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幾月開什麼花的順口溜是什麼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裡裝,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薔薇靠短牆,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丹桂滿枝黃,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正上妝,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臘梅雪裡香。
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玉簪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蘭花、十一月:水仙花、十二月:臘梅。
1、梅花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2、杏花
杏花,一種花,又稱杏子,是杏屬李亞科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花單生,先葉開放,花瓣白色或稍帶紅暈,是中國著名的觀賞樹木。杏可配植於庭前、牆隅、道路旁、水邊,也可群植、片植於山坡、水畔,是春季主要的觀賞樹種。
一到十二月份的養花12條口訣
1、正月天寒不出房,須防泥燥致干傷,盆籩干透泥離殼,極妙段澆生腐漿。
含義是:正月里,天氣寒冷,盡量不要將花搬出室外,也不要乾燥,要保持水分。
2、二月春分微透風,須澆河水兩三盅,花盆大小宜斟酌,莫向花澆盆內中。
含義是:二月里,春天了,可以稍微透風,可以稍微澆一點水,不要直接往花頭澆水,可以沿著盆土澆。
3、三月春和日暖時,蘭花風露用心思,東風雖大全無礙,西北狂風宜避之。
含義是:三月份,天氣暖和了,養蘭花要避開西北狂風。
4、四月清和真好養,不拘雷雨卻無妨,若遠久雨安檐下,風透微微便不傷。
含義是:四月份,天朗氣清,是養植物的好時間,可澆水促進生長,通風即可。
5、五月太陽微似火,夜澆早曬三時藏,蔭過午後交申酉,新透萌芽便不傷。
含義是:五月份,天氣有點熱了,早上曬太陽傍晚澆水三點過後要遮蔭,尤其是新萌發的植物遮蔭便不容易受傷。
6、六月炎炎早晚澆,行根透發起新苗,若還苗瘦如何治,秘授仙傳人乳澆。
含義是:六月份,夏日炎炎,很多植物旺盛生長,如果植株太瘦的話,可以施肥。
7、七月天時初立秋,新根受旺長苗頭,盆中若見根泥結,鬆土還宜用指尖。
含義是:七月份,立秋了,天氣涼快了,很多植物生長旺盛發新芽了,如果土壤板結,要及時鬆土。
8、八月中秋霜露濃,須將草汁滿盆中,根強葉壯秋顆透,還發新花便不同。
含義是:八月份,中秋邊上有霜露了,滿盆鬱郁蔥蔥,植株健壯,如果還發新芽的話來年會大不同的。
9、九月重陽風漸寒,盆中泥面不宜干,勸君多灑多濡露,自有新顆土面竄。
含義是:九月份,重陽節來了,天漸漸冷了,不過用泥土種的植物也不宜太干,可以經常少量澆水,自然有新芽蹭蹭冒。
10、十月小春寒與熱,慎防風雨及嚴霜,天和須向窗前曬,天冷還宜暖屋藏。
含義是:十月份,天氣寒冷,要小心寒風和霜凍,天氣暖和時候植物多曬曬太陽,天冷了還是放在暖和的屋子比較好。
11、子月天寒莫出房,溫和還要閉風窗,最宜鬆土鋪盆面,否則棉花亦可良。
含義是:十一月份,就不要將植物搬出室外了,就算太陽溫和還是要將門窗關了,平時可以將盆土表面的土松一松,更有利於植物生長。
12、臘月天時緊閉窗,極寒極凍用銀缸,盆中干透微澆水,四面勾開中勿傷。
含義是:十二月,天寒地凍的,門窗要關緊,土幹了,少量澆水即可,四面澆水,不要傷根。
② 中國傳統節日及日期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
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後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③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習俗有登高、吃重陽糕、喝菊花酒、佩茱萸葉,好友相聚對詩。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之節物風俗 (一)菊賞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饌 金風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陽充滿了清新馥郁的氣息。菊是品種繁多分布廣泛的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間在重陽節賞菊、簪菊、釀菊花酒、飲菊花茶、做菊花饌,圍繞著秋菊,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重陽節俗。 1 賞菊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菊花在我國栽培廣泛,品種非常豐富,秋日菊花傲霜綻放,因其品格的高潔而被稱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稱。 古人賞菊非常講究,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時人喜愛多種菊花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明代《陶庵夢憶》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古人賞菊、詠菊,流傳下來的詠菊詩詞浩如煙海。 2 簪菊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陽節簪菊風行,唐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雲,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簪菊之俗唐代已有,歷代盛行,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不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這可不是什麼異常風習,古時漢族男女皆留長發插笄,人們在重陽登高賞菊時在發上插上幾朵,頗顯熱愛生活的靈動和俏皮,且古人認為菊花可避邪、增長壽,重陽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 釀菊花酒 民諺雲,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重陽飲菊花酒傳說源自陶淵明得酒的故事。晉代葛洪曰: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太清記》雲: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王勃詩曰;九日重陽節,門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宋時以菊花、茱萸泡酒,稱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 4 飲菊花茶 研暖春風盪物華,初回午夢頗思茶。難尋北苑浮香雪,且就東籬擷嫩芽。 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飲,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種多樣,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為佳。 5 菊花饌 以菊花入饌歷史悠久,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制餚佳品。其吃法很多,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餡,如做成菊花酥餅和菊花餃等。菊花入食多用黃、白菊,杭白菊、黃山貢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陽糕 民間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蓬餌。餌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兩種,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首,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薦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是為秋祭。 六朝時重陽節俗形成,糕類成為節令食品。隋書載童謠曰,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夢粱錄》雲,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又多稱為花糕。重陽花糕成為都市、鄉村的應節食品。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佩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於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於發,以避疫消災。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志,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賞秋 如前所說,重陽登高,主要用意在於避疫強身,山頂秋高氣爽、長空萬里,更是絕佳的賞秋之處。重陽登高往往攜酒賞菊、佩戴茱萸、臨風賦詩,舉行趣味盎然的野宴。 《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按:杜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於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總之,皆登臨高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因登高風俗盛行,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登高會等。3lian.com (五)敬老 重陽節又是一個敬老節。九為陽數之極,九九亦含長久、長壽之意,重陽菊花則是長壽之草,重陽時節正值民間秋祭薦祖,故重陽節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這一天,老人們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陽糕,享受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節日歡樂。 (六)雜俗 最著名的重陽雜俗,當屬食蟹。傳說西周時即有蟹醬之類的食物出現,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時節,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鮮美,江南陽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館也會在九月間,推出以蟹肉製作的美味佳餚。 福建等地在重陽節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 重陽祭祖也是重陽節時的民間活動。人們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區有到湄洲媽祖廟或天後祖祠、宮廟祭祀的風俗,求得媽祖保佑。
④ 重陽節要賞什麼花
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