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敬孔子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貳』 尊師重道的典範有哪些
1、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學者叫程頤,是主張「去人慾,存天理」的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程頤在當時的名氣很大,許多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有一天,一個叫楊時的學生來拜見程頤,有問題要詢問。不巧的是,他來到的時候,程頤正在休息入睡。楊時怕打擾到老師,又不想放棄求學,便站在門外,靜靜的等待。當時正是冬天,在楊時在門外站立的時候,逐漸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但是楊時並沒有因此離開,而是繼續等待。
後來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頤終於醒了過來。楊時進屋子的時候,程頤說他在窗外看見了一個雪人,那個雪人就是楊時。因此便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後人也以此作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叄』 關於「尊重老師」的古詩句有哪些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2、落紅不是無情內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容。____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3、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____鄭燮《新竹》
4、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____杜甫《春夜喜雨》
5、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____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6、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7、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8、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肆』 尊重老師的典故
尊重老師是一種 禮儀 ,那麼有哪些 典故 呢?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尊重老師的典故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尊重老師的典故1: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 故事 。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布,眼看一場 大雪 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裡。守門的旅陪頃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拆陸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亂團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帥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正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尊重老師的典故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 天下 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尊重老師的典故3: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伍』 關於尊敬老師的古代事例有
1、程門立雪
宋代時期的楊時年輕時就考中了進士,為了繼續求學,放棄了做官的機會,奔赴河南拜二程為師,鑽研學問。
有一天,楊時和游酢前來拜見程頤,在窗外看到老師在屋裡打坐。他倆不忍心驚擾老師,又不放棄求教的機會,就靜靜地站在門外等他醒來。
可天上卻下起了鵝毛大沖碰雪,並且越下越大,楊時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頤醒來後,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厚了。
這時,楊時和游酢才踏著一尺深的積雪走進去。後來楊時成為天下聞名的大學者,這件事也被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傳為學界佳話,由此演變成成語「程門立雪」。
3、漢明帝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敬。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跡戚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陸』 《孔子尊師》一文中,孔子是怎樣尊敬老師的。文中概括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就早桐徒步拜望老握裂子;一見老子,就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孔子再拜 才坐下來;他離座回答老子問陸皮坦話,虛心向老師求教。
『柒』 尊敬師長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哪些歷史典故可以表現
尊重師長歷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而與之相關的典故,更是有著許多的。比如程門立雪、孔子重師,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也都可以體現出尊敬師長。
老子問孔子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孔子也是說:“我學問淺薄,對於古代的禮法是一無所知,因此特地向老師來請教問題的。”而老子聽到孔子此言之後也是向孔子解釋了什麼是禮法。後來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學識如何”的時候,孔子說:“老子他的學識做我的老師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捌』 尊敬老師的故事
尊敬老師的故事
漢獻帝劉庄當太子時,桓榮博士是他的老師,後來繼位為帝,「尊師重道」。他親自去太常府,讓桓榮坐在東邊,設了幾個參謀,像當年講學一樣聽從老師的建議。他還召集了數百名朝鮮官員和桓榮教的學生到太常府向他的弟子致敬。當桓榮生病時,明帝專門發去弔唁,甚至親自去探望。每次拜訪老師,明皇城一進街角就下車,走過去表示尊重。進門後,我經常牽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哭泣。當年皇帝對桓榮那麼好,所以「眾候、將軍、大夫不敢坐車到門口,都拜在床下」。桓榮死後螞則渣,明帝也換了衣服,親自去參加葬禮,並為他的子女作了悶悄妥善的安排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皇帝。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要求老子,誰保持西藏歷史在周,他的知識的禮儀,所以他與龔與盧的同意。到達京都後的第二天,孔子步行去西藏歷史辦公室拜訪老子。正在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天下聞名的孔丘來求教。他趕緊放下刀和筆,整了整衣服。孔子看到一個年過花甲、精力旺盛的老人從大門里走出來。他以為是老子,沖上前去恭恭敬敬的敬了老子一個徒弟。進入大殿後,孔子再次頂禮膜拜,然後坐下。老子問孔子為什麼來。孔子離開座位答道:「我對古代的『禮制』知之甚少,一無所知。我特意向老師請教。」看到孔子這么誠懇,我就詳細的表達了我的觀點。回到魯後,孔子的學生請他講解老子的學問。孔子說:「老子真是我的好老師,因為他從古到今都有學問,是禮樂之源,懂得道德的回歸。」同時,我也舉一反三的稱贊了老子。他說:「小鳥,我盯襲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游泳;野獸,我知道它能跑。我可以用網捕捉一隻奔跑的野獸,用絲線把一條游動的魚綁在鉤子上捕捉它,用一支好箭把一隻飛鳥射下來。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帶著風雲上天的。老子,還是邪!
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
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座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程門立雪」的故事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為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在讀高小時,受美術老師陸寅生的`指導,走上了專攻政治漫畫的道路。
以後,他因畫《三毛流浪記》而出名,但始終不忘當年的啟蒙老師。五十多年後,張樂平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陸老師的家。陸老先生十分激動地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呀!」張樂平恭敬地說:「我一直沒有忘記,我的第一幅漫畫就是您教我畫的。」
魯迅尊敬老師
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向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狀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刻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身著便服,准備去接見北京市中小學部分模範教師代表。
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該穿軍服才好。」彭德懷說:「我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老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德懷頻頻笑著向老師們問好,親切地說:「解放軍要搞現代化建設,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離開老師怎麼能行呢?」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岑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輓聯上寫著:「張伯岑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張伯岑病故後,周恩來一直惦記著張家的。
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岑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
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
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玖』 孔子說的尊敬老師的名言 要簡短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並不斷實踐,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咐數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並且由其畢游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9)孝敬老師孔子擴展閱讀:
孔子的出身: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
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衡段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拾』 孔子對曾子講的孝道的故事有什麼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孔子說:「這就是因為孝,我們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行孝的開始。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後世,光宗耀祖,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
孔子又說:「從前,賢明的帝王侍奉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侍奉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後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
孔子停了一下,繼續說:「如果你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祭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致,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
曾子問道:「那該如何侍奉君王呢?」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這樣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
孔子繼續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在為父母守喪期間,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
曾子問道:「那為什麼老師總是教導我們為親人守喪不能超過3年呢?難道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嗎?」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准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開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了我國儒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