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活的時候孝敬比死了在孝敬

活的時候孝敬比死了在孝敬

發布時間:2023-09-21 10:40:51

⑴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生前孝,是發自內心最給自己的,死後孝則是外化給他人看的。

生前和死後,只要是人類或生物,都會面臨這樣的結局。關鍵是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樣的生前或死後。

中華文明延亘了五千年,尊老愛幼、扶老攜幼,一直是我們的民族美德。贍養老人、善待老人也是我們晚輩們應盡的義務,是一生下來就被天然賦予了的。只要是我們還有一顆跳動的心,只要是我們還有一口吐納的氣息,我們就有必要保持忠孝仁義、廉恥孝悌。

而且,我們民族的傳統最是看重這個觀念,也總結出了早已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中華文明的孝文化中,各式各樣的孝悌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贏取了民族的最大共識。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在我個人看來,生前孝才是真的孝,也是兒女晚輩發自內心的、純粹的孝道、孝義,萬事做在老人在世之時,讓老人家盡享天倫之樂,含飴弄孫,膝下承歡,給老人以最好的撫慰和寬懷,哪怕僅是一口吃食,也要讓老人家心滿意足,喜上眉梢。

當然也有死後孝的範例,不然的話,題主也不會發出如此一問。我本人就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一個老人得了病,子女們卻總是尋找各種借口遠離,反過來心心念念之間執著惦記著老人家的那點兒體恤錢。甭管老人遭了多大罪,總是漠不關心的樣子,即便就是到了床前,也是呵斥怒焰,像對待階級敵人一般,把老人家當成了前世的冤家,真難為了當初之時,老人家怎麼含辛茹苦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TA養育成人。

羊羔尚且跪乳,烏鴉亦知反哺。你這不忠不孝,難道還不如一個畜生和動物嗎?

人世間總有感人至深的總結和歸納。我個人經常對那句子女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淚目,甚而潸然涕下,涕泗滂沱:

嚴格來講,對父母生前孝和死後孝是不能分開的。人這一生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一個也不能少。對父母的孝,也是一個也不能少。

那麼,怎樣做人才是孝呢?夫子在《孝經》中提出了五條,我們來看看,並對照一下今天這個時代。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意思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侍奉雙親,居家過日子要把對父母的尊敬放在第一位,贍養老人要以父母快樂為第一目的,父母生病了就是你的心病,父母不在了就是你的心痛,祭祀父母要莊重肅穆嚴格禮俗。做到這五點,才算是一個孝子。

今天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但孝的主旨卻不可以變。父母的思想與節奏一般都會落後於這個時代,作為子女千萬不要以父母不懂而有教訓之態,因為尊敬尊重父母是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的,父母不懂高 科技 (比如手機、網路)我們要耐心教,小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不都是父母耐心教習的嗎?不要將自以為的快樂強行加給父母,要多理解父母,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快樂,然後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生病了,要把身心都侍奉床前,不是單單把錢打給醫院。

父母不在了,誰都會心痛,但怎樣放在心裡卻是一個問題。在整個傳統 社會 ,是三年守孝期制度。當然在今天,這個守孝時間定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我都跟孔子激烈地討論過這個問題。孔子定守孝三年,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而為人,起碼三歲之前是完全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守孝三年是為了報兒時三年養育之恩。夫子的道理沒錯。

孔子也給我們中華兒子提供了一個折衷方案,我們來看夫子說得有道理嗎?在《論語》中,夫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謂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孝不孝敬要看你的心裡有沒有父母;父母不在了,(不能守孝三年),要看你的行動,如果三年都能夠嚴格按照父母的道理去為人處事,這才稱得上孝。不要糾結於「三」這個數字,三在我們的文化里是個約數,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夫子講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其實就是你的一生都要按照父母的為人之道去為人處事才算得上孝,知行合一在夫子這里早已如是。

談孝道的最後一點——祭。人這一生其實很簡單,五個字——生、老、病、死、祭。現代 社會 太重視看得見的部分,而忽視看不到的,對生命也如此,一句「人死如燈滅」成為現代人忽視死亡與祭祀的主要理由。現在國家將清明節定為全國法定假日本質上就是恢復祭禮的表現,這是在國家層面上對祭禮的認同與支持。夫子重視祭祀,被不少人詬病為這是夫子的職業要求,甚至某些人認為夫子重視祭祀是為了「司祭」這個工作的利益,實乃以小人之心度聖人之腹。

一個失去象徵的世界,儀式感的匱乏使一切存在只剩下存在本身,這是藝術、生命的無奈與敗退。這個由科學思維撞擊所形成的儀式感支離破碎的世界,藝術、生命對之幾乎無可奈何。以至於科學這400多年的發展行至今天,幾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無神論者,都被赤裸裸的真實收拾了。我們總得剩下點什麼吧?!祭祀就是飽含儀式感的 社會 情感 留給我們最後的一塊「遮真布」。

祭祀與鬼神無關,更與迷信沒半毛錢關系。我們的世界裡幾乎從來都沒有鬼神的地位,連孔子也從來不語「怪力亂神」,即便鬼神存在,孔子也教導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老人家智慧得很,什麼都看明白了,但為什麼他依然把做一個司祭作為自己的理想呢?夫子的「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必須虔誠地篤信父母和祖先真的存在一樣,這是讓子女們不要忘本,子女不忘本子孫才能不忘本,我們這個民族才會不忘本,民族的血脈才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

夫子當然明了這些,他知道他最本質的工作就是要保持這種儀式感,他的目的是為了民族文化的血脈不斷。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靈的肅穆與庄嚴,虔誠地篤信不僅是對祭者的心理暗示,更是要做如此給後世子孫來看,讓一代一代的人模仿儀式並繼續傳承,這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並富有人情味。

所以,明白了祭祀的本質,也就通透了整個孝道倫理的最後一環。祭祀是明知無有之事也要為之的事情,目的不是表演,是文化傳承,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聖人之心了。整個中華文化就是孝道一以貫之的文化,「生老病死祭」一樣也不能少,我們的民族文化才會更久遠,更有生命力。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我回答如下:生前孝是真孝,是大孝,是孝人;死後孝是假孝,是小孝、是孝鬼。

第一,生前孝是具體的。或端茶倒水、或掐頭捶背、或請醫看病,都是為了老人能夠好好活著,延年益壽;死後孝是虛假的,祭奠先人,或燒香磕頭、或念經念佛、或掃墓獻花,那一樣祖先能用得上?只不過是哄鬼,遮人耳目罷了。

第二,生前孝的是真人,是父母,是具體的老人人;而死後孝的是墳墓、是死屍、實際是已經不存在的鬼了。

三是生前孝的是油鹽醬醋茶,管的是吃喝拉撒睡,每一樣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死後孝僅僅是幾張冥幣、幾張燒紙、幾朵紙花,幾個金斗銀斗、金山銀山等紙糊的東西,一把火,就什麼都沒有了。

生前不孝,死後胡鬧。就是老百姓對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分別。如果老人活著不贍養,不孝順,人死了卻大操大辦鬧排場,這不是真的孝順,而是胡鬧台。

回復誠邀: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這二則的區別在於,生前的孝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報恩。是憑善心做子女的份內事。

換言之:死後的孝形態各異,當然也是盡孝,各有各的道理無可厚非。

我們說:人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正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生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麼樣對你!

以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閱歷來說,當然是生前孝重要,生前孝和死後孝的最大區別是:一個做給自己良心看,一個做給別人看。父母生前盡孝的人,捫心無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讓父母安享晚年,盡度餘生,這樣的人福報無窮,後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將來也會在父母膝下承歡盡孝;死後孝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生前不孝,生前不孝順父母,死後在父母靈前大操大辦、哭天抹淚,有什麼用呢,何況種種表現都是假的、虛偽的,都是做給不了解情況的看的,自己的父母又能享受到什麼呢,這樣的人根本也不會想念父母,巴不得父母早赴黃泉路,所以說我認為沒有死後孝之說,這只是不孝順父母之人的牽強附會之詞,生前孝敬父母之人,父母去世之後,才會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的含辛茹苦養育之恩,個人見解,不全面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生前不孝,死後孝,在是假孝,是做給別人看,要孝就父母還在人間就認認真真的孝,真心實意的孝。請不要做虛情假意的孝,死後再假悲傷,花費再多的錢,都不起作用,做人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微笑善待一切。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孝,

孝不是轟轟烈烈做給別人看

更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愚孝

孝存在於平平淡淡的財米油鹽中

存在於順老,存在於敬老的心中

孝順不是能給父母多少錢

孝順不是能給父母買多少豪華的衣服

其實,人老了不須要這些

人老了須要陪伴和問候

哪怕一個電話一聲問候

老人們都很高興很心慰

生前孝和死後孝有很大的區別

父母活著的時候哪怕給父母倒一碗開水

也比父母死後燒很多紙錢重要

生前孝父母能知道

死後孝父母能知道嗎?

父母活著不孝

等到父母不在了

哭的震天震地有什麼用

死後孝父母都是一些做給別人看的

都是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些人

都是一些帶著假面具的人

其實孝與不孝不是別人說了算

孝順父母是發自內心

孝敬父母不能攀比

個人盡個人的心自願

我們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我們就是孩子們的老師

我們怎麼做孩子會跟著學

請珍惜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別等了!別等到父母不在了孝順

等別父母死後在孝順就晚了!

生前孝,才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孝,老人生前能享受,兒女對他/她們真正實在的孝,才是真心實意實意出於真心的孝。

但是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特別在農村表現較嚴重,老人活著不管不顧,死了大操大辦,此類孝是做給別人看的,從表面看來,彷彿對去世的老人一片孝順之心,其實這一切全部都是假的。

這兩種孝上面一種才是真孝,下面是假孝,這就是本質上最最大的區別。

答: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這比較容易區分。生前都知道!在父母需要的時候能夠幫助!平時常回家看看,或去電話,微信問候!比較困難的時候會主動給父母貼補一一

。死後的孝是做給別人看的!平時又的根本不菅父母的生活⋯而死後卻大擺喪宴,又的農村風俗還數天,數夜!耗巨資!這是叫厚葬薄養。不用多說例子不少!這就是區別!我代表自己觀念。[玫瑰]

生前孝,才是真孝!是對親人的關愛和照顧。親人才會感到溫暖和親情。

死後孝,只是形式!是對外界的展示和表白。再孝也只能是」子欲孝而親不待」。只會減輕自己內心的愧疚和增加一些心理補償。

孝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人們常說要和不孝的人少打交道。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麼會和朋友有誠心呢?這里說的孝主要是生前孝。平時要多抽時間多去看望看望父母。說些家常里短,問些父母關心的話題。父母有那些擔心,有什麼憂慮自己要瞭然於心。父母年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關心父母的身體 健康 最重要。父母病了,要盡量照顧好。盡快使自己的父母心情愉快,減少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也改變不了,但我們盡了心就是盡孝了。

至於死後孝,量力而行就足夠了。沒必要大操大辦,辦簡單的喪事也是盡孝!

⑵ 父母在世時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上墳合適嗎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國家,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在世的時候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去上墳怎麼也說不過去啊。很多人都說給故去的人燒紙祭祀都是給活人看的,很多老年人很在意這種事,認為死後沒人管,這就是最大的不孝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心裡很清楚,活著時候多些孝順,比死了以後再去哭和燒紙強百倍,但是中國人的人情觀念又不容我們去這么做,很多時候做事情不能隨意的。

人們總是不能左右自己的情感,對故去的親人總是懷著一份思念,久久不能忘記。這種事就憑心吧,一切覺得內心平靜就是好的,反正我們這里的風俗就是一直都去祭祀的。

⑶ 在孝順老人時,有人主張活著時孝順,死後的一切皆是空,對嗎

這句話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是錯的。

首先孝順老人,扮培拆活著的時候需精心伺候,生活起舉細心照料,經常噓寒問暖,談心舒情,面對面交流,心與心靠近,情與情盤活,理與義疏通,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周全考慮,盡到責任,有情有義就行,不必攀比,也無需強求。

如果老人一但去逝,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誰也無力逆天。坦然面對,順勢而為,節哀順便,親情依舊,隨鄉入俗,理順人情,端正風俗,不必要嬌揉造作虛張聲勢,也無需要大操大辦鋪漲浪費。心到意到,孝到禮到就好。

親人去後,七七載載,節日節點,應時常懷念,以表情意,宣誓孝道,雖不必誇張,也不能無視。只有禮儀翩翩,才能彰顯情意綿綿。上傳下孝,風氣使然,切不可無視或偏廢。

完全正確。我是唯物主義者,死後上天堂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而祭拜、掃墓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一種追思。紀念先烈英雄是為了繼承他們的意志、精神,並且教育後人。

死後一切皆空,說明已永遠離開了人世,你再怎樣表示,他也不會知道,祭祀的廳棗禮品再豐厚他也享受不到。

做為家中的長中沖輩至親,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用他們的愛把兒女養大成人,用自己的辛勞助兒女獨立生活。這份恩情做為兒女當永世相報,待他們年老身體衰弱之時,理應盡孝侍奉,是人之常倫,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慰籍。

有的人生前不養老人,死後大做排場,其實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一是為了賺取一個好的名聲,向人宣示。二是成本低廉,視財如命,因為死後孝敬花不了太多的錢,而生前養老卻是無底深淵,因而不願承擔。這種人應受到良心譴責。

我本人非常認同這種做法 ,我們都是無神論 ,做為子女 ,老人在世 你盡了孝道 就問心無愧 ,老人去世了 ,葬禮再講排場 ,那隻是求得自己一點心理安慰 ,或者是做給別人看的 。

就拿我們家來說,親生父母走的早 ,當我們還沒有能力孝敬他們 ,沒來得及回報的時候 ,父母就離開了我們 ,非常遺 憾 ,子欲養親不待 。

每到掃墓的節日 ,我們幾姊妹 都要到父母墳上 ,祭拜 ,表達哀思 ,那又有什麼用 ,只能表達活人的哀思 。

我婆婆公公有所不同 ,婚後我們一直住在一起 ,我們對二位老人也算盡到了孝心 。

二位老人生前都立下遺囑 ,走後不留骨灰 ,不講排場 ,讓我們一定照辦 ,我們還是按遺囑照辦 了。

雖然外人有些不理解 ,但是我們問心無愧 ,生前孝敬老人 ,沒必要管外人說什麼 。

所以我的觀點也是 ,生前一定要好好孝敬老人 ,死了,死了,人死後, 一切皆為空

⑷ 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後百次掃墓; 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切

生前的抄孝敬是應該的,父母生養襲你,身後的積蓄還會落在你那,你端一碗飯(這飯還可能是父母的錢)可是個保姆的本份。所以清明掃墓燒紙是兒孫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個人,必須孝敬父母身前,父母百年後逢節掃墓燒紙百次千次更是必須的。

⑸ 人生短暫,生前孝敬,離世無憾是什麼意思

人生短暫,當你成年時,你父母已經步入老年。
盡孝要趁早,別留遺憾
這世上有一件一等一的急事,那就是盡孝,子女盡孝要趁早,長情是陪伴。

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伴父母,在節假日常回家看看,給父母形成一種儀式感,也會增加他的幸福指數。
盡孝這件事情,不要等到父母身體不好了才後悔,病榻前的精心伺候固然是孝,平日里的關心愛護也不能減少分毫。

對父母的孝順不論窮富,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孝道」。
不要想著有朝一日飛黃騰達了再來盡孝,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生下來在壽命上就一直在做減法,盡孝,盡一次少一次。
在父母尚在人世的時候,多多盡孝,遠勝於父母逝去後的「面子工程」。
孝順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孝敬。

⑹ 的是應該生前盡孝還是活著不孝死後乾嚎

孝敬老人是碼游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線。生前對老人不孝,死後大操大辦,於死者有什麼意義呢?老人去世時講排場,大操大辦,讓老人享受「哀榮」,還不如孝在平時,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頤養天年。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即使老人去世後的喪禮辦得簡單一點,老人泉下有知,也會心安的。「活著不孝,死了亂叫」,看似亂御是對老人的尊重,實際上是虛榮心在作怪,甚至還有以此來收受禮金的企圖。
這並不是隨州特色,是城鄉村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老人在世時不孝順,對老人的生活不關心,又如何能夠保證自己年老的時候,子女能夠善待自己呢?我們今天孝敬老人,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做給自己的子女遲陪銷看,教育他們養成尊老的習慣。

⑺ 在孝順老人時,有人主張活著時孝順,死後的一切皆是空,對嗎

所謂「一切皆空」指的是物質本體是空無自性的。要知道,人固有一死,但生命無限。好比電燈,說燈泡壞就要否定電能源也不存在了嗎?斯人已逝,任何生命體死後,依然可以享有到後人為他所做善事福德的感召力。當然,生前孝順更為重要!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同時又是仁義忠孝所在,自古就有厚養薄葬的優良傳統!一個孝字就表明做為子女,在老人在時要使其衣有所著,食有所甘,心情順昌。去世之後葬得其所,不使父母先人暴骨原野,便是盡人子之孝了。至於葬儀不過是禮儀的一種形式,要依 社會 風俗,自己的條件,入世隨俗就可以了。

上古頌鄭時期人們以為,人!是天賜之物,生之於天,還之於天,於是人去世之後,置之原野,隨自然而消失,這種習俗在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還存在,如置之高山之洞穴,水葬,火葬等等多種形式。隨著人口的增多,聚集,文明的演化,人們便將先人深埋,起高冢以葬奠,以使自己的哀思有寄託之所,這叫入土為安!但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後來的人們重形拆櫻者式,不重有為,旅薯這就有違先人的原意,重後斂而不重贍養,把葬儀搞的很大,而不重孝順老人,這就與傳統教育的厚養簿斂背道而馳了!

因此,父母在以盡人子之孝,父母去使葬得其所就可以了!

孝順的人,肯定會在老人活著的時候盡孝,死後雖然是皆空,也會懷念的,不忘來路,方明是理,古時候守靈三年,孝道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優良的傳統。

⑻ 為什麼有些人活著父母不孝順父母死了大辦喪事

父母在的時候認為時間還夠,盡孝的時間長著呢,結果還沒盡孝父母就走了,後悔了,所以版才權在父母死後大操大辦。

祭祀無論多麼豐盛,也不如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條件拮據,也還是老人活著更好。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而追求事業、追求理想也是人生所必須,這樣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注意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要用各種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關愛父母,生活上盡心贍養,心理上真心關懷,不要等老人去世後再追悔,又是號啕大哭,又是大操大辦,實際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只要沒有遺憾,沒有後悔,「盡心焉耳矣」,便足矣。

⑼ 活著孝順,死了不得濟4啥意思就是老人說他們活著時能得到我照顧,死了我就不孝順他們了

就是說:活著時好好孝順就夠了,死了之後怎麼辦都行。意思是:死後做什麼都是給別人看的,死者是不知道的。

閱讀全文

與活的時候孝敬比死了在孝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歲辦卡 瀏覽:767
江山有哪些養老機構 瀏覽:63
父母做染色體晶元多少錢 瀏覽:852
中人湖北退休金補發 瀏覽:784
打一針長壽幹細胞要多少錢 瀏覽:388
為什麼之前的體檢要裸檢 瀏覽:724
離婚財產父母出的錢怎麼算 瀏覽:56
永川區老年大學 瀏覽:823
溫州市老年大學 瀏覽:773
新郎父母站在門口乾什麼 瀏覽:71
中老年人鍛煉時間 瀏覽:103
棲霞老年大學 瀏覽:100
北京哪裡飯店送長壽面 瀏覽:2
三亞養老包吃包住多少錢一年 瀏覽:906
全身體檢長春多少錢 瀏覽:46
萊蕪孩子上學體檢從哪裡 瀏覽:487
長壽到葛蘭鎮要多少錢 瀏覽:366
膳魔師養生壺如何用 瀏覽:41
和禾體檢中心在哪裡 瀏覽:47
都不知道怎樣為父母做什麼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