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孝順的名人事例
1、孝感動天。
遠古帝王舜年輕時,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
2、戲綵娛親。
春秋楚國的老萊子為了讓父母開備納心, 70多歲時仍然穿著五色綵衣, 拿著撥浪鼓戲耍, 就像小孩一樣。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傷心, 就躺在地搏爛上裝哭,逗得父母很高興。
3、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時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不料獵人把他當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殺他。他連忙解釋, 獵人才知是人,對他大加贊揚。
4、為親負米。
春秋魯國人仲由, 年輕時家貧, 自己常吃野菜, 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經常感嘆: 「現在我還想為父母親去負米,卻再不能了。」
5、嚙指心痛。
春秋魯國人曾參少年時經常到山裡去打柴。一天家裡忽然有客人造訪, 母親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基滾漏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 明白是母親在召喚, 便趕快回家招待客人。
⑵ 歷史上以孝聞名的事
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源腔轎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雹肆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圓局,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⑶ 220字的孝敬老人的文章
您好!
以下嫌長就刪節,絕對合題,比樓上那些好多啦!
================================================================
《孝敬老人》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一個在暴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如果你是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如果你是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如果孝敬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⑷ 她現在拿孝順之名來壓我叫我不要離婚,可是她做了太多令我失望的事,該怎麼辦真的不愛了
這是我整理的《婚姻法》關於通常離婚問題的規定,供你參考借鑒:
1、關於離婚的條件
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夫妻雙方感情確已破裂的,可以判決離婚。
2、關於孩子的撫養及撫養費
對於孩子撫養問題,要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仔細確認雙方的情況後判決,但哺乳期間的孩子一般判給女方撫養,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適合小孩成長並徵求小孩本人的意見。不撫養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歲以前應當每月支付撫養費,撫養費的標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間。如果在今後的撫養期內,一方不適合撫養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訴,要求變更小孩撫養權。
3、關於共同財產的分割
婚姻存續期間一方取得的財產均屬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和債務歸夫妻共同所有和負擔,一般是一人一半 。如果一方有過錯,分割財產是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具體份額由法院裁定。一般情況,結婚後婚前彩禮作為共同財產處理耐跡,不能要求退還慶老,如果沒有結婚,可以要求對方退還彩禮。
4、關於離婚的程序、所需證件及費用
如果是協議離婚,雙方協商後,憑雙方的離婚協議書、結婚證、身份證到原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手續,領取離婚證;如果是一方不同意或簽了離婚協議後反悔不履行的,那麼應當通過訴訟離婚,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或者在被告居住超過譽畝升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起訴,如果被告下落不明或者監禁1年以上的,可以在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訴離婚。一審一般時6個月,二審時3個月。如果法院第一次判決不離的話,半年之後可以重新起訴,第二次起訴法院一般情況下應當判離。訴訟離婚的訴訟費用如果不涉及到財產分割一般是50元,有財產分割的話,按照財產比例交費,具體可參照《訴訟收費辦法》。
神馬都是浮雲,問問感情有木有,木有感情的人你傷不起!!
⑸ 關於孝順的名言警句
孝心名言 1、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2、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3、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出自《大學》 4、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5、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培根 7、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8、在幼童的心和口裡,母親就是上帝的代名詞。 9、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10、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西塞羅 11、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12、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1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三聯轉載請保留 14、沒有能比那欣賞自己懷中所抱嬰兒母親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沒有比被眾多兒女們圍繞著的母親更感受被敬愛的人。——約翰·歌德 15、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孔丘《春秋》 16、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17、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18、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康德 19、不論我現在是怎樣,或希望將來能怎樣,都虧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親。——亞伯拉罕·林肯 2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21、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22、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 23、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孝經》 24、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25、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 26、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莎士比亞 27、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拉法格 28、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30、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31、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32、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33、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34、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35、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36、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 3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出自《動報親恩篇》 3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39、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40、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馬克·吐溫 41、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 42、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43、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馬雅可夫斯基 44、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45、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狄更斯 1、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3、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6、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李毓秀《弟子規》 7、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8、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9、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1、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3、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6、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李毓秀《弟子規》 7、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8、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9、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10、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 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 《元夕二首》明·王守仁 2 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木蘭歌》唐·韋元甫 3 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 《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唐·孟浩然 4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宋·文天祥 5 忠孝義慈行方便,不須求我自然真 《絕句》唐·呂洞賓 6 舉孝廉,父別居 《桓靈時童謠》漢·佚名 1.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2.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3. 當知父母恩最深,諸佛聖賢咸報德,當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三世受報亦無窮。 4.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5.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6.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7.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8.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9.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10.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1.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12.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3.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14. 子孝父心寬。 15.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7. 百善孝為先 18.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 19.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20. 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了終身遺憾。——紀伯倫
⑹ 十個孝順名言
你好,十字孝順
名言,對父母好
珍惜父母之愛
⑺ 關於孝心的名言
孝順答知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
孝道為先,任何事都要以孝為本。
孝敬父母,是一輩子的責任。
孝心是家庭的靈魂。
孝道傳承,不斷弘揚。
父母恩重如山,兒女情深似海。
沒有孝心的人,是不配擁有幸福的。
孝敬父母,是最真摯的感恩。
父母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孝敬父母,是對自己的尊重。
心喊裂存孝道,天下皆親。
孝心是親情的紐帶。
父母是天,孝是地。
孝心是家族的榮耀。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孝心能夠感動世界。
孝愛親人,是一生最大的財富。
沒有孝心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孝道世代傳承,家風日盛。
孝心,讓我們倍感溫暖。
孝敬父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⑻ 孝順的名言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名言名句如下: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孟郊《遊子吟》
翻譯: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2、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西漢·戴聖《禮記·祭義》
翻譯:孝順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先秦·孔氏門人《論語·里仁篇》
翻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在心上。一方面為他們的健康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日益衰老而恐懼。
4、老吾老,頃沖伍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節》
翻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雀或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先秦·孔氏門人《論語·為政第二》
翻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6、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7、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翻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判碧別真正的忠臣。
8、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三國志·魏書》。
翻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9、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清·李毓秀《弟子規》
翻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10、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翻譯:看重錢財,輕待自己的父母,愧為人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