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杜甫 九日
《九日》
作者:杜甫
原文:
重陽獨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鏈團穗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
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
干戈衰謝兩相催!
賞析:
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台,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台,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致,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崔善為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譯文及注釋】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賞析】
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歷,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
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歷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㈡ 重陽節的古詩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歡迎閱讀。
九月十日即事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日五首·其一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重陽席上賦白菊
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作者: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齊山登高
朝代;:唐代;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朝代;:唐代;作者: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旅眺
朝代;:唐代;作者: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送別
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己酉歲九月九日
朝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九日寄秦覯
朝代;:宋代;作者:陳師道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九日和韓魏公
朝代;:宋代;作者: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朝代;:唐代;作者: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置酒
朝代;:宋代;作者: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原州九日
朝代;:明代;作者:趙時春
秋聲咽塞笳,邊氣肅霜華。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蒼蒹仍碧水,綠酒對黃花。
鴻鵠歸何處,長天空落霞。
九日感賦
朝代;:清代;作者:秋瑾
百結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來。
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良時佳節成辜負,舊日歡場半是苔。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朝代;:唐代;作者: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朝代;:唐代;作者:李泌
大唐造昌運,品物荷時成。
乘秋逢令節,錫宴觀群情。
俯臨秦山川,高會漢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
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
九日登花馬池城
朝代;:明代;作者:王瓊
白池青草古鹽州,倚嘯高城豁望眸。
河朔氈廬千里迥,涇原旌節隔年留。
轅門菊酒生豪興,雁塞風雲愜壯游。
諸將至今多衛霍,佇看露布上龍樓。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朝代;:唐代;作者:趙彥昭
秋豫凝仙覽,宸游轉翠華。呼鷹下鳥路,戲馬出龍沙。
紫菊宜新壽,丹萸辟舊邪。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西夏重陽
朝代;:明代;作者:王遜
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
擊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漢渠春。
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九日登高台寺
朝代;:清代;作者:沈輅
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
台高不盡看楓葉,院凈何須坐菊花。
對酒披襟形獨放,憑風落帽笑誰加。
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
㈢ 重陽節詩句杜甫
《九抄日寄岑參》
年代: 唐 作者襲: 杜甫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九日藍田崔氏庄》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舊與蘇司業,兼隨鄭廣文。採花香泛泛,坐客醉紛紛。
野樹歌還倚,秋砧醒卻聞。歡娛兩冥漠,西北有孤雲。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滻源。他時一笑後,今日幾人存。
巫峽蟠江路,終南對國門。系舟身萬里,伏枕淚雙痕。
為客裁烏帽,從兒具綠尊。佳辰對群盜,愁絕更誰論。
㈣ 九九重陽節古詩
九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九九重陽節古詩,歡迎閱讀參考!
醉花陰
作者:李清照(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安登高
作者:杜牧 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
作者:李煜 唐 體裁:詞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訴衷情
作者:晏殊 宋 體裁:詞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採桑子·九日
納蘭性德 清代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李白 唐 體裁:五絕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日寄鄭豐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重陽秋已晚,千里信仍稀。
何處登高望,知君正憶歸。
還當采時菊,定未授寒衣。
欲識離居恨,郊園正掩扉。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王勃 唐代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重陽席上賦白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體裁:七絕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
作者:白行簡 唐 體裁:五排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
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
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
登台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旅中過重陽
作者:朱慶餘 朝代:唐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
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重陽日有作
作者:杜荀鶴 朝代:唐 體裁:七律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
偷撏白發真堪笑,牢鎖黃金實可哀。
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述懷
作者:高翥 朝代:宋
年年客裹過佳期,時節難逢莫皺眉。
酒量且為重為盡,杯行不必再三辭。
登高興懶詩仍賦,懷古懷深淚自垂。
縱使西風落烏帽,黃花猶戀鬢邊絲。
重陽
作者:胡仲參 朝代:宋
漫浪江湖已十霜,一秋強半又重陽。
可憐白日渾閑度,偶對黃花覺自傷。
客舍題詩書感遇,市樓沽酒慰凄涼。
登高不為酬心賞,直欲憑欄望故鄉。
重陽登高偶作
作者:寇準 朝代:宋
務閑留上客,佳節值重陽。
旨酒浮仙菊,清歌繞畫梁。
高城明落日,疏樹覺微霜。
且盡登臨興,餘歡尚未忘。
重陽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風卷車塵弄曉寒,天涯流落寸心丹。
去年醉與茱萸別,不把今年作健看。
重陽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
去歲重陽已百憂,今年依舊嘆羈游。
籬底菊花唯解笑,鏡中頭發不禁秋。
涼風又落宮南木,老雁孤鳴漢北州。
如許行年那可記,謾排詩句寫新愁。
曲江重陽
作者:楊萬里 朝代:宋
煙描水寫老秋容,嶺外秋容也自濃。
如見大賓新露菊,若歌商頌曉風松。
插花醉照濂溪井,吹發慵登帽子峰。
莫問明年衰與健,茱萸何處不相逢。
重陽日憶遠
作者:楊億 朝代:宋
逆旅重陽節,窮秋萬里身。
金英浮酒盞,珠淚濕衣巾。
為客飄蓬遠,思家落葉頻。
只應蝴蝶夢,夜夜得相親。
重陽前一日
作者:張栻 朝代:宋
九日明朝是,清樽強自開。
蕭蕭疎雨暗,滾滾大江來。
野菊閑無數,沙鷗靜不猜。
何須騎台飲,此興亦悠哉。
秋登蘭山寄張五
作者:孟浩然 唐 體裁:五古
北山白山裡,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行香子
作者:李清照 宋詞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水龍吟
作者:辛棄疾 宋詞
只愁風雨重陽,思君不見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車幾兩,去程多少。有客書來,長安卻早,傳聞追詔。問歸來何日,君家舊事,直須待、為霖了。
從此蘭生蕙長,吾誰與、玩茲芳草。自憐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飛鳥。只有良朋,東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處,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木蘭花 重陽前幾日,籬下始見菊放數花,嗅
作者:段成己 金詞
人生行樂須聞早。休惜一尊花下倒。無情歲月不相饒,轉首吳霜紛莫掃。佳時苦恨歡悰少。鏡里衰顏難再好。
試將離恨說渠儂,天若有情天亦老。
九日登高
作者:王昌齡 唐 體裁:七律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登巴台
作者:白居易 唐 體裁:五古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得新字
作者:孟浩然 唐 體裁:五律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採桑子
作者:朱敦儒 宋詞
天高風勁塵寰靜,佳節重陽。葉下瀟湘。碧海晴空一陳霜。
安排弦管傾芳醞,報答秋光。晝短歌長。紅燭黃花夜未央。
南歌子
作者:趙長卿 宋詞
此日知何日,他鄉憶故鄉。亂山深處過重陽。走馬吹花、無復少年狂。
黃菊擎枝重,紅茱濕露香。扁舟隨雁過瀟湘。遙想萊庭、應恨不同觴。
減字木蘭花
作者:向子諲 宋詞
年年岩桂。恰恰中秋供我醉。今日重陽。百樹猶無一樹香。
且傾白酒。賴有茱萸枝在手。可是清甘。繞遍東籬摘未堪。
鷓鴣天
作者:張孝祥 宋詞
桃換肌膚菊換妝。只疑春色到重陽。偷將天上千年艷,染卻人間九日黃。
新艷冶,舊風光。東籬分付武陵香。尊前醉眼空相顧,錯認陶潛是阮郎。
南歌子
作者:呂本中 宋詞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生查子
作者:辛棄疾 宋詞
一天霜月明,幾處砧聲起。客夢已難成,秋色無邊際。
旦夕是重陽,菊有黃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飲心先醉。
金菊對芙蓉
作者:辛棄疾 宋詞
遠水生光,遙山聳翠,霽煙深鎖梧桐。正零瀼玉露,淡盪金風。東籬菊有黃花吐,對映水、幾簇芙蓉。重陽佳致,可堪此景,酒釅花濃。
追念景物無窮。嘆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黃英紅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黃金印,座中擁、紅粉嬌容。此時方稱情懷,盡拼一飲千鍾。
卜運算元
作者:石孝友 宋詞
折得月中枝,坐惜青春老。及至歸來能幾時,又踏關山道。
滿眼秋光好。相見應須早。若趁重陽不到家,只怕黃花笑。
水調歌頭
作者:方岳 宋詞
醉我一壺玉,了此十分秋。江濤還此,當日擊楫渡中流。問訊重陽煙雨,俯仰人間今古,此意渺滄洲。天地幾今夕,舉白與君浮。
舊黃花,新白發,笑重遊。滿船明月猶在,何日大刀頭。誰跨揚州鶴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籌。莫倚闌干北,天際是神州。
旅中過重陽
作者:朱慶餘 朝代:唐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
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十日和張少監
作者:徐鉉 唐 體裁:七律
重陽高會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來。
黃菊後期香未減,新詩捧得眼還開。
每因佳節知身老,卻憶前歡似夢回。
且喜清時屢行樂,是非名利盡悠哉。
早發
作者:李郢 唐 體裁:五律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長。
孤燈憐宿處,斜月厭新裝。
草色多寒露,蟲聲似故鄉。
清秋無限恨,殘菊過重陽。
唐代李白《九日龍山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唐代杜甫《九日寄岑參》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唐代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 九月九日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浪淘沙
作者:趙鼎 宋詞
霜露日凄涼。北雁南翔。驚風吹起不成行。弔影蒼波何限恨,日暮天長。
為爾惜流光。還是重陽。故人何處艤危牆。寄我相思千點淚,直過瀟湘。
千秋歲
作者:王之道 宋詞
斜風橫雨。咫尺高城路。紅蓼岸,蒼葭浦。滯留春色晚,棲泊郵亭暮。信杳杳,鵲聲近有無憑據。
腸斷家何處。又見重陽度。多少恨,從誰訴。黃雞斟白酒,自促供搜句。歸去好,人生莫被浮名誤。
朝中措
作者:范成大 宋詞
身閑身健是生涯。何況好年華。看了十分秋月,重陽更插黃花。
消磨景物,瓦盆社釀,石鼎山茶。飽吃紅蓮香飯,儂家便是仙家。
重陽日鄂城樓送屈突司直
作者:劉長卿 唐 五律
登高復送遠,惆悵洞庭秋。
風景同前古,雲山滿上游。
蒼蒼來暮雨,淼淼逐寒流。
今日關中事,蕭何共爾憂。
重陽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乾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重陽感懷
作者:劉兼 朝代:唐 七律
(一)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
萬疊故山雲總隔,兩行鄉淚血和流。
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二)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
蜀國江山存不得,劉家豚犬取何難。
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㈤ 重陽節登高賞秋的詩句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藍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代: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九日寄秦覯》
宋代:陳師道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代: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代:晏幾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
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砧。綺羅叢里勝登臨。
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灧灧金。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九日水閣》
宋代:韓琦
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
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
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
《定風波·重陽》
宋代: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
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九日和韓魏公》
宋代: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宋·辛棄疾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堪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代: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腸斷裂,搔首一長嗟。
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
和淚捻琵琶。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作者及全詩
過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 過:拜訪,探訪,看望。2. 具:准備。3. 合:環繞。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莊。5. 場圃:農家的小院。6. 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7.至:到。8.軒:指窗戶。9.就菊花:指飲菊花酒。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朴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喝酒、賞菊花啦!
老朋友宰了雞,燜好小米飯,邀請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進村裡像進入另一個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圖畫——
濃密的綠樹團團環抱著村莊,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
主人親熱地把我迎進屋內,推開窗子也就打開了話碴。
面對著堆金的谷場和滴翠的菜圃,我倆同飲村釀美酒,共話桑麻。
要走了,我還是留戀不舍,滿腔情誼化作兩句話:
等到秋高氣爽的重陽佳節,我還要再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遊山水間。之後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癒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朴,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庄》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誇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裡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朴。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於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徵,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裡,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並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於「故人庄」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裡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於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穀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於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彷彿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徵。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於桑麻的話語,都彷彿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於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庄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庄,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朴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朴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於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並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於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