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的子女不孝順父母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常見原因是:
第一,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父母對孩子都偏向寵溺,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一種「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認知,在孩子看來錢掙的很容易,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都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這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認為:父母不支持就是在反對和打擊自己。
第三,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對自己的爸媽不好,經常說罵、吵架你並且讓孩子聽到、見過,孩子在這種壞境的影響下怎麼可能懂得「孝順父母」四個字。
要改善孩子不孝順父母的情況,需要父母注意以下問題:
1、身教是言傳道理之本
道理,之所以擁有穿越時空的魅力而被廣泛引用,是因為它言之有理、精闢易懂。但是,我們與孩子講道理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能領悟道理的精粹,並轉化成自己日常行為的規范。
簡而言之,我們講道理,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而是要達成內化的效果。所謂內化,就是要把道理變成「理論輸入、行動輸出」的完整過程,而最好的內化驅動力,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身教。
從父母真實行動所獲得的感悟,才是對孩子具有真正實踐價值的知識體系,才能夠為孩子的個人成長提供強大的驅動力,才能夠讓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信服力。
2、真心走進孩子的世界
走心的父母,往往會留意孩子平時會提起的同學的名字,並且了解孩子之間所發生有趣的事情。然後在節假日或者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主動邀請與孩子要好的幾位小朋友到家裡玩,為孩子們准備小玩具、小點心、陪伴孩子一起玩、為孩子拍照;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為幾位孩子策劃一場讀書會、英語角或者分享會,讓孩子在開心和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更有趣的知識。
善於為孩子出謀劃策的爸爸媽媽,更容易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孩子更願意與主動的父母並肩前行。
3、要善於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當發現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能瞬間火冒三丈,先深呼吸,按捺自己並在心裡反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犯這個錯?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是因為對之前的約定遺忘了?還是對這個事情的重視程度不夠?」,先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再找解決辦法。
當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有抵觸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冷處理,不急著分出「我是你非」,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找適合的機會和切入點與孩子針對問題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抵觸情緒產生的緣由、一而再再而三犯錯的原因。
⑵ 為什麼老人老了大多數兒女不願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
老了才明白,養兒防不了老,養不養兒其實無所謂,花盡心血養小,到頭來他還會嫌棄你,真的是:生兒子是任務,養兒子是義務,靠兒子是錯誤。
生活習慣不相同,好一些老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這么說可能讓一些老人不以為然,這些老人老了,但在享受家裡人的照顧之時還是喜歡「指手畫腳」的,以為是在自己的家裡,中國許多老人都是這樣的;
還有兒女自己也有兒女孫子什麼的,沒有精力再照顧年老的父母,當然,兒女變老了,也會有此遭遇的,愛和耐心都是向下的,一代代老人老了也大都會被嫌棄的,養老院將是大多數人的歸宿,孩子的」孝心」會越來越匱乏,因為太「吃力」。
為什麼老人老了,大多數兒女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我來參與聊一聊。
為什麼大多數兒女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首先是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同步,兩代人之間有代溝。現在的小兩口和父母都是地道的兩代人。老年人喜歡早睡早起,飲食喜歡清淡。年輕人是夜貓子,喜歡熬夜,年輕人喜歡吃串,吃燒烤,吃海鮮。兩代人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都不相同,住在一起都不舒服。再加上一些生活瑣事,很容易產生矛盾。我今年71,老伴70兒子,兒子44,前不久他在某高檔小區買了一處140多米的房子,房間多,希望我們過去同住。經過反復權衡,我和老伴表示不去。後來兒子為了照顧我們,又在同小區給我們買了一處115米的房子。現在兩家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相互照顧,其樂融融。
大多數兒女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也是無奈之舉。要把老人接來同住,最起碼要有房子吧,現在房價別說北上廣,就是普通的城市,房價也大都在萬元以上,3室1廳就要100多萬。大多的年輕人都是靠死工資生活,哪裡有財力購買這么大的房子,即便是能貸款,也面臨著巨大的貸款壓力。
這個問題上不要更多的責怪兒女,也不要更多的要求兒女,要體諒他們的難處。作為老年人有一個窩。有一定的退休金,就不錯了,重點關注自己的身體,活一天就要快樂一天。大部分兒女也能常來看父母,也就知足吧。這是我的一些看法,大家相互交流,謝謝閱讀和關注。
為什麼老人老了大多數兒女不願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依我看,不是兒女不孝,而是現實情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能如此。下面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條件不允許。現在雖然大家的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大大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工作壓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不說別的,就說住房這一塊,就夠傷腦筋了。一線城市動輒幾萬一平米的房價,你買一套房就需要幾百萬,還只有二居室或者小三居。買房以後,兒女們可是要每月還貸的。在城市裡,看似收入高,但是開支也大,每月要還房貸、要供小孩上學,業余時間還要什麼琴棋書畫什麼的,開支都很大。事實上兒女們的壓力也很大。
如果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他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加班,也是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的。反而老人們要給他們搞衛生、當廚師。再說那麼小的房子,他們自己一家三口,或者四口,已經夠擁擠了,四個老人再進去,那還怎麼生活?
而子女們又買不起一套大別墅,來一個三代同堂,盡忠盡孝。事實上現在的 社會 ,也不是很喜歡三代同堂,畢竟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天地,老是與老人在一起也不方便的。更何況現在這一代年輕人,還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為多,基本架構是1(或2)+2+4,也就是一個或者兩個小孩,加上小夫妻,再加上雙方四個老人,這么看起來,一家七八個人住在一起,那怎麼生活?這點我們應該理解, 不是他們不盡孝,而是現實情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能如此。
需要小天地。
再說, 小夫妻也需要一個小天地。他們自己一家人過安安靜靜的生活,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是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小天地的,這個大家都懂的。 所以老人們不要有所依賴,也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就把兒女家當作親戚一樣,需要我們時去走走,一般情況下,不要去打攪他們。而兒女們也是一樣,有時間多回去看看老人,平時多問候,多打打電話。心中要有孝心,莫忘父母養育之恩。
綜上所述,不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不是兒女不孝,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心有孝心,時常問候,經常探望,也是盡孝。難道不是嗎?
過去看過一個分析,倆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處理一種關系,(夫妻),三個人(夫妻,母子,父子),四個人(夫妻,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姐弟),五個人(上邊6個加婆媳,老母子,兩個祖孫),6個人就是15種……以此類推,大家都很累,尤其是家庭主婦。所以無論是誰的父母,能獨立生活的就不要給孩子住一塊。不是不孝順,是因為累。可以住的近一些,照顧的時候方便。
人都有老的這一天,誰也不要嫌棄誰,誰也不能預料老的時候是啥情況,所以,人都要有心理准備,攢點養老錢,到時候雇個護工,養老送終就得了。
養兒防老,流傳已久,父母能幹時,孩子身前身後爹媽的叫著,老了,離得遠了,不能自理了,就嫌棄,這種心理是不 健康 的,你的父母就是你的最致親的人,他們養你小,你就有義務養他們老,不管你身居何處,父母老了就要接到身邊盡孝道。
如果,人老了,不要自卑,要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能自理就要自己來完成,多運動,健身保證不生病,有個好體魄,多活幾年,幫幫孩子,等到孩子條件好了,再去身邊養老。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身邊?主要有一下因素:
一、人老了,飲食習慣,老年人喜歡軟的食物,願意喝粥,年輕人喜歡大魚大肉,另外語言溝通都不能與年輕人一致,有代溝。 二、愛好與興趣都不能與年輕融合一起,有時老年人愛看的電視節目,就是孩子們不喜歡的。 三、生活起居,老年人每天都是早起早睡,孩子們喜歡是晚睡晚起,起居習慣都是相反。以上的因素就是現實,但是尊老,敬老,是晚輩們應該盡到的義務,不能因為父母老了就嫌棄,你們的所為,都是給你的下一代做榜樣,你們的明天就是你父母的今天。
不管怎樣,父母老了,都要盡到養老送終的責任和義務,沒時間有條件的就雇個家政,伺候老人,實在沒有條件,也不能把老人放在一邊不去贍養,生長在今天的時代里,是自己的父母,給予你們的生命,不要忘記有了父母的交集才有你們的今天,孝敬老人天經地義,善待自己的老人,就是對自己的父母養育之恩的回饋,也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不知情為何物》這種現象主要跟家庭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有關。
目前的一些兒女大多是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成長的。
有些家長把培養兒女成長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自身的存在價值,讓有些兒女感到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利益為主導。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從來不考父母的 情感 狀態。
有的兒女甚至沒有情商的感應能力。
家長為了讓兒女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要求他們學習文化知識。著重加強智商的培養,缺乏家庭觀念,缺乏 社會 道德恥辱感。
父母從小就沒有培養兒女的孝敬覌念,沒有指導和約束兒女的孝敬行為。
待兒女成人後也不知道孝敬的含義,怎樣做才是孝敬。
他們的所做所為和 社會 的期望和父母的渴望徹底割裂。
隨之割裂的還有文化層次,和思想觀,價值覌,人生觀的割裂。
他們的 情感 不能也不會和父母的 情感 產生共鳴。所以大多數兒女,不願把老人接到身邊盡孝?
其實大多數人都明白。年代的不同在思想上有代溝。對問題的認識不同。老人文化低家長作風嚴重,整天就是叨嘮訓人,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回家總不得安寧。老人總是叨嘮,這個不對那個不成。只要年輕人還嘴這些天更沒有好日子過。
老人叨嘮自己的兒女還好說。叼嘮或罵兒媳或姑爺誰總能長時間耐受呢?小兩口肯定是經常打架。為了家庭和睦,所以就產生兒女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自己身邊孝順這是主要原因。
所以如果能讓就讓,多替子女著想,多替子女分擔困難,做一個和善通情達理的老人我相信子女不會向上面所說的那樣。
我家小孩就很孝順。他們總想把房子換成一起住。如果老人太老了,不在一起住,或住的遠一點,照顧起來很不方便。
所以老人要從自己找原因,你做的好,兒女比你會做的更好。
這個不好說,有的是因工作問題,而有的是真的怕麻煩,還有的是最常見的婆媳關系不和的關系,返正一言難盡,說不清。
這個問題在七十年前不太存在,一是都在一個屋檐下或一個屋垸下,觀念是兒女必須養老,再怎麼祥來個輪流住。
現在大不同了,環境,習慣,觀點,愛好都大大改變了,不正常的事有人做就慢慢正常了。
老人也憋屈呀!金窩銀窩不如我的狗窩哩!你不願還問我願不願呢,老鄰居老夥伴,說說張三李四王二麻,家長理短多愜意多開心?也不寂寞落單!
還有你年輕人這講究那講究,這不行那不行太憋屈太慪人!還不如我二老單過…
這不是代溝,是習慣是認知上的差別,時代大不同了,旡須計較,旡須喟嘆!也旡須嘆曰:人心不古!
⑶ 為什麼有的子女不孝順父母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常見原因是:
第一,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父母對孩子都偏向寵溺,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一種「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認知,在孩子看來錢掙的很容易,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都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這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認為:父母不支持就是在反對和打擊自己。
第三,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對自己的爸媽不好,經常說罵、吵架你並且讓孩子聽到、見過,孩子在這種壞境的影響下怎麼可能懂得「孝順父母」四個字。
要改善孩子不孝順父母的情況,需要父母注意以下問題:
1、身教是言傳道理之本
道理,之所以擁有穿越時空的魅力而被廣泛引用,是因為它言之有理、精闢易懂。但是,我們與孩子講道理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能領悟道理的精粹,並轉化成自己日常行為的規范。
簡而言之,我們講道理,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而是要達成內化的效果。所謂內化,就是要把道理變成「理論輸入、行動輸出」的完整過程,而最好的內化驅動力,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身教。
從父母真實行動所獲得的感悟,才是對孩子具有真正實踐價值的知識體系,才能夠為孩子的個人成長提供強大的驅動力,才能夠讓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信服力。
2、真心走進孩子的世界
走心的父母,往往會留意孩子平時會提起的同學的名字,並且了解孩子之間所發生有趣的事情。然後在節假日或者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主動邀請與孩子要好的幾位小朋友到家裡玩,為孩子們准備小玩具、小點心、陪伴孩子一起玩、為孩子拍照;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為幾位孩子策劃一場讀書會、英語角或者分享會,讓孩子在開心和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更有趣的知識。
善於為孩子出謀劃策的爸爸媽媽,更容易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孩子更願意與主動的父母並肩前行。
3、要善於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當發現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能瞬間火冒三丈,先深呼吸,按捺自己並在心裡反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犯這個錯?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是因為對之前的約定遺忘了?還是對這個事情的重視程度不夠?」,先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再找解決辦法。
當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有抵觸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冷處理,不急著分出「我是你非」,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找適合的機會和切入點與孩子針對問題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抵觸情緒產生的緣由、一而再再而三犯錯的原因。
⑷ 子女為什麼不孝順父母
作為子女孝敬父母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我們中國五千年的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我認為是家庭教育出來問題握蔽,從小父母沒有讓他們懂得感恩,沒有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在家他們都不孝敬父母在外面我相信他們也很難會為人處事,一般來說很少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試想一個人不懂的感恩那別人為什麼要幫助你,為什麼白白的付出卻換不來回報。
孩子不孝順一個原因小時候家庭環境有關,父母經常吵架不和諧,給他們成長留下了很多不好的陰影。還有我認為是太過寵愛他們了把孩子當寶了養讓他們成長的路上一點苦都沒有吃,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自然仿皮好而然地養成了只會接受不懂付出的習慣。還有就是自己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孩子們自然看在眼裡他們也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你。
對於不孝敬的子女我認為一分錢都不應該留給他們,就算有錢捐給慈善機構給留守兒童都給他們強。我本人認為百善孝為先,不管子女有沒有出息孝敬老人都是應該的,就算你和父母一起喝粥他們也都不會嫌棄你的,因為父母操勞一輩子都是為了看到子女們幸福。
不留給錢子女們備鉛主要還是因為當自己有一天老了干不動了手裡還有點錢自己還能換點東西吃。如果全部給他們了他們又不孝順,恐怕自己生活都有困難了,所以不給我認為是給自己一條後路。養那麼大他們本來就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所以不給也是合理合法的,老人有權力處理自己的財產,或是贈給別人或是留給願意贍養自己的人。
不孝順的人我認為是不恥的人,同時也不應該獲得社會對他們的幫助,因為社會就是一個互幫互助的關系,你只會接受別人的好卻不懂感恩是不行的。,但是孩子對於父母的心確實很難預測,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就算現在做父母的對孩子再好都無法保證孩子在父母老了之後還能非常孝順,小明從小就見過這樣一位老人退休之後和其他的老人一樣不是辛苦了,為兒女帶孩子,不過老人的身體並不好,有人就問他,你這樣為兒女賣命,等到老一點自己不幹了,只能被兒女伺候了,如果這時候發現兒女不孝順你,你會怎麼辦呢?你會把你自己的財產留給他們嗎?沒想到老人的回答卻很直接。
老了之後兒女如果不孝順,會將財產留給他們嗎?老人的回答很直接
「如果發現他們不孝順,財產不會留給他們」
老人說:現在退休了,沒有找一個地方安靜的享受,因為覺得和兒子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得互相幫忙,困難的時候互相拉一把,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差不多,也覺得應該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而你現在對我都非常的好,自己生活的特別幸福,是我自己心甘情願這樣做的,你說老了之後兒女孝不孝順心應該早就能發現了,如果發現他們不孝順,財產自然不會留給他們,如果沒能等到自己不能自理的階段,我就自己找一個養老院住進去,他們不孝順,那就不要再惦記我的錢了。
「不要太早跟子女提分財產這件事,否則容易導致他們不孝順」
這位老人還說道:如果想讓兒女都孝順,就不要太早的提分財產這件事情看過很多原本母慈子孝非常和睦的家庭就是因為分財產導致親人反目成仇,兒女長大了之後他們過什麼樣的生活,全靠他們自己去打拚,指望老人這點財產早晚會坐吃山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心中有數,不能慣著孩子替孩子扛事情,不然只會養出白眼狼。
當然生活當中很多的父母都過不了自己心裡邊的那一關都擔心自己老了之後有天突然走了財產分配出現了問題就想著早點做打算,但是一定要記住千萬別太早的和子女提分財產,否則很容易導致子女們變得不孝順,可以自己偷偷的在私下做決定,千萬別在自己健康的時候,因為財產分配問題。攪得生活不得安寧。
這位老人對要不要將財產留給不孝順的子女問題回答的非常直接,那就是不會,當然老人的選擇對與錯,不是我們外人可以來評價的,但是值得點贊的是老人提出的:「不要太早跟子女提分財產的事情,否則很容易導致他們不孝順」,確實值得我們重視。
⑸ 孝敬老人的子女為何反而不受待見是子女做錯了嗎
並不是因為子女做錯了。而是因為子女的孝順,讓老人覺得理所當然,從而忽略了子女的感受。
⑹ 為什麼子女孝順,也不能長期照顧老人
現在我國人口老幼差距較大,年輕人不但要養活自己,家裡有小孩的還要照顧小孩,有時可能還要一同照顧四個老人。可以說這類年輕人是夾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的處境,生活壓力巨大。
但也有的人在照顧父母的時候,會不斷推脫根本不願照顧老人,一副不是很情願的樣子。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父母生養了我們,等到如今父母老了,長大成擾源旅人了的我們,自然應該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況且老人一旦上了年紀,身體變大不如前,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在身邊悉心照顧。
子女孝順,也不能長期伺候老人,過來人道出原因,現實又殘酷!
父母將我們拉扯長大,身為孩子自然是要給父母養老送終的,這是自古以來的守恆定律。老人生活如果能夠自理,他們也是不願去麻煩孩子的。而且試想一下自己小時候多麼調皮搗蛋,父母也沒有說撇下我們不管不顧,如今等到給父母養老的時候,我們不也應該不辭辛苦的去照顧父母嗎?
但現在年輕人要面對生活的壓力,還要抽出時間,去照顧父母,起初照顧幾天可能沒什麼難事,但是長久以往,心態很容易就會因此崩潰,等情緒到達了一個巔峰,還可能會對父母大發脾氣,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有時候甚至會希望父母能夠盡早解脫,這樣自己也能快點卸下重擔。
雖然這個念頭聽起來非常不孝,也容易被人譴責詬罵,但有些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不是不孝,只是真的承受不住生活的壓力。可終究這也只是想想而已,畢竟父母操心我們的事情的時候也從未喊過累。
但其實照顧老人和照顧小孩完全是兩種不同感受的。照顧小孩,就好像是養成系一般,一步一步看著小孩長大成人;而照顧父母呢,總是看著自己的父母一天比一天憔悴,身體也一直不見好轉,內心只會越來越難過。
有人說不管孩子再孝順也好,都不要長期去照顧老人,這又是何意呢?當我們看著年邁的父母日漸憔悴,彷彿不知哪天就會悄然離開自己,這些都是未知因素。其實每天都守在父母跟前盡孝,時間長了再孝順的人也會感到疲憊。
還會萌生讓父母盡早解脫的想法,甚至是想將父母丟給護工,但一旦若有了這樣的想法,要是真的這樣做了,父母未來又該如何呢?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拋棄自己了,還有誰願意守在自己跟前為自己養老。
這只會讓老人內心感到自責,會覺得是自己拖累了孩子,但其實他們做錯了什麼嗎?他們只是生病了而已,每個人都會老去,他們也想一輩子年輕,繼續照顧緩凳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奈何生老病死是世間常態,他們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結局。所以我們身為年輕人能做的,只有照顧好老人。
在照顧老人的同時,也要顧及好自己的身體狀況,畢竟自己可是家裡的頂樑柱,家裡的頂樑柱若是倒塌了,又該指望誰去撐起這個家。同時面對老人的時候也要多點耐心,不要對老人展露出自己不耐煩的一面,要麻煩孩子照顧並不是他們的本意。況且有些老人自尊心較強,並不喜歡子女的過多干涉,即使是真的生病了,他們也只希望自己安安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
當然這也只是極少一部分人的思想,他們只是不想給年輕人添麻煩而已。所以我們在照顧老人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畢竟誰都有生病老去的一天。俗話都說養兒防老。
但其實不管你在家中排行老幾,扮演著什麼角色,贍養老人都是身為子女必要的責任。如果家裡兄弟姐妹較多,可以商量著輪流照顧老人,這樣自己身上的壓力也比較小,父母也能在最後的時光,和自己的子女相處,留下臨走前最美好的回憶。
對於獨生子女而裂友言,聘請保姆和護工,則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但並不是說家裡有了保姆之後,自己就可以全然不顧父母的狀況了。保姆只是起到一個幫助的作用,大家可以經常和老人聊天,這樣也能緩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其實不管是面對什麼事情,心態和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自己一個人沒辦法照顧好老人,那便聘請保姆一起幫忙。萬事皆能過去,做父母的當然希望孩子過得幸福,所以自己要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才能夠照顧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否則一切都是浮雲。
⑺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晚景凄涼,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感情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其實,造成兒女不孝敬的根本原因,無非有一下三點:
1、老人自己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自作自受。
有的老人,自己年輕時,認為自己的老人是累贅,從不孝敬。歲月輪回,等到自己老了,沒有養成孝敬老人的家風,兒女上行下效,也開始不孝敬自己。
有一個老人,兒子對他不孝,張口大罵。老人氣不過,說:「你罵我,我是你爸爸」!兒子還口道:「我罵你還算好的呢,你年輕時,還打過我爺爺呢」!一句話,噎得他啞口無言。
2、老人過度溺愛自己的子女,教育不當。
有的老人,過度寵愛自己的子女,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卻捨不得兒女受一點委屈。以致兒女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刁蠻的性格,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沒有愛心,有朝一日,自己不中用了,自然會遭到兒女的嫌棄。
3、老人年輕時做父母不稱職,對兒女缺乏愛心。
有的老人,年輕時雖已為人父母,卻不稱職,沒有盡到撫養、教 育兒 女的義務,本身自己的品行就存在問題,不是好人。所以,兒女長大後,雙方沒有一點感情,父母在兒女的心目中,印象極差。這樣的父母,兒女根本就沒有什麼恩情可感,老了以後,想讓兒女孝敬,也就成為一種奢望。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昨天在商場門口休息處,就遇到一位老太太,在和一旁的一位中年大姐聊自己家的兒女,一邊說,一邊哆嗦著抹眼淚。
這位老太太已經八十歲了,背駝了,手都哆嗦了,從超市裡買了一桶十斤的食用油,買了一些紅蘿卜,洋蔥,土豆,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趕過來接,兒子說單位現在有事出不來,讓她打車回家,於是老太太就像一旁的大姐哭訴,說兒女嫌棄她,不管她,自己手不利索,拿不回去。大姐說,以後這些東西讓孩子們買,她說,孩子們買的她不稱心。大概過了有半個小時,老太太踉踉蹌蹌的走了。
我心裡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兒女太不像話了,老太太八十了,還讓她自己出來買東西。可是我後來冷靜下來一想,我想起了老太太說的那句話,兒女買的東西她覺得不稱心思。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國的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可是人到老年,為什麼會有很多老人說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呢?
第一,子女生活壓力大,工作忙,陪伴時間少,老人感到孤單而且被忽視。
第二,老人沒有退休金,子女負擔過重,不想承擔老人的生活費用或者醫療費用。
第三,人到老年過分挑剔,看不慣子女的生活習慣,生活在一起時常發生矛盾。
第四,從小對子女溺愛,養成了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感的性格。
第五,多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頻發,多半是因為子女對老人的某些做法不滿,或者子女之間相互推諉,形成了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妹妹沒有工作,離異後帶著孩子常年住在娘家,靠著父母親的退休金生活,我朋友多次勸說妹妹找工作都被嗆了回來。我朋友每次回家,父親都說經濟緊張,錢不夠花,可是轉頭又把錢全部補貼了自己的二女兒和外甥身上。而且還逢人就說我朋友不去看他。朋友表示也很傷心。
所以,真的是很多子女都不孝順嗎?畢竟我們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個人感覺,從心裡不孝敬父母的還是很少數的。這里我給父母們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過分苛責兒女,兒女買了什麼都表示喜歡,不習慣兒女的生活習慣,可以當做看不見,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最重要。
第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親,一定要注意平衡子女們之間的關系,有時候父母親的一個決定就是兒女們矛盾的導火索。
第三,如果子女真的不孝敬父母,父母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實,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 健康 ,而這種 健康 不只是身體 健康 還包括心理 健康 。
最後,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體 健康 ,長命百歲。
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向人哭訴自己孩子不孝順,而在實際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人存在不孝行為。比方說很多年以前,山東泰安的一位八旬老人到了春節,因為無人照顧歐,去向自己的兒子討要一碗面吃,結果被兒子和兒媳吊在房樑上鞭抽,最後含恨而去。
但是,種種不孝行為受到譴責的同時,卻鮮有老人去反省自己。當事老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女不孝,也許自己就是親手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吧:我的一個鄰居老來得子,也許因為此原因,對自己的兒子百般疼愛,直到愛過了火,成了驕縱。不管什麼事,在理還是不在理,都以自己的兒子為中心,結果把兒子嬌慣成了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為中心的忘恩負義的人。這對老夫妻的晚景非常凄慘,老兩口的退休工資每月都要被兒子花個精光,有時因為兜里沒錢,只好接受眾鄰居的接濟。
人人都說老兩口攤上了不孝子,可是怎麼就沒人問問——這不孝子是誰一手製造的呢?
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造成兒女不孝的原因還有很多,比方說有的家長家長作風非常嚴重,對孩子從小施以家暴,還有的家長在兒女中間偏心嚴重、、、、、、這一切的一切,都有造就不孝子的可能。
再打個比方:有位阿姨,她的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偷過同學的東西,誰知都過去好多年了,她這當媽的卻念念不忘。後來女兒考上北京一所重點大學,這位阿姨卻肆意阻攔,堅持說她女兒是小偷,沒資格上大學。後來女兒在自己高中班主任的幫助下,沖破母親的阻攔,上了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北京當老師,直到結婚成家,都不肯見自己的母親。而這位阿姨又四處嚷嚷,說自己生養了個白眼狼、不孝女——試問明眼人,這樣的結局怪誰呢?
所以,當我們不幸遭遇兒女不孝時,別忘了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兒女不孝,這個應該不是無緣無故的不孝,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首先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對自己父母或者岳父母以及家裡其他老人不孝或者不尊重?如果你自己也是這樣那麼就不能怪孩子對你不孝了,這叫做有樣撿樣,報應到了。
如果自己有良好的家風,孩子從小就是在一個很有素養,尊老愛幼的環境下成長大的。到老了,自己的子女不可能不孝順你的。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順,這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你這個做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從小不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或自己本身有問題,言傳身教所至。
一, 從小的教育問題,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良傳統。 而做父母的卻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一味的溺愛,沒有原則的滿足小孩的要求、慾望;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家風,發現小問題,不去糾正,慢慢的就釀成了不好的品德。
二, 自己就不知道孝道,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孝敬,言傳身教,讓子女也不懂得孝敬,「做什麼都是會還的 。」你對父母的不敬,同樣會一點不漏,甚至變本加厲的還回到你的身上。這就怨不得人了。
三,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愛,方式、方法發生錯誤,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如,並不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一味強制灌輸自己的做法,自己為他們去選擇,讓子女反感,不尊重他們的思想與人格,而當他們長大了後,一定還是會從心裡拒絕你,哪怕內心想愛你,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抗拒與不合作,也就談不上孝順。
四, 太物質化了孩子,如今 社會 經濟發展飛速,什麼都是以物質為主,物質充斥著整個生活。 思想自然就也物質化了,如,經常用物質去獎勵孩子,用物質去安慰孩子,那當孩子滿腦子都以利益為重的時候,親情就變淡了,變味了。
總之,人到了老年,才發現兒女不孝順,是自己教育的一切錯誤,但都晚了,那一切都要怨自己,教育不當,釀後果就能自嘗。
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得開心愉悅,家庭和睦,而有些老人,卻事與願違,子女不孝,可謂晚景凄涼。 究其主要原因,在與老人對於子女的言傳身教,能否以身作則,教育、影響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在於能否懂得生活的智慧,會不會做一個不討人嫌的老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深受父母影響。要想孩子懂得孝敬自己,那就必須以身作則,孝敬老人,起典範作用,教育和影響孩子。 一個家庭,做父母的如果用偏激的言語和頹廢的情緒來表達對事物或人的看法,孩子也會感受到這種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也會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如果做父母的經常吵架、說臟話、冷暴力等,孩子潛移默化中,攻擊性強,處事不理智、粗暴,或者是不接受溝通,不接受合作。
如果父母對朋友對鄰里熱情、和善,對老人孝敬、真心,孩子記住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為人處世。如果父母以身作則,處處以愛的心態對待人,對待生活,對待所有的一切,做好孩子的典範,孩子就會知道哪些是有用的,愛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老人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讓大家都生活的輕鬆快樂。 生活中,習慣早睡早起的老人們不要責怪年輕人的晚睡晚起;善於精打細算的老人們,不要對於年輕人傾倒了剩飯剩菜、丟棄了破舊傢具而橫加指責;還有,老人整天嘮嘮叨叨,這也管那也問,一味地瞎操心,累了自己,煩了孩子。生活中的觀念不同總是存在,老年人沒必要爭辯,要學會生活的智慧,學會裝糊塗。
如果條件允許,老人最好和子女分開住。老人要從根本上承認自己確實老了,不要用固有的思維和觀念要求孩子,不要以為就該以你為中心,要完全執行你的指令,聽從你的意願。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時代的發展。過去的事不糾結,現在的事不困擾,對於未來,不爭不搶不氣,做好自己,愉悅大家,不討人嫌。
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就必須要有 健康 的身體,要有獨立的經濟來源。 要想有好的身體,減輕孩子的負擔,就必須加強適當的鍛煉,增加免疫力。可以出門走走,逛逛超市,幫忙添置一些日常用品,把洗衣做飯、帶帶孩子當作一種生活樂趣;或是看看書、讀讀報,分享國事天下事;跳跳廣場舞、練練太極拳,聊聊油鹽柴米;種種花、養養草,修性又怡情。還要端正態度,不搞歪門邪道,不增加子女的麻煩。還可以學學未知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不讓自己閑下來,要老有所樂。
同時,自己要有獨立的經濟,要有自己的小金庫,或是買一份保險,能夠讓自己輕松應對日常生活開支。久病無孝子,再孝敬的子女,在面對卧床不起的老人時,也會經不起折磨,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苦衷。
如果有兩個孩子的,老人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愛一個厭一個。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都是一母所生,為何要分個好歹呢?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嘴甜會說話、做什麼事都順著你意願的孩子,你會更喜歡,什麼好的都優先給他,相反的,沉默寡言、叛逆,做事總是與你做對的孩子,你對他要差點,這樣的偏心,只會成為未來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
孩子是聰明的,做父母的所作所為,他洞察秋毫,雖然他一次兩次不說、沒有意見,但是三次四次呢?就算他大度,不計較父母的一切,但不能保證他成家後另一半沒有抱怨或是憎恨。如果老人能夠做到公平處事,不論大小,一律平分秋色,做子女的會不理解不孝順嗎?
不管你出身高貴還是貧寒,一個老人能做到持之以恆地教育、影響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能做到熱情善良、慈祥和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能做到不倚老賣老,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他就一定會受到大家歡迎的。真心希望每一個老人,多看多學,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身修養,做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人。
想想自己孝順過自己的父母嗎?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到下一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身教重於言教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說說我們老家一個李大爺的故事。
李大爺今年80多了,有一兒一女,女兒遠嫁在外地,留個兒子在身邊一起生活。
李大爺雖然年紀不小,但身體還算硬朗,只是有條腿有點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雖然如此,但他還是每天推個小斗車四處轉悠,在垃圾堆、工地上去翻找能賣錢的廢品,比如鋼筋、紙板、塑料管等等,收集一點後就拿去廢品站賣。
好的時候一天能賺4、50塊,差的時候可能就幾塊錢,我經常能在外面遇到他,推個小板車,一瘸一拐地緩慢走著,覺得他也挺可憐的,可是可憐之人也必有可恨之處。
據李大爺的兒子講,李大爺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吃懶做,不怎麼管家裡面,是自己的母親一個人扛著。
而且李大爺是一個十分要臉面的人,經常在外面吹牛,說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其實根本就沒有,對於這些過往,李大爺的兒子是頗有怨言的。
李大爺的媳婦說,老公公雖然一把年紀了,但是十分不愛干凈,夏天這么熱的天氣,一天都不洗個澡,渾身散發著一種酸臭味,衣服臟得都變色了也不會換,而他自己住的小屋呢,也是十分凌亂,東西到處堆的都是。
白白的一床蚊帳用黑了都不知道洗,每天出去撿垃圾本身就臟,回來也不收拾一下,手黑黑的就直接上桌吃飯,她實在有點受不了,說了很多次也不改,也曾經幫著打掃過幾次,可沒多久又恢復了原樣,她實在是有心無力,不想再管了。
現在李大爺雖然是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但是吃飯不在一起吃,都是自己做的,然後住在房子里的一個小角落裡面。
通過李大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基本上大部分子女對老人都是孝敬的,可是因為有些老人年輕時犯了一些錯,讓孩子們解不開心結,或者是年紀大了,有些毛病改不過來,甚至是倚老賣老,總想著要沾兒女多少光。
其實越是這樣,兒女們越是離老人們遠一點,反倒是那些處處為子女著想的老人,穿戴整齊,講究衛生,不圖兒女給他們多少,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就從沒想過依靠別人。
這樣的老人更加受到兒女的尊敬,過年過節都會買東西回來看望一下。
所以說啊,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自立自愛才能被人愛,老人呢,也不要總指望著養兒防老,兒女們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處處干涉,能夠自食其力的話那是最好的,互相之間有一個界限感,反而能讓人更加的親近。
有的是因為老人 健康 時候,不知道自己老了會咋樣,他們太能嘚瑟,不給留點餘地,有的是遇見那些黑了良心的兒女,所以說不能一起而論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妻不賢,子不孝,無法可治也。據我和老年人閑聊時,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如下幾方面;
一,子不孝,父子過,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不忘初心的好搒樣,孩子錯誤根源在於大人沒有教好。以中華五年傳統不息的之化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訪照大人的所做所為,去學習成長起來。百善孝為先,首先,你必須要好好去孝敬你的父母,在孩子幻小的心靈里種下良好影響,當你老了,走不動了,他們長大成人了,理所當然的去孝敬你的。反之,你對你老子有不孝的行為,孩子對你一樣的對待。
二,「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種朋友關系,不要經常去打罵傷害她們。特別是孩長了也有自遵性,反其倒而行之,不要隨意拋起疏遠她們,好好理解孩子心理願望,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們會知恩圖報,有利於和諧身心,和諧家庭的責任感。
三,在當今的就會,因為,都生一個孩子,由於教生慣養的現象較為普邊。望子成龍的希望,卻變成了逆子,五毒俱全,讓大人寒心,無法可治,後悔莫及。要知今日,何比當初。必須嚴格的抓緊早期對兒女的教育,勢在必行。
所以,人到老年了,愚到自己的兒女們不孝敬的時候,不要有過多報怨,因為你付出不多,收獲的甚少,你養她們小,他們必定會養你老的。每個人都有孝敬老人的責任,這是做為兒女義不容辭的傳統觀念。
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孝順父母
越來越多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常見原因是:
第一,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父母對孩子都偏向寵溺,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一種「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認知,在孩子看來錢掙的很容易,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都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這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認為:父母不支持就是在反對和打擊自己。
第三,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對自己的爸媽不好,經常說罵、吵架你並且讓孩子聽到、見過,孩子在這種壞境的影響下怎麼可能懂得「孝順父母」四個字。
⑼ 父母可不慈,為什麼子女不可不孝
我認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當得起這一句:父母可不慈,子女不可不孝的。這句話只適用於部分父母與子女。
適用於這句話的父母與子女,最起碼應該是父母把自己孩子養大,供自己孩子吃穿的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子女去盡孝。覺得父母對自己施暴或者做了其他混蛋事,不想盡孝的,給自己父母錢,讓父母過個有吃有喝的晚年,也是不錯的。這算是一種兩不虧欠吧,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我見過這樣長大的女性,她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一直被辱罵被壓迫,連上學都困難。當她長大了有錢了,她想搬出去住,每個月只給父母打錢,不和父母見面。我覺得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已經是一種孝順了。
雖然我們是一個以尊老愛幼為傳統美德的國家,但也沒必要被傳統美德或者被一些道德啊情感啊綁架。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希望人人是好父母,養育出好兒女。
⑽ 為什麼人到了晚年,子女越孝順老人越不覺得幸福
為什麼人到了晚年,子女越孝順老人越不覺得幸福?
作為子女,我們都認為當父姥姥了,能夠陪伴在他們身邊。越來越孝順他們,他們都會感到十分的幸福。但是根據調查顯示,子女越孝順的老人卻越不容易感到幸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約孝順的子女卻反而讓老人感到並不幸福呢?
有的父母長期被一些疾病所困擾,但是子女卻一定要救治這些老人,也有的時候會感到十分的不幸福。老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十分好,但是老了之後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有的時候可能剩下的時間都要在床上度過,活的沒有任何快樂和尊嚴。這個時候,老人很多都不想在治療自己的疾病,只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不需要受到任何的束縛,也不想呆在醫院里。天天對著病床和病人醫生,而是想回自己的家裡,快快樂樂的和相信朋友以及自己的家人度過自己的晚年。這個時候很多子女並不理解,就像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將老人治好。但是這確實是一個花錢還受罪的是治病,老人身心都會受到很多的折磨,而且在父母的心裡花了這么多錢,無疑是給子女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且照顧父母也會花費子女的心血,對於父母來說,這都是他們給子女帶來的麻煩,這是他們不想造成的,也不願意給子女帶來的這些困擾。
所以說,對父母的孝敬也要考慮到父母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要把父母需要的感情進行付出。反而才能夠讓父母感到更加的開心。