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人活著嫂子不孝敬他們,老人死了嫂子年年去掃墓,這是為什麼
《論語》有句話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說君子擔心自己死後,名字不被人稱贊。
這句話很諷刺地揭示了一個人性道理,那就是很多人都有沽名釣譽的毛病,為人虛偽、欺世盜名。
今天,看到這樣一個話題:「老人活著嫂子不孝敬他們,老人死了嫂子年年去掃墓,這是為什麼?」從網友的點評中,大概能夠看到,大家對這位嫂子的點評可以用《論語》所說的「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句話來概括之。
解釋之四,那就是人走茶涼了才感悟到人生真諦;人走了,失去了才活得更明白,才真心悔過。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等真正明白了,活得通透了,一切都已經失去了。所以,能夠彌補內心過錯的,大概就是每年去上上墳了。
不過,對於嫂子的這種行為,也有人認為,這並非是她理所應當的責任和義務,而是哥哥的責任和義務。因為欠父母養育之恩的是哥哥,而不是嫂子,報恩的也應該是哥哥,而不是嫂子,他人沒有資格去指指點點嫂子。
只要嫂子不從中挑撥離間,不作梗,就已經。對父母是否足夠孝敬,最大的責任源於哥哥,待公婆好不好,先從自家的源頭審視,自查。而不是橫加指責嫂子做得不對。
圖片源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對此,你又怎麼看呢?歡迎留言探討~
② 不肖子和不孝子有什麼區別
不肖子,指品行不端或者德才不出眾的兒女。而不孝子,專指對父母不孝順、不聽話的兒女。
不肖:有兩意,一指品行不端,二指不才(沒有才能)、不賢(沒有出眾的品德)。子不像父。多指不孝:不肖子孫。不成材:不肖之人|臣等不肖,請辭去。
相似詞:不肖子孫生肖肖像酷肖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唯妙唯肖惟妙惟肖維妙維肖
不肖例句:
1、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來魚目混珠,欺騙不知情的顧客。
2、他總是數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孫。
3、出生在書香門第,長大後卻不學無術,真是個不肖子孫。
不孝:也有兩意:一指不聽父母話,二指不在物質上奉養父母。不孝敬父母。父母死,子於喪中自稱不肖子。清初士大夫改稱不孝。亦用作往來書信中的自稱。
相似詞:不忠不孝不孝有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孝心孝服孝順孝子帶孝
不孝例句:
1、王爺爺的兒子不孝敬父母,老人提起來很傷心。
2、兒子媳婦對老人不孝,女兒們大興問罪之師,狠狠地批評了他們。
3、你待父母不孝,當心出爾反爾,日後兒女也如此待你。
(2)不孝敬老人的人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不孝:
1、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
形成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齊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即「重罪十條」。具體是指:反逆(造反的行為)、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和宮殿的行為)、叛(叛變的行為)、降(投降敵國的行為)、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不道(兇殘殺人的行為)、不敬(盜用皇帝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的行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的行為)、不義(殺本府長官和授業老師的行為)、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隋朝《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形成了「十惡」制度。「十惡」是: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2、舊時父母喪事中用於自稱。
清 田蘭芳《皇清太學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孫)墓誌銘》:「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十一月初十日,不孝男僩、偉泣血納石。」
【五不孝】《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③ 表示「不尊敬長輩」的成語有哪些
表示「不尊敬長輩」的成語有:
目無尊長 、以下犯上、 大逆不道 、欺師滅祖、沒上沒下
④ 年輕時不孝父母、不管妻兒,到老晚景凄慘,你怎麼看
感謝邀答!
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經常會有一個老人來撿垃圾,也就是我們平時丟的廢棄紙張。
他看起來大約七十歲,特別瘦小,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尤其是冬天,他穿的很少,鞋子看起來就是秋天穿的單鞋。
而且他是騎著三輪車來撿垃圾的,冬天那麼冷,他卻連一副最簡單的手套都沒有,讓人看起來很是同情。
記得當時我們幾個同學還組織全班同學把丟棄的廢紙什麼的,都集中丟到一個特定的袋子里,這樣那個爺爺來撿垃圾的時候,直接帶走就好了。
每次看到爺爺孤零零撿垃圾的樣子,我們都會痛批他孩子不孝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否有孩子,只是覺得應該有,後來才知道的確是有的),父親年紀這么大了,還讓他出來撿垃圾。
時間久了,有認識那位爺爺的人說,這個爺爺到今天這個地步,是自己作的。
原來這個爺爺年輕時候是個「浪子」。
他年輕時,對自己的父母不管不問,對自己的妻子總是暴力想加,三個女兒他根本也就沒有管過。
他的父母都是他的小妹妹一直在照顧。
他總是嫌棄老婆只給他生閨女,生不出兒子,對他老婆很是不客氣。
年輕時,他又懶又饞,別人家都想辦法賺錢養家,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錢就拿去喝酒。別人勸他多賺錢養家,別只顧自己吃喝,他卻說,只有三個賠錢貨,這家有什麼好養的。
他不管三個女兒,三個女兒因為他總是打媽媽,也因此害怕他,心裡怨恨他。如今都出嫁了,母親在世的時候還回去買點好吃的,如今只剩他一個人,三個女兒對他也是很少管。
人都會有變老的那一天,現在他的子女不孝順的苦果,不就是他年輕時種下的因嗎?
凡事都有因果報應,就像這種情況,只能說是自作作受,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忍受。
不管怎樣,這都是因果報應,老天自有公平。
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遇到這樣的老人時,能幫點就幫點吧,大愛在人間!百善孝為先!
在我老家有一個人,姑且稱他為張寶吧。張寶是其父母最小的兒子,父母愛若掌上明珠。
張寶30多歲時,其母已年近七旬。可他一點也不孝敬母親,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有一次,他將母親抱起來,聲稱要扔到懸崖下,嚇得母親連聲求饒:張寶啊,我兒饒了媽吧!還有一次,母親從妹妹家回來,剛下車,張寶一把拽住母親說:誰讓你回來的?住到你姑娘家再別回來了!說完飛起一腳,隨著「媽呀」一聲慘叫,可憐的老人被張寶一腳踢折了小腿骨,從此落下終身殘疾。
由於張寶經常打罵母親,全村人都知道他是個不孝之子,教育子女時都以張寶為例,張寶也由此臭名遠揚。
如果說不孝老人惡名遠揚的話,那張寶後來做的幾件事更是令人咬牙切齒,人神共憤。
小姑娘14歲那年,張寶就拿小姑娘給大兒子換了媳婦。可憐那小姑娘,小小年紀就成了別人家的兒媳。張寶的兩個兒子在外打工,趁大兒子不知,張寶將大兒子15歲的姑娘,以10萬元的彩禮偷偷的給嫁了。由此引起父子反目不和,互不往來。
如今,當年年輕氣盛的張寶也老了,七十多歲的他和老伴無依無靠,晚景十分凄慘。大兒子得了不治之症去世,兒媳帶著小兒子另嫁他人了,張寶的大孫子因販毒被抓,還在監獄里。張寶的小兒子去年因車禍不治身亡,留下了年輕的兒媳婦和三個年幼的孩子……
兩個兒子先後離世,張寶白發人送黑發人,痛徹萬分,也由此完全失去了依靠。如今,在承受著老年喪子之痛的同時,還承受著沉重的生活壓力。不知情的人都可憐張寶,可知道底細的人都敬而遠之,許多人都說:活該……
像這種情況只能說咎由自取。
你為人父母,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夫妻舉案齊眉,更不懂關愛孩子,在全家的人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外邊自己掙錢,一個人在外邊,吃、喝、嫖、賭,只顧自己瀟灑。
從來不顧及自己的父母身體,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孩子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愛時,這個時候你在哪裡。
當你自己老的時候,晚景凄慘,你自己不能養活自己的時候,你確要孩子對你有回報。
你年輕時那麼瀟灑,難不成就不怕年老時沒人管你,你年輕時不管妻兒,就不怕妻兒以後等你老的時候,也不管你嗎?
你不想對妻兒負責任的話,乾脆不要害人,還要結婚幹啥,害人害己。
我們三姐妹,父親接爺爺班去鐵路局上班,那時鐵路工人可辦理「農轉非」,他找各種理由不辦理,這樣多年來,我們母女四個人只能在家裡苦苦生活。去工作一年多就回來吵著離婚,每次跟我媽媽吵架的時候,總說一句話「 三個孩子,我一個都不要。」 並且向我媽媽揚言「離了婚,18歲的姑娘我都能娶到」。不願意付生活費,要通過打官司才給一點兒,姐妹三個,一個月給20塊錢。我小妹有病,更是不管不問。 他自己在外面賺了錢,去賭博嫖娼。
小時候在村子裡生活,沒有人看得起我們。媽媽一個農村婦女,負擔三個孩子很辛苦,累了一身病。 媽媽早就和他離婚了, 離婚以後,連81歲的也沒娶到。他現在一個人生活,讓我回過頭來去理他,真的很難。他現在這種生活狀況讓我心裡沒有高興和憐憫 ,沒有幸災樂禍,也沒有憤怒。 那是一種無關於我的心情。沒有愛了,沒有恨了,像路人一樣,平靜,平淡,和我沒關系。以後在他年齡再大一點,他如果是遇到生老病死的情況。 我還會幫他一把,像幫助路人甲一樣。
或許這個問題我是最有資格回答的,我父親年輕時,不務正業,天天喝醉酗酒,打我罵我,嫌棄我是個女孩兒。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我沒少把他從酒桌上用腳蹬三輪車把他拉回家,由於他很重,重量的懸殊,時常像翹翹板一樣把我翹起來,懸在車頭,路人沒少幫我把他從地上抬進車里,由於母親生了弟弟,弟弟當時還很小,我媽為了照顧他,只能留在家裡,這樣的事情,只能我來做。爸爸一分錢不掙,還總在外面賒賬買酒,他自己有錢了還去嫖,派出所沒少抓他。爺爺在世時,還會為我和媽媽說兩句公道話,偶爾貼補一下我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可是,爺爺去世後,奶奶和姑姑叔叔們,都是各掃門前雪,巴不得離我們遠遠的,說白了,我媽等於在給我奶奶養兒子!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長到35歲,不曾花過父親一分錢,35年他從來沒給我買過一件衣服,交過一分學費。再到後來,我媽的叔叔去世,家祭當天晚上,媽媽回不來,留我和爸爸在家,他帶他的一個酒友回家,他的酒友把他灌醉,差點把我強奸了,還好鄰居聽到我的呼救,救了我,那年我才13歲。第二天,母親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情,果斷與父親離婚,帶我和弟弟離開了那個家,我和母親還有弟弟走的時候,未曾帶走那個家的一針一線。20多年來,沒人知道我們曾經過的有多艱難。奶奶家的人,從未伸出援手幫助過我們,而我那個該死的父親,喝醉酒後,還打我們罵我們,我們終日過的憂心慌慌,東躲西藏。終於,我和弟弟長大成人,父親也因為長期的酗酒,身體垮了,這時候奶奶家的人才想起來他有一雙兒女,讓我和弟弟去照顧他,呵呵……可能嗎?我對他只有恨,我巴不得他能馬上死掉,不管有多少人指責我不孝,反正他是死是活,跟我沒關系,我永遠不可能會原諒他!
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不管這一天是早到還是晚到,但都得到。
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我的街坊有這樣一位老人,總是穿的破破爛爛,臉上總是臟兮兮的。她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路邊撿拾垃圾,或者向過路的行人乞討一些錢。
她有三個兒女,但是兒女們對於自己的這位媽媽,都是手旁觀,沒人願意幫助她。
街道曾經出面把她的三位子女叫在一起,讓他們輪流照顧自己的媽媽,但是子女們對於照顧媽媽的建議,嗤之以鼻,不預理會。
不明真相的人都在指責子女不養媽媽,有違孝道,可是有一天,她的一個女兒終於安奈不住,當著眾人的面,哭訴起她的這位媽媽的不是。
原來這位媽媽年輕時做著令孩子們蒙羞的事情。孩子的爸爸是誰,媽媽不知道。孩子更不知道。當孩子慢慢長大了的時候,常常羨慕其他孩子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心想,如果自己也有愛著他們的爸爸和媽媽該多好啊!
可是,這對孩子們來說只是一種奢望。
他們是由外婆帶大的,由於外婆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孩子們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有時會吃不飽飯。
而媽媽卻每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隨便跟個男人就十天半月的不回家。對孩子的事情不管不問。有時候,孩子病了需要媽媽過來照顧,可是這位媽媽從來都不會把這件是放在心上。要不不回家,要不回到家就對孩子一番打罵之後,離家走了。
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媽媽!即使有,也是個壞媽媽!
那一年,與孩子相依為命的外婆在離世之前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們的媽媽以後來找你們,你們不要認她。她不配做你們的媽媽。
而他們的媽媽竟然在外婆離世時,沒有回來奔喪。是他們原來居住的村子裡的鄰居幫助把外婆的後事辦了。
孩子們從小心裡就記恨著自己的媽媽。
當孩子們長大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了工作後,他們姊妹們一起把家搬到了這個小城市。
然而,當他們的媽媽容華褪去,開始衰老的時候,她到了孩子們所居住的城市找到了她的三個孩子,希望孩子們能夠給自己養老。
孩子們覺得自己畢竟是她生的,於是,就共同出錢,在這條街上為媽媽租了一間平房 讓她自己生活。
但是沒人願意養她。
孩子們仍舊對自己的媽媽年輕時的所為,記憶猶新,不原諒媽媽。
拋開孝道不說,凡事都有因果。
一位善緣大師說過:善談心勝者,必不離棄於因果……
孩子的媽媽有今天這樣的窘境,都是年輕時自己種下的結果。
要避免這種因果關系的出現,作為父母的男女,應該注意如下的問題:
1,中國古代就有上行下效的說法,意思是作為父母,必須要做孩子們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要讓孩子們從小明白怎樣做人的道理,更要知道百事孝為先。要讓孩子明白如果今天自己不孝,那麼明天將被不孝。
3,要給孩子從小養成包容的心態對於錯誤的事情,只要有了認錯的表現,都應該給予寬容和包容。不要記恨曾經做錯事的人一輩子。
不觀怎麼樣,人們都應該知道百事孝為先,諸事和為貴。不等到自己老了,才知道年輕時所做的事情是多麼的荒誕。
我回姥爺家時,知道一個老人生了重病,癱瘓在床,夏天最熱的時候,兒子媳婦都在屋裡吹空調,把老爺子一個人放在大門口。很多人都說,這不病死也熱死了,連口水都不端。兒子還是村裡的大夫,也不捨得用葯,任由自己父親忍受病痛的煎熬。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去指責他的兒子,因為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也是村醫,在村裡日子過得很好,但是為人不好,自己父母親生病,他都不捨得用葯,不管不顧,扔給兄弟照顧,其他兄弟吃片葯都要錢,生怕吃虧。這老了,居然故事重演,自己成了病人,兒子也學他對待爺爺那樣對待自己的父親。
年輕時不孝敬父母,不管妻兒,老來凄涼。這很正常啊。這叫因果報應,你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所以為人要敬孝,要善良 ,將來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你好,這有點像我們之前所說的一輩不孝輩輩不孝,其實也揭示著一個很朴實的現象,叫上行下效。從家庭教育學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往往承載很多的家庭 社會 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都是在父母言傳身教中習得。
在年幼時,隨著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無論好的或者不好的,在年幼時我們並沒有辨識能力,只能通盤接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不孝也猶如一顆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理,如果長期在這種不孝的氛圍下長大,那這顆種子也會隨著他的長大也在成長。
其實這種行為處事的方式,也會讓別人認為這個人冷酷無情,連親情都不在乎的人,別人是很難放心與他進行合作的,會留給他人一種刻板印象,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別人也很擔心自己的幫助最後養了一匹白牙狼,你此時就會發現 社會 就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來的是自己的影子,自己怎麼樣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就會反過來怎麼對你。
其實這種情況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也很常見,其實這只是他們人生的一種選擇,只是他們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這么多的後果,如果他們想到了這層關系的話,他們或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只不過這種由利益驅使的選擇很有可能帶來的結果也會讓人感到唏噓。只有我們內心真正包含對他人的關愛,我們或許才能感受到來自別人的關懷。
我們或許會拿這種案例來教育小孩子,但是我希望你們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因為想要自己晚年過的好才需要孝順父母,而是自己為什麼孝順父母是因為我們愛他們,我們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在身邊,正是因為這種愛,我們是出於本能的想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出我們的幫助。
忤逆父母缺德在先,晚年不幸乃因果報應。
但是他的兒女,如對曾忤逆爺爺奶奶的,以老去父親也不管不顧,那豈不是不孝子代代相傳了?人都會老的,老年的凄慘可想而知,這樣循環往復兒女們你願意嗎?
所以我奉勸兒女們,他是你的父母,你有義務照顧他們。顧不論他們以前犯了什麼不可饒訴的錯誤。都不該是兒女去懲罰他們。他的錯有世人去談說。孝敬父母是你們的責任。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年輕人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能把孝敬老人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⑤ 什麼是不孝不孝是什麼概念
第一個不孝就是不生孩子,不孝有三無後而大,沒有孩子,說明自己沒有做到孩子的義務與責任,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生子都是父母說了算,為了讓孩子早日結婚生下後代,父母可謂費盡了心思,所以如果辜負了父母的一片好心,在結婚之後不生孩子,那父母一定很傷心,這是一種不孝順,讓他們整天處於焦慮之中。
第二個不孝是對父母的錯誤視而不見,天下沒有不過錯的父母,天下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大家都會有困難,所以一旦父母犯錯,做子女的更要學會指點父母,不能一味的阿諛奉承,也不能不管不顧,畢竟是血親,全家人要同心協力,不能讓父母走上偏路,尤其是他們年齡越來越大,可能精神大不如前,很容易犯糊塗,這時候做子女的,更要指正他們的過錯。
第三個不孝就是不養父母,供養父母是兒女理所當然的責任,一個孝順的兒女,要學會為父母改善生活,讓他們過得更好,從物質上到精神上,讓父母更加開心,所謂孝順孝順就是要先順才能孝,讓父母開心,家裡每天充滿歡樂,自然就能延年益壽,父母的身體也會非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