年紀已經非常大了。很多在他們看起來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已經做不到或者做得比較吃力了。比如說洗腳泡腳這件事,年輕人會覺得打盆水洗個腳是件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是在他們那些可能得了腰肌勞損等疾病的父母看來,打盆水其實就跟能要了他們的命似的困難。
若是父母有此情況的年輕人能夠做到經常為父母洗洗腳,那即便他們再怎麼不把此舉當回事,在他們的父母心中,他們也算是盡了孝道了。當然了,除此之外,他們明顯還可以為父母打掃一下家裡的衛生,或者為父母做上幾次飯等。
文章圖片3
三、關注父母的想法,並幫助他們達成心願。
很多年輕人的父母,年紀越大,越不好意思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給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一些有關他們的心願的想法,就更加不敢輕易讓他們的孩子知道了。原因無他,就只是因為擔心他們的孩子知道了他們的想法或者心願後,會給他們的孩子添麻煩。
比如有的父母就特別希望能時常跟自己的孫子孫女待在一起,哪怕啥也不做,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他們笑和鬧也好。可即便如此,有些為人子女者卻很容易忽視父母的這一想法,或者對父母的這一想法表現出很抵觸的樣子來。若是你能做到關注父母的想法,並幫助他們達成心願,那起碼你的父母會覺得你很孝順。
文章圖片4
四、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很多人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可能存在一個很大的錯誤認識。即總是覺得只有自己為父母做了某些事情後,才能算是孝順父母了。但是實際上,能做到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也能算得上是為父母盡孝了。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若是我們長這么大了,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那父母能對我們放心嗎?父母對我們不放心,哪裡
2.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通過哪些細節可以體現
3. 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
孝順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
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
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
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一、人性中最根本的特性:
「 利己」與「利他」。
通俗的說,
人做任何事的目的:不是為自己(利己)就是為別人(利他)。
1、利己=生存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從出生開始,第一要務就是生存。生存是生物最最基本的本能,這是為自己,是「利己」。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現在用「利己」來表述人類的這種本性。
2、利他=反哺=孝
人類在謀求生存的同時,還會有人類作為智慧生物,區別於其他生物,而獨有的本性,就是對父母的反哺之情。反哺之情,是為他人生存著想,
是「利他」。因此,中華文化現在用「利他」,以前就是用「孝」來表述人類反哺這種本性和情感。
二、孝,是道德標准。
1、中華文化社會幾千年來,形成用「孝」作為評判標准,來衡量人的道德高低。
2、既然是標准,就會有考核;
既然有考核,就會有分數;
既然有分數,就會有評比;
既然有評比,就會有壓力;
既然有壓力,就會促使人盡可能做到最好。
三、孝,歸根到底就是道德修養問題。
1、道德修養,
就是不斷提高「利他」性,讓個人的所為所為盡可能多的「為別人」著想。越為別人著想,越為別人服務,就會被社會評判道德水準越高。
2、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華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一直在教育和引導人類的「利他」性。
3、中華文化古代用「孝」來教育引導,
我們現在直接把「孝」道的精髓提煉出來:為人民服務。
第二部分
孝,應該怎樣做呢?
孝,既然是「利他」的人性,是衡量道德標准。那怎樣做才能體現「利他」性呢?既然是標准,那衡量標準的尺度是什麼呢?應該怎樣做呢?
一、孝,有四個層次
1、首先是:愛自己。
在《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中: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因此,孝,首先就是愛自己,愛惜身體,保持健康。
2、其次是:從孝父母開始做起。
《孝經》夫孝,始於事親。
孝父母,反哺是人之本性,一定是從孝父母開始做起的。沒有誰會不孝父母,而能去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
3、再次是:為人民服務。
《孝經》:中於事君。
這里的君王是指以堯、舜、禹、周王為代表的明君,明君都是以民為重,
為人民謀幸福。所以,真正的君王其實是:人民。
中於事君:就是為人民服務。
4、最後是:堅持一直為人民服務。
《孝經》:終於立身
《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終於立身:自始自終的為人民服務,是道德標准評判的滿分。
第三部分
從「孝」的四個層次,
明確具體應該怎樣做?
一、愛自己
1、珍惜生命。
2、愛惜身體,保持身體健康。
3、不忘「孝」之初心,保持心靈健康
二、孝父母(始於事親)
1、孝和孝父母,不是一個概念。
孝的含意更廣,其中包含了孝父母。孝要從孝父母開始做起。
2、首先要:尊敬。
是要從心裡尊敬父母。
3、其次要:順承。
1)順:色難
《弟子規》指導「順」應該:怡吾色,柔吾聲。
對父母,
隨時隨地都要和顏悅色。
孔子說過:色難。就是告誡我們,雖然很難一直保持和顏悅色,但時常要告誡自己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
4. 怎樣對父母才算是孝順
問題一:怎樣才算是很孝順老人? 得看實際情況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你離家遠,不方便回家,寄物寄錢也是可以的,相信父母也會理解的
祝幸福平安
問題二:對父母怎樣做才叫孝順? 古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國的美德。孝敬父互是兒女一生的事。父母對兒女的愛傾注了一生的心血。我想你為父母作些事都是應該的,但所有的事情的原則是愛父母,都應以愛為中心,特別是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孝心,那是最有價值的事。做那些事?像生活中大小事情,聊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吃飯。。。。太多了,只要你用心,父母就會相當高興!祝福你。
問題三:怎樣才算是做到孝順父母? 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問題四: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Y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
問題五:怎麼對待老人,才算孝順。 孝順盡孝,傳統的想法就是給花的、給用的、多陪陪。其實我的體會對盡孝的理解卻與上不同。一是錢不一定解決問題。多數老人們是不太需要兒女們的錢的,因為他們知道兒女的錢來之不易,都了解兒女的經濟條件,對於兒女的錢從不掛於口上的。因此,錢不是盡孝,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二是多陪陪不算是盡孝。在身邊或許你可能多陪陪,聊聊天,可如果你為工作而不近身呢,陪陪只能是一種奢想。因此,我認為用多陪陪可能也不當吧。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心中有爹娘就行,時時想著他們,打個電話、說一說心事,那怕聽一聽他們的聲音你也高興,這樣的心情老人家會從心裡高興的,他們需要的就是這個,心與心的溝通,心牽著心,我想著你,你想著我。 孝順不是一味是順從 這是愚孝做事少 讓父母操心 不要過於跟他們爭吵 不要讓他們傷心 孝順父母。不只是嘴上說說,即使多打幾個電話也是很好的。愛父母,因為他們給了你生命,同時也是愛你愛的最無私的人
問題六:怎樣對待父母才叫孝順? 這個孝字從形體上看一個老字的上邊,下邊是一個子的下邊,2個結合在一起就是孝字,就是老子要養小子,小子長大了要養老子,2個是一體的代代相傳不能分開的,做人如果離開了孝那簡直禽獸不如,烏鴉反哺、羊跪哺乳,禽獸尚且報養育之恩,如果人不孝那還不如動物,所以做人最根本的是孝,這就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一生教育的中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精華,這樣才能對的其老祖宗的教誨, 孝有小孝和大孝, 小孝先孝父母之身,父母把我們養大成人很不容易,恩情一輩子也報答不完,所以平常的飲食起居首先想到父母,把父母供養好,要父母衣食無憂,然後就是孝順父母之心,父母心裡想什麼東西,你的辦得到讓父母滿意開心就是孝,不要為了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牽掛就是孝順父母,父母說的話認真聽,即使說的不對也不能當面忤逆父母頂撞父母,不要和父母爭辯,不要看不起父母以為他們沒有學問文化程度低,不了解社會,不了解你等,對於一些問題父母雖然知道懂得不一定比我們多,但是他們在一些人生的經歷對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經驗比我多,他們看問題比我們要理性、現實多,所以最好能聽父母給你的意見,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毀傷,孝之始也。」不要認為供養父母聽父母話就是孝順,自己把自己身體保護好就是孝順,因為自己和父母是一體的,道理很簡單,你自己身體好才有能力孝順你的父母,這一點也很重要,家庭關系處理好,讓老人不在為我們操心,這就是孝順, 大孝就是把你對家庭的孝的心和行為放到社會上,孝順更多的人,做為一個對社會用的人,讓父母也為你感到自豪。 說了這么多自己其實也沒有能做到,慚愧啊!懇請大家都好好學習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育,發揚和光大我們的優良的傳統文化精神,「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希望大家共勉,把我們的孝心傳達到整個社會。
問題七:怎樣才算孝順 15分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安外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更深刻的孝道就是要內安其心。
《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牢記父母的年齡,一方面會因為高堂健在而心慰,別一方面又會為他們已入暮年而憂懼。「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最深痛的悲哀。
姑娘,怎麼才算孝順,什麼叫孝順,每個人都有個人的解讀,說出若干個答案,孝順應該是老人和子女共同構建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各個家庭差別迥異,大相徑庭,故人雲「順者為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所謂的「孝」和現代的「孝」有點不著邊際,現代人不敢苟同。
姑娘,其實你對父母是很孝順的,只是在錢的方面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你父母也不指望你,你給父母留下錢,考慮你的花銷和實際情況父母也不會接受的,正像你講的那樣,哪家爹娘不心疼自己的女兒啊!
你講「我最不明白的是,媽媽在我面前總是感覺不錯,不說我有不對的,怎麼一轉身在表姐(親戚里最討厭的人,圓滑世故,卻不誠信)面前說我不孝順(當時是在午睡聽到的)」,你不要怪罪自己的老媽,老媽是為你開脫,對表姐沒有說真話,那是在忽悠你表姐,是迎著表姐說,難道媽媽和外人講話還把自己的閨女豁出去嗎,不可能的,這只是老媽的計策罷了,你千萬不要上心裡去,記恨老媽好嗎 。「我今天受到的打擊可以說是嚴重」,你的話本身就有些「言重」了 ,經過老漢的解釋,你該明白了吧。
問題八:怎麼樣才算孝順父母 這樣吧。下面的幾項,您有做到嗎?
1:陪父母的時間做到了與工作的2:4
2:自身做好婆媳關系以及子女的孝義。
3:孫子孫女有否留給父母照顧
問題九:怎樣算是對父母有孝心?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首先讓他們順心開心,現在老人對吃穿不是很在意,沒事的時候和他聊天,說一些開心的事情,甚至自己的煩惱也行,只要你經常和老人溝通,老人就會感覺幸福,老人幸福了,你說這是孝心嗎
問題十:你覺得怎樣對待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順 沒事打個電話,逢年過節在忙也要回家看看,回答完畢
5. 人老了以後,怎麼看子女是不是孝順
簡單來說,子女在父母老了以後孝不孝順,關鍵在言談舉止,為人處事,尊老愛幼,三個細節方面可以看得出。這些都是一個人人生幾十年下意識積累的秉性,古語有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正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家裡孝不孝順,在外面的細節足矣看得出。
一,言談舉止看人,孝順父母的子女無論跟人什麼他都不會誇大其詞,說話遵從有條不紊,掌握說話力度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強,言談舉止中永遠給人營造一種真實感。
一個人只有內心有了愛心,他才能有能力去愛別人,包括愛自己的父母。倘若一個人在外面連尊重他人都做不到,他又拿什麼品德孝順父母?一個人的人品既是品德。人品好的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富有愛心為人處事處處以德服人。
如果把孝順父母分開來看,孝順里既有愛,更是有尊重,理解,認可,給予。一個人只有懂得尊重父母,理解,認可,給予他才能有愛去愛他們,如果連尊重都做不到用什麼去愛。
還可以看他在外面對待其他老人的細節態度上見分曉,老人身上多少都會有一些味道,在一起做公交車之類不會嫌棄老人的子女,對父母的態度也不會太差。反之對別人如此,對父母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幼小,一個人有沒有愛心就更容易看得出來了。一般有愛心的人,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他都會很熱情,面對孩子的調皮,大小便他會懂得包容,不會表現出嫌棄孩子邋遢吵鬧,不合心意就不耐煩討厭孩子的情緒!
他可以不喜歡孩子但他也不會討厭孩子。所以一個人對父母孝不孝順,在尊重別人和包容幼小這些細節里都能有所體現。
結語:言談舉止,為人處事,尊老愛幼,構建起一個人完整的品行。這些都是每個人人生積累的秉性,很多時候都是下意識表達出來根本偽裝不了。一個人對父母孝不孝順,在這些繁枝細節上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但凡能仔細觀察這些細節,大致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人品怎麼樣了。
6.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看到哪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人老了的時候,有些優勢還在;有些需求更多;有些優勢則轉化為了劣勢。
子女孝順不孝順,做老人的可以從這三個層面進行觀察、檢驗,就基本能夠得出大致的結論,然後做好應對准備,讓自己的晚年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第一,從兒女對老人現有價值的態度判斷。
老人一生省吃儉用,晚年或許能存下一筆錢,或許名下還有價值不菲的房產,甚至傳家之寶等等。如果子女經常詢問打聽,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擔憂,甚至為此和兄弟姐妹鬧起矛盾,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還有一些老人在兒女家生活,老了老了還得為他們買菜做飯接孩子,兒女不知道心疼體貼,回到家就是坐等吃喝,而從不幫手,甚至還嫌好道歹,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第二,從兒女對老人正常需求的態度判斷。
老人也是人,想吃點可口的,穿點舒適暖和的,悶了想串個門拉個呱啥的,兒女不能滿足;有的老人因孤獨還想找個老伴,兒女堅決反對阻攔,說是擔心被騙什麼的,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老人是長輩,老人需要兒女的尊重。但有些兒女不僅不夠尊重老人,還吆五喝六,吃飯也不等,好東西偷著吃,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老人是老人,老人需要兒女的理解和關心,有些兒女不關心老人的身體,不體諒老人的病痛,從不問候,也不陪伴,很少交流,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第三,從兒女對老人缺點的態度來跑斷。老人到晚年思維遲鈍,動作遲緩,邋裡邋遢,還有難聞的體味,這些缺點構成了老人的劣勢。有些子女不僅沒耐心,還特嫌棄,和老人從小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他們,完全不能對比。這樣的子女是不會孝順的。
當然,做老人的也不可能要求兒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或者以完美的標准去衡量兒女的孝心。兒女也有兒女的難處,而且是人都有缺點,有些老人越老越糊塗,這也是對兒女耐心的極大考驗。
所以,人老了,要清醒認識晚景的常態,泰然處之,淡然應之。只要活的明白,就能不渴求、不較真,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老去。最好是:
1.在生活能自理時,自己單過;不能自理時看情況而定,如果距離不遠就住自己的老屋,讓子女們送點飯;如果有條件就住養老院,或者花錢找護工;有病時能看好就看,不治之症可要求放棄,沒有質量的活著並不是福。糊塗到啥都不知道時就聽天由命吧。
2.如果不是太窮,最好給自己留點老本,這是老人最後的資本了。這樣,除了減輕兒女負擔,自己也可以要求某種養老方式,讓自己在老去之前盡可能少一些傷心痛苦。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否孝順,從多方面看,不能光看錶面,要看實質,不能只看幾天,要看長久,表面孝順不是孝順,心裡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我有一個鄰居,農村嗎,鄰居家有點啥事大家都知道,因為農村人沒事經常在一起聊天。
他們家子女多,過去子女多的人家說媳婦難,他的父母就將他招到女方家做了上門女婿,農村管上門女婿叫養老女婿,就是養女方父母的老。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父親去世了,就剩下他的母親,他有四個姐姐,一個哥哥,當時他和他的哥哥商議一人負責一個老的,他負責他母親。這不他哥哥負責他父親,父親以經去世,他負責他的母親,農村有個習俗,家中有兒子的,女孩不負責養老,都是男人的事,這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矩。
我來說說我的鄰居是怎樣養他的母親的,大家都贊成。因為他是上門女婿,女方的老人都健在,沒辦法把自己的母親接到自己家中,那樣不好辦,他給他母親蓋了兩間小房,老人一個人用也很寬敞了。
他的母親離他家很近,他每天早早起來,給母親做飯,冬季一天給老人燒火做飯,晚上等老人睡著了他才回家,夏天天暖和了,老人自己做,有時間他就去陪老人。
說句實話,這樣的生活還在繼續,他一個人養了兩家老人,我真為他的孝心感動,天底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應向他學習,孝順老人是我們的義務,我們應以孝為榮。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得從幾個方面來看,它不是片面的,必須都要能達到才行。
一:人老了以後,子女孝順與否,是否在身邊常陪伴有句歌曲名叫:常回家看看,父母在意的兒女經常的回到身邊,即使是說說笑笑,這也是陪伴,所以伴隨也是幸福。
現在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他們都有退休金,生活來源有保障,表面上看,家裡的兒女在陪伴老人,事實是在啃老,把老人的退休金直接是挪用了,像這種陪伴,我認為,這不是孝順,相反,是嚴重的逆子。
老人是老了,也有經濟來源,如果子女們,能不用老人的一分錢,從自己的口袋上掏錢去孝順老人,這樣的子女才叫真正意義上的孝順。
有人說,子女孝順,陪伴第一,其實不然,陪伴只是孝順的一個方面,雖然老人每天在身邊,所有的支出,都是老人的,兒女只是出了時間,並不能肯定是孝順!
去年,本人的父親去世了,一年後我才知道真相。為什麼老人老了,我不在身邊,主要的根源是老人偏心,直到去年老頭子去世,我們家,我和姝姝,沒有得到老人的一分錢,而大兒子,雖然是伺候了,大兒子沒有掏一分錢,都是老頭的退休工資,最後,我和姝姝算了一筆帳,老頭子給大兒子總計88萬元,我和姝姝一分沒有。而老頭臨走時想要吃西瓜,大兒子說現在沒有西瓜,老頭去世後,身上的衣服就是40塊錢,這就是我們家老頭子偏愛大兒子的後果。
老頭子睡下後姝姝通知我時,回家一次,當時老頭還在,但大兒子直接不讓我沾邊,因為此時老頭子的身上還有錢,為了防止我和姝姝也會得到錢,大兒子就不讓我和姝姝沾邊,只要一回家,就是吵架,意思是你們不要回來。
老頭子原來就沒有病,主要的根源出在老頭子身上有錢,給大兒子知道後,大兒子想盡各種辦法,把老頭子的存摺偷去,拿走了老頭所有的錢,此時的老頭又不願意告訴我和姝姝,心裡的精神支柱沒有了,直接睡倒。在睡倒的二年裡,老頭的退休金全部在大兒子手上,他們就給老人每天吃稀飯,吃了兩年,在這兩年中,我和姝姝想送點吃的給老人,但我們沒有辦法接近老人。
之前老人是有手機的,也有我的電話,但大兒子把老頭的電話沒收了,每次我發現老頭的手機沒錢了,都會充值。但是從來打不通,沒有人接。今年聽我們家鄉的人說,老頭子在最後的半年中,曾經想跟我住,但是沒有辦法聯繫到我,雖然是我去過,沒有辦法直接到老人的身邊,因此,老頭子心裡有什麼想說的,也沒有辦法傳到我的身邊,也就無法得知老人有什麼要求了。
天下的父母們,不要偏心,不要從事情的表面上去判斷一個人,有幾個子女的老人們,在還有行動能力的時候,最好不能把經濟給子女知道,如果你們不小心暴露目標,另外的子女即使想對你孝順,也就無能為力了,因為你所偏愛的子女非常的強勢。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告訴天下的父母們,身上有錢的時候,能吃就多吃點,能喝就多喝點,不要認為你喜歡誰,就住在誰的家裡,你們自己想辦法租房子,也不要住在子女的家中,你住在他家,事實是人身自由都給剝奪了。沒有行動的自由,別的子女想孝敬你們,但你們家的大門進不去,只能在外面眼淚汪汪的看一會走路。
所以,這個提問,怎麼從兒女的行為中看出兒子的孝順,看是看不出來的,孝順的子女往往是你最不看好的。
人進入老年漸漸的失去勞動的能力,也漸漸的沒有了經濟來源了。養老生活的供給也只有靠兒女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防老」。又有誰能保證兒女都是孝順父母的。其實,子女是不是孝順,看這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子女是不是常回家看看他們的父母 人老了以後,只要溫飽上沒有啥問題,身體也沒有大的疾病,至於錢和衣物倒不太在意。要說讓父母在意的,就是老了以後希望兒女多陪伴著自己。而不是只圖兒女常常買些東西,或者給點錢,像走戚一樣來去匆匆。雖然他們的父母也在外面前誇贊自己孩子多懂事,其實,他們心裡才有怨言呢!這不算是孝順的兒女,是「假孝順」。因此,那些真正有孝心的子女,肯定會有空就回家看望父母的。
老了以後,子女們是不是真的很孝順父母,別人看的也並不是物質方面的,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有些做父母的,經常會和給別人說起與子女們相處的溫馨場面,比如會說,子女吃了自己做得飯受到誇獎,還吃了幾碗,還幫著洗鍋刷碗了。父母回憶跟子女相處的場面越溫馨,越說明父母與孩子們關系越融洽,子女越孝順。人老了以後,家旦的子女孝不孝順,要看他們的父母是不是跟別人聊起與子女相處的溫馨場面就知道了。
做父母的是不是知道子女具體的生活狀況子女越大越會少言寡語,就是對自己的父母也很少說話。而那些真正孝順父母的,就會經常和父母交流,會不厭其煩地向自己的父母說他正在做什麼,生活狀況怎麼樣。讓父母感知他的生活,也不用為他操心,惦念。所以,當有些父母聊起子女的時候,也只是搪塞地說,孩子們都很忙。一聽都是無奈的應付。人老了以後,子女是否孝順,別人是看做父母的是不是知道自己子女的具體生活現狀。
可憐天下父母人,做子女的,還是要多多體諒父母,多多孝順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他們的愛都是無私的,也並不指望子女回報什麼。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常回家去看看父母,多陪陪父母說說話,與父母心靈溝通也是一種孝順。
【@為生活而提神 】
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細節來看出子女是不是真的孝順老人?
老人著裝的整潔性。從老人的衣服鞋帽的是否干凈整潔,衛生是否達標就可以略知一二。子女孝順的家庭,老人的穿著都是乾乾凈凈、清清爽爽的。著裝不再於價值的高低貴賤,只要家裡的老人穿起來舒服得體就行了。
而那些子女不孝順的家庭,老人穿著看起來就沒有那麼干凈整潔,甚至還會顯得邋裡邋遢,絲毫沒有什麼衛生可言。因為沒有人幫他們清洗,而他們自己也無心無力打理,所以就只能穿著那樣的衣服褲子出門了。
子女孝順的老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抖擻,精氣神十足,自信滿滿,到哪裡都會給人一種陽光般溫暖的感覺。許多人都願意與他們交朋友。
相反的,那些子女不孝順的老人,看上去就是精神萎靡不振,目光呆滯,給人一種無精打採的感覺。有些人甚至是滿身戾氣,猶如帶刺的玫瑰,誰一靠近就會被刺痛,讓人不敢輕易地靠近他們。
在菜市場里,一些老人為了一毛、兩毛的價格與老闆討價還價、爭論不休,除了性格養成之外,大多數有這些習慣的老人都是子女不太孝順的類型。
暫且不說錢多錢少的問題,單從他們的這種消費態度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只有那些子女不孝順的老人,才會表現出這種錙銖必較的消費習慣。
而那些子女孝順的老人,則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能夠量力而行,對於自己喜歡,也有能力購買的東西,就會很爽快的買下來,而不是猶豫不決、左思右想。
老人生活狀況良好,心情愉快,每天的任務就是鍛煉身體,保養自己。這樣的老人大多數都是子女孝順,家庭和睦的。
而另外的一些老人卻完全相反,年紀很大,行動不便了卻還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努力賺錢養家糊口。他們不是不想休息,而是現實狀況不允許。有些就是因為子女不孝順、不作為而導致的這種情況。
總而言之,人老了以後,如果子女不孝順,通過許多表面的細節還是能夠看出來的。相由心生,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表露出來。
一個老人過得好不好,除了他們自己知道以外,旁人也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個做子女的人,都應該多體諒一下父母、多關心一下老人,讓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無憂的晚年生活。
這是我們作為兒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
孝,到底是什麼?
我講一個真人真事。一個老人,一個陌生人青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一老一小認識了,後來,老人病,這青年時不時地去看老人。老人彌留之際寫下囑咐,
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悉數留給了青年。
在這個老人身上,考,就是臨終的關懷,就是在他身倒個尿盆,買點飯,扶一把躺下或坐起。
兒女不在身邊,至少可以說是,不能行孝,或者他們是有愛心的,屁用?愛心不是行為,不是喂飯倒尿,那孝,愛心又有何用!
老人自己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忙。他呢,沒有責備他們,但是,他認為青年接受他的遺產更合適。
這個事,叫一個買賣來算,他的兒女全是傻逼。干兩也掙不了老人的那麼多遺產,包括房子,所以,他們沒有經商頭腦。他們或者以為,財產早晚是自己的,或者他們根本就不在乎老人的財產。
扯回來。孝,在干時就是三天兩頭來家看看,做些老人做不了又需要做的小事,在病中,就是打扶一把,倒尿盆,啦個呱。或概括為臨終的關懷。
孝,是行為。愛心就算了,虛頭八腦的東西,不實用。不在床前,全是屁話,我信你個鬼!
我之前也講了一個真人真事。我的鄰居,更是個高手,直接把房子賣了,把所有東西變成了錢,去玩了,算計的正好,人死了錢也基本花光了。絕對是一個很有實戰能力的精算師。他乾脆,不用孩子來孝順了!
所以呢,叫我說,去他娘的兒女吧,我管你孝不孝的,自己的命自己打理,到哪一天算哪一天。你忙嗎?好的,那就忙你的去!
斤滴,老人,別等著兒女的孝了。就撒丫子活自己的吧!
凡事人都會老去,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的神仙,所以是人都肯定會有此經歷的。
人老去之後,喪失了創造價值的能力,為求生存還得索取。
作為血脈後代,子女們無任何理由推脫贍養父母的責任,更應該理所當然擔負起供養自己父母的義務。
正是由於有這種美德的傳承,才使得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延續到今天。
人老去以後,由於各種功能的衰退,對子女的依靠就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
若是子女孝順,自己的生活將會過得挺美滿,若是子女不孝順,生活中你至少有凄涼所在。
人老去以後,子女們是否孝順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首先看行動。
人老去之後,衣食住行受到諸多限制,當你生病的時候,子女們是在第一時間尋醫問葯,若是病情嚴重及時把你送到醫院去。無論花多大的價錢都想方設法進行救治,從這一點上講,兒女們的表現證明了,他是用行動關愛你,這是孩子們孝順的表現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由於功能的衰退,在飲食上,要求可能要特殊一些,子女們能做到盡量把飯菜煮來符合你的胃口,使你每天能吃的開心。
有這樣的子女,細心從飲食上照料自己,老年人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算是從根本上關心自己。
所謂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們能做到這步。這也是孩子們孝順的表現之一。
當老了之後,對穿著的要求不是很高。孩子們能時常給你買新衣服,勤跟你搞個人衛生,使你保持得乾乾凈凈,身上清清爽爽,盡量少帶老年人的異味。
子女們能夠做到這一步,那是他用心在照顧你。
從這一點上講。你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盡心了。
人老去之後最怕孤單,如是夫妻健在。老兩口互相體諒,生活還是會過得比較理想。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老去他的子女們還在為生活奮斗。
無論是和孩子們住在一起還是單獨住,子女們能定時或不定時來看望自己,陪你聊天,逗你開心。
有這樣的子女們,你應該感到滿足,孩子們能從精神上關愛你。這是孩子們從內心深處盡孝的表現。
其次看心理
人老去之後,子女們是否孝順除了行動上的吃穿住行是否照料到之外,還要看他的心理。
首先他心地善良,把供養父母作為自己的己任,從思想上根本想到的就是你。他的這種理念就會支配他,他就有具體的行動。
其次,他是做到真情實意,不在外人面前一套,在家裡又是一套。
始終如一的用真心對待你,有這樣的子女,你會感到很幸福。
最後是善於處理好家裡老幼關系,讓家裡所有人都把你這個老人當作一寶,無怨無悔的照顧你走完人生之路。
生活在這樣家庭的老人,自己應該感到滿足,而且全家人都孝順你,其樂融融一家人,這是美好傳統的寫照。
總結以上幾點,人老之後。子女們能從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從精神上滿足你的需要,這就是孩子們孝順的具體表現。
人有生老病死,更要吃穿住行。
有首歌,這樣唱,中國老百姓,最認這個理,家和萬事興。
孝敬父母不是掛在嘴邊,而是用實際行動。
只有真正做到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人,他才是真正的孝順兒女。
本來本文應該結束了,一點畫外之題,作為老年人,千萬不要倚老賣老。也不要對子女們求全責備,凡事適可而止,不要弄得家裡矛盾重重,你不開心,孩子們也挺難受。
以上這些是我的真實感受,因為我和耄耋之年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他們給我帶來諸多不便,但是我從無怨言。
心裡一直想到自己身體發乎父母,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我。
因為心裡陽光,所以所有的不快都會象微風一樣慢慢逝去。
因為我深深地清楚,我是父母的孩子,我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無怨無悔。
祝天下父母安心頤養天年,願天下子女拿出實際行動,孝順自己的父母吧。
子女們,你們的行動,更是你們孩子的最好榜樣。
若是你做到了孝順父母,當你老了之後,你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法孝順你。
我們中國人都善良,而百善孝為先,凡是孝順父母都有好報。
有句古話說,不信但看檐前水,點點落在舊窩地。
人老了以後,子女孝不孝順,看到哪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人老了以後,子女孝不孝順主要看幾個點就可以知道了!
一老人生病子女是否同去看病,住院了子女來探望不探望,當然因工作原因的例外。
二老人在家生活是否經常噓寒問暖,關心生話起居,給老人買點喜歡適口的食品,禮品。
三老人的正常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不正確的除外。
四有的子女自己有時間做家務,但大齡老人自覺代勞,子女不知慚愧呀還沒有羞恥感,應該讓大齡老年人歇歇了。
一個子女孝不孝順老人看以上幾個情節就能知道八九不離十了。
人老了以後,子女是不是孝順,看到那幾個細節就知道了?
子女是不是孝敬老人從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到,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是否關心老人的身體。人到老年一般都會有三高等基礎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威脅到生命。所以。孝敬的子女一定會對父母的血壓,血糖,血脂了如指掌,如果已經患病,也會經常不斷的提醒他們按時吃葯,控制住各項指標。以防並發症發生。另外一種威脅老人 健康 的就是癌症,據報道,50歲到80歲是癌症的高發年齡段,但是早發現早治療可以使癌症的治癒率大幅提升,死亡率大幅降低。所以孝敬的子女一定每年都會帶父母去做一次 健康 體檢,在他們的心中,父母的 健康 高於一切,一旦父母身患疾病,兒女會付出全部的時間精力去照顧他們,為了能治癒父母的病哪怕傾家盪產他們也心甘情願。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在50歲時查出肝炎,當女兒知道肝炎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後,從母親50到80歲長達30年的時間里,每半年甚至3個月帶母親去醫院檢查身體,在母親80歲這年的體檢中發現了非常早期的肝癌,盡管因為發現的早做了手術沒有生命危險,可女兒還是非常的難過和擔心。可見這是個多麼孝順的女兒,讓人非常感動。
子女是不是孝順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孝敬的子女一定會經常回家看父母,他們絕對不會用工作忙做為托詞。如果實在太忙也會經常打電話。父母的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他們絕對不會無故缺席。
有孝敬兒女的父母們,時刻都會感受到子女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生活的非常幸福,非常有安全感。
個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看看老人的穿著,並不是穿名牌就是孝順,主要是看老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衣服是否干凈!是否得體!如果以上都符合,哪怕是粗布衣服,乾乾凈凈,合身合體,也可以看出老人生活的很好,孩子很孝順!二是看看老人的精神面貌,如果老人紅光滿面,慈祥可親,那這個老人生活的一定很順心,很如意,當然孩子們也一定很孝順!三是看看老人生病的時候子女們的表現,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很現實,也很真實!如果老人生病,兒女不怕麻煩,想盡辦法給老人看病,而且對待老人有耐心,不亂發脾氣,捨得為老人花錢,而不是敷衍,這樣的兒女我覺得也是孝順!我的老父親就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雖然他最近一年一直不知道我是誰,但是看著他每天粘著我,跟著我像個孩子一樣,我感覺特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