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登高
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
飲菊花酒
我國有飲旅讓菊花酒譽畢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
2. 重陽節風俗之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畢數尺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畢禪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手高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3.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每年的9月9日,重陽節也被稱作為老年節,在重陽節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習俗,那麼接下來我就具體為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的相關習俗,供大家進行了解。
一、重陽節登高
在重陽節登高這個習俗,是非常廣泛普遍的,因為重陽節是在9月9日,這個時候正屬於秋天,秋高氣爽,天氣十分的宜人,所以也特別態返適合攀登,它有著鍛煉身體的作用,對我們身體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另外在攀登高處的時候,還能看到非常美麗的景觀,一覽眾山小。
我們的先人將重陽看作是吉祥、長壽的節日。由於「九」是從「一」開始的個數最高數,古人將「九」看作是吉祥、長久的「至數」、「陽數」,稱農歷九月為「陽月」,九日為「陽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數」相遇,兩陽重疊,故而得名「重陽」。
4.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重陽節放紙鳶有什麼寓意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登高是屬於習俗之一。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
而重陽節之所以要登高是有以下的三種說法。
說法一: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殲告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說法二: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說法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重陽節放紙鳶有什麼寓意?
放紙鳶也是屬於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的。
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虧卜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銷改穗。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松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於巫蓍之間的說法,於不經中頗為有趣。傳說,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5. 每逢佳節倍思親9月初9這一天,人們有什麼的習俗
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回續過程中,既融合答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祭祀、登高、飲菊花酒等風俗。重陽節這天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古人在這一天有什麼習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寫是重陽節,古人重陽節的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版菊花、采中草葯、遍權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6)重陽節放的紙鳶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重陽節民俗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7.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重陽節是以放紙鳶是有何寓意呢
1、祛除晦氣
在某些地區,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離之遠去,有些人,在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才好。
2、氣候適宜
農歷九月,南方地區季風逐漸加強,此時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所以在南方有重陽節放風箏的傳統。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認為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重陽節放的風箏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風箏過程中不能將風箏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所以,重陽節放風箏時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風箏的絲線。
(7)重陽節放的紙鳶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8.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100字
一、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毀梁是一個特色。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賣余配聚力。
(8)重陽節放的紙鳶是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在港澳,重陽節中指是除清明節外,另一個登山掃墓、拜祭先人的日子,被視為另一個清明節。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9. 「紙鳶」是什麼意思
風箏
10. 重陽為什麼放紙鳶
重陽為什麼放紙鳶
重陽為什麼放紙鳶,我們都知道重陽節當天各地都會有一些自古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有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放風箏,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寓意,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為什麼放紙鳶的相關信息。
1、祛除晦氣
在某些地區,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離之遠去,有些人,在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才好。
2、氣候適宜
農歷九月,南方地區季風逐漸加強,此時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所以在南方有重陽節放風箏的傳統。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認為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重陽節放的風箏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風箏過程中不能將風箏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所以,重陽節放風箏時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風箏的絲線。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什麼時候過重陽節2021
重陽節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又稱「九月九」,所以2021年的「九九」重陽節是10月14日,星期四。屬於工作日,要正常上班、上學。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登高、賞秋、賞菊和插茱萸,同時也是傳統祭祖的。現在,人們也會經常在重陽節這天進行敬老活動,現在每年的`重陽節也是老年節。
重陽節吃什麼
1.重陽節要吃傳統美食重陽糕,也就是花糕。從宋代流傳至今,因與高同音,取步步高升之意,類似於重陽節攀登的寓意。很多地方都會在這一天製作花餅來吃。
2. 螃蟹。「秋風起,蟹腳癢,陳酒醇,桂花香。」秋季是螃蟹最豐滿的季節,也正是吃螃蟹的時令,是重陽節最受歡迎的海鮮之一。
3.菊花酒。重陽節有喝菊花酒的習俗,因為酒聽起來和「九」一樣。這一天人們會賞菊花、喝菊花酒,聞菊花的清香,吃重陽糕,是一種享受,但現在很多時候平時也可以喝菊花酒。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節,我國是一個講究孝義的國家,對於尊老也是十分看重的,從2013年開始,就將重陽節設立成了老年節,以推廣國人孝順、尊敬長輩的社會主義文明風氣。
為什麼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現代將重陽節加入敬老,並定為「老人節」並非空穴來風,亦有其文化淵源。中國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習俗。
周禮中就有仲秋給老人授杖、賜食物的記載,秦代重新規定了這一禮俗,唐玄宗時至少兩次宴請民間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而詩詞中「重陽」的首次出現,應在庾信的父親、南北朝時梁朝的庾肩吾的《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其中「獻壽重陽節,回鑾上苑中」,即提到「獻壽」。
「九九」與「久久」諧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陽節便一路逶迤,由秋季慶典、避災發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齡化加劇的時下煥發其新的風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9 89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