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善良和孝順會給你帶來財運
善良和孝順會給你帶來財運
善良和孝順會給你帶來財運,「我要怎麼成為有錢人?」「為什麼別人那麼富有,我那麼窮?」「為什麼同班同學都混的比我好?」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去想的問題,那你相信嗎?善良和孝順會給你帶來財運,為什麼這么說呢?請往下看。
無論是喊著要「實現五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還是「根本對錢沒有興趣」的馬雲,似乎這個社會在向人們宣示著一個硬道理:錢=幸福!
因為沒錢,所以不幸福,所以他們在焦慮!求神拜佛,進寺院就問師父:為什麼我沒錢,我過的好苦……
為什麼我沒錢,我的孩子、孫子也過得不好,不都說窮不過三代嗎?
為什麼我沒錢,難道是我沒有嫁的人家不好?
為什麼我這么窮,做生意也賠,做事業不順,難道是我命犯剋星,還是我的另一半旺財運的相?
其實,無論佛門內外都有執著相,區別於佛法慧根的深淺,人們對財富的看法有失偏頗,但是追求幸福卻是蒼生的共願,只是當下物質生活的社會,「財富」等同於了「幸福」。
如何求財?千人千面,有的人上山尋寶,有的人下海探龍!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最根本、最殊勝,也是最實際的財富,就是身邊的父母,他們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賢愚因緣經》
佛常教誨我們要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最殊勝的福田,也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我們常常講功德,也常常講布施,為自己造作善業,就是為了讓自己或在生年得到福報,或是在自己另一個輪回中快速到達彼岸。佛陀教人向善,為蒼生結善業,也要善信孝親尊長,這樣才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更加親近佛法。
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孝順父母,為什麼也發不了財?
按照佛教經典所講:子女與父母是有宿世因緣的,或報恩、或報怨、或討債、或還債。大多數人為父母報恩,都是來還債的,有的是在還前世的宿債,有的是還現世的養育債。但是往往有很多人不學佛,不知道父母恩,一味的追求自己的財富增值,天天求問自己如何「一夜暴富」,卻忘了本,不知道應該先供養自己的父母,不知父母才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但是有的人孝養父母,卻也是平淡無奇,那是因為宿世的債還未償還盡,本身所欠的福報還沒有還完,怎麼談有更多的福報讓自己財源滾滾呢?
難道偏是佛說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發財嗎?
很多人都知道,孝順父母自古就是我們中華文明悠久的道德傳承,無論是「烏鴉反哺」還是「羊羔跪乳」都在勸教人們孝順雙親,其實這從心理學上講,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生活往往是老一代對新一代的傳承,而很多優秀的精神品質也是這樣傳承的,父母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是對性格塑造最好的方式。一般孝順父母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子女很好的性格,讓他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世、左右逢源、事業順利。
並且孝順父母的家庭一般都是和諧家庭,在外打拚的人能夠全力打拚事業,並且有更加明確和堅定的目標,在正確的人生觀的指引下,做事業更加專注也更容易成功。所以不難看出,在我們周圍生活著孝順父母的家庭,一般都是和諧家庭,家裡的事業也是風生水起的。如果孝順父母暫時沒有給你帶來財富,那就耐心等待並積極進取,終有一天佛菩薩感應,加持你財慧雙全!
如何孝順父母,其實很多你還不知道!
孝養父母其實對很多人來講並不是難事,盡全父母的心願,讓父母安享晚年,並且正確引導他們樂善好施,為自己廣種福田,並且正確的勸諫和引導父母。
但是最難得的孝順父母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多人都是在雙親亡故之後才幡然醒悟,但也為時已晚。從佛教來講,多念經書並迴向給他們,讓他們早登彼岸。多做善事或放生或助印,迴向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佛法的慈悲和溫暖。
在我看來,孝順是情商的一部分。
你想想,如果你連爸媽都沒有照顧好,其他的方面再成功又有什麼意義?
「孝順」這個詞說起來有點大,如果用「愛」這個字來表達可能理解起來更簡單一點。你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心裡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你最愛的人。愛包括了牽掛、想念、包容、理解等。父母肯定是最愛你的人,你也一定是最愛他們的。
有一個雲南的留守兒童,她的媽媽和爸爸離婚了,爸爸從此外出打工,很少回來。媽媽改嫁到了另外一座城市,每3年才能回來看她一次。我們到了她的爺爺奶奶家,看到了一個怯怯的不愛說話的小女孩。
我們給小女孩和她的爺各奶做一頓飯。家裡的食材很少,一位同事看到房樑上掛著一塊臘肉,就取下來、切了一小快,准備炒菜。
小女孩正好進屋看到了這一幕,立刻狂喊:「不可以動,不可以動!「
大家都嚇了一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反應這么大。我們安慰孩子:「寶貝,別急,我們再給你買一塊肉,或者給你爺爺奶奶買十塊肉的錢,咱們繼續曬臘肉好不好?」
「不好,你們不許動!那是媽媽的!」
原來孩子的媽媽每3年オ能回來一次,女孩兒特別想念媽媽,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媽媽。家裡窮,這塊臘肉是很珍貴的。每次想媽媽了,她就會對著房頂自言自語:「媽媽,臘肉都給您曬好了,您快點回來吧!」「媽媽,我好想您,您給我寫封信吧!」
但是,媽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孩子,她沒有那麼方便來看女孩。
我們最終找到了孩子的媽媽,啥都沒說,就把這塊切下來的臘肉帶給了她,告訴她;「你的女兒好想你,這是她給你曬的臘肉!」媽媽瞬間淚如雨下,跟著我們回來看了女兒。遠遠地,媽媽就
往家裡跑,女兒也使勁往媽媽那裡跑,一個結實的擁抱,震撼了所有在場的人。
這就是愛,人們往往因為得到的不客易,オ更加珍惜、我相信女孩不會和媽媽頂嘴,不會有各種抱怨,因為媽媽能來看她,她已經很滿足了。
是一種相互的情感,當爸爸媽媽給你很多愛的時候,你像一個充電寶,把愛都充進了自己的肚子里。這些愛如果不釋放出去,時間久了,充電寶就老化了,甚至被淘汰了。有些寶貝也想把自己的愛釋放出去,可是他不知道正確的路徑,就相當於電線連錯了,對方總是接收不到你的愛。
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愛孩子就要給他需要的愛。還拿充電寶打比方,本來給他220伏的電壓就正好,結果爸媽總是覺得不夠,非得加量,打著愛的名義,各種擔心、各種嘮叨全來了,最後充電寶燒壞了,因為電壓太大。
愛爸爸媽媽,就是像他們牽掛你一樣牽掛他們。下雨了,到樓下給爸媽送把傘;刮風了,拿件衣服去門口接接他們:你吃大餐的時候,要想想,爸爸媽媽吃了沒有;你和同學出去玩的時候,要及和爸媽聯系。
愛爸媽,就是不捨得說一句重話讓他們傷心難過。因為他們是爸爸媽媽,不管你怎麼樣,爸媽通常最後都會原諒你。
愛爸媽,就是在爸媽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的「及時雨」立刻趕到。當你越長大,爸媽需要你的地方就越來越多。我的原則就是爸媽的事情都是大事,因為中國的父母都不願意給孩子添麻煩,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忍的疾病可能都不會告訴孩子。所以,只要父母提出來的事,我們都要積極努力做到,就像你小的時候需要有家長去開家長會,爸媽再忙也得請假去,因為這是責任。當你長大了,照顧他們也是責任。
愛是一種本能,每個人心裡都有濃濃的愛。表達出來,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展示出來,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要相信,孝順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帶來好運氣!
在很多文章中,經常告訴大家:存好心,多做好事,是改善運勢的根本之道。而其中,尤其以孝順父母為最基本的途徑。
一、孝順父母,是行善積德的基礎
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推己及人,將對自己父母子女的愛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
而心存善念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首先就將這份善心善念用在了自己父母身上。
二、孝順父母,自然會有好運降臨
很多朋友到處求神拜佛,希望能給自己帶來好運,卻不願意孝順自己的父母。
孰不知佛家有「父母是家中佛」之說,說的就是在家好好孝順父母,勝過求神拜佛多多;而且,父母的恩澤,本身就可以給子女帶來好運。福蔭子孫,就是父母給子女的最大財富。
三、孝順父母,可以營造出祥和的氣場
父慈子孝,母善女順的家庭氛圍,溫馨舒適,其樂融融。而父子女間的這種親情,很自然地就影響了家中的其他人,尤其是後代小輩,含飴弄孫的景象也會讓小孩子從小體會到老人家的關愛,等自己長大後自然而然地也就會孝順父母長輩。
這種溫馨祥和的氣場,不自覺間就改善著家居風水,讓整個家居環境洋溢著正能量,潛移默化地改善著家人的運勢。
溫馨小貼士: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的義務,是天經地義的,更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本能,是我們對父母愛的一種體現。
② 孝順分為哪三種呢
孝順分為以下三種:
1、小孝是陪伴。
為什麼小孝是陪伴呢?這是我們通常認為,只要是陪伴著父母就是孝順。但是不知道這種陪伴是否有質量?有的時候回去陪伴父母,反而是給父母添了不少麻煩。
根本不是去盡孝的。這種陪伴是一種假象。只是人回到了父母的身邊,但心不在父母身邊。
2、中孝是贍養。
讓父母過得衣食無憂,既要給父母物質上的幫助,又要給讓父母給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去尊重他們,真正的讓他們是沒有憂慮,過得舒心開心。
我們也要好好的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擔憂了,也不要做不好的事情,父母就不會感到羞恥了。能做到修身養性也是對父母的最大的孝。
3、大孝就是超越。
所有的父母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並作為父母的化身,是承載著父母的精神上的延續。所以要加倍的努力,能讓自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於父母老去的速度。
孝順的三種境界:
1、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一個人身體健康,活著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著,其實是痛苦。作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體更加重要,需要兒女關心。
很多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希望留一點錢,給兒女,幫助兒女創業。但越是這樣,父母越是扛著病痛過日子,導致病痛加重。
孝順父母的兒女,會常常帶著父母去體檢,提前防範病痛。要知道,身上無病,比你給再多的錢都好。
當然,健康的身體,需要起碼的生活保障,衣食無憂才會活得踏實。很多年輕人,不僅自己不勞動,還當了啃老族,拿著父母的錢過日子,這樣的不孝,令人痛心。
我的表姐夫有四兄弟,兩個是做生意的,經濟條件都不錯,但是他們對父母卻很「摳門」,個個都愛比較,覺得自己多拿錢給父母就是「吃虧」。
父母都健在的時候,都沒有拿錢給父母用,後來父親走了,留下母親一個人在農村過苦日子,才在親戚的調解下。
每個兄弟每月給兩三百塊錢,其中有一個兄弟以老婆管得緊為由,還是長期不給母親生活費。這樣的大家庭,就是富得流油,也沒有好名聲,也會被人看不起。
自己有錢但對父母小氣的人,人人嗤之以鼻,表面過得風光,但問心有愧,還是沒有福氣的人。那些窮一點但保證了父母的日常開支的人,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窮開心」也是福氣。
2、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
人這一輩子,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除了父母,也許你都找不到貼心人了。不管你走多遠,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溫暖的家,當你很累的時候,和父母聊天,心情總是會慢慢好起來。
其實作為兒女,也要學會牽掛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沒有關系,常常告訴父母自己的行蹤,讓父母放心;經常問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讓父母寬心。
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還有錢寄回家,父母感覺舒心。做到了這幾點,就是養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開心。
有錢過好日子,沒錢過好心情。父母老了,還是為你擔憂,那也是不孝順。看看那些敗家子,不學好,父母心好痛,怎麼可以安度晚年。
其實,不學好的人,越不孝順,越沒有福氣,等父母不管你了,就只能流落街頭,還可能要晚景凄涼。
3、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因為年紀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過得越來越孤單,沒有了人生的樂趣,和時代脫節了。
王陽明的父親退休後,王陽明經常寫信建議父親和同鄉的退休官員多聯系,可以一起作伴,尋找共同的樂趣,日子要過得充實。
人老了,如果無所事事,就會變得頹廢,就是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耷拉著頭,灰頭土臉的,六十歲的人,都會被認為是九十歲的人。
那些有愛好的人,趁著自己可以走動,去看看風景,到公園散心,參加公益活動,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忙忙碌碌的日子,會讓一個老人,也找到人生的意義,真正把日子過成「夕陽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千萬不要讓父母碌碌無為活下去,而是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興趣,多鼓勵他們,還可以教會他們一些新知識。比方說,教會他們用微信,用各種唱歌軟體等。
「愛人者,人恆愛之」,真正孝順的人,對父母孝順,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也一視同仁,用行動去愛護長輩。同時,他也會得到長輩的愛,長輩總會把最好的財富都留給他,為他添加福氣。
③ 孝敬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的孝道得到幾千年的熱捧,甚至把孝道提高到治國的高度,百善孝為先,以孝治國都是古人留下的智慧。
行孝是父母幸福的保障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哭了笑了,拉屎把尿,衣食住行,生病絡痛,讓父母有操不完的心。孩子長大了,父母卻老了,耳聾眼花腰不挺了,在幾千年社會保障不健全的過去,老人喪失勞動能力,就無法養活自己,只能靠自己一手養大的子女贍養。
行孝是行勝於言的教育
我們成家立業,撫養孩子,贍養老人,肩負著家庭的重擔,辛苦拚博,為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努力。每一次對父母的問候,關懷,服侍都是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樣,讓他們潛移默化中接受孝敬老人的教育。當自己步入老年,孝道文化已經鐫刻在孩子們的心中,自然而然也會孝順。
行孝是一個人優良品質的體現
當官有治理國家後責任,經商有誠信交易的責任,務農也有種田的責任。這個種責任感都是家庭責任感的延伸。一個人能夠孝敬父母,愛護孩子,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就會有家族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國家責任感。所以選擇官員首先就是考察你的道德修養,如果對自己有恩的人,你都能不尊重不贍養,那麼對自己沒恩的人還能放在眼裡嗎?這樣的人歷朝歷代怎麼放心你會對上忠於朝庭,對下愛護百姓?
所以養老不是道德綁架,而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就枉為活在世上的人。但是孝敬也不能要求愚孝,要有孝順的邊界,父母的合理訴求應該滿足,不合理的胡鬧明確拒絕,
行孝就要基本生活保障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整,保障水平比較低,特別是農村老人,僅僅靠農村養老保金生活,還是會非常艱難,所以子女應該提供足夠的贍養費,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行孝就要常回家看看
老人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認智能力越來越弱,做子女的應該常回家看看,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教他們操作智能手機,平時多聯系,有機會帶他們一起出去旅遊,領略全國各地的美好風光,開闊眼界,開闊心胸,讓他們覺得生活豐富多彩,幸福安康。
總之中國式養老不是道德綁架,而是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德,願每個老年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④ 只有孝順父母才有好運氣
只有孝順父母才有好運氣
只有孝順父母才有好運氣,只有懂得感恩孝順父母的人才能明白知恩圖報的道理,在社會也亦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孝順感恩,這樣才能得到好的運氣,以下為大家分享只有孝順父母才有好運氣
一、孝敬父母,是積德行善的基本
其實,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師自身爸爸媽媽也不孝敬的人想去關注他人幫助他人。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夠推己及人,將對自身爸爸媽媽兒女的善心外擴散到別人手上。而善念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最先就將那份善意善念用在了自身爸爸媽媽手上。
二、孝敬父母,大自然會有好運氣來臨
許多盆友四處求神拜佛,期待能為自己產生好運氣,卻不想要孝敬自身的爸爸媽媽。孰不知道佛教有(爸爸媽媽是家裡佛)一說,說的就是說家裡好好地孝敬父母,勝於求神拜佛多多的;並且,爸爸媽媽的恩德,自身就能夠給兒女產生好運氣。福蔭子孫後代,就是說爸爸媽媽給兒女的較大財富。
三、孝敬父母,能夠構建出祥合的氣質
父慈子孝,母善女順的家庭環境,溫暖舒服,歡歡喜喜。而父子倆女間的這類真情,很大自然地就危害了家裡的別人,特別是在是子孫後代晚輩,含飴弄孫的景色也會讓小朋友自小感受到老人的關懷,等自身長大以後順理成章地也就會孝敬父母老人。這類溫暖祥合的氣質,不主動間就改進著居家風水,讓全部家庭環境彌漫著社會正能量,耳濡目染地改進著親人的運程。
孝順的人運氣一定不會差。古往今來幾千年孝道傳承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具備孝道,才能具足因緣。很多人會說,我哪裡做了多少功德,我哪裡放了好多生命。我哪天念了多少佛號,我想問的是,你真正有去孝順父母了嗎?父母生你養你,含辛茹苦,這份恩情你作為子女是永遠報答不完的,你們要知道,人,一生其實短暫,懂得感恩,懂得孝順,哪怕是一碗清粥也能吃出山珍海味的味道。報答父母,孝順父母要從點滴做起。
為什麼要年輕人一定要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人的母體,是人的一個基礎,我們是從父母那裡化生出來的,我們應該存一種報恩的心,父母這種操勞、辛苦,對養育這小孩子是很不容易的。那麼兒童一長大,翅膀硬了都能飛了,都不顧父母,這個老年人雖然有子女,可是也像孤獨的老人,沒有什麼安慰他,沒有什麼人對他有好感。
所以在這個社會十八歲都要出去自由發展這都是忘本的,因為成長因素根本建立起來,你根本地基打好了,他就明白怎樣做人,怎樣對世界有益處了,怎樣對這個社會盡一份忠心,這個小學要先學報本的精神。
報本就是報答父母這種養育之恩,所以你看看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羔羊吃奶的時候,要跪著吃奶,烏鴉把小烏鴉帶大了,老烏鴉也沒有什麼能力,把這個精力身費盡了,所以她自己都不能找吃的東西,這小烏鴉就反而來反哺它,你看禽獸且知道報答父母的恩情,因此孝順父母就是人的根本,人的根本立足。
父母拿命孝,朋友用心惜。人往往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在方可後悔,不要等到自己需要幫助時才發現朋友的珍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善待今生這難得的緣分,的的確確兒「兒尋千里母擔憂」這句話都印刻在當下很多年輕人的肩膀上。
希望很多年輕人看到這篇文章,真的的去懂得理解父母,孝順父母、感恩父母,記住父母帶你成長的不易,天下的父母沒有不為自己的'子女擔心的,不管你這個子女走到哪裡,你永遠是她們的牽掛,最後在這里祝天下所有的父母親身體健康,幸福美滿快樂每一天。
如何孝順父母
方法一:多幫忙做家務。
現在的你都已經長大了,應該學著與父母承擔家庭的各種事情,比如說家務,不是只有母親有這個責任,作為孩子的你更加要有。回報父母第一步就是從分擔家務開始。
方法二:多陪父母聊聊天。
孩子越長大,父母就會越孤獨。孩子長大了可能就離開父母到外面拼搏了,留下父母兩個在這家,父母會覺得相當孤單,所以作為子女的我們在家的時候有空就多陪陪父母聊聊天,多關心一下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把心中的話和苦悶都表達出來。
方法三:和父母說話態度要溫和。
有的時候在家和父母溝通會因一些小事情發生口角矛盾,對於孩子的一些無意的話語,父母們總會記在心裡,孩子的喜怒哀樂,家長們都非常在意,所以在家和父母溝通的時候語氣溫和一些,對待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更多報以感恩的態度。
方法四:陪父母鍛煉。
健康對父母來說是非常重要,在漸漸老去的父母中,我們是在慢慢變強壯,為了以後可以給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現在要讓父母有一個好的身體,這個就得從鍛煉開始,陪父母鍛煉,可以讓他們有一個更好的身體。
方法五:給父母捶捶背。
很多孩子都覺得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理所當然的,都沒有想過用什麼來回報父母,有的會說自己將來有錢會回報們的,其實不然,回報父母從生活點滴就可以做到了,比如說有時候給父母錘錘背等等。
方法六:給父母家用。
給父母家用這個回報方式相必對於大家都不會陌生,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也只能在日後有錢回報給他們,不過希望大家堅持每個月都按時給,給的時候不要太不情願,語氣要好。
⑤ 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孝順父母
父母不愛我幹嘛孝順,以前的父母自私不說,重男輕女,算計女兒等,把女兒當賺錢的工具,這樣的父母還值得我孝順嗎?
⑥ 在孝順老人的家庭中,會對子女有怎樣的影響
讓孩子學會孝順,學會有情有義。
孝順老人的家庭,有父母做榜樣,子女也會變得孝順。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唯獨親情還在。如若父母不孝順老人,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孝順。所以孝順不是嘴巴說說就行,是需要做出實際行動的。孝順只有父母做到了,將來孩子也會孝順回父母。
一、孩子會做什麼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做榜樣告訴孩子,孝順老人是美德。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就是他們年老了我們孝順回報的。爺爺奶奶培養我們長大不易,我們有責任讓他們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不斷給孩子灌輸孝順的思想,平常時讓孩子主動承擔起照顧小朋友或者老奶奶,老爺爺的工作。孩子的言行舉行都是說明父母是怎麼教育的,只有孝順的父母,才有孝順的孩子。
⑦ 大家覺得孝順父母對父母非常好的人好不好呢
孝順父母對父母非常好的人非常好!
佛門里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個有福報的人,他無論身處哪裡,哪裡都是好風水;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場徒勞。因為,福報不是求來的,更不是搶來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只有積攢了足夠的善良與福德,好運才會常來光顧。
在佛家看來,有一種方式增福消業最快。這種方式就是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乃世間最大的福田,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善,不會大過於孝;最大的惡,不會大過於不孝。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馳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燒再高的香,也難以得到加持。
在佛門里常說,人生是一個了緣的過程,所謂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因果。我們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緣分要麼是來還債的,要麼是來要債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為父母子女。佛說:若沒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內的最大勝福田。
所以,無論父母是否給過我們富餘的生活,是否讓我們吃穿不愁,我們都應該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們生下來,感恩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教導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寫的那樣,「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若是因果無感應,目連救母為何因」。
那有人就說了,我的父母從小沒有給過我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吃了許多苦,也沒有給過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對我暴力相向,我現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與父母沒什麼關系。因此覺得父母未曾對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回報他們。這是大錯特錯的。
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縱然父母言行有失,我們也不應該去責難他們,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已是對我們最大的恩。至於後己是享福還是受苦,難道不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是。不論父母是對是錯,我們都不應該心生厭棄,而是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孝心溫暖他們。
⑧ 什麼是孝順
問題一:什麼是孝順 孝順是用情感和尊重為基礎的,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無利的一廂情願的情感流露。有時就是一種理解、關愛、順從、尊重、幫助撫微笑、認同和幫助。
問題二: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罩螞櫻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問題三: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物豎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物叢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問題四:什麼是孝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孝順的含義有很多,從經濟到精神都有。但現代孝順並不等於就是買些東西,吃頓飯之類,更需要的是發自內心對父母的關愛。也許只是幫老人梳梳頭,或許只是捏捏父母的肩,甚至只是一聲問候,但這份心意會讓父母和子女都共同感動,有心便好。
現在的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生活條件好了,經濟不愁了,以前看到子女拿點錢帶點東西回來總覺得開心的感覺也不復存在。寧可只是看看孩子有沒有胖了瘦了,心甘情願為他做頓飯,這些都會讓老人們獲得一種經濟上無法獲得的愉悅,來自心理的這種感受會更持久,也更真實。
以前並沒有意識到父母對子女的需要,直到今年我的兒子去讀了寄宿制中學,我的心裡一下子失落了許多,我才明白父母對於我一定也有這樣的失落。我們總是沉浸在「忙、忙、忙」的生活中,卻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裡。我們需要的不是再多的金錢、再多的世人認可,其實僅僅只是家人的那一個會心微笑而已。當把父母擺到和孩子一樣的位子上時,來自父母的會心微笑也會給你帶來愉悅。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老年人也不再為經濟狀況煩惱,因此贍養方式無疑要發生變化。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常會提到時間、競爭、選擇這些生活模式,這將會影響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其實現代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已經有所變化,不再完全受傳統束縛,尤其在49年後婦女走出家庭、家庭革命等以後。
在商品社會中,這種關系的變化顯得更為劇烈,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傳統的生活方式。當基本的物質需求都能夠滿足的時候,人們的追求也就更多了,精神上的需求就出現了,這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
現代社會的標志是理性化,不論是社會安排還是人際交往,利益最大化成為理性選擇,而親情做不到理性化。即使你說,可以把父母放到養老院,有人照顧起居飲食,還有醫療上的保障,但人是一種感情動物,這種理性的安排中仍然會有感性成分出現。
怎樣才算孝順,這是一個現代人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已經無法完全按照家庭提供的養老功能來贍養父母,應該更換一種新方式,既體現理性的一面,讓生活有人照顧;同時又顧及親情。
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近幾十年的教育中有一些問題。並不是要提倡傳統的「孝道」,但確實應該讓人知道除了經濟追求,人還有精神追求,這並不是你可以忽視掉的。在現代教育和社會化過程中缺少了一些道德、倫理的教育,缺乏了這樣的觀念,就會讓人以太忙了而推脫盡孝的責任,而實際上恰恰是忽視了人生中有意義的部分。
很多西方人並不那麼講究「孝道」,但並不是不講究親情,而他們比我們活得更自在。現代的中國人太匆忙了,缺少了含飴弄孫、舔犢之情等天倫之樂,而恰恰是這些最簡單的卻是最重要的,而我們往往把人最基本最平凡的享受給忽視掉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該怎麼活,活得更有意義。了解了這些最平凡卻最重要的感受,所謂兩代之間的矛盾也不再成其為矛盾。
對老年人的贍養不再是衣食無憂,而是強調精神需求。比如黃昏戀,很多子女反對,其實老人對生理上的需求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依靠。所以給父母一種精神上的依靠,也是一種贍養的方式、一種孝敬。
問題五:什麼是孝順 自古以來,孝順是中華傳統的美德,繼承了一代又一代偉大而高尚的情操。對於孝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定義和概念。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環境,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只是反哺之心奉敬父母的多與少,滿意與欠缺的差距,都是心存感恩,孝順的意義卻是相同的。每個人心中都埋有一顆孝順的種子,在父母陪伴成長的過程中發芽,在長大後懂得理解、心疼父母時蔓延,自然懂得了尊敬孝順。?怎樣才算孝順?答案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相同或不同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准則,首先就是要以孝當先。贍養父母是每個做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孝順則是人之常情范疇的升華,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素質高低的砝碼。孝是要竭盡全力對父母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一定要讓父母吃飽穿暖,要讓父母不缺錢花。順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不要惹父母生氣不高興,父母喜歡的事,要盡量做到使父母開心快樂,父母不喜歡的事,要盡量避免遠離。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時要面帶笑容,語氣柔和。孝順父母是要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孝順是對父母的關心。從身邊小事做起,自我做起,只要心中時刻裝著父母,想著父母,孝順就是心中不滅的火焰。當我們吃到好吃好喝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要讓父母先吃,沒住在一起的,一定要給他們留點送點,不要光顧著自己吃飽喝足,長的膘肥體壯。現實生活中的子女吃穿的都要比父母好的多。天氣涼了,當你給自己和孩子買衣服時,是否想到也要給父母增添一些衣裳,他們不需要多麼的華麗和昂貴,只要能夠驅寒取暖,穿的合適舒服,就會感到很開心。天氣熱了,當你躲在空調屋裡都不敢出門的時候,是否想到:父母他們過得好嗎?你給他們安裝空調和電扇了嗎?他們的身體健康嗎?你給他們打電話問候了嗎?我們一定要記得叮囑他們不要在烈日下外出勞作,要在家裡多注意休息,多保重身體才是最重的。孝順是對父母的體貼。小的時候,父母為培育子女長大,他們含辛茹苦,日夜操勞,傾注他們所有的愛。上學的時候,有父親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去交學費,回到家的時候,有母親天天為我們洗衣做飯。而今,子女長大了,成家了,卻不能將父母照顧,快節奏的生活現狀,總是忙的像陀螺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在飛快的流逝,無情的歲月迫使著匆忙的腳步,可憐父母已經慢慢變老。無論你有多麼的忙碌,不要忘了和父母相聚,常回家看看,不要忽略了父母,幫他們洗洗衣服,做做飯。多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天,說說貼心的話語,溫暖他們的心,讓父母少一些苦悶的孤獨,多一些快樂的微笑。記住每年父母的生日,不忘在那天趕回去陪父母一起過生日,一起吃蛋糕,道一聲辛苦,說一句祝福,都會讓父母喜笑顏開。收集著一幕幕溫暖動人的畫面,在腦海中放大,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細細的回味,讓每天幸福的生活都流淌著蜜。能夠常陪伴父母身邊噓寒問暖,能夠陪父母一起過生日,都是子女的幸福。孝順是對父母的理解。父母畢竟和我們不是同一年代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許不是我們所能接受滿意的,但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的樂趣。不要去挑剔父母,不要給他們製造生活上的壓抑,不要去強求改變他們。要面帶微笑,試著去開導勸解他們,讓他們知道社會在進步,人的生活態度和思想觀念也要不斷的提升和完善。翻開過去,就是今天的美好,沒必要生活在過去節衣縮食的年代,餓著肚子,穿著補丁衣服了,沒必要把幾天前剩下的飯菜也吃掉,那樣對身體是不健康的,是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倘若父母聽不進勸說,改變不了長久以來的習慣,我們就要迎合、依照、順從父母,只要他們過得開心比什麼都好。理解父母做的每件事,無論是對的或錯的。理解父母的心情,不要讓他們傷心和難過......>>
問題六:你認為的孝順是什麼 ---看到你談到的問題,就知到你是個孝子,要不然也不會問得那麼深刻。我認為孝順是廣義的,當然對父母的孝順也就不外乎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 首先看精神方面: 1、自己要勤勞發奮、發展好自己的事業,不要好吃懶做、不要走歪門邪道,這是對父母精神上的最大安慰; 2、對父母言語溫和、行為尊敬、事事都能表現出關心父母的行動; 3、父母與兒女必竟有年代差別(也就是常說的代溝),所以在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方面和兒女們有一定的差異,在這方面兒女們就要遷就父母一點,口頭上要順從他們一些; 4、平時對父母經常噓寒問暖(電話也行),讓他(她)們消除孤感; 在物質方面: 1、首先要解決父母的基本溫飽; 2、其次才是根據自己的情況給予父母豐富的物質享受(如果沒有解決好溫飽,就談不上享受); 3、對父母的物質享受是沒有界限的,就要看你本人的情況了,如果你條件很好,很富裕,只給父母的基本生活,那也等於不孝;如果你條件較差,經濟很困難,這種情況下能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這也是孝敬。 總之,只要是真心對待父母(不在於物質的多少),父母就滿足,父母能滿足,就表現了你的孝順。 但願天下的子女都能孝順自己的父母, 祝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享受子女的孝敬。 此為天倫之樂也!
問題七:"孝敬"與"孝順"的具體區別是什麼? 孝敬和孝順雖然都是孝道,但還是有微小差別的。孝敬是對老人無條件的尊從,有時會變成不分好壞的聽,這裡面有敬畏的意味。而孝順是在贍養老人方面不但要孝敬,而且不和老人已般見識,明知他錯了,但表面上還要裝作聽他們的,主要是為了他高興,但事情過後你該怎母做還怎麼做。
問題八:「孝順」是怎麼理解的?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另一方面,父母在養育我們的時候,我們年小,不懂事,做了錯事,父母對我們是教育,批評,甚至打罵,這是用這種方式來教育我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教育我們為人處事。那麼,他們年老了,一些行為處事偏激或者過分了,我們就不能勸阻嗎,或許,老人家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為了我們好,但是,用錯了方式方法,那也是不能接受和理解的。作為子女,對父母要孝,同時也要對父母尊敬,與其孝順父母,不如孝敬父母。
問題九:孝順的順是指什麼 意思是 先做到順從了,才能夠進一步做到 孝敬。不能順從,就難以孝敬。
因為我們孝敬父母、師長,所以我們與他們相處時,順從他們的意志,使得他們心裡「順暢」,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