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9月9日重陽節的詩句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詩句佳句如下: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哪余日齊山登高》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山遠翠眉長。高處凄涼。菊花清瘦杜秋娘。——吳文李畢滾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呂本中《南歌子·驛路數搭侵斜月》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李白《九日》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 九日齊安登高》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後》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Ⅱ 孟浩然描寫重陽節的詩是哪首
孟浩然描寫重陽節的詩是《秋登萬山寄張五》。
相關詩句為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原文:
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譯文:
登上這白雲繚繞的萬山峰嶺,心頭升起一種超脫塵俗的喜悅。
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遠方,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愁緒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邊林中樹木好似顆顆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麼時候能載酒來這共飲,於重陽佳節對酌同醉。
(2)孟浩然九月重陽節擴展閱讀:
賞析《秋登萬山寄張五》:
《秋登萬山寄張五》圍繞清秋季節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要相邀重陽節攜酒登高而醉。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自哪寫得是那個節日是什麼習俗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寫的是重陽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3)孟浩然九月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說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因此說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