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敬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孝敬父母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的詩句: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2、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3、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4、侍於親長返頃芹,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5、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6、孝順是什麼?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
7、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9、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10、世界乎螞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愛的母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美漏畢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❷ 和諧孝順溫馨之家的詩句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5.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6.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幾《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8.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唐·蘇軾《惠崇》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李清照《如夢令》
1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1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王維《使至塞上》
17.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曰升。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9.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
20.山下蘭溪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宋·蘇軾《黃鶴樓》
❸ 關於孝敬父母報答養育恩的詩句
1、《蓼莪》——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譯文: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2、《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還有什麼事情值得追求呢?
3、《遊子吟》——唐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釋義: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古別離》
唐代:孟郊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釋義:
臨近分別的時候牽者支付的衣服問道:這次你到哪兒去?
我不會責怪你回來遲了,你千萬不要到臨邛那裡去。
5、《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譯文:
和風煦煦自南方,吹在棗樹嫩芽上。棗樹芽心嫩又壯,母親養兒辛苦忙。
和風煦煦自南方,棗樹成柴風吹長。母親明理又善良,兒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涼,源頭就在浚邑旁。母親養育兒七個,兒子長成累壞娘。
黃雀婉轉在鳴唱,悅耳動聽真嘹亮。母親養育兒七個,難慰母親不應當。
關於我們報答不盡母愛的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遊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勸孝歌》
清末 徐熙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
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
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
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
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
一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
愛之若珍寶,日夜勤撫鞠。
母卧濕簟席,兒眠干被褥。
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
兒穢不嫌臭,兒病身甘贖。
兒要能步履,舉止慮顛狀。
哺乳經三年,汗血耗千斛。
兒要能飲食,省口姿所欲。
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
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
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
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
兒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
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勸孝歌.百孝篇
朱柏廬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為人須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兒照樣還。自古賢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動天。福祿皆因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
孝子貧窮終能好,不孝雖富難平安。諸事不順因不孝,回心復孝天理還。
孝貴心誠無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 男兒盡孝須和悅,婦女盡孝多耐煩。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男兒。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和睦兄弟就為孝,這孝叫做順氣丸。和睦娌妯就是孝,這孝家中大小歡。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女的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為先。
孝字傳家孝是寶,孝字門高孝路寬。能孝何在貧和富,量力盡心孝不難。
富孝鼎烹能致孝,貧孝菽水可承歡。富孝孝中有樂趣,貧孝孝中有吉緣。
富孝瑞氣滿潭府,貧孝祥光透青天。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心不容一時寬。
趕緊孝來孝孝孝,親由我孝壽由天。親在當孝不知孝,孝歿知孝孝難全。
生前盡孝親心悅,死後盡孝子心酸。孝經孝文把孝勸,孝父孝母孝祖先。
為人能把祖先孝,這孝能使子孫賢。賢孝子孫錢難買,這孝買來不用錢。
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齊家家能好,孝字治國國能安。
天下兒孫盡學孝,一孝就是太平年。戒淫戒賭都是孝,孝子成才親心歡。
戒殺放生都是孝,能積親壽孝通天。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積親福孝非凡。
真心為善是真孝,萬善都在孝里邊。孝子行孝吉福護,為人不孝禍無邊。
孝子在世聲價重,孝子去世萬古傳。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難周全。
念的十遍千個孝,消災免難百孝篇。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自清代黃景仁的《別老母》
白話文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唐代:孟郊《遊子吟》
白話文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先秦:佚名《蓼莪》
白話文釋義: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4,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白話文釋義: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當然連養老送終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出自秦漢《孝經·聖治章第九》
白話文釋義: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詩人心中的父親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作品】:好了歌
【內容】: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年代】:北宋
【作者】:梅堯臣
【作品】:汝墳貧女
【內容】: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種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勸孝歌(清末徐熙) 孔子著孝經,孝乃德之屬。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渴飲母之血,飢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旦兒見面,母命喜再續。愛之若珍寶,日夜勤撫鞠。母卧濕簟席,兒眠干被褥。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兒穢不嫌臭,兒病身甘贖。兒要能步履,舉止慮顛狀。哺乳經三年,汗血耗千斛。兒要能飲食,省口姿所欲。劬勞辛苦盡,兒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勞,愚怠憂碌碌。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兒行千里路,親心千里逐。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
遊子吟(唐朝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古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關於孝敬父母的現代詩歌
歲月,拋落我一雙又一雙鞋子
風雨,脫掉我一件又一件衣裳
家園,賜於我一座又一座路標
母親,永不疲倦地向我凝望
古老而又永恆的關愛
有時,母親的手送我一程
有時,母親的心送我一程
其實,送與不送都一樣
我早已經知道
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冰天雪地
都是你心頭的牽掛
在歲月的山路上,我為你寫下腳印
在風雨的旅途中,我記住你的笑容
在歲月的風雨中——
我會帶著感恩和虔誠,為你祝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詩人心中的父親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作品】:好了歌
【內容】: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年代】:北宋
【作者】:梅堯臣
【作品】:汝墳貧女
【內容】: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種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❹ 關於孝順的詩句古詩絕句
1、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明·王守仁《元夕二首》
譯文:此時餘姚家裡的廳堂上燈火通明兄第們都來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獨自一人在遙遠的地方。
2、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自清代黃景仁的《別老母》
譯文: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感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母別子》
譯文: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凄苦。
4、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出自《誰氏子》韓愈 【唐代】
意思:滿頭白發的老母親掩門而啼。拉斷了衣袖也留不住。——出自明代佚名《勸報親恩篇》
5、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明佚名《勸報親恩篇》
譯文: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1、《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2、《思母》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3、《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清代: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4、《國風·邶風·凱風》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5、《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6、《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1.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2.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3.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4.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
出自《孝經》。 5.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6.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親恩篇》。 7.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8.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國志•魏書》。 9.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 「(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 「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1.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 「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6、《慈母愛》【元】楊維楨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7、《墨萱圖》【元】王冕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12、《步虛》【唐】司空圖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13、《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唐】孟浩然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舉,中郎許仲宣。泛舟江上別,誰不仰神仙。
1、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漢·劉安 2、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格言聯璧》 3、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唐·韓愈 4、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5、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呂公著 6、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7、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錦》 8、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9、顧我,復我。
——《詩經》 10、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1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 12、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13、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格言聯璧》 14、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15、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16、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17、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18、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19、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2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21、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22、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
——唐·韓愈 23、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1、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2、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增廣賢文》。
3、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5、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出自:(清)《增廣賢文》。
❺ 孝順父母的著名古詩有哪些
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
孝順,漢語詞語,拼音是xiào shùn,意思是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現多指孝敬的口語。孝順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讓孝道一代一代的順下去。出自《國語·楚語上》。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❻ 關於孝敬父母的詩句
關於孝敬父母的詩句如下:父愛大如山,深沉而內斂;韶華七十載,白發雙鬢染。疼兒從無怨,偉岸身漸彎;愛似一泓泉,細潤澤心田。迢迢人生路,父康兒心安;天垂恩情伴,一生盡歡顏。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事父母不孝,不苦禽獸。常思生養大恩,恆懷哺育之情;不忘教導之義,惟孝為立德之本。
孝子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噸灰;門口有車不算富,家裡有娘便是福;萬恩千愛都在唱,誰知父母心中苦;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懂父母恩。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敬,鳥獸尚知哺乳恩,父母本是親骨肉,爹娘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須圖報,望子成龍夢成真,孝敬家風世世傳,綿延不絕代代興。
❼ 孝敬父母的詩句
導語:孝順是我國的傳統,下面是我收集的孝敬父母的詩句錦集 ,祝您生活愉快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勸報親恩篇》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李毓秀《弟子規》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明)《增廣賢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孝經》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勸報親恩篇》。
長幼有序。——孟子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三國志·魏書》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李毓秀《弟子規》。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名賢集》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李毓秀《弟子規》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規》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❽ 孝敬父母的詩詞10首
1、《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墨萱圖·其一》——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3、《思母》——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4、《將母》——宋代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5、《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❾ 有關孝順的古詩
1、《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墨萱圖·其一》——元代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3、《思母》——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譯文:看到秋天的霜把蘆花打得滿天飄飛,自己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滿頭白發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者柴門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梅雨時節,家中糧斷,自己身無長物,只好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老母。
4、《將母》——宋代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譯文:把母親帶到揚州後,就安家於臨時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吧。
5、《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