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軾小時候的故事。
蘇東坡,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書畫家。他少年時就博覽群書,才智過人,專常常受人誇獎。好屬話聽多了,漸生傲氣。一天,他乘興在自家門前寫了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瞧這口氣,真有「天下第一」的樣子。過往行人看了,有的誇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搖搖頭,覺得海口誇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發老者登門拜訪,見了蘇東坡,老人說:「聽說蘇才子學問蓋世無雙,老朽特來請教。」蘇東坡見這么大歲數的人都找自己問問題,心中十分得意。出於尊敬,他為老者讓了座,問道:「老先生可有什麼疑難?」老人沒有說話,笑吟吟地捧過一本書來。
蘇東坡接過來,翻開第一頁,頭一列就讀不下去了。為什麼呢?有兩個字不認識。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腦門上汗涔涔的。老人說:「怎麼,這些字連蘇才子也不認識呀?」說完笑吟吟地走了。
蘇東坡呆若木雞,一時都忘了送客。等緩過神來,才恍然大悟,趕忙添了幾個字,重新寫成這副門聯:
發憤識遍天下事
立志讀盡人間書
後來,他果然成了中國的大文豪。
❷ 蘇軾幼時經典故事
蘇軾小故事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
❸ 蘇軾的故事
1、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
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2、雷州西湖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
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3、美食大家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
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4、程蘇結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家。
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
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❹ 關於蘇軾的故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在黃州時蘇軾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
「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八風是佛教用語,指八種境界的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❺ 蘇軾笑看人生的故事
蘇軾笑看人生的故事: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翻譯:我原本是儋耳人,這之後有生活在西蜀)」。
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5)蘇軾孝順故事擴展閱讀:
就像平淡靜穆是陶淵明的標簽一樣,灑脫曠達也是蘇東坡的招牌。陶淵明已有魯迅為他翻了案,而蘇東坡好像還沒有,或者說有但影響不大。孫犁曾說:「東坡詩多凄苦內涵,然又強作灑脫。處寂寞之境,而尋覓慰藉之情。」可謂一針見血,恰中肯綮。
縱觀東坡一生,受儒家入世思想影響很深,總想有所作為,他也確實有些行政能力,無奈很多思想與當政者相乖違,故而仕路坎坷,失意時多,得意時少。
好在他又旁涉佛道,於逆境總能得到解脫,且從中澈悟到人生哲理,發而為文便多超然出塵之致,人便認他為曠達。然其所謂曠達,是先有坎坷寂寞之經歷,而後覓求慰藉,非是人生自然狀態,而是人生寂寞自求解脫之結果。
❻ 蘇軾的故事
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專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屬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❼ 蘇軾的故事
1、 年少輕狂 蘇東坡少年時讀了一些書,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內自負地在自己房容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後一白發老嫗持一深奧古書拜訪蘇軾,蘇軾不識書中的字,老嫗藉此婉轉批評了蘇軾,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從此傳為佳談。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❽ 蘇軾的感人故事。。詩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先敘述一下這首詞的背景吧。蘇東坡的結發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歲時與比他大三歲的蘇東坡成婚,婚後兩人恩愛,生有一子蘇邁。東坡《亡妻墓誌銘》寫道:「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頗有「紅袖添香夜伴讀」的味道。有道是恩愛夫妻不到頭,他的這位賢嬌妻、賢內助競於二十七歲上不幸病逝於京師,連老蘇明允都為之悲痛不已,「命軾曰:『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諸其姑之側。』」(《墓誌銘》)意謂應將她與蘇軾的生母葬在一處,可見對這位賢兒媳,老蘇也是挺疼惜的。
十年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在密州作了一個夢,夢見與亡妻住日的纏綿,醒來不禁淚下,作了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追念亡妻。宋代詩歌後人多認為難得好詩,而詞則是當時的流行的文學樣式,宋詞在後世也是聲譽頗高的。但運用詞的形式來悼亡,則以東坡此作為首唱。
詞意是明白如話的。生死永訣、幽明路隔,何況「十年」、「千里」,於時於空,都絕無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決絕語,實際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難忘」,刻骨銘心,自然推不去、躲不開了。逝者留給生者的是永恆不改的回憶,而歲月卻不住地給活著的人添加著憔悴與衰老,「縱使相逢應不識」,這真是生者的悲劇。所以在夢中見到當年臨軒梳妝的倩影,詞人只有百感交集,淚眼相對了。而「相顧無言」,仍未訴積愫、「話凄涼」,錯過了如此短暫而珍貴的機會,詞人醒後,又該是何等的惆悵!讀者也同詞人一樣,「料得年年腸斷處」,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與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